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遗事
字体: 16 + -

第20章 菩提达摩(上)

    菩提达摩,南天竺人,佛陀第二十八代弟子。

    达摩三岁时被师傅般若多罗尊者收养,在甘泉峰迦叶寺修行。甘泉峰位于南北天竺之分野,婆罗花遍布其间,峰顶有一棵千年菩提。山脚是川流不息的恒河,以及世代生活于此的甘泉村人。

    达摩是禅宗史上最天赋异禀的弟子,十五年后,他不仅深谙三藏佛经,更在菩提树下悟出拈花指绝技。那日,他正闭目冥想,山顶无风,仅有瑞云缥缈。刹那间,他缓缓伸出右手,捏一记拈花指。待他睁开双眼,指间一片苍鹰羽毛。他并非察觉到羽毛坠落的气流,他只是感觉到了禅的存在。他看着羽毛破颜微笑,随即射向地面,羽根激起一阵气浪,菩提树沙沙作响。

    十五年来,他每天都会随师傅下山传法,期望村民能皈依释门。传法归来,便在甘泉峰顶的菩提树下,对着环山云海,打坐参禅。五岁时,师傅第一次带他到山顶的菩提树下参禅,他问师傅:“禅是什么?”师傅说:“禅是宽恕,也是解脱。佛有四德,参禅是为了达到四德之境,涅槃成佛。”

    这天,达摩第一次独自下山去村中传法。村舍坐落于石道两侧,门户相对。达摩在道上走了许久,逐一向每户人家行礼致意。但甘泉村民皆是天竺教徒,并不信仰佛法,是以没人理会他。日近晌午,他额上不觉多了几颗汗珠。终于在村西一户人家屋前,一个女子递给他一壶水。女子身后不远处,一个中年男子站在门后向外窥视。达摩认出了他,一年前,达摩从市井归来,见他倒在赌坊外面,被削断了右臂。身边两个大汉正举刀将他了结,是达摩救了他。

    达摩接过饮下,道声感谢,将水壶还给女子。女子大意并未拿稳,达摩下意识伸手去抓水壶,岂料却抓到了女子的手臂。女子笑着问:“达摩师傅如此岂不是犯了清规戒律?”达摩双手合十,面朝迦叶寺,认真地说:“只要施主不见怪,小僧自是问心无愧。”那女子见他如此严肃,不禁一笑,说道:“我叫梵音。”达摩看着她说:“小僧达摩。”

    第二天,他再次下山传法。见到一户人家门前坐着一个少女,达摩双手合十,向她点头微笑示意,随即坐下讲经。那少女认真聆听,她并不信仰佛法,只是觉得他有趣。过了一会,屋里出来一个中年男子,虬髯满腮。男子问少女:“在干什么?”少女笑着说:“听达摩和尚讲经。”男子一脸严肃,看着达摩,问道:“村民早有信仰,你又何必强迫他们皈依佛教?”达摩起身微笑道:“小僧并非强迫,佛在人心,讲经是为引导他们发现心中的佛性。”男子问道:“佛是什么?”达摩认真地说:“佛,就是宽恕。”他一直谨记师傅的教诲,不敢忘记。

    那男子思索片刻,突然一巴掌扇了过来,达摩脸上一阵热辣。男子严肃地问:“我无端扇你,你会宽恕我吗?”达摩并不恼怒,将双拳交叉,护住胸口,说:“我宽恕你。”这个动作是般若师傅教他的,他年幼时,不能克制心中怒火,容易冲动。师傅便对他说:“当你感到愤怒,试着将怒火挡在拳后,不要让它窜出伤人。”

    虽然有些意外,但男子并不接受,说:“宽恕一个巴掌容易,若我害了你的父母兄弟,你还会宽恕我吗?”达摩一时语塞,他自幼父母双亡,被师傅收养,若父母当真被人所害,他真的会宽恕仇人吗?但他还是说:“我宽恕你。世人行凶作恶,只因不能明心见性,我才更要广施佛法,引人向善。”男子一时无言,甩了甩衣袖,对少女说:“回屋去!”那男子正是村长,是一名虔诚的天竺教徒,对达摩这个异教徒格外反感。

    深秋,天时不利,五谷歉收。村民在教士摩诃的带领下,前往恒河之滨祭祀河神。恒河神是天竺教的至高神,也是天竺教徒的最高信仰。村民在河畔搭起了祭台,祭台四周生起篝火,台上有一个方形竹筏,坐着一个盛装打扮的少女。此时达摩正在菩提树下参禅,梵音急匆匆赶到山顶,对达摩说了祭祀的情况,他在山上隐约听到了村民的歌舞之声,便急忙和梵音赶到山下祭台。他看着祭台上的少女,正是不久前在村长屋外遇到的那个,她是村长的女儿,名为妙云。

    此时村长正协助摩诃举行仪式,他明显心不在焉,脸色分外沉重。摩诃站在祭台,向台下的村民示意,立即便有四个村民上来,提起竹筏的四角,将少女缓缓抬向河边。少女低声啜泣,含泪看着村长,村长虽然不舍,却仍旧无动于衷。达摩立即张开双臂挡在前面,摩诃见状,怒气冲冲地走到他跟前,呵斥他让开。达摩说:“五谷歉收,是气候不利,与妙云无关。”摩诃正色道:“正是村民少了供奉,河神动怒,才致气候不利。以少女祭祀,希望就此平息河神之怒,保来年丰收。”达摩急着说:“河神位列仙班,怎会对凡人有意,若要供奉河神,全心贯彻教义便可,何须害了一个无辜的少女。”摩诃不为所动,示意身边的村民拉开达摩。

    达摩虽一身武艺,但不愿与村民动武,只好匆匆跑到村长跟前,说:“村长,你说句话,她是你的女儿,你于心何忍?”梵音也跑了过来,跪下哀求村长。村长站在人群之外,看着女儿被抬往河边,眼角似乎有泪涌出。但他作为天竺教徒,丝毫不敢动摇信仰。他看着达摩,不知道他为何如此执着于救人,他不理解达摩所说的宽恕与解脱,但现在却感受到了他的善良。在村民的呐喊声中,竹筏被推向河中央,村长转过身,任凭眼泪滴落。

    达摩回过头,见竹筏正顺流而下。村民跪在河边,目送竹筏远去。达摩没有放弃,沿着河岸追逐着竹筏,梵音在身后勉力跟上。达摩乱石中旋转腾挪,踏着枝叶越过层层峭壁。大约行了十里,达摩看到竹筏的绳索已经散开,竹筏逐渐解体,妙云已滑入水中,正抓着竹竿挣扎。达摩立即摘下河岸的一片苇叶,以拈花指掷入河中,在苇叶坠河之前,他迎风跃起,踏着苇叶,跳进水中,伸手搂住妙云。随即捏一记拈花指,以浑厚指力推开河水,借力后跃,踏水而行,跳到了对岸。

    少女已呛水昏厥,达摩背着她,急速奔向迦叶寺。梵音早已在迦叶寺外等候多时,她知达摩定能将妙云救回。达摩将妙云放在榻上,依所学医典悉心抢救,妙云心脉渐弱,正焦急间,梵音伸过手,以白巾拭尽他额上的汗珠。他随即冷静下来,经过一个时辰的救治,终于稳住了妙云的心脉。

    第二日,经过昨夜的辛劳,达摩虽有些疲惫,但依然决定下山传法。他走在那条石道上,仍旧没有村民搭理他。他见远处站着一个身影,便走了过去,正是村长。村长脚下放着一个蒲团,见他来到,以手伸向蒲团,说:“法师请。”他点头示意,坐了下去。村长随后坐在对面,并不说话,只是提起右手,给了自己一个巴掌。当他再次提起右手,达摩立即伸手制止了他,达摩说:“佛是宽恕,即宽恕他人,也要宽恕自己。”村长看着达摩,达摩双手合十,随后讲起了《楞伽经》。原来昨夜,并非只有达摩跟着竹筏,村长因担心女儿,也沿着河岸向下,目睹了达摩救人的过程。村长说:“我曾主持过三次祭祀,只有在昨天,我希望自己不是天竺教徒。”

    自此以后,越来越多的村民成了达摩的信徒,天竺教残忍的祭祀也被取消。

    这一日,达摩下山传法,在村口遇见村民正押着一个衣衫破旧的男子。他问村长发生了何事,村长说:“此人是在逃钦犯,正要押他送官。”达摩问:“他所犯何罪?”村长说:“他杀害了王妃。”达摩相信佛的最终意义是感化所有的恶,他曾在传法时遇到过盗贼、赌徒、杀人犯等各色恶人,都被他一一感化向善。达摩深知,若送他见官,必死无疑,便说:“上天有好生之德,杀了他,地狱不过多了一个恶鬼,小僧愿以佛理感化他,还望村长成全。”村长看了看村民,思索一番,对达摩说:“法师慈悲为怀,将他交予你也无妨,但日后有任何事,都与甘泉村无关。”达摩双手合十,道声“善哉”,向村长致谢。那钦犯也跪了下来,向达摩道:“谢大师救命之恩。”

    达摩带钦犯去了梵音家中,请她为钦犯削发,随后摩顶受戒,赐他法号“月净”。梵音将剃刀搁在木盘,随后在盆中洗涤双手。达摩看见水被鲜血染红,才知她削发时划伤了手指。他抓过梵音的手,检视一番,说:“皮外伤,并无大碍。”梵音笑着问他:“为何你不像其他佛门弟子,如此在意男女的区别?”达摩双手合十,说:“小僧无分别之心,众生于我岂会有男女之别?”梵音佯装嗔道:“若是我偏要怪你无礼,你又当如何?”达摩认真地说:“小僧无心之举,希望施主能够宽恕。”梵音一笑,不再说话,将双拳交叉护住胸口。

    达摩与她四目相对,会心一笑,问道:“你如今也信仰佛教?”她笑着说:“我没有信仰,也不懂佛法,我只是觉得,佛能救人,便是好的。”她看着达摩,接着说:“村长如此敌视你,你仍尽心救他的女儿。”达摩说:“佛爱众生,没有分别之心。”梵音突然问:“那你可爱我?”达摩认真地说:“你也是众生之一,我自然爱你,若是你被选做了祭品,我也会尽心救你。”她看着达摩,虽知道他的本意,但仍开心一笑。

    此后,达摩便带着月净四处传法。原来月净本是王宫侍卫,王后患病后,有巫医献上神药,异见王命他前去取药,但他却将药给了自己患有顽疾的妻子,王后因此殒命。

    一日,达摩与月净自市井归来,有些口渴,便让月净去附近的店铺化一碗水解渴。达摩看着月净走到一家饭馆,行礼表明来意。店中伙计却不知为何恶语相向,还将手中的残根剩饭泼向月净。月净低头瞧了一眼被弄脏的芒鞋,沉默了片刻,终于将双拳交叉护住胸口,随即合掌致意,去了旁边的茶楼。达摩远远地瞧着,感觉离成佛又近一步。

    这晚,达摩在菩提树下参禅,逐渐入定。他做了一个梦:黑夜之中,年幼的自己被熊熊大火包围,他四处奔跑寻找出路,但眼前只有一片黑暗。远处,一个男人被人斩下头颅,男人的头饰滚落到他脚下,他弯腰拾起,是一个王冠。达摩洞悉佛法,唯有这个梦一直困扰着他,他从小便一直做着这个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