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
字体: 16 + -

第31章 春秋战国(23)

    经过一系列的攻心战后,田单准备奇袭燕军。他从城中收聚了一千多头牛,给每头牛披上绘有五彩龙形花纹的丝绸服装,牛角上端绑上锋利的刀刃,又把灌满油脂的芦苇捆在牛尾巴上。准备完毕后,齐军利用一天深夜,在城墙上凿了数十个洞,然后点燃牛尾上的芦苇,放牛从洞口出城,五千名精壮的齐兵紧随其后。燃烧的芦苇烧痛了牛尾巴,牛嚎叫着冲向围在四周的燕军。燕军在酣睡中被吓醒了,面对一群群头顶利刃,尾带烈火,风驰电掣般冲来的庞然大物,大为惊骇,只要被碰上的非死即伤。尾随而来的五千名齐兵奋力攻杀。城中老弱妇孺手持铜器,敲得震天响,与城外的呐喊声连成一片。燕军吓得仓惶出逃,骑劫也在混乱中被杀。

    田单率军乘胜追击,所向披靡,迅速收复了齐国所沦亡的七十余城。燕军被迫退到了黄河边上。此后,田单到莒城恭迎齐王之子法章到临淄主持国政,即齐襄王。襄王封田单为安平君,并任命他为相国。

    田单在齐国仅剩下两座孤城,而即墨又不过是“三里七城,七里之郭,敝卒七千人”的情况下,之所以能够转败为胜,在一夜之间改变战局,进而收复全国,是他指挥上奇诈多变,出奇制胜的结果。正如《史记·田单列传》所言:“夫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距。其田单之谓邪!”

    黄歇上书退秦兵

    周赧王四十二年(前273年)赵国和魏国联兵进攻韩国。韩国向秦国告急。秦国派名将武安君白起和客卿胡阳率军救韩,八日而至,大败魏军,虏三将,斩首十三万。又击败赵军,沉赵二万人于黄河之中。魏国被迫割南阳(今河南焦作境)于秦以求和。在韩国和魏国向秦国表示宾服后,秦昭王准备让白起和韩、魏联军一同乘胜进攻楚国。

    恰在此时,楚国派往秦国的使者黄歇到达了秦都咸阳。秦昭王的命令还未下达,黄歇便得到了这个消息。他见秦军战胜之余,士气正盛,而楚国全无防备。如果秦军乘胜南下,楚国便非常危险了。因此,他急忙写了一封书信给秦昭王,信中说:

    “臣听说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走向其反面,冬天和夏天的转变就是这个道理,平常的东西积累到极点,也会陷入危险,累棋至极高必危便是这个道理。如今,秦国的土地,已经占了天下四方中的西、北二方,这是从人民诞生于此世以来君主所从未有过之事。我们楚国的先王三世不忘和齐国接境,又和韩、魏断绝往来,以断绝山东诸侯合纵攻秦之腰。如今,大王您派盛桥在韩国为政,盛桥以韩国随秦国,这样大王不用打仗,不用显示威风,却得到数百里土地,大王您可谓十分能干了!大王又举兵而攻魏,堵住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的城门,攻下河南,席卷燕、酸枣、入邢,魏国军队云集而不敢抗拒,大王的功绩可以说很多了!大王休甲息众、养精蓄税,二年后卷土重来,又攻下了蒲、衍、首、垣,兵临仁、平丘、黄和济阳(皆在今河南开封以南地区)等城,迫使魏国臣服于秦。秦军又占领濮水以北,使秦国国境与齐国相连;又断绝楚国和赵国之间的通道,山东六国几次合纵攻秦都未成功,大王之威已经够盛行的了。大王如果能保有日前的成功和威势,稍为收佥欠一下攻城略地之心,而向仁义的田地里用一下自己的心思,使不留下后患,则三王和五霸都不足以跟您相比。大王如果倚仗人口众多、兵革坚强,乘着杀败魏国的余威,而想凭借自己的武力让天下的诸侯臣服,臣觉得是会有后患的。《诗经》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易》说:‘狐涉水,濡其尾’。这都是说开始容易,坚持到最后却难。过去吴国信任越国,放心地向北攻伐齐国,在艾陵打败了齐军之后,回到吴国,却被越王勾践在三江之滨(今江苏苏州南)击败擒获。晋国的智氏信任韩氏、魏氏,放心地攻打赵氏,围攻晋阳城(今山西太原),眼看就要胜利了,韩氏和魏氏却背叛了智氏,在凿台杀掉了智伯瑶。如今,大王恨楚国不灭亡,却忘了让楚国灭亡的韩国和魏国。臣为大王考虑,这种做法并不可取。楚国对秦国来说,是一个援助力量;和秦国相邻之国才是秦国之敌。大王您信任韩国和魏国和您友好,正像吴国信任越国,臣恐怕韩国和魏国卑躬屈膝,而实际想欺骗秦国。何以如此说?大王对韩国和魏国没有超两世以上的恩德,却有世世代代的仇恨。韩国和魏国的父子兄弟接连死于与秦国作战已经快十世了,所以韩国和魏国不亡,实是秦国社稷的忧患。如今大王却资助他们而和他们进攻楚国,不是太过分了吗?而且,从哪里出发进攻楚国呢?大王将要向仇雠韩国和魏国借路吗?等到出兵那天,大王怕要担忧秦军回不了国了。大王若不向韩、魏二国借路,必定得向随水之西进攻。这一带皆为山地,山高林密,人烟稀少。这样大王有攻楚之名,却得无地之实。而且大王攻楚之土,周围的诸侯必起兵响应。秦、楚两国之兵相持不下,魏国将出而进攻留、方与、铚,湖陵、砀(今安徽砀山南)、萧(今安徽萧县)、相(今安徽淮北西北);这样宋地便为魏国所吞并。齐国向南攻楚,泗水之地(今江苏、安徽北部泗水流域)必定为齐国占领。这一带皆平原四达的肥美之地。这样,天下之诸侯便没有比齐、魏更强大的了。臣为大王考虑,不如和楚国友好。秦、楚合而为一以临韩国,韩国必然敛手而朝,大王得东山(今华山以西东至崤山和熊耳山)之险,和河曲(指黄河在陕西潼关以北折向东流的河道)之利,韩国便成了秦国的关内之侯。如果这样,大王以十万之众戌守韩国之都(今河南新郑),魏国由此寒心,而许(今河南许昌),鄢陵(今河南鄢陵北)就得闭城自守,而上蔡(今河南上蔡)、召陵(今河南漯河东)便和魏都断了往来之路。这样,魏国势必也成为秦国之关内侯。大王和楚国友好一次而臣服两个万乘之王,秦地和齐国接境,齐国西部之地可以拱手而取。如此,大王的国土横贯东西,约束天下,燕国和赵国不能依靠齐国、楚国;齐和楚国也不能依靠燕国和赵国。然后大王危动燕、赵,直掠齐、楚,这四个诸侯国不待大王用力便会一起臣服。不知大王意下如何。”

    秦昭王读到黄歇的上书之后,觉得颇有道理。便改变了主意,令武安君白起停止攻楚,遣回韩、魏二国的军队,让黄歇返回楚国,并和楚国约亲。楚国一场危机暂时被化解。而黄歇也由此得到了楚国的重任。

    屈原沉江

    楚国自从被秦国打败以后,一直受秦国欺负,楚怀王又想重新和齐国联合。秦昭襄王即位以后,很客气地给楚怀王写信,请他到武关(在陕西丹凤县东南)相会,当面订立盟约。

    楚怀王接到秦昭襄王的信,不去呢,怕得罪秦国;去呢,又怕出危险。他就跟大臣们商量。

    大夫屈原对楚怀王说:“秦国强暴得像豺狼一样,咱们受秦国的欺负不止一次了。大王一去,准上他们的圈套。”

    可是怀王的儿子公子子兰却一股劲儿劝楚怀王去,说:“咱们为了把秦国当做敌人,结果死了好多人,又丢了土地。如今秦国愿意跟咱们和好,怎么能推辞人家呢。”

    楚怀王听信了公子子兰的话,就上秦国去了。

    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怀王刚踏进秦国的武关,立刻被秦国预先埋伏下的人马截断了后路。在会见时,秦昭襄王逼迫楚怀王把黔中的土地割让给秦国,楚怀王没答应。秦昭襄王就把楚怀王押到咸阳软禁起来,要楚国大臣拿土地来赎才放他。

    楚国的大臣们听到国君被押,把太子立为新的国君,拒绝割让土地。这个国君就是楚顷襄王。公子子兰当了楚国的令尹。

    楚怀王在秦国被押了一年多,吃尽苦头。他冒险逃出咸阳,又被秦国派兵追捕了回去。他连气带病,没有多久就死在秦国。

    楚国人因为楚怀王受秦国欺负,死在外头,心里很不平。特别是大夫屈原,更是气愤。他劝楚顷襄王搜罗人才,远离小人,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国家和怀王报仇雪耻。

    可是他这种劝告不但不顶事,反倒招来了令尹子兰和靳尚等人的仇视。他们天天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他们对楚顷襄王说:“大王没听说屈原数落您吗?他老跟人家说:大王忘了秦国的仇恨,就是不孝;大臣们不主张抗秦,就是不忠。楚国出了这种不忠不孝的君臣,哪儿能不亡国呢?大王,您想想这叫什么话!”

    楚顷襄王听了大怒,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去。

    屈原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富国强民的打算,反倒被奸臣排挤出去,简直气疯了。他到了湘南以后,经常在汨罗江(在今湖南省东北部)一带一边走,一边唱着伤心的诗歌。

    附近的庄稼人知道他是一个爱国的大臣,都挺同情他这时候,有一个经常在汨罗江上打鱼的渔父,很佩服屈原的为人,但就是不赞成他那愁闷的样子。

    有一天,屈原在江边遇见渔父。渔父对屈原说:“您不是楚国的大夫吗?怎么会弄到这等地步呢?”

    屈原庙屈原说:“许多人都是肮脏的,只有我是个干净人;许多人都喝醉了,只有我还醒着。所以我被赶到这儿来了。”

    渔父不以为然地说:“既然您觉得别人都是肮脏的,就不该自鸣清高;既然别人喝醉了,那么您何必独自清醒呢!”

    屈原反对说:“我听人说过,刚洗过头的人总要把帽子弹弹,刚洗澡的人总是喜欢掸掸衣上的灰尘。我宁愿跳进江心,埋在鱼肚子里去,也不能拿自己干净的身子跳到污泥里,去染得一身脏。”

    由于屈原不愿意随波逐流活着,到了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他终于抱着一块大石头,跳到汨罗江里自杀了。

    附近的庄稼人,得到这个信儿,都划着小船去救屈原。可是一片汪洋大水,哪儿有屈原的影儿。大伙儿在汨罗江上捞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

    渔父很难受,他对着江面,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献给屈原的。

    到了第二年五月初五那一天,当地的百姓想起这是屈原投江一周年的日子,又划了船把竹筒子盛了米撒到水里去祭祀他。后来,他们又把盛着米饭的竹筒子改为粽子,划小船改为赛龙船。这种纪念屈原的活动渐渐成为一种风俗。人们把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称为端午节,据说就是这样来的。

    屈原同时又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诗人,他的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歌,其中最有名的是《离骚》。他在诗歌里,痛斥卖国的小人,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心情,对楚国的一草一木,都寄托了无限的深情。

    完璧归赵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使者带着国书去见赵惠文王,说秦王情愿让出十五座城来换赵国收藏的一块珍贵的“和氏璧”,希望赵王答应。

    赵惠文王就跟大臣们商量,要不要答应。要想答应,怕上秦国的当,丢了和氏璧,拿不到城;要不答应,又怕得罪秦国。议论了半天,还不能决定该怎么办。

    当时有人推荐蔺相如,说他是个挺有见识的人。

    赵惠文王就把蔺相如召来,要他出个主意。

    蔺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答应不行。”

    赵惠文王说:“要是把和氏璧送了去,秦国取了璧,不给城,怎么办呢?”

    蔺相如说:“秦国拿出十五座城来换一块璧玉,这个价值是够高的了。要是赵国不答应,错在赵国。大王把和氏璧送了去,要是秦国不交出城来,那么错在秦国。宁可答应,叫秦国担这个错儿。”

    赵惠文王说:“那么就请先生上秦国去一趟吧。可是万一秦国不守信用,怎么办呢?”

    蔺相如说:“秦国交了城,我就把和氏壁留在秦国;要不然,我一定把璧完好地带回赵国。”

    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了咸阳。秦昭襄王得意地在别宫里接见他。葡相如把和氏壁献上去。

    秦昭襄王接过璧,看了看,挺高兴。他把壁递给美人和左右侍臣,让大伙儿传着看。大臣们都向秦昭襄王庆贺。

    蔺相如站在朝堂上等了老半天,也不见秦王提换城的事。他知道秦昭襄王不是真心拿城来换璧。可是璧已落到别人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

    完璧归赵拓片他急中生智,上前对秦昭襄王说:“这块璧虽说挺名贵,可是也有点小毛病,不容易瞧出来,让我来指给大王看。”

    秦昭襄王信以为真,就吩咐侍从把和氏璧递给蔺相如。

    蔺相如一拿到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宫殿上的一根大柱子,瞪着眼睛,怒气冲冲地说:“大王派使者到赵国来,说是情愿用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璧。赵王诚心诚意派我把璧送来。可是,大王并没有交换的诚意。如今璧在我手里。大王要是逼我的话,我宁可把我的脑袋和这块璧在这柱子上一同砸碎!”

    说着,他真的拿着和氏璧,对着柱子做出要砸的样子。

    秦昭襄王怕他真的砸坏了璧,连忙向他赔不是,说:“先生别误会,我哪儿能说了不算呢?”

    他就命令大臣拿上地图来,并且把准备换给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蔺相如看。

    蔺相如想,可别再上他的当,就说:“赵王送璧到秦国来之前,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堂上举行了一个很隆重的仪式。大王如果诚意换璧,也应当斋戒五天,然后再举行一个接受璧的仪式,我才敢把璧奉上。”

    秦昭襄王想,反正你也跑不了,就说:“好,就这么办吧。”

    他吩咐人把蔺相如送到宾馆去歇息。

    蔺相如回到宾馆,叫一个随从的人打扮成买卖人的模样,把璧贴身藏着,偷偷地从小道跑回赵国去了。

    过了五天,秦昭襄王召集大臣们和别国在咸阳的使臣,在朝堂举行接受和氏璧的仪式,叫蔺相如上朝。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走上殿去,向秦昭襄王行了礼。

    秦昭襄王说:“我已经斋戒五天,现在你把璧拿出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