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黄仁宇讲中国历史
字体: 16 + -

第19章 长期的分裂——魏晋南北朝(上) (3)

    383年七月,苻坚下诏大举伐晋,在全国征兵,选20岁以下的富家子弟3万人组成骑兵卫队。八月,苻坚从长安启程,秦军步兵60万,骑兵27万,“旗鼓相望,前后千里”,从各地一齐向南进发。前锋苻融率25万人沿颍水前进,很快就到达颍口(安徽颍上东南)。苻坚至项城(河南项城)时,凉州的军队才到达咸阳,巴蜀的军队顺江东下,河北的军队也挺进彭城。那时苻坚非常骄傲,说:“今劲卒百万,文武如林,鼓行而继遗晋,若商风之陨秋箨”,也就是说,能够如秋风扫落叶一般,以强大的武力,削平东晋,统一天下。正因为有如此的“信心”,所以苻坚在出师之前,就宣布要让东晋皇帝司马昌明做他的下任尚书左仆射(等于副首相兼军政部长),晋朝的文武大臣谢安或桓冲,也要当未来的吏部尚书和侍中,并都预先替他们在长安建造了官邸。

    东晋朝廷听说苻坚率大军南下,都惶恐不安。但宰相谢安却相当沉着冷静,他派弟弟谢石为大都督(都督是汉末三国时形成的军事职称,其后发展成地方军事长官),明以后成为中央军事长官,侄子谢玄为前锋,与将军谢琰(谢安之子)、桓伊等率8万“北府兵”迎战;另派胡彬率水军五千增援寿春。十月,苻融攻占寿春,胡彬只好退据地势险要的硖石(安徽凤台西南)。苻融占领寿春后,一面攻打硖石,一面派梁成等5万人进驻洛涧(安徽定远西),封锁淮水,阻挡晋军前进。晋军受阻,在距洛涧25里的地方驻扎。

    这时,屯驻在硖石的胡彬因粮尽派人送信给谢石,说“贼盛粮尽,恐不见大军”,也就是说,对方太强大了,自己可能就此牺牲。不料送信人被秦军截获,苻坚得知这一情况后,便把大军丢在项城,亲率精骑八千,兼程赶往寿春。他认为晋军处境困难,便派朱序到晋营,威胁谢石投降。朱序不忘故国,见到谢石后,把前秦的虚实全讲了,并劝谢石乘前秦大军未到,攻其前锋,挫其锐气,争取全胜。谢石采纳朱序的建议,派北府兵名将刘牢之率精兵五千渡河夜袭洛涧城,斩梁成等十员大将,歼灭秦军1.5万人。谢石等便率大军沿着淮水一线,水陆并进,在淝水东岸与秦军隔河对峙。

    苻坚听说晋军攻到淝水,便与苻融登寿春城观看形势,见晋军部伍严整,又望八公山(在寿春北四里)上的草木,以为皆是晋兵,回头对苻融说:“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不觉面有惧色。这就是“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由来。

    前秦军队进逼淝水立阵,不能渡河。谢玄派人要求荷融把阵地后移,让晋军渡河决战。苻坚企图在晋军过河进行到一半时,发动突然袭击,便让军队后撤。不料队伍因此大乱,朱序又在阵后连呼“苻坚败了,苻坚败了”,结果秦军一退不可复止。苻融想重新整顿阵势,也是坐骑被撞倒,自己也在乱军中丧生。晋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寿春西北30里的青冈,秦军死者相枕于路。苻坚为流矢所中,单骑逃回淮北,等回到了洛阳,检点余部,不过10余万人。

    如果有了这个背景的介绍,我们便很容易知道黄仁宇先生对苻坚的评价:如果现存的资料全部可信,则此人受过中国传统教育,也有几分书呆子的习性。同样,晋朝的总司令谢安,也有书呆子的脾气。谢安年轻时无意于当官,只是与名士来往,很有声望。到40多岁才正式做官,仍是玩水游山,满口清谈。有人劝他,说清谈误国,他就反问:“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邪?”淝水之战的时候,他只有8万人抵抗,明显处于劣势,但是他仍是“不存小察,弘以大纲”,不去事必躬亲。他对亲信将领个别的指示,也是以“各当其任”为原则。此后,他就不再多言,并且招集亲朋,下围棋游山水,以表示“夷然无惧色”。

    前线战报刚到总司令部,谢安正与朋友下围棋,他看后将文书置在几案之上,对棋如故。只是胸中的高兴劲到底无法全部抑制,下棋完毕,他步入内房,脚上肌肉紧张,一时用力过猛,竟将木屐之底,在门槛上踏坏,这就是“不觉屐齿之折”的由来。

    淝水之战确定了南北朝的长期分裂。以后南朝的刘裕于公元417年入长安,不能久呆。北朝的侯景反复叛变,也曾于公元548年陷建康,不久即为部下所杀,都离统一全国的目标甚远。直到公元589年,才有隋文帝杨坚的“天下大同”、“区宇一家”。然而,至此已经离淝水之战有206年了。

    关于苻坚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单从军事上说,黄仁宇先生认为,在这两百多年内,常成为南北两方拉锯战的地区,除了淮南以外,还有湖北的襄阳一带。这也可以说是北人所擅长的骑兵战术,至此已无法做有效的发挥。南人所长为水军,不仅兵力以舟楫输送,能够争取战场的主动,而且将士无行军之劳,粮糈有速达之效。只是这种长处,也不能向北延伸使用。淝水之战时,双方受地形限制的情形,已见其端倪。如《晋书》说苻坚有“骑二十七万”,只因一水所隔,不能冲锋陷阵。而晋军虽获空前大胜,也不能扩张战果,仍是偏安江左。

    当然,383年谢安、谢玄与苻坚、苻融的作战,只确定了南北朝的长期分裂,但这次战役却不是构成分裂的主要原因。以后的历史证明,中国的重新统一,必要等到人口相对稳定,胡汉种族的界线逐渐淡漠,巨家大室的力量也被压制,才能成为事实。

    要点

    此专题从官渡之战开始,至淝水之战结束,也就是说,这是一个从东汉后期形成的分裂开始,到统一分裂局面第一次大规模尝试的失败。这其中,尽管也有西晋的表面统一,但时间过于短暂。所以,面对此部分历史,心中一定要有明确的主题:中国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分裂,为什么统一的过程会如此艰难,其中的问题在哪里?

    概念解释

    “占田制”:西晋太康元年(280年),西晋政府颁布了占田制。占田制规定男子可以占田70亩,女子30亩;此外丁男课田50亩,丁女20亩,次丁男25亩。由于占田制损害了豪强的利益,不可能长期推行,到晋惠帝时期,就已经有名无实了。

    “十六国”:十六国由北魏崔鸿著《十六国春秋》得名,这十六国是:汉(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前凉、成(汉)、后燕、南燕、北燕、后秦、夏、西秦、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因十六国政权多为匈奴、羯、鲜卑、氐、羌五个少数民族上层分子所建,所以又有“五胡十六国之称”。实际上建国的不都是“五胡”,还有汉人建立的,如前凉、北燕、西凉;所建的政权也不止上述的十六国,汉、前赵本来是两个政权,还有代(北魏的前身)、冉魏、西燕等。

    《三国志》:此书共65卷,包括《魏志》30卷,《蜀志》15卷,《吴志》20卷,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由晋人陈寿所修。在此之前,魏、吴二国已有史书。陈寿吸取魏吴史书的材料,又自编蜀国史书,加以编纂而成。陈寿写书时,正当魏晋之际,天下大乱,资料不全,故内容显得不很充实,也没有表和志。但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以后,又有裴松之作注,价值也很高。

    思考题

    1.如何评价曹操?

    2.试论“八王之乱”的影响。

    3.你认为淝水之战时中国社会的结构是怎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