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香红楼
字体: 16 + -

第十五章 读书

    贾珠听着岳父大人说起贾家和林家联姻的故事,听着听着才意识到,岳父大人说的其实是贾府的择婿标准。贾珠这一辈,元春可是嫁给了皇帝老儿的。其实,贾家择婿,硬指标是“诗礼名族”。达不到这一条的,哪怕是有官有爵又有钱的孙家都提不上筷子。

    贾珠记得原著中,在黛玉第一次来到贾府时,贾母当着黛玉和大伙们的面,是这样子说的:“我这些儿女,所疼者独有你母亲,今日一旦先舍我而去,连面也不能一见,今见了你,我怎不伤心!”

    林如海有着文人的风骨,却非一味的清高,他甚为精通官场世故。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只可惜林如海这一代,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就没什么亲支嫡派的。

    林家虽也是书香门第,但和贾家这样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世代袭爵的显赫地位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而四大家族内部联姻密切,关系非常错综复杂。四大家族以贾家为首,其他三家都在竞相嫁女儿进贾府,薛家还没竞争上,王家则是连嫁女儿带赔钱,其换来的收益也是巨大的,王家的人在贾府里可算是暴发式升迁。

    在这种局面下,贾家金尊玉贵的嫡出女儿,凭什么倒过来下嫁到那三家去!说到底,贾家的标签是勋贵。所谓勋贵,就是皇帝花钱荣养着,在地方上耍耍威风、欺负欺负老百姓还行,但不被允许染指真正的权力。一旦袭爵结束,连爵位附带的财富来源也不复存在,这时候的贾家,如果没有新的增长点,就只能乖乖去做地主了。

    贾珠从原著中可以看出,到了他爹贾政这一辈,贾家在朝堂上其实已经高度边缘化了。此时的贾家想要生存,就必须要转型,转什么型呢?毫无疑问,考科举,进入文官系统,进入权力中心。这一点在不能承爵的贾政这一支上体现得更加明显。

    贾珠原本在转型路上也非常顺利,读书科举,十四岁就进学了。当年,祖父贾政在选择长媳的时候,可是放着王家那嫁妆丰厚的王熙凤不问,而是给他选择了李纨,因为李纨的父亲是国子监祭酒李守中。贾珠心里是知道的,岳父大人的家里钱是少了点,权也没有,但可是妥妥的书香门第呀!

    而反观林家,四代袭爵之后,林如海顺利转型,高中探花。当时的林如海,一手是勋贵之裔,在旧贵族中颇具人脉,一手是科举出身,同门同年无数,两边都吃得开,方能一路亨通。

    这时候赚钱多不多,家财厚不厚还重要吗?转型成功的林如海迅速进入掌控朝廷的经济命脉,而尚未转型的贾家却在一点点边缘化着。此时的贾家看着林家,那就是自己的榜样啊!

    贾政的三观基本都是从贾母那儿来的,贾政能看到李纨作为书香名门女儿的优势,贾母如何看不到林如海的优势?从家族前程上讲,林家转型成功,掌握实权,又出身显贵,和同为旧贵族的贾家声气相投,完全是贾家积极靠拢的对象!

    讲完了林家和贾家的联姻之后,李守中随即转换话题,问贾珠道:

    “贤婿呀!这段时间你一直都在送兰哥儿上学?”

    “嗯,是这样的。”贾珠听到岳父大人这么一问,先是如实的回答到,然后不明所以地愣了一下,问道:“不知岳父大人为什么这么问?”

    “我就是想知道,你自己难道就没有想过再回去读书吗?”李守中的这一问,意味深长。

    贾珠这才明白了岳父大人此行的来意,估计和老祖宗贾母是一样的,都是想劝他继续读书,参加科举,走上充满光明的仕途之路。

    可是贾珠还是有自知之明的,这条路他是走不通的。就像在老祖宗面前一样,贾珠面对岳父大人的诘问,也是同样的为难。

    总不能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们,说自己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十四岁进学的贾珠了,他们是不会相信的。贾珠犹豫着,既然不能坦然回应,只好含糊其辞地说道:

    “岳父大人,贾珠确实没有想过参加科举了,也没有想过像我姑父那样,权倾一方。我只想和李纨安安稳稳地过日子。何况,自从苏醒之后,我对读书写字就力不从心了,看到书上密密麻麻的字,我就觉得一阵头疼。估计是昏迷四年来,落下的病根吧!”

    “这么说来,你是没有一点为官之意了。”李守中听了禁不住叹息一声,但很快转而问道:

    “那么国子监呢?为父毕竟是国子监祭酒,若是贤婿想谋个半职的闲官,他日尽管来找我,为父定当助你一臂之力。”

    岳父大人虽然没有明说,但贾珠还是能理解他老人家的用心良苦。国子监是官学的最高学府,国子监的学生通称监生,监生是参加科举考试的主力军。贾珠觉得,岳父大人想让他去国子监,不过是希望他能在这个环境下,重新适应考生的心态,找回几年前参加童生试时的信心。

    岳父大人的这般心意,贾珠不忍拒绝,只好答应道:“那就听凭岳父大人的安排。”

    “好,好极了!”李守中当即高兴了起来,说道:

    “竟然你已经进学,有了生员的资格,就可以通过地方官学选拔入监,成为一名贡监生。”

    学生来源分为官生和民生两大类。

    官生指荫监生,是三品以上京官的子弟或皇帝恩准入监的子弟以及土司子弟。

    民生基本有三类:贡监生、举监生和例监生。贡监生是由地方官学选拔入监的生员。举监生是在京师会试下第的举人,有翰林院择其优者送入监内读书。例监生是通过捐纳钱物而获得监生资格者。

    除此之外,也有邻邦高丽、日本、琉球、暹罗等国向往羡慕本朝的文化教育,不断派留学生到国子监学习。

    前朝沿袭宋、元之制,下诏实行科举考试,并准许高丽等国之士参加,不拘名额选取。高丽国遣四人来监入学,其中三人参加科考,其一荣登进士,列廷试三甲第六名,被授官县丞,但不就,与其他三人同遣归国,后来做了高丽国的宰相。

    之后,日本也遣子弟入监读书。国子监增设号舍,供其居住。在遣子弟入学的周边国家中,琉球于诸夷为最笃,国家待之亦为最优。琉球各部落之间发生多次抗争搏斗,只剩下了中山、南山、北山等三股势力,后来的中山王统一了全国。

    琉球国派留学生来华,中山王遣其子及陪臣之子等至京,入国子监读书。皇上命工部给赐衣服铺盖,从人亦赐,并于监前建造王子书房,供其处之。

    本朝册封使臣自琉球国返还京城,向礼部疏言,琉球国中山王亲诣馆舍,从此,外国留学生尤其是琉球官生,入本朝国子监读书者络绎不绝。这些入监读书的外国留学生均来自朝鲜、俄罗斯、日本、琉球等周边国家。

    留学生们不论初入国子监读书或学成毕业,礼部都要举行筵宴款待,有时皇帝还要亲自接见他们。为保证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于国子监前建王子书房,供其居位,在国子监南侧专门设立俄罗斯学馆,在国子监内西厢设立了琉球学馆,并选派文行兼优的监生担任语言教习。

    贾珠不明所以,怕是还要科考,当即担忧地问道:“贡监生?不用参加科举考试吧?”

    “可以不考!只要你在国子监安安分分地当几年监生,等到机会合适的时候,便可以直接通过国子监的铨选,留监任教。”李守中安慰道,生怕贾珠反悔。

    贾珠听了,这才安下心来。如果不用参加科举考试,也不用花钱买官捐官,就可以成为国子监的一名教员,那甭管是多大的官,贾珠都觉得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

    国子监是朝廷培养官吏的场所,教师是培养合格官吏的桥梁与纽带。国子监,监内设祭酒一人,专门管理教育事业,属下有主簿、录事各一人,统领各官学,如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画学、武学。

    各官学的博士、助教、生员皆有定额。博士: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算各二人。助教: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算各二人。生员:国子一百人,太学三百人、四门学二千人。天下五方开设有五大书院:东为东序,西为右学,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中为辟雍。

    国子学限五品官以上贵族子弟方可入学。形成了上层贵族与下层学士分途教育,国子学、太学和四门学并立的三舍制。官员子弟可以免考试即时入学,而平民子弟需经考试合格入学。“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后来地方官学也推行此法,反映了班级教学的特色。这一改革措施,事实上将太学变成了科举的一个层次,学校彻底变成了选官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