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
字体: 16 + -

第33章 春秋战国(25)

    周赧王五十年(前265年),秦国进攻赵国,攻下三个城邑,当时,赵孝成王刚刚登上王位,孝成王的母亲当权。以秦军来势凶猛,难以抵挡,便派人向齐国求援。但齐国提出了一个条件,要赵国派长安君为人质到齐国去,齐国才肯出兵。但长安君是赵太后的小儿子,太后十分喜爱,不愿意让他出去。这样齐国就拒不发兵。大臣们见形势危急,都去劝赵太后答应齐国的要求。可赵太后不听,还对大臣们说:“谁要是再提让长安君到齐国当人质的事,我就吐到他脸上!”这一来,大臣们顿时束手无策。但是,左师触詟却请求太后召见。太后知道他是为长安君的事情而来,便怒气冲冲地等待触詟进来。触詟知道太后心中恼怒,明说无用,便采用了迂回战术。他慢慢地走进屋来,慢慢地坐下,向赵太后道歉说:“老臣我生了脚病,已经很久未见到您了,只是自己忍着。又恐太后您身体有什么不适,所以想进来拜见您一下。”赵太后见触詟没提长安君的事,怒气消了一些,说:“我出门都是坐辇。”又问触詟:“吃饭是不是比以前少呢?”触詟说:“每天只喝点粥。”太后的脸色稍微平和了一些。触詟说:“老臣有一个儿子叫舒祺,是老臣的孩子里面最小的,没有什么出息。而臣又老了,心里太喜欢他。请您答应让他参加大王的卫队以保卫王宫。”赵太后说:“行啊。年纪多大了?”触詟回答说:“15岁了。虽然小了一点,但愿在老臣未死以前把他托付给您。”赵太后说:“男人也爱自己的小儿子吗?”触说:“比妇人更甚。”赵太后笑着说:“妇人特别爱小儿子,但和男人不一样。”触詟说:“老臣窃以为您爱燕后甚于爱长安君。”赵太后说:“你说错了!不如爱长安君之甚。”触詟说:“父母亲爱自己的孩子,就应该为孩子深谋远虑,计划周全。您送燕后嫁往燕国的时候,抱着她的脚哭泣,可怜她嫁得离您那么远,为此而感到悲哀。燕后已经走了,并不是不想念她,在祭祀的时候却祝愿说:‘一定不要让她回来!”这难道不是为她深谋远虑,祈祷她的子孙相继而当燕王吗?”太后说:“是这样。”触詟说:“从现在起往前数三代,到赵王的子孙被封为侯的,他们还有继承人吗?”太后说:“没有。”触詟说:“这是祸害近的发生在他身上,远的害及其子孙。这难道是因为君王的儿子一被封为侯便会有厄运吗?这是因为他们地位尊贵却没有任何功劳,俸禄优厚却没有为国家干过什么事情,却享受那么高的待遇。如今,您让长安君地位尊崇,又把最肥沃的土地封给他,给他很多国家的重器宝物,却不让他及时为国家立功建业。一旦您去世了,长安君将怎么在赵国呆下去?”赵太后一听,才猛然醒悟了过来,急忙说:“好!听您的话就是。”于是,赵国为长安君安排了一百辆大车,载着必备的用品到齐国去当人质,齐国也随即派出军队支援赵国。秦军见齐国军队到来,知道捞不到好处,便退兵了。

    信陵君救赵

    楚国派兵救赵的同时,魏国也接受了赵国求援的要求。魏安王派大将晋鄙率兵救赵国。

    秦昭襄王一听到魏、楚两国发兵,亲自跑到邯郸去督战。他派人对魏安王说:“邯郸早晚得被秦国打下来。谁敢去救,等我灭了赵国,就攻打谁。”魏安王被吓唬住了,连忙派人去追晋鄙,叫他就地安营,别再进兵。晋鄙就把十万兵马扎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按兵不动。

    赵国派使者向魏国催促进兵。魏安王想要进兵,怕得罪秦国;不进兵吧,又怕得罪赵国,只好不进不退地停着。赵孝成王十分着急,叫平原君给魏国公子信陵君魏无忌写信求救。因为平原君的夫人是信陵君的姐姐,两家是亲戚。

    信陵君接到信,三番五次地央告魏安王命令晋鄙进兵。魏王说什么也不答应。信陵君没有办法,对门客说:“大王不愿意进兵,我决定自己上赵国去,要死也跟他们死在一起。”

    当时,不少门客愿意跟信陵君一起去。

    信陵君有个他最尊敬的朋友,叫做侯嬴。信陵君跟侯嬴去告别。侯嬴说:“你们这样上赵国去打秦兵,就像把一块肥肉扔到饿虎嘴边,不是白白去送死吗?”

    信陵君叹息着说:“我也知道没有什么用处。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

    侯嬴支开了旁人,对信陵君说:“咱们大王宫里有个最宠爱的如姬,对不对?”

    信陵君点头说:“对!”

    侯嬴接着说:“听说兵符藏在大王的卧室里,只有如姬能把它拿到手。当初如姬的父亲被人害死,她要求大王给她寻找那个仇人,找了三年都没有找到。后来还是公子叫门客找到那仇人,替如姬报了仇。如姬为了这件事非常感激公子。如果公子请如姬把兵符盗出来,如姬一定会答应。公子拿到了兵符,去接管晋鄙的兵权,就能带兵和秦国作战。这比空手去送死不是强多了吗?”

    信陵君听了,如梦初醒。他马上派人去跟如姬商量,如姬一口答应。当天午夜,乘着魏王熟睡的时候,如姬果然把兵符盗了出来,交给一个心腹,送到信陵君那儿。

    信陵君拿到兵符,再一次向侯嬴告别。侯赢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万一晋鄙接到兵符,不把兵权交给公子,您打算怎么办?”

    信陵君一楞,皱着眉头答不出来。

    侯嬴说:“我已经给公子考虑好了。我的朋友朱亥是魏国数一数二的大力士。公子可以带他去。到那时候,要是晋鄙能痛痛快快地把兵权交出来最好;要是他推三阻四,就让朱亥来对付他。”

    信陵君带着朱亥和门客到了邺城,见了晋鄙。他假传魏王的命令,要晋鄙交出兵权。晋鄙验过兵符,仍旧有点怀疑,说:“这是军机大事,我还要再奏明大王,才能够照办。”

    晋鄙的话音刚落,站在信陵君身后的朱亥大喝一声:“你不听大王命令,想反叛吗?”

    不由晋鄙分说,朱亥就从袖子里拿出一个四十斤重的大铁锥,向晋鄙劈头盖脑砸过去,结果了晋鄙的性命。

    信陵君拿着兵符,对将士宣布一道命令:“父子都在军中的,父亲可以回去;兄弟都在军中的,哥哥可以回去;独子没兄弟的,都回去照顾他的父母;其余的人都跟我一起救赵国。”

    当下,信陵君就选了八万精兵,出发去救邯郸。他亲自指挥将士向秦国的兵营冲杀。秦王没防备魏国的军队会突然进攻,手忙脚乱地抵抗了一阵,渐渐支持不住了。

    邯郸城里的平原君见魏国救兵来到,也带着赵国的军队杀出来。两下一夹攻,打得秦军像山崩似地倒了下来。

    秦国多少年来,没有打过这么一个大败仗。秦王带兵败退,还有二万名秦兵被赵兵围困住,投降了。

    信陵君救了邯郸,保全了赵国。赵孝成王和平原君十分感激,亲自到城外迎接他。

    楚国春申君带领的救赵的军队,还在武关观望,听到秦国打了败仗,邯郸解了围,就带兵回楚国去了。

    李斯谏逐客

    秦国虽然在邯郸打了一次败仗,但是它的实力还很强。第二年(公元前256年)又进攻韩、赵两国,打了胜仗。后来,索性把挂名的东周王朝也灭掉了。秦昭襄王死去后,他的孙子秦庄襄王即位不到三年也死去,年才十三岁的太子嬴政即位。

    当时,秦国的朝政大权掌握在相国吕不韦手里。

    吕不韦原是阳翟(今河南禹县)地方的一个富商,因为帮助庄襄王取得王位,当上了相国。吕不韦当相国以后,也学孟尝君的样子,收留了大批门客,其中有不少是列国来的。

    战国时期有许多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历史上把这种情况称做“百家争鸣”。吕不韦自己不会写书,他组织他的门客一起编写一部书,叫《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吕不韦还派人把它挂在咸阳城门上,还发布告示,说谁能对这部书提出意见,不论添个字或者删掉个字,就赏金千两。这一来,他的名气就更响了。

    秦王政年纪渐渐大起来,在他二十二岁那年,宫里发生一起叛乱,牵连到吕不韦。秦王政觉得留着吕不韦碍事,把吕不韦免了职。后来又发现吕不韦势力不小,就逼他自杀。

    吕不韦一倒台,秦国一些贵族、大臣就议论起来,说列国的人跑到秦国来,都是为他们本国打算,有的说不定是来当间谍的。他们请秦王政把客卿统统撵出秦国。

    秦王政接受这个意见,就下了一道逐客令。大小官员,凡不是秦国人,都得离开秦国。

    有个楚国来的客卿李斯,原是著名儒家学派代表荀况的学生。他来到秦国,被吕不韦留下来当了客卿。这一回,李斯也挨到被驱逐的份儿,心里挺不服气。离开咸阳的时候,他上了一道奏章给秦王。

    李斯在奏章上说:“从前秦穆公用了百里奚、蹇叔,当了霸主;秦孝公用了商鞅,变法图强;惠文王用了张仪,拆散了六国联盟;昭襄王有了范雎,提高了朝廷的威望,这四位君主,都是依靠客卿建立了功业。现在到大王手里,却把外来的人才都撵走,这不是帮助敌国增加实力吗?”

    秦王政觉得李斯说得有道理,连忙打发人把李斯从半路上找回来,恢复他的官职,还取消了逐客令。

    秦王政用李斯当谋士后,一面加强对各国的攻势,一面派人到列国游说诸侯,还用反间、收卖等手段,配合武力进攻。韩王安看到这形势,害怕起来,派公子韩非到秦国来求和,表示愿意做秦国的属国。

    韩非也是荀况的学生,跟李斯同学。他在韩国看到国家一天天削弱,几次三番向韩王进谏,韩王就是不理他。韩非满肚子学问,没被重用,就关起门来写了一部书,叫《韩非子》。他在书中主张君主要集中权力,加强法治。这部书传到秦国,秦王政看到了十分赞赏,说:“如果我能和这个人见见面,该多好啊。”

    这一回,韩非受韩王委派来到秦国,看到秦国的强大,上书给秦王,表示愿为秦国统一天下出力。这份奏章一送上去,秦王还没考虑重用韩非,李斯倒先着急起来,怕韩非夺了他的地位。他在秦王面前说:“韩非是韩国的公子,大王兼并诸侯,韩非肯定要为韩国打算;如果让他回国,也是个后患,不如找个罪名把他杀了。”

    秦王政听了这话,有点犹豫,下令先把韩非扣押起来,准备审问。韩非进了监狱,想辩白也没机会。李斯却给他送来了毒药,韩非只好服药自杀了。

    秦王政扣押了韩非,也有点后悔,想打发人把韩非放出来,可是已经晚了。秦王政十分懊恼。正在这时候,有个魏国人缭到秦国来,秦王政找他一谈,觉得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就任用缭为秦国尉,后来人们称他尉缭。

    鲁仲连义不帝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