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新汉朝
字体: 16 + -

第六章 面子问题

    来到刘楚老家,李都尉左看右看,只见一副繁忙而又井然有序的景象,开始大肆称赞。还拉下脸皮,不停的拍着刘三桂的马屁,搞得刘三桂局促得很。

    刘楚看着也好笑,便向工人们说道李都尉乃是造纸术的首创之人。刘三桂才摸了摸后脑勺,欣慰的笑了笑,认为李都尉是在称赞他完美的实现了他的想法。

    参观完生产之后,刘楚将刘三桂、李都尉都带到了里屋。关于造纸之事,刘楚还是想将李都尉拉入伙的。

    刘楚待李都尉坐定之后便开门见山的说道合股办厂之事。刘楚原本已经找到了蔡浩来合作此事的,因为蔡浩有钱,但仔细思考了一番,此事钱都不是大问题,主要是缺人,不管自家的佃户还是蔡家的奴仆主要工作还是耕田种地,不可能一年四季专门从事造纸生产。若是再大肆买鞋童仆,且不说是一个劳力得花万把钱,就是今年的算赋都应付不了。大汉朝的人头税,算赋可不是闹着玩的,一百二十钱一算,一人两算,奴婢翻倍。若是五十个个童仆的话,今年八月光是算赋就要两万四千钱,还不算日常饮食开销,虽说省了工钱,但就凭蔡浩和自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凑出一百多万钱砸在这上面。但李都尉就不同,手下就有几百兵丁,南郡近年来在各大世家的把持下还算得上安平,这些兵丁仅仅靠着北军的光荣出生还能装模作样的每月操练几次,实际上就是无所事事,加之俸禄微薄,就有不少偷摸到各处打工赚点酒钱的。

    刘楚提出自己的想法之后,李都尉倒是一拍即合,不过还是有些为难的说到:“是个好办法,但我这批人马过几年肯定要轮戍调回关中,怕是用不长久。不过这都不是关键,关键是,他们大多都是关中五陵少年,偷摸摸打点零工还行,哪能同意光明正大干这些事。你强令下去,怕是生出变故,就没人能担待的起了。”

    确实,事关面子问题就不是寻常手段能解决得了的。除了李都尉,刘楚就没跟关中人和这些具有荣誉感的帝国正规军打过什么交道,总之一句:缺乏人生经验。不过世间自有长者在,关键时刻续一句:“老奴倒是有个法子。”

    “哦?说来听听!”刘楚和李都尉异口同声说道。

    刘三桂闻言,将头凑到两人耳边,小声说道,如此如此。

    几天之后,几个来自关中北军少年,垂头丧气的来到刘楚老家,不情不愿的做了工,一天做工下来,欲拒还迎的领了一笔钱,回到了城中。

    几人回到营门前,徘徊不太愿意进去,只见一个汉兵甲说道:“我等也是良家子出身,哪里受过这等鸟气。”

    汉兵乙说道:“你就少说两句吧,要不是你赌输了钱,欠了一笔你卖了屁股都还不起的债,李都尉会跟你找这等出路?”

    汉兵丙这时也插上话了:“我看这个工做的不亏,我的欠的债估摸着一个月就能赚回来,之后都是自己的,回京之前还能存一大笔老婆本。”

    汉兵丁赶忙接过话头,说道:“我看样子今后也不会缺钱了,不如今晚不归营,先来个一醉方休,然后去再去勾栏活动活动,反正李都尉也没明说今晚必须回营。”

    就这样,几个人立马达成了共识,夜宿快活里逍遥了一晚,第二天带了还带了好酒好菜红光满面的回营大肆吹嘘了一番。

    起初同袍们对这种欠了赌债,跑去打工不说,还大肆炫耀的精神很是不齿,但见他们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还清了赌债,一个个还肥肠满脑,红光满面的日子很是滋润。渐渐就有另外的赌徒也加入到了打工的行列。再后来,连那些一贯廉洁奉公,大汉王朝的好儿子也按捺不住,投入到了南下打工的大军中去。前后不到一月,面子问题在金钱、美女与互相攀比中被渐渐瓦解了。

    用工问题的解决,后面的长者们居功阙伟,刘三桂这个狗头军师自然不必说。这第二功臣便是李都尉,那些大头兵白天赚回来的钱,晚上大多都要原封不动回到自己这里来,那些大头兵毕竟还是太年轻、太简单,有时还有些天真,居然觉得能赌赢庄家。

    很快,资金、技术、人工全部到位,刘楚在刘三桂痛心的眼神下,毁了几亩良田,搭起了工棚,建了堆场、仓库还有几间管理办公室。也不是刘楚不会痛惜这几亩良田,主要是刘秀生前太鸡贼,将水田一直开垦抵到墙根子,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每年夏天这水田就是蚊子工厂,让刘楚不堪其扰。

    刘楚凭着对后世工厂粗浅的理解,制定了流水线式的生产流程以及采购方案和管理办法,还专门选出了几个灵活的小兵专职工艺的改进以及产品开发等研究工作。之后便是分配几个股东的具体工作,刘楚现在处于事业上升期,是不可能坐镇家中的,便让每天闲着也无事可做的李都尉当任总经理,统筹全局。刘三桂则是厂长,管理日常生产,蔡浩自然是采购了。

    这三人除了刘三桂还能兼顾管家的工作,其他两人几乎都将全部身心投入到了这份成果可期的火热事业当中去了。

    拿了刘楚这么多的好处,李都尉几乎已经将刘楚敬为师长,便更卖力的投入到造纸厂的工作当中去了。之后人们已经很难在县府或营中找到李都尉了,若要找他,必须去城南十里的鸿儒造纸厂,产品开发办公室,虽然他挂职的是总经理,但架不住他对造纸过程的痴迷。而且有他这种长官兼债主的坐镇,那些大头兵更是不得有半点懈怠,效率奇高,而且进步神速。

    而蔡浩同志终于在与商贾打交道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本来开始还有些排斥这些满身铜臭的商人,但被商人们稍微一点暖风微熏,立马飘飘然,采购工作做的风声水起。

    经过一段时间的投入后,一大批纸顺利出厂了,刘楚专门交代了要先到江陵去卖,在江陵这种南方少有文风昌盛之地,自然不愁销路。果然一炮打响,由于第一批纸出的少,卖到后来竟然比丝绢还贵。江陵的文士都以随身携带一本手抄孝经为荣。造纸厂的第一比净利润就高达三万钱。

    近几个月再生产的纸,刘楚都交代一律拉倒江陵去卖。至于县里,刘楚不做文书工作后,便不再热心办公纸张化的推广,只要自己和几个主官够用便好,其余一律不管。后来就是黄、马、蔡上门求购也一律借故推辞。

    蔡浩开始还不解,问刘楚明明县里的生意做的更方便,为何不做,刘楚故作高深一句“饥饿营销”送给了蔡浩慢慢琢磨。

    造纸厂的事暂时是不用多操心了。不过本职工作上要担心的事才刚刚开始。

    一日,赵长典亲自跑到了刘楚家中,示意刘楚屏退左右后,便笑着说道:“这些天的陶朱公可还当的好?”

    “见笑了,见笑了!”刘楚不好意思的说道。

    “这些天来,原本有事要交给刘功曹做的,但见刘功曹事业火热,实在不忍打断啊。周令便亲自代劳了。”

    这是市之以恩,要你买命啊。刘楚警觉了起来,便试探着说道:“是不是有什么棘手的事要我做?”

    “棘手倒不至于,就是有些面子问题。”赵长典玄妙的说道。

    “但闻其详。”

    赵长典站起来移到了刘楚身边,侧着身子小声说道:“此事前因后果就不与你细说了,想必你也能猜出个大概。单论这件事就是,县上准备今年全县加赋,三家那边我已经谈妥,但自耕农这边……”

    “没问题,我一定着力督办!”加赋这种事就是县府既定政策,刘楚下去执行也没什么好推脱的,更何况,这两年南郡年景还算可以,执行起来应该不会有什么执行难度。

    “你且听我把话说完。擅自加赋这种事,各县都有,但周令县一级干了多年,各地都是颇有清明,百姓之中人望也高,这种加赋之事别人做得来,周令是难的做的。”

    刘楚闻言,整个心悬了起来,问道:“赵先生的意思是?”

    “政策出自县府,对上对下都不好交代,我望着周令做完这一任还能高升一步,所以……所以想请你刘功曹将此事担了下来,各县佐吏私自加赋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刘楚闻言,脑袋嗡的一下,有些发炸,不过还是硬着头皮问道:“多加多少?”

    “田赋一倍,不过田赋得等到十月份才开始征收,从现在开始你可以好好想想办法,我也会跟你一起想办法的。”赵长典安慰地说道。

    刘楚哀叹一声,表情痛苦到不可名状。这可是结结实实的坑自己啊,本来如果加赋出自县里,那自己督办之时手段缓和一点,还能获得乡亲的理解,说不定看在同为庶民出身的面子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倘若要是自己私自加赋的话,不仅得罪整个临江百姓不说,还得在上官周文那留下把柄。

    由此看来,这必定是周文阳谋,一来是保护自己的清名,黑锅由自己背;二来是为明年的大均输的加赋做准备,反正他最多做完明年,顺利的话就高升了;第三便是要自己的投名状了。

    心里虽然这么想,但是看破不说破是做人的基本功。刘楚便为难的说道:“这是断了我在临江的后路也!”

    “诶——”赵长典拍了一下刘楚肩膀,说道:“此事并不难,要知道临江县大多田亩都已在三家名下,真正的自耕农不足千户,名下田产不足三万亩,本朝三十税一,一亩多收一斗算,不过三千石,到时粮贱,合钱也不过六十万钱出头。”

    算的这么仔细,看来这也是给自己指了一条明路啊,言外之意,就是你要不肯为难百姓,那就自己拿出来三千石粮食,也是可以的。三千石啊!对三家来说可能也就应付一下的事却是几乎是自己目前几乎所有的家产。

    想到这里,刘楚开始计算自己这么不计成本的投靠周文是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了。毕竟他人到中年了还是一个芝麻县令,自己要是努力经营三家中的任何一条线,看上去都比经营他周文靠谱得多。

    一旁赵长典看刘楚有些犹豫,便立即提醒道:“眼下长安那边,天子亲政,少不得要对王莽旧政反复一番。目前朝野上下都是王莽旧臣,周令可是为数不多的非王莽门生故旧啊。况且据传言当今天子不似孝宣帝,反似孝武帝,孝武帝啊,这些地方豪族迟早不是入迁五陵的命运?”

    赵长典的话分析很有道理,却缺少证据。特别是对地方豪族的这一番论断,凭刘楚对这段历史的储备,从今时今日,一直到魏晋南北朝都是世家大族的上升期,如今虽然历史时空不一样,但历史的趋势是改变不了的。

    赵长典见刘楚还是没有回应,便使出了杀手锏,说道:“周令家也算是晋阳大族,不同于这些地方豪族,是有家学的,家中叔伯兄弟俱是大儒,周令自己治易经也算是名满幽并两州……”

    晋阳大族、诗书传家、多年地方行政经验,又是当年没站王莽这队的人,一个孤身进京、入值军机的形象喷薄而出。这命值得卖!

    没想到被赵长典三言两语一忽悠,刘楚也入了套。不过这个套是刘楚深思熟虑之后的愿者上钩。就在一瞬间,刘楚仔细盘算了收入产出,三千石粮食的投入,自己还有六七个月时间准备,按照造纸厂目前的形势,看上去问题不大,而且自己还有许多未开发的好点子做储备。这是个自己尽力拼一拼,并非不可能的任务。产出的话,未来三公九卿,皇帝亲信的大红人。不亏!

    下定决心之后,刘楚毅然说出:“周令这么看重我,若是这点小事都做不成,以后见到周令我这脸还往哪里搁。”

    还是面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