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王侯
字体: 16 + -

第一百一十一章 三寸不烂之舌

    春分时节,江南淫雨霏霏,官道上面积水严重,形成了一个个小水洼,一个马头出现在西北方向,沿着官道快速行进着,很快,几十骑马紧紧跟了上来,与第一骑始终保持着两三丈的距离,马蹄隆隆。踏碎了满地的水洼,直冲东南方向。

    这是李奕和他的亲兵,昨日在半路上接到洪承畴的密信,李奕不敢耽搁,立即调转马头直奔庐江而来,天公不作美,李奕一行人走到半路就下起了绵绵细雨,可军情紧急,李奕顾不得天空中的细雨,购置了雨具后一行人马又不停蹄的继续赶路。没成想这雨越下越大,道路上积水严重,李奕只得吩咐骑术最好的许忠在前面领路,而自己则带领亲兵在后跟随。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李奕虽是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却没有诗人的好兴致,恨不得肋下生翼,立即飞往庐江,主帅身亡,此刻的庐江肯定乱成一团,如果不能早日赶到庐江收拾残局,那张献忠的大军一到,庐江不攻自破。

    一夜奔袭让李奕略显疲惫,但更让李奕身心俱疲的是这满天的细雨,虽然身穿雨具,可挡不住这细如牛毛的阴雨,李奕感觉整个人都被这股湿意给浸透了。李奕有点怀念远在蒙城的家了,怀念远在蒙城的舒萍儿了,此刻如果有一杯热茶,一件干燥的衣服,那将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大人,翻过前面的小山就到庐江了。”许忠的话语打断了李奕的遐想。

    李奕登上小山坡后勒住马匹,向远处眺望,已经能看到烟雨当中的庐江城郭了。抹了一把脸上的水珠,李奕用马鞭直指庐江县城说道:“最后一段了!大家伙加把劲!”

    李奕说完一马当先,从山坡上一直向下奔去。马队呼啸跟下,重新将他裹挟在中间。

    突然。几支羽箭从城头射出,当先的几骑猛地一勒缰绳,马匹的前蹄都扬了起来,堪堪避过了那几支羽箭。后面的马纷纷从边上闪过,也跟着勒紧缰绳,队伍猛然停了下来。

    “城下何人!”城上的校尉高声问道。

    李奕看这光天化日的,却城门紧闭,心中不由一沉。暗道:“看来这事情还真不好办啊!,

    “本官李奕,城楼上是哪位将军?”李奕催动马匹上前来到城墙边高声问道。

    城头上沉默了半晌,声音传了下来:“在下王必成,奉命在此驻守。敢问李大人有何指教?”

    李奕听此人语气还把自己当作官军,心中暗自庆幸,朗声说道:“我要入城见你们将军,快打开城门。”

    “请大人见谅,我们得到消息称滁州有密谍出入庐江,似有阴谋,为防有变,任何人不得出入庐江城。”王必成回道。

    “我身为朝廷命官,这是钦差大人的腰牌,难道也不能入城吗?”李奕拿出腰牌对这城墙上的人说道。

    王必成沉默了一下,命人从城头上放下吊篮:“事关重大,只能让大人一个人入城。”

    许忠等人看到城上的守军如此无礼,早就怒不可遏,况且李奕一人独自进城,万一这城内的守军要对李奕不利,那李奕岂有活路。

    “大人。”许忠一把拉住李奕,想阻止他进城。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此行就是为解决麻烦而来,既然在这城外解决不了,那我就去一趟,再说这些人还把自己当作官兵,那他们也不想造反。”李奕缓缓说道。

    许忠等人见李奕态度坚定,知道无法改变他的想法,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李奕进到吊篮之内。

    李奕踏上城墙,理了理身上的衣衫,向王必成问道:“王允成是将军什么人?”

    “正是家兄,怎么?李大人是来拿人的还是劝降的?”王必成提防的问道。

    “哈哈哈,劝降还是拿人?王将军说笑了,朝廷要是想来拿人那就不会只派我带这十余人过来,至于说劝降那就更是无稽之谈了,你们现在还是我大明的军人,既然是我大明的军人那怎么会有劝降一说,庐江出了麻烦,我李某人是来解决麻烦的,仅此而已。”李奕笑着说道。

    “李大人不会就想凭你这三寸之舌解决这庐江的麻烦吧?你不会想把我大哥诓骗出城好趁机捉拿吧?”王必成一脸提防的说道。

    “我再说一句,庐江兵变朝廷还没有定性,如今你们还是我大明的军人,可如果继续紧闭城门抵触朝廷的调查,那你们就是造反就是我大明的罪人。”李奕朗声说道。

    “好,我就信你一回,如果你敢诓骗我等,可别怪我手里的刀不认人。”王必成抽出腰刀恐吓道。

    “王将军还是留着你的刀杀敌吧,事不宜迟,赶快带我去见你家兄长。”李奕丝毫不把王必成的恐吓放在眼里,神态自然的说道。

    说到底,包括王必成在内的一干兵将们,有犯上之举,却无造反之心,只要不是被逼入死角,他们也不想走到绝路。当日群情激奋,脑袋一热做下如此错事,现在回想起来也是后悔不已,只是覆水难收,事情既然做下了,这些士兵也只能跟着王允成走到底,可如今朝廷已经派人来解决这件事情,看样子也没有把他们当作造反的罪人看待,这些士兵心里又泛起了希望。不论这些士兵有如何的恨邓玘,但此时此刻,在他们的心目中,还是期待着能够圆满解决僵局,毕竟谁也不想背上一个造反的名声。

    王必成连忙引着李奕去见王允成。

    府衙之内,王允成正在认真地擦拭自己的佩刀。

    阴雨连绵,花厅之内略显幽暗,狭长的横刀在这幽暗之中不时发出慑人的光芒。

    双手仍沉稳的很,王允成内心却彷徨不安,因为他真的不想让事态失去控制。当初义愤之举,促使他将邓玘的亲兵诛杀,现在看来局势有失控并且一发而不可收拾之危,难道要他弄假成真,举兵造反吗?他就只能亡命天涯了。这不仅与他的本意相违背,他也得考虑自己的部下,还有他们在成都的亲属。

    “在这等着,我去通报一下。”王必成领着李奕来到花厅后说道。

    片刻之后,王必成出来对着李奕说道:“进去吧,我大哥就在里面等你。”

    李奕走进屋内,发现一人正坐在阴影之中,仔细的擦拭自己的佩刀,率先说道:“看来王将军似乎心有顾虑啊。”

    “虽然如此,但杀个把人还是很有把握的。”王允成并未起身,他依旧低着头擦拭着自己的佩刀。

    “你这把横刀应该杀过很多人吧?”李奕盯着王允成手中的刀问道。

    “是啊,这把刀随我征战南北已经快十年了,我拿着这把刀跟着邓帅平定过云贵安邦彦之乱,在喜峰口与鞑子血战,也在登州,莱州砍过叛将的脑袋。”李奕的话引起了王允成的回忆,他细细的抚摸着刀身,像是在抚摸着自己的情人一般。

    “你这把刀是用来杀建虏的,是用来杀贪官污吏的,是用来平定乱臣贼子的。可惜的很,你却将要用它来威胁朝廷,可惜啊。”李奕惋惜的说道。

    “可惜?什么可惜?我王允成既然做了就不后悔,邓帅这官越做越大,可这心却越来越黑,他忘了他是怎么得到这高官显位的,是我们这些老兄弟一刀一枪拼出来的。当年邓帅领着三千川中子弟出川平乱,曾立下誓言定要和兄弟们同甘共苦。”王允成无奈的摇了摇头后继续说道:“同甘共苦?邓帅发达之后杀良冒功,无恶不作,更过分的是贪图一人之利,喝兵血吃空饷,兄弟们连口饱饭都吃不上。好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邓帅没有死在我王某的刀下而是翻墙出逃的时候坠墙而亡,李大人,你说这是不是天意?

    “什么?邓玘不是你们杀死的?”李奕听到这里大吃一惊,虽然洪承畴在文书上写了邓玘已死,可没有说他的死因。

    “事到如今,我还有必要骗你吗?”王允成不以为然的反问道。

    “那事情就好办多了,既然王将军该出的气也已经出了,那咱们该商量一下接下来该怎么办了?”李奕定声说道。

    邓玘自己坠墙而死,那这数万官兵就只有作乱之罪,而无造反之嫌,毕竟当兵吃粮乃是天经地义,既然邓玘克扣粮饷,那就死有余辜。

    “怎么办?李大人有何高见?”王允成眼见李奕虽为一文官,可在面对自己的长刀面无惧色,不由对他心生几分佩服,当下反问道。

    “两条路可以走,一是顽抗到底,错上加错,结果就是等朝廷派大军过来平叛,而是放下你们手里的刀剑,接受调查,如果你所言不虚,我会上报朝廷尽量给你们免罪。”李奕说道。

    “哦,李大人有这等好心肠给我们免罪?”王允成一脸狐疑的问道。

    “闯贼马上就要进犯庐江,朝廷派你们来也就是为了防范闯贼,如果我调查属实,这庐江还是要靠你们来守,到时候戴罪立功,朝廷也不会追究你们的过错,路我已经给出来了,至于怎么选就看王将军的了。”这个时候坦诚反而能王允成放下心里的负担。

    王允成陷入了沉默,李奕站在一旁等他最后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