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
字体: 16 + -

第101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22)

    当初,顾恺之在桓温府中任职,桓温常说:“顾恺之身上,呆痴和狡黠各占一半,二者合起来,正好平衡。”因此,世俗传说顾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62岁时,死于任所,他的著作文集和《启朦记》流传于世上。

    拓跋部的兴起

    拓跋部是北方游牧民族鲜卑族的一支,兴起于大兴安岭北段东麓,嫩江西岸支流甘河的上游,今属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考古工作者于1980年在这里发现了拓跋部的发祥地——嘎仙洞,洞中石壁上刻有北魏于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33年)的祝文,这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遣中书侍郎李敞等人前往石室祭告其先祖时所刻的。洞中文化层很厚,包括打制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包括大量陶片、骨镞和石镞等遗物。从遗物和这一带群山林海的地理环境考察,说明生活在此地的拓跋部人尚处于“射猎为业”、没有文字、刻木纪事的原始社会的早期阶段。

    拓跋部在此地集体群居了很久后,于东汉前期,在酋长推寅的带领下,走出了群山林海,逐渐向南方的草原地带迁徙,在迁徙过程中,其生产方式也逐渐由狞猎向畜牧过渡。这次迁徙的时间和路程很长,最终到达今内蒙古呼伦湖附近。今在呼伦湖北面的扎赍诺尔发现三百余座古墓群,所出土器物与嘎仙洞的有相承关系,证明了呼伦湖就是史书所记载的拓跋部南迁到达的“大泽”。拓跋部在这里共居住了七世,至酋长邻时,传位给其子诘汾,命其率部继续南迁。诘汾领导的这次南迁极为艰辛,经历了“山高谷深,九难八阻”,才到达匈奴族故地,即匈奴冒顿单于发迹的阻山地区。这次迁徙的时间,大约在东汉灵帝时期。

    诘汾的儿子力微,就是北魏立国后追认的始祖神元皇帝。在力微当酋长时,拓跋部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他善于统治,不滥用暴力,很得人心,鲜卑诸部慕名来归附者很多,拓跋部的力量空前强大起来,仅骑兵就达到二十余万。拓跋部此时尚无法律和监狱,表明国家还没有形成,只处于原始的部落联盟阶段。

    三国魏甘露三年(258年),力微居大酋长之位已经39年之久,这年他又率部迁徙至定襄盛乐。在这年春天,力微举行了“祭天”大典,各部落酋长都赶来,唯独白部首领推辞不到。力微大怒,派人把他召来杀死,从而进一步加强了他在部落联盟中的权力和地位。三国魏景元二年(261年),力微开始与曹魏通好,遣长子沙漠汗前往洛阳作人质,考察中原风土人情,曹魏赠给拓跋部大批金、帛、缯、絮等物,数以万计。从此,双方联系频繁,经常互派使者通信,或开展贸易活动。晋代魏之后,西晋仍和拓跋部保持着良好关系。西晋泰始三年(267年),沙漠汗以父亲年迈为由,请求归还。晋武帝司马炎同意,临行时送他很多珍宝。几年后,沙漠汗再次访晋,此时西晋已为拓跋部的日益强大而担忧,当两年后沙漠汗返回拓跋部时,西晋用重金贿赂一批部落大人,离间沙漠汗同部落大人的关系。沙漠汗回去后,诸部大人因他“风彩被服,同于南夏”,害怕他会变易旧俗,于是挑唆力微,把沙漠汗杀害。同年,力微死,他的另一个儿子悉鹿继位,因难以服众,出现了“诸部离叛,国内纷扰”的长期荡乱局面。

    竞渡纹铜鼓西晋元康四年(294年),力微的另一个儿子禄官即位。他在位期间,拓跋部再次强大,活动范围也扩展到西晋的北边。于是他分国为三部,一部居于上谷之北,濡源之西,由他直接统领;一部居于代郡参合陂之北,由长兄沙漠汗的儿子猗领导;一部居于定襄盛乐故城,由猗的弟弟猗卢统率。猗卢因善于用兵,西击匈奴、乌桓,皆大胜而归。晋朝失意士人卫操和他的儿子卫雄及箕澹等人,见拓跋部日益兴盛,前往投靠,劝他们招纳晋人,猗纳了此建议,并且重用卫操等人,“任以国事”。晋人听说后,纷纷来投奔猗卢。猗又率部向西扩展土地,五年之间,投降依附的国家就有三十多个。同时拓跋部与西晋的关系也进一步密切,当时西晋经过八王之乱,内部分裂,国力受到削弱,匈奴首领刘渊率众反叛后,并州刺史司马腾曾请拓跋部出兵;帮助西晋政府攻打刘渊。禄官派猗率军入晋境,在西河、上党大破匈奴军,猗与司马腾还在汾东订立盟约,然后才回师。

    西晋永嘉二年(308年),禄官死,猗卢统一三部,力量更加强大,有控弦骑士四十多万。这时正值西晋末年,中原已经大乱,刘渊称帝,国号改为汉,由离石迁都平阳,发兵进攻西晋都城洛阳。西晋统治者无力平定,并州刺史刘琨派使者给猗卢送上厚礼,让儿子刘遵作为人质,请猗卢出兵相助。猗卢派郁律率骑20000,大破占据新兴、雁门二郡的白部和铁弗刘虎部。晋怀帝任命猗卢为大单于,封为代公。猗卢以封地过远,于是请求勾注、陉北之地,刘琨将楼烦、马邑、阴馆、繁、崞五县划给猗卢。其后,猗卢又曾数次应邀派兵助晋。永嘉六年(312年),刘耳兑派其子刘粲袭击晋阳,杀害了刘琨的父母,占了晋阳城。猗卢又应刘琨之请,统军二十多万进攻晋阳,杀刘粲将军刘儒、刘丰、简令、张平、邢延等人,但刘粲突围而走。几年后,晋愍帝进封猗卢为代王,食代郡和常山郡。拓跋部在此时期又进一步向南发展,并以盛乐为北都,目的平城为南都,又在氵垒水之阳建造了新平城。这时拓跋部也有了“明刑峻法”,诸部民常以违反法律而被诛,可见拓跋部已初步形成国家。猗卢末年,宠爱少子比延,欲传位给他,引发长子六修的愤怨,演变为一场内战,六修杀猗卢,普根又杀六修,登上代王位,仅一月多便死,于是拓跋部陷又一次入内乱之中。

    东晋威康四年(338年),猗卢的侄孙什翼犍即代王位于繁北,立年号为建国。同时什翼犍首次在拓跋部署百军,分掌众务。并且任命汉族士人燕凤为长史,以许谦为郎中令。又首次详细制定了反逆、杀人、奸盗诸法律,正式形成了国家。拓跋部也再度兴起,“国人附之”、“百姓安之”,于是东自氵岁貊,西至破落那,南到阴山,北尽沙漠,离散诸部先后又归服,有众数十万人,什翼犍又迂都于云中的盛乐宫。又与高车、没歌部、卫辰等部发生过多次战争,掳获大量的奴隶和牛羊马匹。元建国三十九年(376年),由于卫辰部因屡败于拓跋部,遣使向前秦求救,苻坚派大司马苻洛率军二十余万进攻代,拓跋部数战不利,什翼犍正患病,被迫逃避漠北,待前秦兵退,才又回到漠南。不久之后,什翼犍被其子君谋害,国中又大乱,前秦乘机灭代,将拓跋部分为两部,皆附吏属于前秦。尽管如此,拓跋部已经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依然在塞北积极扩展势力,兼并弱小部落,等待着机会重新崛起。

    北魏入主中原

    淝水之战后,强大的前秦土崩瓦解了,拓跋部便乘机复国。北魏登国元年(386年),拓跋被诸部推戴,即位代王,并任命张兖为长史,许廉为右司马。同年,改国号为魏,表示已不愿再受晋朝的封号。

    拓跋称帝后施行的重要措施就是务农息兵,并首先取得后燕的援助,借以抵御内部诸部酋长的不稳定性。拓跋部属游牧民族,那些酋长往往叛服无常,不懂得要在一个固定的国家内服从一个国王对自己有什么益处。因此,在登国二年(387年),拓跋制定了一条措施,即在每次战争胜利后,按战功分赏给群臣将士应得的战利品。这使得诸部酋长和鲜卑兵可凭战功得利,由此而大大增加了他们的好战心理,不致随时叛逃。在取得内部的团结之后,登国三年(388年),魏便开始攻打库莫奚(东胡),并获大胜。登国四年(389年)破解如部与高车诸部。次年,又大破高车袁纥(回纥)部,并再于次年打败了拓跋部的世仇刘卫辰部(南匈奴的别支),徼获马三十余万匹,牛羊四百余万头。魏开始占据黄河以南(河套)的广大牧地,由于国力剧增,便开始窥视中原。

    当时,占据北方广大地区的后燕国前来向拓跋部索取马匹,并扣留了拓跋部派往后燕的使臣,拓跋便决定断绝与之友好的关系。北魏登国十年(395年),后燕皇帝慕容垂下令太子慕容宝统兵8万,进攻北魏。张兖建议可暂退避其锋芒,拓跋率领部众退到河套一带。后燕出兵三个月,却未找到北魏主力。九月,传来慕容垂病逝的消息,慕容宝便烧毁准备渡河的船只,准备退兵。拓跋带领两万兵马,迅速渡过黄河,日夜追赶,到达参合陂西,截断后燕的退路,将后燕军队团团围住。慕容宝见势不好,抛弃大军,轻骑出逃。北魏兵乘机攻击。后燕大败,俘获的四五万人全被活埋杀死。后燕由此开始衰落。

    魏皇始元年(396年),拓跋率大军四十余万攻打后燕,夺得并州(大同西南),同年,从林阱(属河北)进入河北,围攻后燕都城中山(今河北定县)。一年后,中山被攻陷,后燕的残部退到龙城(今辽宁朝阳)等。大河以北诸州全被北魏占有。北魏天兴元年(398年),拓跋部定都平城(大同)。次年,改称魏道武帝,至此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玉角形杯灭后燕之后,北魏迁徙原后燕境内的吏、民及鲜卑等杂夷36万,百工伎巧十余万人到魏京,给内徙的新民耕牛,计口授田,此发展农业。平城附近,被划为“王畿”。王畿之外,又设“方”、“维”,由皇帝直接派官管理。四“方”、四“维”合称“八国”,管理这些地方的官员称为“八部大夫”或“八部帅”。原来以游牧为业的鲜卑族人,便在此“八国”中定居下来,而原来的“部大人”(酋长)被皇帝任命的官员所替代。官员的主要职责变为监督和劝课农耕。朝廷按各地收入的多少,来考核官员的政绩。这种新的行政法令,使得北魏的政府结构得以转变,并使落后的游牧业过渡到了先进的封建式农业生产方式中,使新兴的北魏有了强大的物质力量为后盾。

    天兴二年(399年),拓跋于京城设置太学,置五经博士,增生员三千。拓跋格外重视寻找汉族士大夫对他的支持,以利用汉族文化改造处于原始状态的鲜卑民族。崔宏归附北魏之后,把拓跋部的历史与汉族的历史联系起来,说黄帝最小的儿子昌意“受封北土”,是拓跋部的祖先,拓跋对此深表赞同。一次,拓跋问博士李先:“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好,可以增长见识与智慧?”李先生回答说:“书籍。”于是拓跋就命郡县在民间搜罗书籍,送到京都。另一位博士公孙表,则把韩非的著作介绍给拓跋,告诉他如何做一个封建专权国家的皇帝。天兴四年(401年),拓跋亲祭先圣周公、先师孔子,并任用大量汉族士人作文官,依靠这些汉族文官的支持来建立封建政治制度的专治机构。

    与此同时,北魏政府中的鲜卑贵族与皇帝之间的矛盾仍一直继续。鲜卑旧贵族在过去已不能容忍一个国王,在此时则更不能容忍一种新的体制下的皇帝,一有机会,便窥觎这一宝座。天赐三年(406年),拓跋下诏称:“人们认为汉高祖以布衣而得天下,这是错误的。汉高祖有天下是因为有天命。无天命而妄图非分,便会遭殃。”因而劝臣下安分知足,以“保荣禄于天气,流余庆于后世。”接着又下诏书,劝臣下不要争名夺利,要讲道义。此后,贵族有反对皇帝的许多都被处死,其中最著名者是拓跋的堂兄拓跋遵和拓跋仪。但同时,他自己也常常心怀疑虑,烦闷不安,或几天不吃饭,或通宵不眠,自言自语,见神见鬼。朝臣见他时,不小心说错一句话,或表情失常,便怀疑其心怀恶意,被当场处死。拓跋终精神失常,北魏永兴元年(409年),被其子拓跋绍杀死。年仅39岁。同年,拓跋太子拓跋嗣回平城,再杀拓跋绍,即帝位,是为魏明元帝。

    魏明元帝称帝后,便采取拓跋部四部大人与大酋长共同管事的惯例,命长孙嵩、安同、崔宏等八大臣共听朝政,号称八公。又让燕凤、封懿等共议政事。鲜卑贵族和汉族士人都可参与朝政,使得北魏的紧张局面得以缓和。神端二年(415年),魏国已连年霜旱,平城附近不少民众被饿死。有人主张迁都到邺城(今河南安阳北)去,崔浩、周澹反对认为,山东人现不知鲜卑虚实,还认为人畜众多,如现在迁去,一旦见鲜卑人数有限,定会生轻侮之心。不如等明春草生,取马牛乳和蔬菜充饥,挨到秋熟,就可渡过难关。魏明元帝赞同他们的主张,但仍怕无法挨到来秋,便选穷困的本族人到山东定、相、冀三州,下令汉民每户出租米五十石来养活这些穷困人。

    当时,北方鲜卑的又一支柔然开始强大起来,又有匈奴族铁弗部所建立的夏国在关中一带自称一霸,对北魏具有一定的威胁性。柔然还常常侵犯北魏的边境。泰常二年(417年),刘裕打后秦,后秦向北魏求救,拓跋嗣本想派一支精锐骑兵直逼彭城(江苏徐州)和寿春(安徽寿县),便向崔浩问计。崔浩以为现在“西有屈丐,北有柔然”,出师对北魏不利。同年,宋武帝灭后秦,取得黄河以南州郡,魏则守黄河北岸,无力渡河相争,魏用兵机会大减,穷人增多,遇天灾就要饿死。秦常七年(422年),宋武帝死,魏明元帝立即大举渡河攻宋,崔浩极力谏阻未成。次年,魏夺得司州(治洛阳)全部,兖州、豫州大部。北魏在黄河以南取也得了许多州镇后,重新确立了南北两朝对立的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