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新汉朝
字体: 16 + -

第一章 时代之人

    这个时代不同正常时间线上的那样风起云涌,只有一阵风拂过湖面,掀起一捧浪花,然后归于平静。大汉这湾湖水已经平静的太久了,平静到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她将继续平静下去。小鱼们聚集在浅水滩,享受着丰富的食物、新鲜的空气以及和煦的阳光。而此刻几只巨兽悄然潜入寒冷而贫瘠的湖底,它们是饱食后的困倦?还是争斗后的躲避?或是年迈后的归乡?亦或是等待下一次狂风暴雨的蛰伏?无人知晓。

    大汉兴隆三十年,也是王莽封秉政的第三十个年头。老迈的他实在是无力背负沉重的大汉独自前行。卧在病榻上的他回忆起过去,三十一年前他一举击溃所谓“宗室联军”,如今他还记得当时对面阵中有个叫刘秀的年轻人,天日之表、龙虎之姿,如果当时他输了,他会认为将来的天下会是这个刘秀的,但他不认为这个年轻人会比自己做得更好。当时,几乎全天下人都认为他将代汉而立,但是他并没有;三十年前,当他受九锡,进封魏王时,全天下人都认为他的下一步便是荣登大宝,诚然那时他的阻力已经小了很多,但他还是没有。

    如今,全天下没人不会认为王莽是个忠臣,也许除了皇帝刘抟。如今的刘抟已不是当年的孺子婴,大家都认为他颇有孝宣帝的风采。刘婴改名为抟便是皇帝自己如孝宣帝故事所为。不过在王莽心中,这个天子隐隐然乃是孝武帝的风采,当了这么多年的太师,自然知道这个学生心中所想。

    那自己会是霍光吗?霍光至少能保他自己赢得身前身后名。想到这里,王莽眼色黯淡了一些。霍光至少没称王,更没有将自己的儿子封王。但封王这并不是他的本意,只是事情做得太多、功劳立得太大,自己虽不愿,奈何周遭之人由不得他不愿。三子封王的事就更由不得自己了。三个儿子如今都是手握重权,而且很听自己的话,唯独封王一事死不回头。

    三个儿子的脸和皇帝的脸交替在脑海中浮现,忽然,王莽惊坐起身,立即遣人召来自己的三个儿子。

    不到一会儿,侍卫便在门外禀报:“南阳王、代王、胶东王求见。”

    “进来吧。”王莽在老仆的搀扶下坐直了身子。

    三王进入室内,分次而坐,南阳王王安没等王莽开口便急切的问道:“父亲,深夜召我等前来,莫非有要紧事?”

    “事关王氏宗庙,你等且听我说一句。”王莽深吸一口气,看着自己的三个儿子,低咳一声,继续说道:“当年高祖曾言,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诛之……”

    “这好办!”代王王兴直起身子,打断了王莽的话头说道:“何不再封几个异姓王,让那些随父亲出生入死的大臣们也能得九锡之荣。”

    王获话音刚落,王莽便用鹰一般的眼神看着这个未来将继承自己魏王之位的儿子。王莽摇了摇头,心想若长子王宇还在的话,自己绝不会像如今一样忧心。

    “休得胡言,我如今不是与你们商量。我如今是要你们随为父一起交还九锡,去王号,将这天下大政交还与天子……”王莽的唾沫星子恨不得飞到堂下三人脸上。

    三子闻言,面面相觑,继而望天看地,不发一语。

    见几个儿子有意回避,王莽将被子奋力掀开,一手支起孱弱的病躯,一手怒指三人,厉声说道:“我知道你们不会听从我,只是我奏疏已经拟好,明日便上呈吾皇,去魏王之号,乞骸骨回乡。皇上圣明,定会准许,那为父百年之后还能与博陆侯霍光其名,至于你们偏要当霍山霍云,为父管不了那么多了。”

    三人闻言,突然莫名惊骇,都聚到堂中央跪了下来,齐声说道:“岂敢!”

    “不敢便好,你们也是有妻有子之人,活了大半辈子,也曾随为父东征西讨,出入朝堂。想来你们都有自己的主意,为父不再多说,今后之事好自为之,你们下去吧。”王莽说完便拉起被子躺下了,三人跪着倒退,出了房门。

    第二天,一个惊天的新闻便传遍长安。大司马、大将军、相国,魏王王莽自请归还九锡,致仕还乡,天子不准去王号,准辞去相国,就封,颐养天年。废相国之位,封御史大夫颍川侯夏言为左丞相、太尉胶东王王临为右丞相,两人入尚书台与尚书令邹邦共录事。

    接下来得几天,这个消息便要比八百里加急更快速的传遍帝国每一个角落。

    离长安千里之外的南郡临江县,有个十七岁少年在城门外看到了这个消息,手舞足蹈,兴奋大叫,在一众人诧异的眼光中向城外跑去。

    “阿爷,阿爷!王莽倒台啦!”少年未入家门便兴奋的喊道。

    家中有一中年男子,手握竹简,正坐在堂中瞌睡,忽听孙子这么一喊,立马站起身来。

    男子闻听儿子大叫,忽然被惊醒。见到儿子之后,详细询问了一遍,得到儿子的几遍确认之后,大声说道:“好啦,机会来啦!好啦,老贼终于死啦!”说着说着,竟然双眼一白,口吐白沫,四肢颤抖着,噫的一声晕死过去。

    儿子见状,立马上前搀扶,并大喊:“不好啦,大哥快去请医生,阿爷晕倒啦。”

    男子终于还是没醒过来,少年多少能知道这是心肌梗塞之类的心血管疾病,还好父亲不算太痛苦,若是真的醒过来。落下个半身不遂那可真是悲剧了。在另一个时空,少年的爷爷就是这个病,少年脑海中依然映着后世爷爷那病痛中痛苦的眼神。

    大汉兴隆三十年,三月初三,夜。两个人同时闭上了眼睛,一个是名满天下的魏王王莽;另一个却是如今几乎无人知晓的刘秀。

    刘楚与二哥刘晋围坐在刘秀塌前。医生最后探了探刘秀的脉搏,摇了摇头,说了句:“请二位公子节哀。”

    此话一出口,两人便都放声痛哭了起来,相较于刘晋刘楚哭的格外悲伤。其实刘楚内心里根本不想哭,甚至说对刘秀的情感有些淡薄,但是敌不过他体内另外一个灵魂在此时占据整个身体。是的,如今的刘楚体内存在两个记忆,一个是刘秀的儿子,一个是二十一世纪的大好青年。

    其实刘楚初初来到这个时空,得知老爸是刘秀时还是颇为高兴的。他看刘秀的第一眼,就断定这肯定就是历史上的光武帝刘秀,在这个时代作为一个农民,而又如此的有气质,错不了的。

    第一眼归第一眼,另外一个记忆却告诉他,这个刘秀很衰,没有娶大美**丽华,也没能打败王莽。最后失败后,联军作鸟兽散。还得亏刘秀有一定的人望,逃到南郡临江县时,就被当地的大族马氏看上,嫁给了女儿,也就是刘楚的母亲马氏,最后在临江县安顿下来,等到王莽封魏王,大赦天下时,终于能正常生活了。而剩下的那些绿林好汉恨不得逃到交趾,才方的安生。

    刘秀失败后,便认了命,彻底的投入到旧时小地主的美梦当中去了,用心在田间经营,连临江县城的大门也没踏入过几次,时至今日,终于经营出了一份不大不小的家业。刘秀妻子早亡,无姬妾,还好妻子死之前跟他生了三个儿子,那便是刘楚的大哥刘晋,以及刘楚和小弟刘备。刘楚今年十六岁,小时候曾在马家的私塾跟大儒学过经,但是没什么成就,十三四岁就被叫回家务农,还好刘秀算是溺爱这个二儿子,除了跑跑腿的事情,一般不让干重活。刘楚的大哥刘晋算是小有名气的年轻后生,今年二十二岁,当过两年兵,如今被征召前往代地屯田,当了一个校尉之职,本来就要启程,却因刘秀的丧事暂时耽搁了一阵。小弟刘备,才九岁,现正在江陵马府的私塾学经。

    刘楚相信历史是守恒的,刘秀没能用上他的王霸之气迟早会转移到自己身上,继而走上人生巅峰。不过,王莽死前好像留下了一个平静的世道,改变历史的机会在哪里呢?

    次日,二哥刘晋跟刘秀生前的一些好友一一发了报丧信,便开始准备刘秀的后事。

    才过半日,便有人上门吊丧,最先赶到的竟然是县令周文。兄弟二人都很诧异,县令却包含温情的对二人说道:“当年,你们父亲也算是名满长安,本官当年才举孝廉入京,和令尊有过一面之缘,很是钦佩。”周文走之前还嘱咐刘楚,与其在家务农,不如到县上做个小吏,日后凭着自己的提携与马家的帮衬,才能有个更好的前途。

    之后县上的大族蔡家也派了长公子前来。临近傍晚,舅舅马良带着刘备赶了回来。

    丧礼这几日,刘氏兄弟总算是见了世面,就连一向见多识广,在长安当过尚书郎的舅舅马良也没想到。

    本来认为前来吊丧人中,县令和蔡氏大公子已是地位最高的人,没想到连郡守也从江陵赶来了,据说是刘秀的太学同学。

    除了这些达官贵人外,还有些刘晋闻所未闻,但刘楚多少有些印象的人。

    比如从南边赶来的大胡子邓禹,进来就哭,哭的无比伤心,众人拉都拉不起来。还有个从襄阳赶来叫刘玄远亲,刘楚是依稀记得这个人在正确的时间线上好像也当过皇帝。

    丧礼很快隆重而简单的办完了,刘楚的生活归于平静,大哥刘晋从军,不用丁忧服丧,已经北上。总之一句话,现在刘楚当家。

    本来刘楚要在家守孝,却在丧礼结束后的第二天被县令征调到了府上。大汉开国这么多年,礼仪多少有些废弛,刘楚又是一无名之辈,自然也没人管他这事。

    刘楚自己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人,对这是没什么心理负担的,留下了家仆刘三桂看家,自己早早就来到县府报了到。

上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