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
字体: 16 + -

第24章 春秋战国(16)

    李悝所著的《法经》,是在郑国子产的《刑书》和晋国“刑鼎”的基础上,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完成的。《法经》的原本早已失佚。根据历史记载仍然可知,《法经》共分六篇;一是《盗》律;二是《贼》律;三是《网》律;四是《辅》律;五是《杂》律;六是《具》律。李悝认为“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所以他的《法经》,开首两篇便以盗和贼为立法对象。《囚》律和《捕》律是专门为劾捕盗,贼而制定的章法,《捕》律实际上是对于法律威严的确立。《囚》律,实际上是监狱法,以及对于审判程序的规定。所以《盗》、《贼》、《囚》、《捕》四篇的主要内容,就是对“盗”“贼”进行拘捕,关押的办法,例如:规定杀人者处死,以及将其全家和妻家的人全部没收为奴隶,对于“大盗”,轻者要充军到边远地区去,重者要处死。《法经》中还规定了对于在路上拾遗人的,也要砍断脚趾的律条,可见其法规之严峻和详尽程度,《杂》律实际上是有关特别法的定律,主要规定了对于淫乱、赌博、盗窃官府印信,贪污、贿赂、僭越逾制和议论政府法令等行为的处罚。其中如:对于群众集居者,一日则要追问,三日以上则要处死等,可见当时对此类问题的敏感程度以及处罚的残酷程序。《具》律是根据案情轻重及有关情况,决定从轻处罚或从重处罚的总论性律文,具有对于法律言辞下定义以及对于法律理论加以说明的意义。

    西门豹治邺

    西门豹是战国初期魏国的名臣之一。魏文侯知西门豹善于治民,便任西门豹为邺(今河北临漳西南)。

    西门豹受命之后到邺县去,召集当地的长老,询问民之所疾苦。长老们说:“苦于为河伯娶妻。邺也因此而贫困。”西门豹不解,询问其中的缘故,长老们回答说:“邺县的三老、廷掾常年赋敛百姓,收取其钱得数百万,用其中的二三十万为河伯娶妻。剩下的便和祝巫们瓜分掉拿回家。到为河伯娶妻时,巫婆到各家去转,见到百姓家的女儿长得好看的,便说她应当给河伯作媳妇,即为河伯娉娶定亲。让这个女孩洗沐干净,为她裁制丝绸绫罗做的新衣服,让她在一间专门的房子里住下,斋戒度日。巫祝还在河边为她修起斋宫,外面张上绛帷,让女孩在里面。每天给她送牛酒饭食。十几天之后,巫祝们为女孩涂粉化妆,像要出嫁一样,又制一张新妇用的婚床,让女孩坐在上面,然后把床放到河里。开始的时候,床还在水上漂着。等漂出十几里以后,便沉了下去。百姓家里有长得好看的女孩,恐怕巫祝为河伯娶走,便多带着女儿逃亡他乡。所以,城中的人越来越少,又困于贫穷,这种状况已经很久了。民间口头传说:‘如果不为河伯娶妻,河伯便会发大水,漂没人民。’”西门豹听了以后说:“到为河伯娶亲那一天,原三老、巫祝和父老乡亲们都到河边去送,并请来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嫁女。”长老们都答应了。

    到为河伯娶妻这天,西门豹到河边嫁女的地方去,见三老、官属、当地的豪杰长者和闾里的老人们都已娶集在那里,百姓前来观看的有二三千人。巫婆是个老太太,年纪已有七十岁了,身后跟着十几个女弟子,都穿着缯衣,立在大巫的后面。西门豹说:“把河伯的妻子叫来,让我看看美丑。”从人将被定为河伯之妻的女孩从帷中叫出来,带到西门豹的面前。西门豹看了看,回头对三老、巫祝和父老们说:“这个女孩长得不好看。麻烦大巫老太太去向河伯报告一下,就说另选好女,后天再送给他。”说着,即派吏卒抱着那个大巫扔到了河里。过了一会,西门豹说:“大巫太太怎么这么久还不回来?派一个弟子去催一催她。”说着,让吏卒把大巫的一个弟子扔进河里。过了一会儿,西门豹说:“怎么弟子去了这么久也不回来?再派一个弟子去催!”又把一个弟子投入河中,共投了三个弟子。西门豹说:“大巫太太的弟子们都是女的,话说不清楚,麻烦三老去讲一下。”又把三老投到了河中。西门豹端拱肃立,在河边看着河水站了很久。长老和旁观的官吏这时都惊恐万分。西门豹回头说:“巫太太、三老都不回来,怎么办呢?”说着准备让廷掾和豪长下河去催。他们吓得爬在地上向西门豹磕头,头都磕破了,血流了一地,脸色如死灰一般。西门豹见状,说:“好了,那就再等一会吧。”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对他们说话:“廷掾起来吧。看来河伯留客留得太久,你们都先回去吧。”这一来,邺城的吏民都大为惊恐。从此以后,谁也不敢再提为河伯娶妻的事情。

    于是,西门豹便发动邺县的吏民开凿了十二条渠道,引河水灌溉民田,邺县的土地都得到了灌溉。当时,因为开挖渠道的工作很劳累辛苦,百姓多不愿干。西门豹说:“民可以与乐成,而不可以与他们虑始。现在父老子弟虽然患苦于我,但百年之后这里的父老子孙都会思念我说过的话。”渠道修成之后,邺县很快富裕起来,百姓的日子也富足了。一直到汉代,虽然距西门豹时已有二三百年,当地人民仍受其利。这十二条渠道从汉代的驰道穿过,当地的官吏曾经想把十二条渠道合并在一起,到驰道时合三渠为一座桥。邺城百姓都不愿意,认为这是西门豹君所为,是贤君之法式而不可随便更改。官吏们拗不过百姓,终于没有修改这些河渠。

    杰出的军事家吴起

    吴起,战国初期卫国人。喜欢研究用兵打仗之法,曾跟从孔子的门人曾子学习。后在鲁国为吏。一次,齐国发兵进攻鲁国,鲁国准备任吴起为将。但因为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鲁国人对吴起有些不放心。吴起想一举成名,便杀掉了妻子,向鲁国表明自己绝不站在齐国一边。鲁国终于派吴起为将,率军攻齐,大败齐军。有人攻击吴起说:“吴起这个人,为人既忌刻又残忍。小时候,家有千金,十分富足,因终年在外奔走,想谋取官职,不但没有成功,反而把家业败坏了,因而为乡党所耻笑。吴起便杀了三十多个耻笑他的人,而从卫国东郭门出走。临行前和他的母亲诀别,咬破手臂发誓说:‘吴起不当上卿相,决不回到王国。’他投到了曾子门下。不久,他母亲去世,他都不回家奔丧。曾子鄙薄吴起的为人,和吴起断绝了关系。吴起便来到鲁国,学习兵法,臣事现在的鲁君。鲁君对吴起稍有怀疑,吴起便不惜杀掉妻子以求作鲁国的将军。鲁国是个小国而有战胜它国的名声,只怕诸侯因此都要来算计鲁国了。而且鲁国和卫国本是兄弟之国,而鲁君任用从卫国逃出来的吴起这样的人。这是弃卫国兄弟之情于不顾。”这些话传到鲁君的耳朵里,鲁君也对吴起的为人发生怀疑,想免掉他的职务。吴起被迫离开鲁国。他听说魏国的魏文侯很贤明,便到魏国去,想在魏文侯手下服务。魏文侯听说吴起来了,便问李悝:“吴起是个什么样的人?”李悝说:“吴起贪于荣名,又极其好色。但讲到用兵打仗,司马穰苴也比不过他。”魏文侯便用吴起为魏将,率军进攻秦国,一举攻下五城。吴起身为大将,和最下等的士兵穿同样的衣服、吃同样的饭,睡觉不用席子,平时走路也不骑马。行军的时候亲自背粮食,和士卒分劳苦。士卒身上生了病疮,吴起亲自为他们吮吸。有一个士兵的母亲听到此事后哭了起来。别人劝她说:“你的儿子只是个士卒,将军却为他吮吸脓疮,你还哭什么?”这个母亲说:“不是为这个。往年吴将军为孩子他父亲吮吸脓疮,他父亲战不旋踵,就战死了。吴将军如今又为这孩子吮吸脓疮,我不知道这孩子以后会死在哪里。因此才哭。”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又很廉洁,能得到士卒的拥戴,便任吴起为西河守,以拒秦国和韩国。魏文侯去世以后,吴起又臣事文侯的儿子魏武侯。一次,魏武侯乘船顺西河而下。船至中流,魏武侯眺望四周,回头对吴起说:“多么美啊,这坚固的山川!这真是魏国之宝啊!”吴起回答说:“国之兴亡,在德不在险。过去三苗所据之地,左有洞庭,右有彭蠡,却不修德行义,被大禹消灭。夏桀所居之地,左有黄河、齐水,右有泰山。南面是伊阙,北面有羊肠之险,却不修仁政,被商汤流放。殷纣之国,左有孟门,右有太行,常山经其北,黄河经其南。却不修德政,被周武王杀死。由此看来,国家之兴亡在于德而不在于险。若君不修德,则这个船中之人,便都是敌国。”魏武侯说:“说得好!”便又命吴起为西河守。吴起由此名声更大了。魏国设置相国,以田文为相。吴起很不高兴,对田文说;“我们摆一下各自的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可以。”吴起说:“指挥三军,使士卒以战死为荣,敌国不敢加谋,你能比得上我吗?”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又说:“治理国家,让万民亲附,国家府库充实,你比我怎么样?”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又说:“守卫西河,使秦兵不敢东向,韩国和赵国宾从于魏,你比我如何?”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说:“这三样你都比不上我,而位置却在我之上,这是为什么?”田文说:“主上年少,国家多有疑难之政,大臣未肯真心归附,百姓也未真心信任,在这样的时候,是把国家交给你呢?还是交给我?”吴起听了,沉默了很久,说:“当然是交给你。”田文说:“这便是我位置在你之上的原因。”吴起由此自知自己比不上田文。

    田文去世后,公叔继位魏相,娶了魏国公主为妻,而对吴起十分嫉妒。公叔的一个仆人说:“去掉吴起非常容易。”公叔问:“怎么办?”仆人说:“吴起为人节廉而喜欢博取名声。您可以先对武侯说:‘吴起是个贤才,而陛下的国家小,又和强大的秦国接壤,臣恐怕吴起没有心在魏国干下去。’武侯肯定要问怎么办,你可以趁势对武侯说:‘陛下试着把公主许配给吴起。如果吴起有留心,便会答应。如果没有留下来的心思,则必然推辞。以此来试试他。”然后您叫吴起和您一起回家,让公主当着吴起的面对您发怒,表示轻视。吴起见公主是这个样子,便必然推辞。”公叔照仆人的话做了,吴起果然向魏武侯推辞。魏武侯从此便怀疑起吴起来。吴起怕招来祸害,便离开魏国,到了楚国。

    楚悼王平时就听说吴起是个贤才。吴起一到楚国,悼王便任吴起为相。吴起掌政后,针对楚国政治的弊病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申明法令,废除那些没有用的官职,又废除公族中比较疏远的分支,把他们从公族中除名,用节省下来的钱抚养战斗之士。吴起在楚国改革政治的核心是要增强楚国军队的战斗力,而破除那些纵横家们的游说之说。经过这些改革,楚国迅速强大起来,在南方平定了百越,在北方吞并了陈国和蔡国,击退了韩、魏和赵三国的威胁,又向西出兵伐秦国。各国诸侯都为楚国的迅速强大而担心。吴起的政策损害了楚国旧贵族的利益,他们对吴起恨之入骨,都想杀死吴起。楚悼王一死,他们便兴兵作乱,带人进攻吴起。吴起知道逃不出去,便退到宫中,爬到楚悼王的尸体上。这些旧贵族用箭射、或用剑刺,把吴起杀死,却也因此击中了楚悼王的尸体。楚悼王被埋葬后,楚肃王即位,派令尹追查,把所有杀吴起并击中楚悼王尸体的人全都斩首。楚国旧贵族中因此而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

    商鞅变法

    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贴邻的魏国就比秦国强,还从秦国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奋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秦孝公一看反对的人这么多,自己刚刚即位,怕闹出乱子来,就把改革的事暂时搁了下来。

    过了两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就拜商鞅为左庶长,说:“从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拿主意。”

    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

    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

    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

    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

    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

    “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