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香红楼
字体: 16 + -

第三十二章 忆元宵

    转眼元宵就要来临了。

    这天,贾珠收到了岳父大人捎人带来的口信,说是元宵过后就可以入国子监了,让贾珠随时准备着,到时候岳父大人会亲自来接他入监。

    对于任何一个读书人来说,能够进入国子监读书,一方面那科举之路必定是前途无量,但同时也面临着严格地学习制度。对于贾珠来说,他不喜欢八股文,更对科举没有兴趣,因此一点也不稀罕去国子监读书。贾珠在意的是岳父大人的那个承诺,监生可以不经过科举考试,而直接选任为六品以下的官员。

    元宵节这天,贾府上下热热闹闹,不少人还想起了一年前的元妃归省,就连贾兰也对那次的元宵节记忆犹新。贾珠因为昏迷错过了元妃的归省,便要妻子李纨和儿子贾兰说说那次元宵节的盛况。贾兰的积极性似乎更高一些,显得非常兴奋。

    都说一入宫门深似海,可皇帝为什么允许后宫嫔妃回娘家省亲呢?贾珠从原著中找到了答案。

    当今贴体万人之心,世上至大莫如孝字,想来父母儿女之性,皆是一理,不是贵贱上分别的。当今自为日夜侍奉太上皇,皇太后,尚不能略尽孝意,因见宫里嫔妃才人等皆是入宫多年,抛离父母音容,岂有不思想之理?在儿女思想父母,是分所应当。想父母在家,若只管思念女儿,竟不能见,倘因此成疾致病,甚至死亡,皆由朕躬禁锢,不能使其遂天伦之愿,亦大伤天和之事。故启奏太上皇,皇太后,每月逢二六日期,准其椒房眷属入宫请候看视。于是太上皇,皇太后大喜,深赞当今至孝纯仁,体天格物。因此二位老圣人又下旨意,说椒房眷属入宫,未免有国体仪制,母女尚不能惬怀。竟大开方便之恩,特降谕诸椒房贵戚,除二六日入宫之恩外,凡有重宇别院之家,可以驻跸关防之外,不妨启请内廷鸾舆入其私第,庶可略尽骨肉私情,天伦中之至性。

    于是,为了迎接元妃归省,贾府开始盖造省亲别院。从东边一带,借着东府里花园起,转至北边,一共丈量准了,三里半大。又下姑苏聘请教习,采买女孩子,置办乐器行头。各行匠役齐集,金银铜锡以及土木砖瓦之物,搬运移送不歇。

    自正月初八日,就有太监出来先看方向:何处更衣,何处燕坐,何处受礼,何处开宴,何处退息。

    这天,府学还没有开学,贾兰正在书房里读书写字。突然门窗外传来轻微的敲打声,贾兰闻声望去,只见一个身影出现在窗外,鬼鬼祟祟。

    贾兰放下手中的毛笔,踱步走到窗前,定睛一看,那身影原来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小叔叔贾环。

    自从贾环和薛蟠他们断了来往,而这边贾兰又进了府学,贾环这个在贾府受尽了冷落的小爷只能独自玩耍。好不容易挨到了府学放假,哪知贾兰却又天天躲在书房里。

    这天,贾环终于忍不住,悄悄地穿过后院的小园子,来到贾兰的书房窗外,冒着被珠大嫂子训斥的危险,大胆包天地敲响了贾兰书房的木窗。

    “兰哥儿,走,到门口玩儿去!”

    “环叔,使不得呀,我娘在门外呢!她要我今天抄写两个时辰的文章。”

    “外面可热闹了,来了许多宫里的太监。这样吧,你从窗户上翻出来,我在外面接着你。”

    “这样可以吗?万一你没有接住,那岂不是摔死我呀!”

    “哎呀!才这么一点高,摔不死你的,快点呀!”

    贾兰犹豫着,一边是娘亲李纨的严威,另一边是难得一见的宫里太监。不管了!就冒死玩一回吧!贾兰翻过窗子,一跃而下!还真不高,根本用不着贾环接,贾兰的双脚轻松落地了。

    俩人穿过后院的小园子,一路上看到形形色色的外人。除了宫里的太监以外,还有巡察地方总理关防太监等,也带了许多小太监出来,各处关防,挡围幕,指示贾宅人员何处退,何处跪,何处进膳,何处启事,种种仪注不一。

    走到贾府的大门口,贾兰看到,外面又有工部官员并五城兵备道打扫街道,撵逐闲人。门口,他的大爷爷贾赦领着琏二叔,在督率着匠人扎花灯烟火之类的东西。

    贾兰绕过大门,又走到了另一个方位,那正是前往大观园的方向。贾兰问贾环是否有逛过大观园。贾环冷冷一笑,那里有什么好玩的,山山水水,什么人都没有,说他才不想去呢!

    当玩够了,看够了,贾兰才想着回到屋里。本打算悄悄地照样从窗户上翻进书房里,哪里知道,他娘亲早就发现了书房里空无一人,派素云和碧月分头去找贾兰了。

    贾兰在回去的路上,正好撞见了碧月,便被带到了李纨的面前,少不了一顿训斥。幸好是大过年的,也就从轻发落了。李纨晓得贾兰想玩,便好脾气地说,到了元宵那天,才算好玩呢!

    果然,到了正月十四日这一夜,贾府上下通不曾睡。贾兰同样睡不着,睁大着双眼,望着窗外漆黑的夜空和灯火通明的府上。

    终于熬过了上半夜,到了十五日,贾兰却迫不及待,心里念叨着,快快天亮。

    到了五鼓,好戏便开始了。自贾母等有爵者,皆按品服大妆。园内各处,帐舞蟠龙,帘飞彩凤,金银焕彩,珠宝争辉,鼎焚百合之香,瓶插长春之蕊,静悄无人咳嗽。

    贾赦等在西街门外,贾母等在荣府大门外。街头巷口,俱系围ぜ挡严。正等的不耐烦,忽一太监坐大马而来,贾母忙接入,问其消息。

    太监道:“早多着呢!未初刻用过晚膳,未正二刻还到宝灵宫拜佛,酉初刻进大明宫领宴看灯方请旨,只怕戌初才起身呢。”

    凤姐听了道:“既这么着,老太太,太太且请回房,等是时候再来也不迟。”

    于是贾母等暂且自便,园中悉赖凤姐照理,又命执事人带领太监们去吃酒饭。

    贾兰虽然不需要出迎接他的元春姑姑,但也穿戴得十分整齐,和母亲李纨等没有爵位的长辈们一起在屋内静候着。

    一时传人一担一担的挑进蜡烛来,各处点灯。方点完时,忽听外边马跑之声。一时,有十来个太监都喘吁吁跑来拍手儿。这些太监会意,都知道是“来了,来了“,各按方向站住。

    贾赦领合族子侄在西街门外,贾母领合族女眷在大门外迎接。贾兰一时激动,恨不得悄悄地跑到门口,见一见那场面。

    和贾兰一样不安分的当然还有贾环,俩个人四目相对,马上便意会了彼此的想法,借着上茅厕的理由,逃脱了大人们的束缚。俩个人神不知鬼不觉地溜到了大门口,躲在了石柱子的后面。顿时,壮观的场面尽入眼帘。

    半日静悄悄的,忽见一对红衣太监骑马缓缓的走来,至西街门下了马,将马赶出围幕之外,便垂手面西站住。

    半日又是一对,亦是如此。少时便来了十来对,方闻得隐隐细乐之声。

    一对对凤翣龙旌,雉羽夔头,又有销金提炉焚着御香,然后一把曲柄七凤黄金伞过来,便是冠袍带履。又有值事太监捧着香珠,绣帕,漱盂,拂尘等类。

    一队队过完,后面方是八个太监抬着一顶金顶金黄绣凤版舆,缓缓行来。贾母等连忙路旁跪下。早飞跑过几个太监来,扶起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来。

    那版舆抬进大门,入仪门往东去,到一所院落门前,有执拂太监跪请下舆更衣。于是抬舆入门,太监等散去,只有昭容,彩嫔等引领元春下舆。

    贾兰看傻了眼,终于见到了元春姑姑。可是她如今并非只是姑姑,而更是娘娘!是那高高在上的,就连太奶奶都得下跪拜见的皇妃娘娘!

    此时此刻,贾兰已经被淹没在了人流之中。他像滴入大海中的一粒水珠,完全已经忘了自己的存在。

    贾兰好不容易才穿过人群,来到了母亲的跟前,自然少不了被李纨责怪,又被交给碧月紧紧看着,若是再想逃脱恐怕是很难了。

    贾兰终于见到了元春姑姑,可是她现在是尊贵的贾妃娘娘。母亲不让贾兰跟随,他只能跟着丫鬟碧月在迎接队伍之外,远远地看着。

    一时,舟临内岸,贾妃复弃舟上舆,便见琳宫绰约,桂殿巍峨。石牌坊上明显“天仙宝境”,贾妃忙命换“省亲别墅”。于是进入行宫,但见庭燎烧空,香屑布地,火树琪花,金窗玉槛。

    礼仪太监跪请升座受礼,两陛乐起。礼仪太监二人引贾赦,贾政等于月台下排班,殿上昭容传谕曰:“免。”

    太监引贾赦等退出,又有太监引荣国太君及女眷等自东阶升月台上排班,昭容再谕曰:“免。”于是引退。

    茶已三献,贾妃降座,乐止。退入侧殿更衣,方备省亲车驾出园。至贾母正室,欲行家礼,贾母等俱跪止不迭。

    贾妃满眼垂泪,方彼此上前厮见,一手搀贾母,一手搀王夫人,三个人满心里皆有许多话,只是俱说不出,只管呜咽对泣。

    贾妃又逐次一一见过珠大嫂子李纨,弟妹王熙凤,以及迎、探、惜三姊妹,不免哭泣一番。一时,薛姨妈领着宝钗和黛玉一起进来,欲行国礼,贾妃亦命免过,上前各叙阔别寒温。

    此时,贾兰和丫鬟碧月一起,还在后院里等待着。没有贾妃娘娘的召唤,贾兰是不能够前去拜见元春姑姑的。可是他的元春姑姑会不会召唤他呢?贾兰没有一点的把握,有可能元春姑姑已经不记得有他这么一个侄子了,毕竟元春姑姑进宫之时,贾兰还没有学会走路呢!

    贾妃见宝钗和黛玉二人亦发比别姊妹不同,真是姣花软玉一般。因问:“宝玉为何不进见?”贾母乃启:“无谕,外男不敢擅入。”贾妃命人快引进来。

    小太监出去引宝玉进来,先行国礼毕,元妃命他进前,携手拦于怀内,又抚其头颈笑道:“比先竟长了好些……”,泪如雨下。

    同宝玉交谈一番之后,贾妃突然走到珠大嫂子李纨的面前,牵着她的手,问道:“怎么不见兰哥儿?”

    “我怕兰哥儿不懂规矩,我让丫鬟看着呢!”李纨说道。贾妃随即命小太监快去引贾兰进来。

    此时,贾兰正殷殷期盼着有人来传唤他到正室里看看元春姑姑,那边小太监果然就来通报了,说:“娘娘有旨,传贾兰!”

    贾兰于是跟随者小太监,屁颠屁颠地进入正室中,先行国礼,完毕后,见元春姑姑伸手召唤他,他便走到了姑姑面前。

    “哎呀,转眼兰哥儿都已经这么大了呀!”贾妃抚摸着贾兰的头颈说道。

    贾兰永远难忘这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