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黄仁宇讲中国历史
字体: 16 + -

第18章 长期的分裂——魏晋南北朝(上) (2)

    偏偏在290年继位者为惠帝司马衷。他在历史上最有名的事迹,乃是臣下报告他,有很多百姓饿死了,他就反问:“何以不食肉糜?”也就是说,为什么不吃掺着肉的稀饭。黄仁宇先生说,对于此类传闻,不能认真,只是司马衷在晋室皇位极端艰难之际,庸懦无能,必然属实。

    司马衷的皇后姓贾,以丑陋著名,据说又矮又黑,且缺乏母教,不守妇道,行动淫荡,因为干预朝政与皇太后杨氏冲突。太后之父杨骏为“太傅、大都督,假黄钺(钺是古代兵器,由青铜或铁制成,形状像板斧而较大。如果颜色为黄色,则象征天子,可以生杀予夺),录朝政,百官总己以听”。于是贾后也组织了一个自己的“组织”。因为她的父亲贾充也是权臣,所以她不仅把族兄、从舅拉过来,还笼络了司马氏家族的一部分亲王,如汝南王司马亮(此人曾被司马炎封为“宗师”,有率领宗室子弟的威望),又因为他们联络了朝中的部分名士,形成了所谓“二十四友”的官僚集团。

    黄仁宇先生说,晋朝始终不是一个正规的朝代,武帝和惠帝之交,方才以军政府的姿态企图创立一种民政制度,组织未遂,即变生肘腋。譬如刘毅把武帝司马炎比喻为汉代的桓帝、灵帝,他说:“桓灵卖官,钱入官库;陛下卖官,钱入私门。”司马炎也没有办法反驳。而且太后与皇后的冲突,也并非仅出自宫闱。我们一般的观念,晋朝已树立一种“封建制度”,现在看来,其中一半是纸上空文。

    这里还有一件事,不得不说。晋武帝灭吴以后,为了稳定形势,曾颁布了占田制。这个制度的具体内容,我们在第一个专题中已经有了介绍。概而言之,所谓“占田”,就是士庶人等所领有耕地和佃户,都按品级进行限制,即使是王公在京师附近的地产亦然。但是,这些条例并无全部奉行的迹象。

    公元291年的冲突,贾后胜利。杨骏以造反被讨,死于马厩,太后被废。但是不久,贾后又与汝南王冲突,于是指使楚王司马玮杀之,这才除去八王之一。结果楚王又以矫诏罪被诛,太后也被弑。近10年后,公元300年,贾后杀太子,赵王伦起兵诛贾后,并且废司马衷而称帝。至此则有淮南王司马允讨赵王司马伦,失败而死。继之又引起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和河间王司马颙的联合军事行动。他们复辟成功,赵王被赐死。302年,齐王又有擅权模样,由河间王指使长沙王司马冏杀之,以后战事由洛阳波及长安,成都王自缢死,河间王为南阳王司马模所杀,长沙王为东海司马越所杀,东海王则在讨羯人石勒时战死。这就是著名的“八王之乱”。

    自贾后参政起,至惠帝306年中毒身故,前后16年,战事波及现在的山东、河北、河南、陕西等地。各王动员时,有称20万的,也有说7万的。每次战役死伤都以万计。而五胡十六国也开始于此时,304年,匈奴族的刘渊跟随成都王司马颖起兵,不久就自称汉王。到311年,他的族子刘曜攻陷洛阳,杀王公以下3万余人。黄仁宇先生说,这些史迹已经不能以短时间片面的解释,也不能用历史舞台人物的贤愚不肖去概括全部经过。

    问题出在什么地方?黄仁宇先生认为,我们从长时期大眼光看来,秦汉的大帝国(从大历史的观点看来也可称为“第一帝国”)在公元220年后已无可改组修正,只能重起炉灶的再造。问题不在朝廷的高层机构,而在民间的低层机构。

    以小自耕农作基础而组成的农村经济,适合于官僚机构的统治,因为彼此都是简单而雷同。结果到了这个时候,州县官员无从着手,也不知道要尊重财产权,以保持社会秩序,或是以道德名义法外抑制豪强,整个社会开始陷入无序之中。

    至于“五胡”,东汉初年,已经大量涌入内地,史书上说他们人数多达“百余万”。人数如此众多,而中原内乱的机会又如此难得,他们也就理所当然地在动乱中乘机进入了。

    长期分裂的确立:淝水之战

    如果现存的资料全部可信,则此人受过中国传统教育,也有几分书呆子的习性。

    这样下层机构没有改变,中国无统一的可能。

    ——黄仁宇:《淝水之战》

    公元383年,中国历史上又发生了一次企图完成统一而未果,且也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的背景是这样的:西晋灭亡后,晋朝的王公大臣南迁,建立了东晋。由于内部纷争,出现了比较混乱的局面。权臣桓温三次北伐,也无所获。373年,桓温病死,出身望族的谢安开始执政。他“镇以和靖,御以长算”,深谋远虑,深得朝野的拥护。当时,执掌军政大权的桓温之弟桓冲,也比较能顾全大局,谢安后来让桓冲率重兵镇守荆州,东晋出现了比较安定团结的局面。

    谢安的侄子谢玄常领精税为前锋,战无不胜,威震敌胆。太元四年,谢安任命他为兖州刺史,让他召募在京口的北方流民和江淮民兵,训练一支精锐的新军,号为“北府兵”(东晋称京口为“北府”),成为抗击前秦军队的主力。

    淝水战前,东晋和北方的前秦对襄阳、彭城两大军事重镇进行了长期而激烈的争夺。最后前秦攻占襄阳,东晋守将朱序被俘。几乎同时,彭城也被前秦军队攻占。但是,前秦虽然控制了襄阳、彭城两大军事重镇,但打得非常艰苦,襄阳经一年方才攻下,前秦军队“兵疲将倦,有惮敌之意”。

    但早已下决心灭晋的苻坚依然坚持南下。太元七年(382年)十月,苻坚召集群臣议伐晋事,准备一举统一中国。当时,绝大多数人认为东晋“君臣和睦,上下同心”,不可轻举妄动。但苻坚却坚持己见,自谓“吾强兵百万,资仗如山”,“投鞭于江,足断其流”,东晋是“垂亡之国”,战则必克。

    当时,只有前燕贵族慕容垂、羌族首领姚苌怂恿苻坚伐晋,认为战胜了,他们不失为前秦统一天下的有功之臣;战败了,则可以趁机恢复自己家族以前的统治。苻融看出了他们的阴谋,对苻坚说:“晋不可伐是很显然的,我所担心的不只是无功而返,更主要的是内部的问题,一旦大军南下,京师空虚,倘若有变,国家的前途就难说了。”但苻坚始终不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