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谥之臣郭云仙
字体: 16 + -

第一章 避难之所

    诗云:



    手握乾坤杀伐权,斩邪留正解民悬。



    眼通西北江山外,声振东南日月边。



    展爪似嫌云路小,腾身何怕汉程偏。



    风雷鼓舞三千浪,易象飞龙定在天。



    话说东洲大陆上的青龙帝国,自太祖高皇帝吴天桂问鼎天下,以“昭元”为年号开朝以来,轻税减赋,与民修养生息。后经崇启、顺德、康正、雍庆四朝的励精图治,百姓安居乐业,国力日益强盛,大有万邦来仪之象。然而月盈则亏、水满则溢,后来的乾祐、嘉治两朝政治糜烂,国势日衰。至道定末年,青龙国外受强国欺凌,内有乱民四起,已完全没了当年的盛世气象。



    道定三十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在这一年,青龙帝国迎来了它的两百岁诞辰,为此全国各地举行了一系列盛大的庆祝活动。然而粉饰的太平景象很快再次被扯破,因为不久之后,位于南方偏远之地的桂省,有人题写了开篇的这首反诗,并纠集万余人,在一个叫麻田村的地方宣布起义。令朝廷猝不及防的是,这次造反活动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乱民闹事,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以野火燎原之势头迅速向南方各省蔓延开来……



    深秋时节,湘省湘阴县东山。两个中年人正一边沿着崎岖山路前行,一边肆意闲聊着。其中一个头戴草帽、农夫打扮的人,一边指了指前方的两座高峰,一边有点轻蔑地看了一眼同伴儿,笑着调侃道:“郭翰林,前面是石门岭,根据县志地图记载,此岭的另一侧有个叫梓木洞的村子。而且那边还有个非常大的水湖,环境应该很好,不如我们翻过石门岭,前去查看一番如何?不知翰林公尚能坚持否?”



    “不敢当。之前就曾听人说起,季亮兄精通地舆之学,我尚且不信。近几日,与兄一同游历东山,亲眼见到兄每到一处,无需参看地图,即可规划出清晰的游历路线,方知山川形胜、江河湖泊,皆在兄之心中,愚弟对此真是佩服之至啊!兄之才远胜于我,我怎敢在兄之面前妄称翰林呢?况且我得选庶吉士后,已在乡丁忧两年有余,恐怕将来留馆机会渺茫,休再取笑愚弟了。”这个被称之为郭翰林的人,名叫郭崇焘,字明杞,号云仙。他身材英挺,头戴瓜皮帽、身着布衣长衫,颇有儒雅之气。但此时他显然有些体力不支,拄着一根竹棍艰难前行,不过这点劳累丝毫没有影响到他的心情,只听他继续说道:“兄乃大才,难带真的甘心在此深山之中,与田亩为伴吗?”



    “昔诸葛孔明出山之前,尚能躬耕于农亩之间。我既自称‘今亮’,效法古亮以待天时,又有何不可?”说罢,季亮狂笑不止,那笑声在空旷的山间回荡,有几分旷达豪气,也有几分凄凉落寞之意。



    郭崇涛似乎听出了这笑声中的无奈之情,也长叹了一口气。一般人如果敢大言不惭,自诩为当世孔明的话,他一定会认为这是个狂妄自大的人。但是对于这位同乡挚友左季亮,他反而只有钦佩之情,因为他太了解这个人了。



    左春棠,字季亮,号半农,是湘阴县、乃至于整个湘省有名的才智之士。道定七年,他当时只有十五岁,便接连在童试、府试中拔得头筹,因此被称为少年天才。可惜后来因双亲相继逝世,他只好留乡丁忧长达五年之久。直至道定十二年,他才再次参加科考,得中举人。然而之后却时运不济,连续三次在会试中落榜,心高气傲的他索性决定放弃科考,潜心研究经世致用之学。这些年他曾在湘省各地书院教书讲学,闲暇之余还精研兵农地舆之学,著书立说,能力学识已远非寻常进士可比!郭崇焘与春棠少年订交,此番丁忧回乡后,更是常常在一起切磋学问,谈古论今,因此交情日深,同时也为春棠的怀才不遇感到惋惜。想到此处,他担忧地说道:“本朝惯例是,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倘若季亮兄不再考取功名,恐怕在本朝很难会有大展经纶的机会啊!”



    “哼,我左春棠可不是那种为了小小功名,寻章摘句、皓首穷经之徒!”左春棠脸上露出不悦之色,对郭崇涛说道:“方今天数有变,世事尚未可知。若我不出山,当今之世,谁人还能廓清天下?云仙兄既已居庙堂之高,就不劳为在下这一介山野村夫费心了!”



    “好你个左半农,真是不知好歹!”郭崇涛此时已被左春棠不可一世的态度,气的够呛,指着左庆棠骂道:“你……你安敢妄议天数!此乃不忠之言!”



    “呵呵,在下一个在野之人,从未效忠于谁,何来的不忠之说啊?”左春棠意味深长地盯着郭崇焘继续说道:“如果说天下真的安定太平,云仙兄又何必同在下一起,翻山越岭,寻避难之所呢?”



    郭崇焘顿时语塞,也不想再与之争论下去,于是瞪了左春棠一眼,拱了拱手说道:“好好好,兄之大才如皓月凌空,即使栖身在这荒野之地,也定能引来周文王、刘玄德这样的旷世明主!兄之前程与在下何干,不复多言!”



    “哈哈哈,这也不是不可能之事!”左春棠得意地笑着,忽然他脸上闪现出一丝不易被人察觉的兴奋表情,缓缓说道:“说不定,在下出山之日,为时不远矣!”



    听到这句话,郭崇焘心里突然感到咯噔了一下,他隐约意识到了一件在不久的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这件事情左春棠从未向他明言过,但作为知己好友,他能够感受到春棠的想法。此事关系重大,但两人谁也没有主动说破。



    此时秋风忽起,山间枯枝摆动、残叶飘零,天地之间骤然多了几分肃杀之气。两人心中各有所思,一时间都沉默了下来,只顾继续前行。



    


上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