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遗事
字体: 16 + -

第16章 国士无双狄仁杰(下)

    二审前一日,狄仁杰独自在栖凤楼饮酒,正苦于没有证据定霍小玉之罪。突然对面坐过来一个人,那人拱手道:“杜如晦。”狄仁杰回礼道:“幸会。”杜如晦问:“狄大人如何看待霍小玉一案?”狄仁杰知道他妹妹的悲惨境遇,但还是说:“霍小玉虽然无德,但如今证据不足,恐怕难以定罪。”杜如晦点点头,随后说:“纵使英王非她所杀,但长安城内多少人因她家破人亡,大唐律例岂能用来维护这等**?”狄仁杰不语,杜如晦接着说:“李君虞一介书生,优柔寡断,但素闻狄大人烈士之操,请务必为民请命,判**死罪。”说完,杜如晦跪在地上,他身后三五个女子也跟着跪了下来。那些女子虽个个衣着绮丽,但面容憔悴,脸上泪痕依稀可见。杜如晦说:“她们都是家中独守空闺的有夫之妇,狄大人于心何忍?”众女子也磕头道:“请狄大人为民女做主。”

    狄仁杰赶忙将众人一一扶起,只有一个一脸病容的女子始终不肯起身。她抬起头,狄仁杰吃了一惊,差点错看成阎嫣。那女子抓住狄仁杰的手,说:“我叫阎姝,是李君虞的妻子。”阎姝是阎嫣的姐姐,狄仁杰当年在汴州城外与她有过一面之缘,她那时可谓仪态万千,如今不过数年,不曾想色衰至此。狄仁杰看着她写满风尘的脸,不知道自己的坚持是否正确。

    傍晚,狄仁杰决定再去一趟汾阳楼,在英王房中寻找证据。他多么希望能找到决定性的证据,这样他便能兼顾律法和民意。搜寻无果,正坐在圆凳上无奈,突然听到身后有人敲门,他回过头,正是武珝。武珝向狄仁杰行礼,随后说:“狄大人,小玉是被冤枉的,那晚我亲眼见到李君虞大人送酒到英王房中,我愿明日出堂作证。”

    狄仁杰十分清楚李君虞的为人,自然不信武珝的话,况且那晚他一直在大堂,衙差可以作证,根本没有机会下毒。狄仁杰问道:“李大人为何要杀害英王?”武珝说:“他与小玉两情相悦,自然不想她嫁给英王,若是狄大人不信,可亲自去问小玉。”狄仁杰以为,李君虞虽然为人风流,但绝不敢因此杀害皇室。

    话虽如此,狄仁杰还是立刻赶回大理寺,在牢中查问了霍小玉关于她与李君虞之间的恩怨。霍小玉似乎知道难以隐瞒,便说:“我与君虞早有盟约,那年他及第不久,与我在汾阳楼邂逅,我见他诗才绝伦,便委身于他。他许下山盟海誓,说东都赴任之后便来娶我,哪知后来娶了阎大人的爱女。我恨他薄情,便开始作践自己,后来才知他是为了救我。但我真的没有下毒,我从不饮酒,房中又怎会备酒?”原来那年霍小玉执意为李君虞守身,得罪了高官,李君虞只好娶了阎姝,以阎立本之名,才救得霍小玉一命。

    这番话让狄仁杰大吃一惊,他开始意识到李君虞隐瞒自己与霍小玉的关系,是在刻意诱导他做出无罪的判断,真相甚至可能是李君虞为了阻止英王纳霍小玉为妾而密谋杀害了他。他想起了杜如晦在酒楼屈尊下跪的样子,也想起了阎姝脸上的憔悴和酒楼内的谩骂。他年少为官,立下为民请命之宏愿,如今还要死守冰冷的律法,罔顾百姓的心声吗?如果律法只是维护了恶人,那他狄仁杰岂不是在助纣为虐?

    第二日二审,皇帝亲临大理寺。武珝应狄仁杰之邀出堂作证,她盛装打扮了一番,穿着霓裳羽衣,蛾眉螓首,果然是花魁之姿。皇帝与李君虞都盯着她,只不过皇帝眼中是情欲,而李君虞眼中是恐惧。武珝看着皇帝,从容地说:“小玉本是霍王爷之女,霍王爷死后,她才随母亲沦落至汾阳楼。”霍王爷被英王所害,大唐无人不知。狄仁杰与刑部、御史二司更加确信霍小玉杀害了英王。令狄仁杰不解的是,武珝并没有提及李君虞下毒一事。

    杀人动机明确,刑部便欲判霍小玉死刑。但李君虞依旧坚称霍小玉无罪,他对皇帝说:“霍小玉的确有重大嫌疑,但如今的证据尚不足以定罪,若是判了死刑,便是对大唐律例的践踏。”狄仁杰不能接受他的冥顽不灵,走到堂中,对皇帝郑重地说:“李大人与霍小玉情非泛泛,早有秦晋之约,恐怕不便参与此案。”此言一出,刑部尚书与御史中丞都是一惊。皇帝与刑部、御史商议了一番,为了避嫌,最终撤销了大理寺的审讯资格,审讯由刑部与御史二司负责。

    堂审结束,李君虞正坐在庭中沉思,满脸忧色。狄仁杰走过去,质问道:“李大人身为大理寺卿,竟然为了昔日情人,罔顾民意,陷我于不忠不义。”李君虞先是一愣,随即正色道:“狄大人,纵有别人推波助澜,也是你自己做出的判断。”狄仁杰有些恼怒,说:“那李大人也不该为了一己私情,袒护声名狼藉的霍小玉,你可知道她祸害了多少无辜良善?你我为官,不正是为了顺万民之意,造福社稷吗?”李君虞站起身,脸色格外冷峻,反问道:“敢问狄大人,你有霍小玉犯案的证据吗?大理寺捍卫的是大唐律例,而不是你口中的民意。如果民意可以替代法度,那还要大理寺何用?要你我何用?霍小玉纵然有罪,那也与英王之死无关。”狄仁杰哑口无言,他在法制与民意之间徘徊过,这一次,他选择了民意。

    三日后,霍小玉被判斩立决。结果在狄仁杰预料之中,但他并没有感受到结案的轻松,在他看来,霍小玉的确有可能没有毒杀英王。唯一的慰藉是,霍小玉之死是民心所向。

    行刑前夜,狄仁杰去监牢看望了霍小玉。他脸色格外凝重,说:“如今二司会审,为息民怨,即使你无罪,也必死无疑。”霍小玉却淡然一笑,并不害怕。她取出一块手帕,交给狄仁杰,说:“这是当年君虞赠我的,还请狄大人代我转交给他。”狄仁杰看着她,接过手帕,不禁有一丝愧疚。

    行刑当天,案情又出现了新的变化。狄仁杰正在整理卷宗,却惊悉李君虞去到刑部,承认自己下毒。狄仁杰赶到刑部,李君虞早已被收监。他在牢内对李君虞说:“武珝说是你下毒,我还不信。”李君虞苦笑一声,说:“那晚我一直在堂内,如何下毒?”狄仁杰立即问他:“那你又何必扛下罪名?”李君虞叹道:“当年是我负她,如今只求能救她一命。”声音有些哽咽。狄仁杰看着李君虞,李君虞接着说:“小玉若真是狠毒之人,就不会告诉你我们的往事。你我同僚一场,请你一定救她。”

    两日后,李君虞被赐毒酒一杯。霍小玉本会连坐,但狄仁杰极力主张放她出狱,她终于逃过一劫。

    临死前,李君虞在狱中手执酒杯,问狄仁杰:“你以为武珝为何会知道我下毒?”狄仁杰摇摇头。李君虞说:“小玉待她情同姐妹,才会将与我的过往告诉她。那晚是她主动找我,要帮我阻止英王纳小玉为妾,还答应替我下毒。”狄仁杰不敢相信,李君虞接着说:“只是我给武珝的毒药本不致命,却不知英王为何会惨死。”说罢,李君虞饮下毒酒,倒在地上,嘴角溢出一丝黑血。

    一个时辰后,狄仁杰去了汾阳楼,但武珝早已不在。他顺道去了霍小玉的房间,还未踏进房门,便看见霍小玉的尸体吊在房梁之上。在李君虞死后不久,她便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狄仁杰怔在那里,望着霍小玉的尸体,不能自已。他拿出还没来得及交给李君虞的手帕,手帕上是处子之血染成的牡丹,以及两句情词:妙手写玉真,水剪双眸点绛唇。疑是昔年窥宋玉,东邻,只露墙头一半身。

    英王一案了结,长安城人人都夸狄仁杰刚正严明。但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所坚持的民意,害死了两个无辜的人。

    结案之后,狄仁杰再次去了阎立本府上。阎嫣见他过来,便说:“不巧得紧,父亲不在家。”他对阎嫣说:“怀英来此,只为感谢阎小姐。”阎嫣颇为惊讶,问道:“何谢之有呀?”他说:“那日在栖凤楼外,你本是为了姐姐阎姝来求我,却始终没有开口。”阎嫣笑着问:“若是我求了你,你会怎样?”他说:“若是你求了我,我自然会十分为难,我不愿随意定案,却也不敢忤了你的意。”阎嫣问:“你大理寺丞,还怕我一个小姑娘不成?”狄仁杰说:“我自然不是怕阎小姐,我只是……”阎嫣立刻追问:“只是怎样?”狄仁杰终于鼓起勇气,说:“只是我想时时同阎小姐在一起,不必干什么,说说案情也是好的。”阎嫣开心地笑了,她见狄仁杰终于表露了心意,格外欣喜。那年在汴州开宝寺铁塔,狄仁杰与阎立本常谈国事之际,阎嫣早已在窗外听见,便知狄仁杰乃沧海遗珠,定有平步青云之日,早早便暗许芳心。

    狄仁杰再一次见到武珝,是在大明宫内,她早已成了昭仪。狄仁杰意识到,武珝才是英王一案的最大受益者。原来武珝一心想离开汾阳楼,但见英王选择了霍小玉,便想出毒杀英王的计谋,换了李君虞的毒药。事实如她所料,皇帝果然亲临大理寺,看上了她的美貌,诏她入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