汉末那些事儿
字体: 16 + -

第十五章 黄天当立

    其后几年,众人众志成城,一心为民,齐心协力之下,勃海终于是恢复生机,繁荣昌盛。百姓家中都有余粮。且沿海渔业发达,形成众多鱼市,除供应勃海之外,还扬名青幽二州。为方便管理,张勇上奏朝廷,在武县、阳信设立长官由县令兼任,专管鱼市。武县专门负责幽州往来。阳信专门负责青州往来。自此,码头往来船只,络绎不绝,日日不息。

    勃海境内,盗匪绝迹,随处可见开垦的良田,百姓安居乐业。

    至公元180年,张勇在勃海郡守任上已有快八年了。这八年朝廷除了最初两年援助过勃海,其余时间好像就是把勃海忘记了。不闻不问。张勇政绩出色却也没有获得任何封赏,麾下官员多有不服。甚至有一次中常侍赵忠进言张勇拥兵自重差点遭受牢狱之灾,幸得朝中各位老大人拼力谏言才得以保全。

    通过此事,张勇也算是看清了十常侍的真面目。本来和张让关系尚好,但张让做了中常侍之后野心急剧膨胀,纵情享乐,横征暴敛,蒙蔽帝听,张勇曾写信劝导,奈何人的野心一旦滋长,想消灭恐怕就不是简单的事了。再加上之前修县县令一事,二人关系也算是破裂,最终越走越远。

    张勇也是无可奈何,感叹人心多变。只得全身心的投入到勃海建设之中。

    这八年里,张勇鼓励农桑,提倡货物往来,刺激了商事发展,鼓励生育,并遍招天下名医居于勃海,官府出资开设医馆,让他们研究、交流、传授医术。大修各地道路,勃海境内各县往来均可在三日之内到达。并且勤修兵甲,勃海由最先的三千兵马,发展到三万兵马,散于各县,并且利用地理便利,从幽州和鲜卑之处交易获得良马五千匹,建立了一只强大的骑兵部队。

    公元180年新年一过,春耕开始之时,张勇令各地再次普查人口,丈量土地。

    一个半月之后,查的登记在册的人口有三十三万户,总计一百八十九万余人。是张勇初到勃海之时的将近三倍。

    全郡开垦良田一百万余亩。大大超出众人预估。而且由于鼓励畜养家禽,几乎家家户户都饲养鸡鸭,羊,猪,牛等,并形成一定规模,在南皮、高城、浮阳三县之间,官府设立禽市,官府出资买卖活物家禽牲畜,并制成各种肉类,私人大规模饲养、收购者均聚集此处,并向四周发散辐射。百姓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各地纷纷传颂张勇美名。

    180年四月,汉帝刘宏力排众议,立何氏为皇后。何皇后父亲何真被追封为车骑将军,舞阳宣德侯;母亲被接入宫中居住,封为舞阳君,大哥何进和二哥何苗也被招入朝廷担任要职,何氏家门荣极一时。

    人逢喜事精神爽,天子一高兴也就下旨褒奖勃海郡守张勇,封张勇为槐乡侯,食邑五百户,仍为勃海郡守一职。其余众人也各有封赏。张勇威名远播。

    但常言道,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

    进入五月之后,张勇的左膀右臂,从阳翟就在一起的好兄弟,之前身体就一直不好的王阳刘岩二人先后病逝。张勇悲痛不已。发令全郡带丧。全郡百姓家家门前悬挂白绫。

    所幸的是,王阳之子王毅已经在178年游学归来,在王阳临终前也算是尽到了一份孝心。

    十月,为了纪念王阳和刘岩为勃海百姓所做的贡献,并且做出新的人事调整安排,张勇召集各地县令齐聚南皮商议大事。

    席间,张勇言道,“自某与诸君相聚勃海,至今已有八年。终不负众望,安定勃海,造福百姓。勃海终有天下第一郡之美誉。在此,某代勃海百姓,先敬王伯明和刘岩二人一杯!”

    众人齐声喝道,“吾等共敬伯明、刘岩二位大人!”

    是日,张勇与诸位郡府官员、各地县令畅饮至夜半时分才逐渐散去,众人均都大醉。

    第二日起来,张勇在郡府召集众人议事。宣布新的人事任命和政令:“沮授沮公与任郡丞,王修王叔治为功曹,辛毗辛佐治为主簿,审配审正南为长史,辛评辛仲治为五官掾,刘岱刘公山为督邮,徐和为屯田都尉,负责郡内开垦荒地军士屯田之事。张安张子信为高城令,刘繇刘正礼为东光令,郭图郭公则为武县令,陈群陈长文自从两年前来到勃海,处事机敏,精于政事,特为浮阳令,王毅王子衡为修县令,南皮县令由我亲自兼任。左右司马韩风司马俱,校尉唐胜牛猛负责继续招募新兵,训练士卒。此外,我决定,在勃海以官府名义设立官学,分县学和郡学,并设郡学从事一职,有田丰田元皓担任。重合、阳信二县县令暂缺合适人选。诸君可推荐?”

    此时沮授上前道,“在下有一人选。清河东武城人士崔琰崔季珪,相貌俊美,声姿高畅,眉目疏朗,素有威仪,通晓政务,可担此任。”

    张勇听了,便问道,“可是清河崔氏之崔季珪?”

    “正是。”

    “我也闻听季珪之名。公与既然有如此信心,定然没错了。不知他人在何处?”

    沮授笑道,“正在下官府上。”

    “如此甚好。可派人速速请来。”张勇大喜,“阳信令可有人选?”

    众人商议半天却并无合适之人,此时有人说道,“大公子去了高城,不若是二公子去阳信吧。”

    “不妥不妥。子信从小就跟我和伯明身边,但平儿却是擅长武艺,我对他另有安排。”张勇摇了摇头,此次把张安放在县令历练,把张平放入军中历练,是他一早就打算好的。“可还有别的人选?”

    众人正商议着,忽然外面进来一人,“启禀大人,崔琰已到屋外。”

    张勇听得此言,立即起身,“我当亲自去迎接季珪。”

    待来到门前,看到门外候着的崔琰,张勇暗暗点头,好一个翩翩美少年,“可是崔季珪?”

    张勇观察崔琰的同时,崔琰也在观察张勇。心想公与兄诚不我欺,此人果然颇有风度,令人心生亲近之意。

    听到张勇问话,“正是在下。见过郡守大人,诸位大人。”

    “沮公与推举你为重合令,你可有勇气担当此任?”张勇当即便问道。

    “区区一县,易如反掌耳。”崔琰自信的说道。

    “好!好!好!”张勇连生说道,“既如此,吾等也不多言。季珪还请进屋商议事情。吾等也好听听季珪高见。”

    说着便拉着崔琰走进屋内,和众人继续商议事情。

    崔琰听到阳信县令还缺人,便上前说,“大人,在下有一人选。乃是吾之好友。陈留平丘人。毛玠毛孝先。此人严于律己,公正待人,刚毅不屈,可担此任。”

    “季珪所荐之人必然合适。只是不知人在何处?”张勇迫不及待的问道。

    “应在北海游学。只需下官书信一封即可。”

    “如此甚好!”张勇站起身来,看了看四周众人,不由得哈哈大笑,“诸君皆为当世俊杰,如今齐聚勃海,还望诸君以政务为先,尽心处理,造福百姓,切莫徇私枉法。”

    众人齐齐抱拳应诺,“诺!必不负大人厚望!”

    之后,张勇宴请众人,席间谈笑晏晏,好不热闹。

    待众人离去之后,张勇换来张安张平,“子信将为高城令,此去还要勤政爱民,尤其县学一事,须得亲力亲为,不可怠慢。不分贵贱,招收孩童入学读书启蒙,普及教化。平儿,父亲知你喜耍枪弄棒,这些年来习得一身好武艺,所以打算让你去军中历练,从一小卒做起。你可愿意?”

    张平听了这话,哪还有不愿意的道理,当即连连点头,“愿意愿意!孩儿此生愿望便是杀敌报国,建功沙场。”

    张勇微微点头,“既如此,父亲便提前给你取字子文,希望在你勤练武艺之时,也不忘读书学习,研究兵法,做个智勇双全的帅才,而不是知道冲锋陷阵的猛将。”

    “孩儿必定铭记在心。必不会堕了父亲威名。”张平一番话说得是掷地有声。听得张勇张安暗笑不已。

    言毕,兄弟二人相互告别,各奔去处了。

    张勇望着自己的这两个儿子,心中深感安慰。自己百年之后,张家也不愁后继无人了。想着想着,张勇趴在书桌上慢慢熟睡过去。

    醒来已是第二天上午,众人看张勇熟睡,均都没再来打扰,都自行离去赴任了。

    各司其职,井然有序,高效廉洁,便是这八年来张勇致力打造的为政体系。自己也可做个甩手掌柜,只负责一些大事要事的拍板即可。

    如此,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便到了公元184年。这一年天灾降临,全国大汉,冀州尤甚。所幸勃海因为前些年新建了多个粮仓,郡内粮食充盈,但从其他各郡涌来无数难民,勃海郡上下忙的是焦头烂额。但其他州各地均是民不聊生,甚至易子而食。而朝廷却无动于衷。多地百姓发生暴动,冲击官府,强抢粮食。张勇听闻之后,敏锐感觉到要出大事了,急令各县严加防范,特别是粮仓重地,都要派重兵把守。

    果不其然,公元184年二月,众多走投无路的百姓在太平道教主张角的带领下发动大规模起义,叛军头戴黄巾,瞬间席卷天下。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