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官场斡旋:基层女干部
字体: 16 + -

130 城市农村两头忙

第三卷 邂逅相遇改前程 130 城市农村两头忙由牛bb文章网搜集整理于网络。

130

城市农村两头忙

徐梅香开始实施当初上任时承诺的农业发展计划。

她的“油——瓜——稻”立体种植理念老百姓半信半疑,大家互相观望,等着别人先试种。长期以来,老百姓习惯传统的种植模式,这是千百年来的习惯呀,人们不敢盲目创新。

梅香知道,对老百姓,“说给他听,不如做给他看。”于是她想到,先办试验田,培养骨干做示范。

她带领农办主任到各村召开村组党员干部大会。她对油菜秋播的问题提出了要求。以村为单位落实种植面积,每村落实油菜种植面积一千亩,苗床由村统一按1:5比例配种,一斤种子一亩播种。镇农办负责确保种子质量。至于村怎么划分种植面积,不搞一刀切,可以因地制宜在各小组培养骨干,也可以选在一个小组进行实验。

头一年,党员干部和少许群众在多次会议的鼓励和督促下,种上了“油——瓜——稻”。各村勉强完成了下达的种植面积。

收获的时候,人们自然看到了比较效益。翌年没费多少劲,也没开多少会,老百姓争先恐后全改为了“油——瓜——稻、猪——鱼——鸭”模式。

梅香带着农技员,一个村一个村去传授农业技术,一个个村去指导。很快,梅香发现这样指导,时间太慢效率不高。

梅香与镇农办主任商量,在镇里统一办实用技术培训班,这样更简单、更省事、培训范围更广。

为了在培训班上讲内行话,她认真学习了“套种”的有关知识。每期培训班她率先讲第一课。

“油——瓜——稻、猪——鱼——鸭”套种模式,很快在全镇普及。与此同时,她又积极鼓励近郊农民种植大棚蔬菜,两年间,全镇悄然掀起了大棚种植蔬菜的**,变三季为四季。不知不觉中,农民手中的钱变多了,一年三季的套种模式得到了肯定和巩固;“菜篮子工程”也得到了农民的积极响应。有些近郊农民家里出现了“万元田”——一亩大棚年收入过万元。

农民变“要我种”为“我要种”,“要我学”为“我要学”。农民想种什么,怎样种都想到去找徐书记,一时间徐梅香的名字在全镇家喻户晓,很多老百姓不知道她就是镇党委书记,而只知道她是一名农业技术员。

九十年代中期,村办企业、镇办企业的效益急转直下。个体经济、私营企业蒸蒸日上。城关镇是临江县的内衣大镇,全镇内衣总产值2.6亿。有六家过千万产值的内衣厂,就业人员近一千人。从一九九五年开始,各厂的技术骨干和销售人员纷纷离开企业,开始自己办厂。

企业职工自己办厂,无疑对企业的技术和销售渠道都是一个致命的冲击!镇办企业无论是从经营管理还是从经营方式上,都不如私营企业灵活。

个体经营者和私营企业,在最初的经营和管理上,无疑要在质量和价格上做一些文章。他们卖起了低质低价的商品。镇办企业质量只能上不能下,从而在价格上与私营企业无竞争力。随着私营企业的兴起,镇办企业开始慢慢萎缩。

这一时期,是市场竞争最不规范、最混乱的时期。镇办企业与私营企业互相杀价,私营企业之间互相杀价。一时间,内衣行业的利润空间急剧缩小。

面对这样的无序竞争,徐梅香迅速召开党委会,讨论研究成立城关镇“针织行业管理委员会”和成立“个体劳协会”事宜。

几个月后,“针织行业管理委员会”和“个体劳协”相继成立。行业管理委员会的成立,有效地制止了行业之间的无序竞争,缓解了集体企业与私营企业、个体经济之间的矛盾。

梅香拼命地推广“油——瓜——稻”,积极筹备“针织行业管理委员会”和“个体劳协会”成立的时候,城市管理工作却遭到了市县两级领导的严厉批评。

市委领导指出,临江县城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可目前的城市管理工作还停留在八十年代初的水平上。特别是爱民路,乱搭乱建、乱丢乱扔、乱七八糟,有损“历史文化名城”形象。上面要求,要加大整治力度,使其成为文明示范路。

夏天的一个中午,梅香接到县委办公室主任的电话,说县委书记在爱民路,要她快快过去。她放下手中正在清洗的碗筷,骑着自行车迅速来到爱民路。

书记和办公室主任在街上指指点点,书记正皱着眉头说什么。看到徐梅香,办公室主任指着一排经营门店说:“你看看,这成了什么样子?”

梅香不看也知道,这条街是有名的繁华街,也是出了名的脏乱差。

没等梅香回话,办公室主任说:“你看看,整条街上,餐馆将炉子、菜架搬到人行道上了;鲜花、水果全部摆在人行道上了;菜叶和煤碴全倒在行人道上了。这哪还是一条爱民路?这不是垃圾场么?”

书记接着说:“看看店门口的遮阳棚,大小不一,颜色不同。你看,连旧床单、旧被面都拉在街上了。这像什么样子?市里领导说了,这爱民路是典型的油腻腻、脏兮兮、挂万国旗、脏乱差的街道。”

梅香听书记说市里领导点名批评了,心里很是不安,她将自行车停在路旁,陪着笑脸说:“已经安排好了,明天检查的时候商品全部进店,不准占道经营,这些床单被单雨伞之类的东西全部不准挂出,一定保持道路的畅通和干净。”

书记冷着脸说:“那市里不检查呢?就这样一直乱下去?”

梅香张了张口,想说,现在的城市管理就是这么应付的,检查一次,城管工作人员就给店主们做一次工作,请店主们协助搞好检查,将检查应付后,再放宽政策。否则,店主才懒得管你检不检查哩。在店门口摆商品,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习惯,从有这条街起,人们就是这样经营的。城管工作人员说多了管多了,店主们就骂街,老子们下岗工人饭都没有吃的,还管你街道好不好看……最终,梅香没说出这些话,却小声说:“这是我们没有办法的办法,您又不是不知道。”

书记一边走一边说:“你们要想办法,一定要把爱民路整治好,这条路太**了,每次检查市里领导都指定要看这条路。”

梅香说:“这条路我们也想了很多办法,划红线、签责任书、门前三包,这些都不管用。我看,要管好,就得下大力气,从源头治理。”究竟怎么从源头抓起,梅香此时心里也没有完整的方案。好在,书记并没有问她的具体方案,态度比刚才有所好转。

书记说:“办法是人想的,工作是人抓的,到时候我只看效果。”……

的确,爱民路是接待外来客人的主要窗口之一,下高速公路的车辆有一半从这条路上进城,称得上是一条迎宾路,这就难怪市县两极领导特别关注这条路了。

然而,这条街两旁的单位将围墙打开,建成了大小不一的经营门店,多达近百家。当时被称为“围墙经济”,解决了不少下岗家庭的就业问题。前几年,曾经是下岗职工再就业示范街。现在,却成了影响城市交通、城市建设的街道。

对业主们长期占道经营,市民怨声载道。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多次写提案《还路于民》……

梅香迅速组织召开了城管工作会议。会上修定了城管制度,增加了城管力量。负责分管爱民路的组长表态,一定将爱民路整治成整齐、干净、文明的示范路。

第二天,城管组长哭丧着脸来给梅香汇报,说:“徐书记,爱民路的城管员与店主打架了,现在,店主已经住进了医院。”

梅香一听,头都大了,她知道现在干群关系很紧张,把人打到医院去了,这还得了?还不知情况严重不严重。她赶忙问:“伤得重不重?”

组长说:“不重,就额头上出了点血,是业主们出主意,把他弄进医院的。我们的人被他们打得还狠些。”

只要伤不重,梅香也放松了一些,再看组长,他的皮夹客也被扯乱了。她心里有些说不出的味道,站起来说:“走,我们去医院看看。”……

梅香认真调查了事情的始末:

一个业主为了方便,在自己店门口的人行道上,用砖砌了一个大高台。

城管工作人员对店主说:“你看,这人行道上都像你一样,砌一个台子,这还叫什么人行道?人行道是公用路,不能视为自己的领地。再说,这也明显破坏了道路的美观。你得赶快拆除。”

门店业主说:“我的门口,我愿意怎么就怎么。”

城管工作人员说:“话不能这么说吧,不能因为你的需要,破坏公共设施。你今天一定要撤除。否则,我们也要强行撤除的。”

门店主对城管工作人员的话不理不睬。趁中午快速砌起了高台。

下午城管工作人员一看,不但没撤除,反而还扬言示威,准备贴磁砖。一气之下,城管工作人员拿起斧头开始强行拆除。

业主看到自己刚刚做起的高台还没使用就要被拆除,愤怒地一步跨出,照着城管工作人员就是一拳,打得城管人员鼻子鲜血直流。其他城管人员见状一气之下全都开始动手拆除高台,这时业主又将拳头抡起准备砸向其他城管人员……

一时间,双方互相撕打起来。混乱中,也不知是谁把业主的头打破了。这下,城管工作人员闯了大祸,犯了所有门店业主的众怒,附近门店业主纷纷前来助战,拼命地围攻城管工作人员。他们借机会把平时被管制的怒火全发泄出来。

几个城管工作人员怎么抵得过这么多的业主?他们只好自卫地拼命保护自己……

那个在人行道路上砌高台子的业主,被其他几个业主送进了县第一人民医院。业主们哭喊着说自己平白无故被城管工作人员打了,要城管工作人员为他出医药费……

梅香还没来得及处理好这件事。市电视台,市报记者已经来采访此事。

梅香作为事发地党委书记,被记者采访……

电视台谴责城管工作人员动手打人,执法犯法;领导批评梅香教育不力……

梅香在电视上看到自己满脸爬上了皱纹,瘦得失去了弹性,一双眼睛一闪一闪大得吓人。梅香从来没有注意到自己已经变成了这副模样,真正成了业主们骂的“鬼相”……

好在那个住院的业主确实没有什么大问题,被医生劝回了家……

从那次“砌高台”事件后,城管工作人员对这条路段的管理更是束手无策,只有采取应付的办法,每当有检查时,他们便通知业主克服困难把商品搬进店,检查过后马上又搬出来,继续占道经营、乱搭乱挂。

面对市县两级领导的压力,梅香意识到,整治爱民路势在必行。而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爱民路的现状问题,必须关掉所有的围墙经济。这时候,她头脑里整治爱民路的方案越来越清晰了。

可是,要关掉围墙门店谈何容易!爱民路上的经营业主全都是“特殊人物”,要么是单位领导的家属,要么是自称“杀无血剐无皮的下岗工人”。他们把城管工作人员的话根本不放在眼里。只要产权单位的领导没意见就行。

梅香组织了一次“整治爱民路”的走访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人赞同将围墙门店拆除。这一次的调查使梅香坚定了彻底整治爱民路的信心。

信心有了,钱从哪里来?一九九三年政府已经出资改造一次爱民路,近些年政府不可能再拿出钱来整治爱民路。她明白,要想改造爱民路,唯一的办法就是动员沿路产权单位,各自打扫门前雪共同出资改造。县第一人民医院占该路全长的三分之二,如果这个单位同意,整治爱民路的可能性就有了百分之八十。

梅香到县第一人民医院找主要领导,经过多次协商与交谈,终因职工家属生活困难和拆迁难度大而未能如愿。

第二年,人民医院换领导了。梅香抓住这个机遇,再次到医院找新上任的张院长,重新提起改造爱民路的想法。

张院长作为院党委班子成员,在前一届就参加讨论过此事,他对梅香的提议有些兴趣。张院长说:“爱民路的确太窄,单行道很不方便医院救护车的出行。”

梅香趋势说:“因此,我们才要扩宽道路给予整治,我们知道因路窄人多,救护车已经几次出事撞死人了。”

张院长答应考虑这件事。梅香感觉到医院对改造爱民路有了积极性。

梅香想将爱民路的整治方案和效果图先拿出来,这样,以后做工作时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梅香的设想是将爱民路进行六大整治:一是沿路门店全部拆除;二是道路全部扩宽为双车道;三是人行道全部铺上花岗石;四是沿路两旁围墙全部改为透视栏杆;五是道路两旁全部高标准绿化;六是高低压线全部入地。

初步预算资金是400——450万。资金来源按照各所占路段划分:医院350万、高等中医药专科学校30万、工业学校20万,农业局50万。

有了这个具体的设想后,她带着城管办主任到市规划局、市规划设计院等有关单位联系,请他们放红线、测绘、设计。

半年后他们拿到了非常漂亮的效果图。设计、测绘、效果图都是要钱的,梅香的财政预算里没有这笔开支。她对市领导说由她打欠条行不行?市领导笑着说,还从没有过这样的先例。经过几番请示,最终还是由她向市直有关部门打了近万元的欠条。

他们拿着效果图再一次走进医院大楼找张院长。张院长看到效果图后非常满意,他说:“如果你们能够按效果图实施,我愿意配合你们。”

天哪,张院长这句话简直太令人高兴了!这意味着通过两年多的时间,他们终于说服了医院,也就意味着爱民路的改造大有希望!

高等中医药专科学校对改造爱民路没有半点的兴趣,因为他们学校耗资巨额新修的大门还不到一年,而且他们学校的大门是爱民路上最气派最漂亮的门面。如果改造爱民路不但要他们拿出一笔钱,更重要的是他们新修的大门也要拆掉一半……

梅香拿着改造爱民路的效果图和初步的实施方案,给县委书记汇报。她把自己前前后后所作的工作和沿路产权单位的态度也汇报了。

县委书记怀疑地说:“第一人民医院愿意出钱?”

梅香肯定地点头说:“愿意。”

书记反复地看着效果图,仔细地看了实施方案,脸上露出了满意地微笑。

梅香趁机说:“只要您给我三个方面的支持,这效果图十个月之内就可实现。”

书记笑着说:“你说说看,除了不要我拿钱什么都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