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香红楼
字体: 16 + -

第四十六章 学田

    看着满大街的奇珍异宝,贾珠却只能拮据地打马而过,他的那些生活费可都投入到书院的运转了。

    这样的苦逼生活直到这一天的到来彻底结束了。那天,贾珠来到书院视察,宋应星神秘兮兮地把他拉进了后院。

    “公子,你瞧瞧这是什么?”

    宋应星把十几页标着各种印花的纸张递给了贾珠。贾珠翻看了几页,似乎都一样,没看明白到底是什么。

    “这是什么呢?花花绿绿的,难道是银票?不对呀,我听说本朝宝钞在正德年间就废止了啊!”

    “公子,这确实不是银票,可是却比银票还要值钱呢!”

    宋应星笑咧咧地说道,他可从来没有这么开心过,咋就掉钱眼里了呢?贾珠又反反复复看了几遍这几页纸张,这才看到了几个重要的信息。

    “一百九十八亩?二百五十亩?还有是一千四百四十九亩……”

    贾珠在每一页纸张上都找到了一串数字,似乎明白了什么,宋应星这才点破:

    “没错,公子,这些大部分是田契,还有几份是房契。我已经统计过了,共有田产二十二百亩,也就是二千二百二十二亩,包括了水田、旱田、梯田,以及林场。此外,还有水塘四十一口,屋基三十一处。”

    贾珠瞪大了眼睛,问道:

    “这是哪里来的,都是谁的?”

    “这些是公田,是成均书院的学田,公子这下可以不必为书院的经费发愁了。”

    贾珠这才明白,原来宋应星并不是掉进钱眼了,而是和他一样,都是为了书院的经费。可是,好像又有什么地方不对。

    “竟然这些田产都是公田,总不能卖了换钱吧?”按规定,学田不能出卖,虽然享有免除赋税的特权,但书院田须完纳田赋。

    宋应星听了,惊呼道:

    “卖?当然不能卖了,这些可都是书院的宝贵财产。”

    “不卖?那你是想租出去,让别人来种这些田地?”

    “租给别人种,还不如自己种呢?”

    “自己种?这么多的田地,我们哪里种得过来!”

    “我都想好了,把这些田地划拨给十八个组负责。”

    “可是,他们是学习的,不是来种地的啊?何况他们有的学员还交了学费的?”

    “这正是我想和你商量的,如果书院可以依靠这些田产自给自足,我想免去所有人的学费,如果资金允许,我还想给他们发放膏火银。”

    膏火银相当于助学金的意思,贾珠想了想,同意道:

    “这事就全权交给你了,不过我希望你的目光可以放得长远一些。我的建议是,学生目前还应该是学习为主,这么多田地,最好是把远的田租出去,留下近的自己种。另外,除了工农制造业以外,我希望你可以到城里的商铺转转,学一学商业的知识。虽说士农工商,一直以来商业都是最末流的,不过,我相信这种状况很快就要改变了。”

    宋应星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虽然不太明白贾珠的意思,但还是感到欣喜,因为他早就想让学员们再实践中学习知识技术了。

    二千二百二十二亩呀!贾珠想起这些田产,见宋应星又是一个书生模样,真怕这些田产会让他给毁了,不禁问道:

    “我还是有点担心,说到种地,宋应星,你真的懂?”

    “我看过不少这方面的书籍,应该没有问题!”

    “纸上谈兵可不行,这样吧,你去找几位实践家来。”

    “实践家?”

    “对,每组都找一个,不仅要聘请他们作为书院的客座教授,日后有了收成,还应该给他们发放特殊津贴,这样我才放心把这二千二百二十二亩的学田交给你们!”

    于是,有了这些田产,又得到了贾珠的准许,宋应星立即召集了书院的所有学员,召开了轰轰烈烈的上山下地动员大会。

    乃粒组的学员是来学习种植谷物的,书院的水田自然是交给了他们。在大会上,宋应星首先给予农民这个称谓以正名。

    神农氏这个尊称从上古就有了,直到现在也是应该存在的。人不能自己生长,而要靠五谷养活,五谷也不能自己生长,而要靠人去种植。土壤经历各个时代而有所差异,种性随着水土不同而有所区分。否则,从神农到尧帝,人们用五谷作粮食已有一千多年了。

    圣贤书上的五谷是指麻、豆、麦、稷、黍,稷就是小米,而黍是黄米,唯独漏了稻,这是因为著书的圣贤是西北人的缘故。现在全国人们的口粮,稻子占了十分之七,小麦、大麦、黄米和小米等占了十分之三。麻和豆已充作蔬菜、糕饼、油脂和食品等用途,按理说现在不能把它们列入谷类的。

    “富家子弟把农民看成罪人,读经书的儒生又把农夫当作辱骂别人的代称。他们饱食终日却不晓得饭香是从何来的,这种人实在太多了!”宋应星斩钉截铁地说道。

    理论先行,实践再后,为了确保学员们好好利用书院的田产,成功种植出水稻来,

    宋应星邀请了城外老一辈的农夫给乃粒组的年轻一代传授种稻子的经验。老农夫是善化县下的一个村的族长,善于农事,威望很高。宋应星慕名前往,热情聘请他为书院的客座教授,并享受特殊津贴。

    不仅有教授的头衔和名声,还可以拿津贴,何乐而不为,老农夫再三推让之后,答应了宋应星的邀请。这姜还是老的辣,老农夫走上书院的讲堂,不需要任何讲稿,就娓娓道来了农事的天时地利。

    稻的浸种期最早的在春分以前,叫社种,若是遇到天寒会被冻死,但最迟也要在清明左右。播种时,先用稻秆包好种子,放在水里浸几天,等发芽后才能撒播到秧田。苗长有一寸多久叫做秧。秧龄满三十天就叫满月秧,就可以拔起分插。秧苗要是过了育秧期就会变老拔节,这时才分插的话结谷就会很少。

    插秧后,早熟的品种,七十天就能收获,有称“救公饥”、“喉下急”和“金包银”之类的。最晚熟的品种,要经过夏天再到冬天共二百多天才能收获。靠南端如广东一带的水稻,因为没有霜雪的缘故,可以在冬天播种,到了夏天就能收获。

    晚稻经历秋天,因为多晴要经常灌水,农家这样勤苦是为了酿造春酒。水稻缺水十天就快要死了,从中却变化出一种旱稻,是不粘的粳稻,即使在高山上也可以插秧。

    对于瘦瘠的稻田,勤劳的农民则用多种肥料来施肥,人畜的粪便,榨了油的籽饼,草皮树叶,都可以用来做肥料,以促进作物的生长。南方磨绿豆粉的,用淘出来的浆水来灌田,肥效很高。黄豆便宜的时候,把黄豆撒在田里,一粒黄豆可以肥三寸见方的田,增收谷值比成本多一倍。

    插冷水田的要用禽兽的骨灰沾秧根,再用石灰撒秧脚。向阳的暖土则不必这样做。土质坚硬的稻田,要犁耕起垄,把土块堆压在柴草上熏烧。那些土质松肥的轻粘土壤就不宜这样做。

    水稻特别需要借水防旱,天不下雨,就要靠人力引水抗旱。河边又装置筒车的,可以筑一个堤坝挡水,使河水绕流筒车下部,冲击轮叶转动而舀水入筒,筒内的水倒入引水槽中,再流入田里。这样昼夜不停,灌溉一百亩田是不成问题的。

    对于湖泊或池塘的静水,或者用牛拉转盘来带动水车,或者凑几个人来踏转水车。浅池和小水沟容不下长水车,可以用短的手摇水车。

    由于田产中的旱地较多,宋应星决定让部分乃粒组的学员种植豆类。于是,关于水稻的种植经验谈过了之后,宋应星又邀请了另外一位经常种植豆类的老农夫,向年轻一代们传授种植豆类的经验。

    豆子的种类和稻一样多,播种和收获却一年四季接连不断。一种是大豆,有黑豆和黄豆之分,下种期总是在清明前后。黄豆有“五月黄”、“六月爆”、“东黄”三个品种。五月黄的产量低,东黄比它多一倍。黑豆限定八月收获。大豆收获多不多,要看徒弟肥瘦、除草勤惰、雨露足不足而定。制作豆豉、豆酱、豆腐等都要用大豆做原料。江南还有一种“高脚黄”,在六月割完早稻后才种,到九、十月收获。

    另一种是绿豆,又圆又小像颗珍珠,一定要在小暑播种。如果在小暑前播种,豆苗就会陡长出好几尺高,结的豆荚非常稀少。如果过了小暑甚至到了处暑时才种,就会随时开花结荚,豆粒很少。其他的豆类还有豌豆、蚕豆和扁豆等等,总之,豆类既可以当做蔬菜又可以代替谷物,供众多的人们食用。

    乃粒组的学员人数算是多的,大部分学员也都认真听讲、积极讨论,就连宋应星也是虚心地聆听老农夫的讲授,认真地做着笔记。

    经过了几天的理论学习之后,乃粒组的学员在老教授的带领下,挽着裤管,走下了书院的学田,开始了在实践的学习。耕田的耕田,挖水槽的挖水槽,预备谷种的预备谷种,反正是一个个热火朝天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