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王侯
字体: 16 + -

第一百一十四章 奇谋

    庐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素有“东丘、南岗、西山、北圩”之称,境内丘陵密布,起伏和缓,圩、岗、畈错杂分布,百姓们戏称为“山、圩各两分,一水五丘陵”。

    夕阳西下,李奕正领着众人登上城楼检查庐江的防御情况,城楼上除了有大量的箭簇外还堆满了滚石檑木和大锅的桐油,有了李奕的命令,王允成将一座花团锦绣的知县衙门全部给拆了,大块的砖石和木料当作杀敌的利器,而小块的木料也不能浪费,士兵们将这些木料收集起来当作取火之用的燃料,只要敌军敢攻城,滚烫的金汁将迎头浇下,定当让那敌军有来无回。

    城楼下的官道上一队骑兵正纵马奔驰,待走进一看,正是出去打探消息的许忠,而城楼下的许忠显然也看到了城楼上的李奕,进了城之后来不及整理衣甲,直接登上了城楼。

    许忠长舒了一口气后对李奕说道:“大人,大事不好,舒城已经完了。”

    “把具体情况说说。”李奕闻言紧皱眉头问道。

    “闯贼是两天前到的舒城,没有停留直接攻城,舒城城小兵少,坚持了不到一个下午就被攻陷,闯贼进城之后开始大肆劫掠,河水尽赤,舒城知县也被吊死在城楼上。”许忠沉重的说道。

    “大人,舒城距此地不足两百里,闯贼若是加快速度,一日就可到达庐江,看来咱们得做好准备了。”王允成小心提醒道。

    “舒城离庐州不足百里,左良玉有数万大军驻扎在庐州,舒城有难,那左良玉的部队没有去救援吗?”李奕疑惑的问道。

    “属下在舒城周围没有看到官军的踪迹。”许忠如实的回答道。

    城楼上的人听到这个消息顿时陷入了沉默,按照洪承畴当时的部署,左良玉部与邓玘部互为犄角,目的就是要把张献忠的大军挡在庐州和庐江一线,可如今左良玉能坐视舒城被屠而无动于衷,那么一旦庐江有难,左良玉就更加不会派兵驰援。

    “大人,左帅按兵不出,闯贼就没有了后顾之忧,咱们庐江就得独自面对这数万大军,压力不小啊。”王允成忧心忡忡的说道。

    “既然闯贼没有后顾之忧,那咱们不如派一支偏师出去牵制闯贼如何?”许忠提议道。

    “哦,把你的想法详细说说。”李奕听到许忠的话语来了兴趣。

    “庐江不能死守,一旦死守,我们将变成瞎子聋子,太过被动了,如今我们手里还有五百骑兵,守城作战骑兵根本发挥不出这五百骑兵的作用,不如把这五百骑兵派出城去,在外袭扰闯贼的营地,不能让他们安心的攻城。”许忠回答道。

    “出城太凶险,守住庐江城才是要紧,况且咱们手里兵力本就不多,一旦分兵只会让我们的力量更加分散,请大人三思啊。”王允成是戴罪之身,守住了庐江城就能对朝廷有个交代,如果出城作战,一旦有失么那将是罪上加罪,这个险他不敢冒。

    城楼上的李奕陷入了沉思,选择据城而守还是选择主动出击,两个方案都有利有弊,城楼上的人都盯着李奕,等他做出最后的决定。

    不过就在李奕沉思的时刻,城门口传来了一阵喧闹,战场之上瞬息万变,任何一点小的疏忽都能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李奕抬头一看发现城门口已经聚集了大量的市民,正与把守城门的士兵激烈的争执。

    “咱们先下去看看怎么回事。”李奕对着众人说道。

    众人走下城楼来到城门口,见李奕等人甲胄披身,人群中自发的让出一条道路,李奕来到了人群的最中心。

    “怎么回事?”王允成对守门的士兵问道。

    “回大人,这些人非要出城,属下苦劝不住,实在没办法啊。”小兵无奈的回答道。

    根据李奕的命令,整个庐江进入紧急状态,百姓们如无必要最好是呆在家中,可现在城门口聚集了这么多的百姓,显然是有什么大事情发生。

    李奕见这些城门口的百姓大部分都是拖家带口,人人身上都背着包裹,脸色焦急,行色匆匆,很显然是做好了逃难的打算。

    “老人家,你们这是?”李奕对着一个老人和声问道。

    “我们这是出城走亲戚。”老人家诚惶诚恐的说道。

    “放屁,你们个个拖家带口,身背包裹,走亲戚有这般走法?再说了一个人走亲戚我信,难不成你们这数千人都是去走亲戚的?”王允成驳斥道。

    李奕也知道这老人家是在睁眼说瞎话,走亲戚,这兵荒马乱的时候出城走亲戚,那不是找死嘛,可事出有因,李奕只得继续问道:“老人家城外兵荒马乱,这个时候可不是走亲戚的好时候。”

    “不瞒大人,我们这是出城逃难去了。”老人家也知道自己扯的这个谎太操蛋,见李奕脸色和蔼,也就如实回答道。

    “出城逃难?你们往哪里逃?城外没有城墙和军队的庇护,你们一旦遇上贼军哪里还逃得了命去?”李奕不解的问道。

    按照一般的规律,一旦有贼军进犯,县城周围的百姓都会逃到城内避难,毕竟躲在城墙里面可比城墙外面安全多了,可如今这些百姓纷纷弃城而逃,这让李奕有点不明白。

    “这个。。。这个。。。”老人家一开始还犹犹豫豫,可这个时候事关生死,加上李奕面色和善,最后鼓起勇气说道:“大人,我们得到消息啊,听说隔壁的舒城已经被闯贼攻下来了,整个舒城里的男女老少被杀的一个不留啊,听说那河水都被染红了,舒城挡不住贼军,那咱们庐江也够呛啊,我们也是迫不得已啊,我老头子在这庐江住了大半辈子,不是实在没办法我也不会抛家舍业的逃难去啊。”

    “这个你们不用担心,庐江城内有数万大军,一定可以保各位父老乡亲的平安。”许忠上前安慰道。

    “这位大人说笑了,咱们庐江有大军,难道舒城就没有大军嘛,还不是一样被破城了。”老人家说到这里忽然跪倒在地泣声道:“大人,放我们一条生路吧,我们现在出城去说不定还能逃的一条性命,如果守在这庐江城可就是等死啊。”

    有了老人家带头,城门口的数千人都跪倒在地,整个大街上乌压压的跪倒一片,李奕想伸手去扶,可这腰哪里弯的下去,左良玉眼睁睁的看着舒城被屠,不光让李奕寒了心,也让这满城的百姓寒了心。左良玉的不作为让官军的公信力严重下降,事关生死存亡,百姓们知道不能把自己的性命寄托在官军的身上,此时在百姓的眼里,呆在城内是等死,可此时出城还能碰个运气,逃得一线生机。

    “大人,要不要我派人把这些人全部赶回去?”王允成凑到李奕耳边问道。

    李奕摇了摇头,此刻若采取强硬措施,只能让事态的发展更加糟糕,一旦引起市民的反抗,这庐江立即陷入骚乱。

    略加思索,李奕上前大声说道:“乡亲们,舒城的悲剧与官军确实有很大干系,你们弃城而去我能理解,可我想说的是,我李奕奉皇命守庐江,必将与庐江共存亡,我希望你们能留在庐江,与我们官军一起守住这庐江城,毕竟这里是我们的家,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庐江,凭什么让闯贼占了去,当然你们若是一定要走,我也不会阻拦,我希望出城的百姓尽快向南,那样活命的机会也大一点。”

    “让开道路。”李奕转身对守城的士兵说道。

    城门口的拒马被士兵们搬开,百姓们看着洞开的城门一时陷入犹豫,信与不信只在一念之间。

    “大人说的好,庐江城是咱们的,我老头子在这里活了五十多年了,凭啥这闯贼一来就要让给他们,再说了大人你是金贵人,既然你都不怕死敢留在这庐江,那我老头子还怕个啥,我不走了。”老人家说完领着自己的一家人又折返回去。

    有了这位老人家的示范作用,城门口的人群纷纷转头回去,大部分市民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中,当然也有一小部分百姓执意要走。

    “许忠,你领五百骑兵出城,驻扎在城东,除了骚扰敌军外,你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防止贼军分兵洗掠乡野。”李奕最终下定了决心。

    李奕知道凭借这么多兵力死守庐江县城是比较稳妥,但是闯贼见庐江县城难攻,只要少许兵力将县城四门一堵,就可以分兵放肆的洗掠庐江县乡野和追击南下逃难的灾民,届时庐江县将遭到前所未有的浩劫。

    “城外不比城内,毫无依仗,你们五百人是孤军奋战,希望你能慎之又慎。”李奕神色凝重的对许忠嘱咐道。

    许忠慎重的点了点头,转头对王允成说道:“还要麻烦王将军下面人训诫几句话,免得他们出城后不听话,到了城外,要是哪个手软、脚软,我手里的刀子可不会软。”

    “我派我弟弟王必成跟你出去。”王允成最后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