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探秘
字体: 16 + -

第106章 、《红楼梦》创作地点和创作时间之谜(3)

    2、从形式上看

    39号院墙壁上所发现的诗文共有十组:古诗词七首,对联两副,散文一篇。这些文字并不是呈杂乱无章的排列,而是很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给人的感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些文字也不是按照标准格式书写上去的,而是被组成了各种形状,有圆形、菱形、六角形和扇形。它们排列有序,错落有致,布局规整,书写认真,就像是一幅图文并茂的壁画。这与《红楼梦》十二钗带有背景画的判词册页颇为相似,都是以图文相结合的方式传递信息,传递作者的意图,传递历史的真相。

    虽然这些诗文大部分来自前人之作,但这并不妨碍书写者意愿的表达,也并不影响读者对其内容的理解。这种形式又与《红楼梦》借用大家比较熟悉的诗句,以隐前歇后的方式寄情赋事的做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无论从形式上看,还是从借喻的方式上看,题壁诗文与《红楼梦》存在高度的一致性,都具有“托文寄情”的显著特点。

    3、从背景上看

    “姑苏”既有“水国”的意思,又有“人间天堂”的内涵,被《红楼梦》的作者用来影射故事发生的朝代和背景,并由此确立了贾府作为天下中心的地位。无独有偶,题壁诗文同样是用“姑苏”揭示了这些文字的朝代和背景。有一首名为《百花洲》的七言古诗,被书写者安排在右侧很醒目的地方,内容是:

    吴王在时百花开,画船载乐洲边来。吴王去后百花落,歌吹无闻洲寂寞。花开花落年年春,前后看花应几人?但见枝枝映流水,不知片片堕行尘。年来风雨荒台畔,日暮黄鹂肠欲断;岂惟世少看花人,从来此地无花看。(中间的文字有残缺)

    “百花洲”在哪里呢?就在吴国的都城姑苏。这首诗的内容其实无关紧要,书写者想要表达的就两个字——“姑苏”。虽然这两个字并没有出现在诗词中,但谁都看得出,它写的是姑苏,这就叫不写之写。

    很显然,书写者是在用这两个字点明,自己所处的朝代是清朝,所处的家庭是高高在上的皇宫。不仅如此,为了增强这一视觉效果,他还从《西湖志》中抄录了三首描绘西湖风景的诗,它们是:《六桥烟柳》、《鱼沼秋蓉》和《平湖秋月》。这三首诗被放在了整个画面的上下两端,让“水国”和“天堂”的背景越发明显,越发突出,越发醒目,也使得些文字具有了非同一般的性质。可见,以“姑苏”隐喻朝代和家庭背景的做法,题壁诗文和《红楼梦》简直是一脉相承,如出一辙。

    4、从主题上看

    每个文学作品都有它的主题,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立意”,它是作者思想和意愿的反映,是作品的灵魂和生命,它不仅支配着整个创作过程中的构思活动,也制约着文章的遣词造句。林黛玉就曾经这样说过:

    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她的这番议论,显然是针对借古人诗句为我所用的思想而发。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王维的诗句就被黛玉巧妙用来点明故事的朝代、背景和主题,为我们确定《红楼梦》在说什么的问题上提供了有力证据。这种做法在书中屡见不鲜,作者将其运用的得心应手,毫无牵强或违和之感,如果没有扎实的文学功底,没有深厚的知识储备,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然而,题壁诗文的书写者同样使用了这种技法,其娴熟的程度一点都不亚于《红楼梦》。

    《红楼梦》的主题是什么?是“水中月”和“镜中花”。题壁诗文的主题是什么?也是“水中月”和“镜中花”。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整个题壁诗文中有一首诗的字体最大,位置最突出,它就是唐寅的《花月吟效连珠体十一首》中的其中一首,其内容是:

    有花无月恨茫茫,有月无花恨转长。花美似人临月镜,月明如水照花香。扶筇月下寻花步,携酒花前带月尝。如此好花如此月,莫将花月作寻常。

    虽然这首诗已经不完整,能够辨认的字迹还不到全诗的一半,但这并不妨碍它身份的确定,因为它的前两句是完整的。不难看出,这首诗的主题是“花”和“月”。诗人感叹“花”和“月”不能两全其美;赞美如镜如水的月,与美丽芳香的花相得益彰的理想境界。

    在《红楼梦》里“花”和“月”是一个整体,它们共同组成了“********”。宝玉是“水中月”,黛玉是“镜中花”,“月”在天上,代表“东宫”,“花”在“月”中,代表“嗣子”,正因为如此,宝玉和黛玉的婚姻被称作“木石前盟”。所谓“前盟”就是早已确立,不可更改,不可违背的约定。“木石前盟”是“金玉良缘”的前提和基础,有了它“金玉良缘”才具有合法性和正统性,否则就是欺世盗名。这就是为什么“有花无月恨茫茫,有月无花恨转长”的原因,只有“花好月圆”才称得上圆满,称得上完美,称得上“金玉良缘”。由此可见,在主题方面它们是多么的统一,多么的一致,简直就是珠联璧合。(未完、待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