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
字体: 16 + -

第100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21)

    葛洪字稚川,丹杨句容人。祖父葛系,吴国的大鸿胪,父亲名葛悌,吴国平定后进入晋朝,做过邵陵太守。葛洪从小喜欢学习,家里贫困,亲自上山砍柴去卖用以换来纸张笔墨,晚上总是写字读书学习,因此由博通经典而知名当时。禀性寡欲,没有什么爱好游玩之习,不知道围棋盘纵横有多少道,也不知道赌博骰子的名称。为人木讷,不追求荣誉、金钱,关起门来,不欢迎客人,从来没有与朋友交游。曾在余杭山见过何幼道、郭文举,只不过是看见过吧了,都没对他传授过什么。有时为了寻找书籍探求意义,不远数千里跋涉着崎岖山路,只期待着得到他所需要的。于是阅尽了典籍,尤其喜欢神仙导引养生之类的知识。他有一个堂祖父名叫葛玄,吴国时学习道术成了神仙,号称葛仙公。他曾把炼丹秘术传授给弟子郑隐。葛洪跟从郑隐学习,全部学到了郑隐的道术。后来拜师于南海太守上党鲍玄。鲍玄也是擅长道术的人,能用占法推知未来之事。鲍玄见到葛洪十分器重,并把女儿嫁给了葛洪。葛洪传承了鲍玄的道业,并且还广泛地了解医术,凡是他撰述的著作,都很精审、准确,而且文辞优美,富于才华。

    太安年中,石冰作乱,吴兴太守顾秘担任义军首领,和周玘等起兵计伐石冰。顾秘传檄葛洪担任带兵的都尉,攻打石冰的别部,攻破了,升为伏波将军。石冰之乱平定后,葛洪不接受封功论赏,就径直到洛阳,想搜求奇异典籍用来增广自己的学识。

    葛洪看到天下已经变乱,想躲避到南方,于是就去担任广州刺史嵇含的参知军事。等到嵇含遇害,于是就停留在南方多年,征聘传檄一次也没有接受过。后来回到家乡,礼聘征辟都不去。晋文帝做丞相,任命为属官,因平定贼乱有功,被封赐为关内侯。咸和初年,司徒王导召命他为州主簿,转任为司徒属官,后迁为谘议参军。干宝十分亲近友敬葛洪,推荐葛洪才华能修撰国史,选拔他为散骑常侍、领大著作等职务。葛洪坚决地推辞不接受。因为年纪大,想访求练丹之术以延年益寿。听说交阯出产丹砂,请求担任句漏的县令。皇帝因为葛洪天资高,不同意。葛洪解释说:“并不是贪求荣耀,是因为那儿出产丹砂。”皇帝同意了他的请求。葛洪就带领子女、侄辈一块儿出发,至了广州,广州刺史邓岳留住他不让他离去,葛洪于是住在罗浮山炼丹。邓岳为葛洪上表补官东官太守,他又推却不接受。邓岳于是就任用葛洪哥哥的儿子葛望为记室参军。葛洪在罗浮山住了多年,悠闲自如,一直勤奋地写作著述,他在给自己的著作写序时说:

    “我葛洪本身缺乏进取为政的才能,独独喜欢清静无为之事。即使能展开双翅就能直冲云霄,迈开双足则可以追风踏影者,尚且想要收藏起强劲的双翅立于矮小的鹪晏鸟群中,掩藏住快捷的足迹隐身于跛马卢之中,更何况大自然赋予我十分寻常普通的短小羽毛,上天给我的只是最为迟钝的跛足。占卜者自己很清楚,不能干的事情就停止。又怎么敢身似苍蝇而羡慕有冲天凌云的壮举?赶着跛足的乌龟而去追赶飞兔的足迹?把嫫母的丑陋掩盖起来,而去求得说媒者的夸美,推开砂石一样的贱陋之质,而在出售宝玉的市场中索价千金。那些只有矮小的僬侥一样步子却希冀赶上夸父的足迹,这就是那些无才者所以失败挫折的原因。以要离这样弱小而却勉强去应付扛鼎一样的事情,这就是秦人之所以折断筋骨的原因。所以说期望往往断绝在荣华富贵的道路之中,而立志者很安适地生活在穷恶之境中。野菜之中有八珍一样的美味,茅屋之中也有华丽堂皇的享受,所以权势贵盛的家庭,即使近在半尺也不要跟从。而对于明道的人,即使再艰难曲远,也一定要去拜访。考查阅读奇异之书已经不少了,大多都是隐秘之言,很难一下得到解释,除非至为精明之人是不能明白,也除非踏实勤奋之人不能全部清楚。

    道士之中知识渊博、闻见广泛的人很少,却主观推断、胡乱说的人很多。至于每有一些喜欢道术的人,想要有所修炼,昏昏然不知道从何下手,而心里又怀犹豫却没什么地方可以询问。现在写下这本书,大致标举了探求长生的道理,其中最为精彩的不能写在纸墨之上,大概是讲一些提纲以见内容的一部分。希望勤奋而又有志之人认真思索,那就得到的很多了。难道说昏暗闭塞一定能穷尽深意,直达远旨吗?只不过是论述一些自己首先想到的问题。世上的学者只知道服膺周孔儒家之学,不信仰神仙之书,不仅放肆地讥笑神仙之学,而且还诽谤此学的真谛,所以我写下这部子论来说神仙炼丹的事情,称之为《内篇》,其他杂乱无序,难以串通解释的部份,称之为《外篇》,总共内外篇一百一十六篇,虽然不值得深藏在名山之中,姑且用金锁把它锁起来,以便告诉想了解的人。

    自称抱朴子,因此把书也命名为《抱朴子》。其他著述如碑文诔言、诗文赋达百卷,移书、檄文、上章、奏表三十卷,《神仙传》、《良吏传》、《隐逸传》、《集异传》等传记各十卷,又选抄了《五经》、《史记》、《汉书》百家之言,方技杂事三百一十卷,《金匮药方》一百卷,《肘后要急方》四卷。

    葛洪博学广识,深沉通达,江左无比,所撰著述文章超过班固、司马迁,而且精思善辨,道学修养很深。后来突然给邓岳一封书信,说:“要出远门寻找老师,定下了日期出发。”邓岳得信后,急忙赶去道别,而葛洪坐到中午,直立着像睡了的样子死去了。邓岳到了,竟没来得及见一面。当时年八十一。看上去颜色像活着的人一样,身体也很柔软,抬起尸体进入棺材,很轻,像是一件空衣,世间人认为是尸体解化得仙了。

    书圣王羲之

    在“王马共天下”的东晋时期,王氏是高级的士族。王导、王敦家族的子弟,都当上了大小的官员,他们大多数是庸庸碌碌的官僚,但在他们当中,也出了一个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书法家。他就是王羲之。

    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他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就达到很高的水平。

    王羲之像因为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的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他做过刺史,也当过右军将军。后来又在会稽郡做官。他不爱住在繁华的京城,见到会稽的风景秀丽,非常喜爱,一有空,就和他的朋友们一起游览山水。有一次,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举行宴会。大家一面喝酒,一面写诗。最后由王羲之当场挥笔,写了一篇文章纪念这次宴会,这就是有名的《兰亭集序》。那幅由王羲之亲笔书写的《兰亭集序》,历来被认为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珍品,可惜它的真迹已经失传了。

    兰亭碑亭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据说有一次,他到他门生家里去,门生很热情地接待他。他坐在一个新的几案旁,看到几案的面又光滑又干净,引起了他写字的兴趣,叫门生拿笔墨来。

    那个门生高兴得不得了,马上把笔墨拿来给王羲之。王羲之在几案上写了几行字,留作纪念,就回去了。

    过了几天,那个门生有事出门去了。他的父亲进书房收拾,一看新几案给墨迹弄脏了,就用刀把字刮掉。等门生回来,几案上的字迹已经不见了。门生为这件事懊恼了好几天。

    又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

    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

    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

    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只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

    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许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有的爱种花,有的爱养鸟。但是王羲之却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有兴趣去看,或者把它买回来玩赏。

    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一批品种好的鹅。

    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真的跑去看了。当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见到河里有一群鹅在水面上悠闲地浮游着,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实在逗人喜爱。

    王羲之在河边看着看看,简直舍不得离开,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这群鹅卖给他。

    那道士笑着说:“既然王公这样喜爱,就用不到破费,我把这群鹅全部送您好了。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经。”

    王羲之毫不犹豫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那群鹅就被王羲之带回去了。

    顾恺之

    顾恺之字长康,是晋陵郡无锡县(今江苏无锡)人。他的父亲顾悦之,曾任尚书左丞。顾恺之很博学,也很有才气,他曾作成一篇《筝赋》,对别人说:“我这篇赋比起嵇康的那把琴,不懂的人必然认为它晚出而被遗弃,识见高明的人一定会因为它的高妙奇特而加以珍贵。”大司马桓温引荐他为大司马参军,很受桓温的宠信。桓温死后,顾恺之到桓温墓前拜祭,作了一首诗,诗中说:“山崩沧海干,鱼鸟何所依!”有人问他说:“你是这样地依重桓公,痛哭的情景可以用诗表达出来吗?”顾恺之回答说:“声如震雷破山,泪如倾河注海。”

    顾恺之诙谐好开玩笑,人们都喜欢和他亲近。后来任殷仲堪的参军,也很受器重。殷仲堪在荆州做官时,顾恺之曾请假回家,殷仲堪特别借给他一条船用布帆。行船至破冢的地方,遭遇大风,船被风浪击坏。顾恺之写信对殷仲堪说:“那个地名叫破冢,真是破冢而出啊!同行的人都平安,布帆也没坏。”回到荆州,人们问起会稽地方山川景物的状貌,顾恺之说:“千座山峰,各显灵秀,万道溪流,争相奔泻。草木郁郁葱葱,像云蒸霞飞。”有一次桓玄和顾恺之一起在殷仲堪家作客,三人比试,看谁说出的话能道出事之极致、最为彻底。顾恺之说:“火烧平原,寸草不留。”桓云说:“白布裹棺材,竖起招魂幡。”殷仲堪说:“投鱼于深渊,放鸟于蓝天。”又比试谁的话最道出危险的景状。桓玄说:“长矛顶上淘米,利剑尖上煮饭。”殷仲堪说:“百岁衰老翁,攀援枯树枝。”有一个参军在旁边插嘴:“盲人骑瞎马,走近深水池。”殷仲堪一只眼因生病而失明,听了这话,吃惊地说:“这话太逼人了!”因此不再说了。顾恺之每次吃甘蔗,总是从尖上慢慢嚼至根部,别人觉得这种吃法很奇怪。他却说:“这样可以渐入佳境。”

    顾恺之他尤其擅长绘画,勾线设色,奥妙无比,谢安深为佩服,认为开天辟地以来,还没有人达到这样高的成就。顾恺之每画完人像,经常好几年不点眼神。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四肢的美和丑,本来无关紧要,人像的传神,只在这里。”他曾爱上一个邻家的少女,顾恺之挑逗她,少女不从,于是他把那少女的像画在墙上,用针扎在心脏部位,那少女就得了心痛病。顾恺之向对方诉说了爱慕之情,少女答应了,他偷偷拔掉针,少女的病也随之而愈,顾恺之很欣赏嵇康的四言诗,因此为诗配图,他常说:“画出手弹五弦琴的场面很容易,要画出目送归雁的意境很难。”因此,要画成一幅人像,都妙绝一时。他曾为裴楷画像,在面颊部位加上三根毛,观看者觉得人像特别有精神。又曾为谢鲲画像,把他安排在山石之中,他说:“这位先生应该置身于丘壑之中。”他想为殷仲堪画像,殷仲堪因为自己眼有毛病,坚辞不允。顾恺之对他说:“刺史大人您的特点恰恰在眼上,如果把眼球点得黑黑的,再用飞白笔轻抹,像薄云蔽月,不是很美吗!”殷仲堪这才答应。他曾装满一柜子画,柜门上贴了封条,寄给桓玄,这些画都是他珍爱的精品。桓玄把柜子背面打开,偷偷把画取出来,而前面柜门上的封条依旧,把柜子送还,捉弄顾恺之,说柜子并没有打开。顾恺之见封条如旧,但画却没有了,他只说:“好画通灵气,变化飞去了,正象人成仙上天一样。”他毫没露出惊怪的表情。

    顾恺之的矜持自夸,言过其实,那些轻薄少年便对他胡乱吹捧,以此来嘲弄他。又好吟诗,自以为颇得古人的风韵。有人请他效法洛阳书生用鼻音来咏诗,他回答说:“不屑于学那老奴婢的声音!”义熙初年,任散骑常侍之职,衙门与谢瞻相邻,夜里在月色下长时间吟诗,谢瞻在远处高声赞扬,顾恺之越发起劲,忘记了疲倦。谢瞻要睡觉,让人代替自己,顾恺之也没觉察到换了人,于是直吟到天亮才停止。他特别相信邪道小术,认为用心访求,一定能学到手。恒玄曾拿一片树叶捉弄他,说道:“这是蝉借以藏身的树叶,用它来遮盖自己,别人就看不见你。”顾恺之高兴,便拿树叶遮盖自己,醒玄就当面小便,恺之便确信他看不见自己,因而对那片树叶十分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