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
字体: 16 + -

第23章 春秋战国(15)

    公元前497年,赵氏家族的首领赵鞅向邯郸大夫赵午(亦称邯郸午)索要卫国向晋国进贡的五百家民户,想要把这些民户安置在赵氏家族的根据地晋阳,邯郸午当时允诺答应,但是,在回到邯郸以后,由于其父兄不同意,又背弃了诺言,于是,赵鞅便把邯郸午逮捕囚禁在晋阳,然后,派人向邯郸人宣布说,赵氏家族要惩罚邯郸午的罪行,让邯郸人再立赵午的族人为邯郸大夫,然后,杀了邯郸午。于是,邯郸午之子赵稷及其家臣宾涉率领族人据邯郸反叛,因为当时赵鞅为晋国正卿,晋国随即派上军司马籍秦包围了邯郸。然而,赵午是中行氏家族的首领荀寅的外甥,而荀寅又与范氏家族首领范吉射为姻亲,这两个家族便联合在一起,进攻赵鞅的住宅,赵鞅逃到了晋阳。范氏、中行氏又带着军队包围了晋阳。

    这时的范氏、中行氏也存在着后顾之忧。在范氏家族内部,范皋夷因为没有受到范吉射的重用,便时刻图谋在范氏家族中作乱,而中行氏的族人梁婴父又与知氏的首领知文子关系很好,知文子很想让他成为晋国的卿。韩氏家族的首领韩简子与中行氏首领荀寅关系恶劣,魏氏家族的首领魏襄子也与范吉射不睦。所以,他们五个人便在一起策划驱逐中行氏家族的首领荀寅,由梁婴父代替他,驱逐范吉射,由范皋夷代替他的位置。十一月,韩、魏、知氏三个家族联合在一起,挟着晋国的国君一起讨伐范氏、中行氏。初战,中行、范氏战胜,这两个家族竟然反要讨伐晋定公,结果,晋国都城的国人都倒向了韩、魏一边,荀寅、范吉射逃到朝歌(今河南淇县)。十二月,在韩、魏两个家族的请求下,晋定公又允许赵鞅回到晋国的都城,以后,范氏、中行氏虽然得到了齐国、郑国的帮助,但是,还是没有挽救这两个家族灭亡的命运。

    范氏、中行氏被灭以后,晋国只剩下了知氏、赵氏、韩氏、魏氏四个家族,其中知氏最强。知伯在取得了晋国的政权以后,愈益骄横,公元前452年,知伯向韩、赵、魏三家索取土地,韩、魏两家都把土地交给了知氏,这时,赵鞅已死,其子赵无恤继承了他的家业,是为赵襄子。赵襄子与知伯素来不睦,因而不肯把土地交给知氏。于是,知氏率领韩、魏两个家族共同攻击赵氏,赵襄子逃到晋阳。三家围攻晋阳一年有余,他们引来汾河水灌晋阳城,城里的人们只得“悬釜而炊,易子而食”,晋阳城岌岌可危。后来,赵氏家臣张孟同暗中出城与韩魏联络。在公元前453年三月,韩赵魏三家共谋消灭了知氏,并且分割了知氏的领地。至此,晋国的国君只剩下都城绛和曲沃两个邑,晋国其余的领土都成了韩赵魏三家的领地。

    三家消灭知伯而有其地,是春秋末年的一件大事,从这时起,战国时期的七个大国,即战国七雄已经形成,以大国争霸为特征的春秋时代自此结束,中国古代社会进入了战国时代。

    田氏代齐

    齐国原本是姜姓,是西周初年封于齐的姜尚的后裔。春秋时,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实行“相地而衰征”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国富兵强、九合诸侯,成为中原最早的霸主。齐国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矛盾也愈加激烈。桓公死后,统治者内部争权争利的斗争不断加剧,到齐景公时,统治者更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农民要把收获的三分之二交给公室,物价飞涨,全国上下混乱不堪。同时,齐国还乱用酷刑,触犯法律便施以野蛮的刖刑,以致市场上出现“履贱踊贵”的现象。社会矛盾一步步加深,姜氏贵族一步步衰落,而新兴势力则日趋发展壮大。这种新兴势力的代表就是田氏。

    田氏是春秋时陈国厉公的后裔。厉公的儿子叫陈完。后来厉公的侄儿杀死厉公,自立为君,是为庄公。庄公的弟弟又杀了太子御寇,自立为宣公。陈完和御寇关系很好,怕遭株连,于周庄王十五年(前682年)逃亡到齐国。陈完到齐国后,因食邑在田,改称田完,齐国贵族懿仲把女儿嫁给他为妻,这样,田氏就在齐国落下了脚。田完生稚孟夷、稚孟夷生孟庄、孟庄生文子须无,文子生桓子无守。田桓子事奉齐庄公,深受宠爱,当了齐国的大夫,他联合鲍氏,乘饮酒之机,一举消灭了当时在齐国专权的栾、高两大贵族。为了收买人心,田氏将没收的土地全部分给过去受栾、高排斥打击的贵族和一些没落的贵胄子弟,而自己却寸土不取。由此,田氏在齐国的威望大为提高。

    田桓子死后,其子厘子乞继为大夫,事齐景公。他为了进一步壮大自己的势力,采取一些特殊的办法来笼络人心。当时,齐国有四种量器:豆、区、釜、锺。四升为一豆,四豆为一区、四区为一釜,十釜为一锺。田氏把豆、区,釜各加大四分之一,因而锺的容量就更大了。他用私家的大量器借出,而用公家的小量器收回。同时,他把山上的木料运到市场,价格却不高于山上,把海里的鱼盐蜃蛤运销内地,价格却不高于海边。百姓有痛苦疾病,田氏就厚加赏赐。而齐景公的情形与此恰好相反。田氏的这些举动引起了同僚晏婴的注意。婴子动谏齐景公,要他警惕田氏的所作所为。但齐景公听不进去,反把晏婴打发到晋国。晏婴认为齐景公不爱护自己的百姓,人为地让他们归附田氏。并且预言,齐姜氏到了末世,将来的齐国要归属田氏了。

    齐景公死后,齐国的旧贵族,主要是景公左右的国氏和高氏,立景公宠姬的儿子晏儒子为国君,厘子乞不同意,打算立景公另外一个儿子阳生为国君。晏儒子立为国君后,阳生投奔鲁国。厘子乞表面上极力事奉高氏和国氏,每逢上朝,就必定和他们坐一辆车。背后却又在大夫的中间散布高、国二氏仗着国君的宠信,要发动叛乱的流言,唆使大夫们联合起来除掉高、国二氏。公元前489年,厘子乞联合鲍氏和大夫们率领甲士闯入公宫,击败高、国二氏。国夏、高张等人出奔莒地。然后,厘子乞派人召回公子阳生,立为国君,自己做了相国。从此田氏开始专齐政。

    厘子乞死,子田常立。鲍氏杀悼公,另立齐简公。简公以田成子和阚止为左右相,但特别宠信阚止。田成子很担心,在朝廷上总要多次回头看阚止的脸色。简公的御者鞅对简公说:田氏、阚氏不能并列,您还是选择其一吧。齐简公不听。一天晚上,阚止朝见齐侯,碰上陈逆杀人,就将他逮进公宫。田氏用计让陈逆逃走,而与阚止结盟,后来阚止收陈豹为家臣,两人谈论政事,很是投机。阚止就把将田氏全部驱逐而立陈豹为继承人的打算告诉了陈豹。陈豹赶紧告诉了田成子。田子行建议说,阚止得到国君的信任,你若下先动手,必然大祸临头。于是田成子一面积极准备对付阚止,一面又学着他父亲厘子乞的办法,大斗借出,小斗收回,笼络人心。人民拥戴田氏,“爱之如父母,归之如流水”,齐国到处流传“妪乎采芑,归乎田成子”的歌谣。

    周敬王三十九年(前481年),五月的一天,羽翼丰满的田成子兄弟四人坐一辆车去见齐简公,阚止正在帐幕里,出来迎接他们。成子兄弟走了进去,便把阚止关在门外。此时,齐简公正和女人在檀台上喝酒,成子让他迁到寝室里去。简公拿起戈,打算击打他们。田成子见简公发怒,准备逃亡。子行抽出利剑说:“迟疑软弱,必然坏大事。我要不杀逃亡者,有历代宗主为证!”田成子就停下没有走。

    阚止回去,集合部下,攻打宫墙的门,都没有取胜,于是转身就逃。田氏带兵追赶,阚止迷路跑到丰丘,丰丘人逮住他,报告了田成子,把他杀死在外城城关。简公出奔,六月初,田氏之徒在徐州(今山东东平)追捕到简公。田成子杀死简公,立简公弟骜为平公。孔子得知后,斋戒三日,三次请求鲁国攻打齐国的田氏,鲁哀公推开了此事。

    田成子立平公,独霸朝政。他怕遭到其他诸侯国的反对,就主动退还原来齐国侵占的鲁、卫等国的土地,西约晋国的韩、魏、赵氏,并与吴、越通使,结好各国诸侯。待站稳脚跟后,田成子又进一步除掉了鲍、景、阚止三大旧贵族和公族中的强者,割齐自安平以东至琅邪的大块土地为自己的封邑,并选齐国百余名身材健美的女子充实后宫,而宾客舍人可以随便出入后宫。

    虎座鸟架鼓田成子死后,其子盘代立,称田襄子。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智伯,三分其地,成分晋之势。这一事件,促使田氏加快取代姜氏的步伐。襄子一面派自己的兄弟宗人到齐国各地的都邑去作大夫,以控制地方政权;一面与“三晋”密切关系,结好其他各国诸侯,展开外交战,以取得各诸侯国的支持。襄子死后,其子庄子自立,称田庄子:田庄子死后,其子大公和立,称田和。田和先相齐宣公,齐宣公死后,又相齐康公。齐康公是姜姓齐国的最后一位君主,昏庸腐败,贪恋酒色。于是在周安王十一年(前391年),田和干脆把齐康公放逐海上,给他一城之地作为食邑。田和成为事实上的齐国国君。

    周安王十五年(前387年),田和与魏文侯在浊泽(今河南禹县东北)相会,请求魏文侯出面在周天子面前和诸侯中周旋,照当代三家代晋的先例,把自己也列为诸侯。周定王十六年(前386年),周天子封田和为齐侯。至此,田氏在齐国经过长时期的斗争,最终以完全取代姜姓齐国而结束。

    田氏代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件大事,同时也是春秋战国之际新兴的封建势力和旧势力斗争的一个缩影。田和取代姜氏为齐侯,标志着齐国新兴的封建势力正式占据了政治舞台。

    李悝变法

    魏文侯名魏斯,是战国时期魏国的第一位正式的国君,也是一位著名的政治改革家。据《史记》记载,他于周威烈王二年(前424年)继承魏氏政权,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与韩景侯、赵烈侯一起被周天子册封为诸侯。魏国祖先叫毕公高,原本与周天子同姓姬,因武王伐纣后受封于毕地而姓毕。后来毕氏中一个叫毕万的侍奉晋献公,献公灭魏时将魏地封给了他。十一年后献公死,晋国内乱,毕万根据封地而改姓魏氏。毕万的儿子叫魏武子,魏文侯是他的第九代玄孙。魏文侯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三家分晋”以后,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开创了战国时期的养士之风。他先后任用魏成子、翟璜、李悝为相,又聘卜子夏为师,还礼待田子方、段干木等社会名流,施行了一系列励精图治的政治改革,使魏国日益强盛。魏文侯亲手创立了战国时期的第一个新兴中央集权制国家,由国君直接任免的将相统领文武百官,直接委派守令来管理郡县。他还亲自革除有碍于新兴势力发展的旧习陋俗。受到他的开明政策和自强精神的吸引,各地的一大批贤良之材纷纷前来魏国效力。当时这批人中,知名度最高的有吴起、乐羊、西门豹等。他们有的善于领兵作战,有的善于治理地方,在魏国他们都能人尽其材,做出卓越的成绩。

    其中李悝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李悝又名李克,相传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卜子夏的学生,作过魏国的中山令。他在魏为相十年,因向魏文侯提出“尽地力之教”的主张,并为文侯献“平籴法”而深得文侯的信任。他的改革措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经济方面,提出“尽地力之教”制定“平籴法”。所谓“尽地力之教”,就是要开阡陌,鼓励农耕。周朝本来是个封建领主制社会,土地所有制施行井田式的国有化制度,这种土地所有制的具体做法是,将土地用沟、渠、道路分划成井字形方田,中间的良田为“公田”收获归领主所有;周围的劣田为“私田”,收获为农奴所有。但农奴要先养公田,然后才敢治私事。实际上是一种劳役地租的剥削方式,十分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李悝的改革就是要开辟这些沟、渠、道路(阡陌),鼓励自由开垦耕地,增加耕作面积,培植小农经济。“平籴法”是为控制粮价稳定市场而制定,为了抵制商贾囤积居奇、牟取暴利,稿乱国家经济,政府把年景分成好年景三等,坏年景三等。好年景时,要求农民在完税和留足口粮之后,把余粮按定价售给政府。年景不好时,政府再将存粮以平价售给人民。这些积极的措施,在当时确实起到了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财政收入,稳定市场、安定人民生活和稳固国家形势的作用。李悝改革的另一个方面,是在政治方面。他认为:治理国家应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提出了“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土”。反对旧有的世袭职禄,主张按照对国家的功劳、贡献的大小,来决定所授予的官职、奉禄的高低。反对那些生活奢侈、为非作歹,而又无所作为、无能无德的世袭贵族,把他们称为“淫民”,并主张取缔他们的封爵和奉禄,用这些来招徕天下有用的人材。严格执行赏罚制度,重视对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主张封君也要遵守国家的法令,不得任意役使封地的人民,使封地成为封君单纯的奉禄供给处所。李悝的这些政治改革与其经济改革一样,从实际上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衣食租税”和中央集权的思想,符合历史发展潮流。这些方针政策使魏国更为强大。到后来,他的学生卫鞅在秦国发动著名的“商鞅变法”,使秦国发展成为能够统一天下的强大国家,所采用的“鼓励农功”、“严刑峻法”,“中央集权”等一系列措施,无一不是以李悝的法家思想和他在魏国改革的实践经验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