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窃贼
字体: 16 + -

第13章 发愤图强

    娟娘惊诧地看向王嬷嬷:“奶娘,你说旭儿要一个谋士?”

    王嬷嬷点点头,眼里是满满的慈爱。这是自己一手带大的娘子啊,如今都为人母了,可恨有人趁着自己未在,暗地给娘子下了药,让她再也没法怀孕,只得了一个小郎君,不然,这几年岂会如此艰难?女人啊,还得靠儿子,才能立得起来。“娘子,老奴以为,小郎君这是得了奇遇,没有白受三年的苦!”她温和地道,“这几年,着实苦了娘子,老奴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好在,小郎君终于不再糊涂愚钝了。”

    娟娘握着王嬷嬷的手,靠在她怀里,眼里露出一抹坚毅:“孟子曰:‘股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奶娘,这分明说的就是吾家旭儿啊!”

    王嬷嬷侧过脸去,擦了擦眼角:“嗯嗯,老奴就知道,小郎君不会让娘子失望的。可笑有些人还在做白日梦!”

    娟娘淡淡地一笑:“小门小户的,就不必和她计较了,只是,当初是谁在我汤药中放的绝育药却是一直没能查出来,这次,借着旭儿之事,便再认认真真梳理一遍,也免得总有人不长眼。”

    “娘子尽管把小郎君交给老奴,老奴一定会将他照顾得好好的!”王嬷嬷做出保证。如今,但凡是李泰旭吃的穿的用的,全都得经过她的手认真检查过,就担心三年前的事情再次发生。三年前,娟娘因被人下绝育药,正在精心调理,又想到那些下人都是李勋泽精心挑选的,所以就没顾得上外院的李泰旭,不料,就别人钻了空子。大夫说,李泰旭是偶感风寒,吃几剂药就行了,谁知病情越发严重,待意识到不对劲儿时,好端端的孩子已经变得不善言辞,木讷呆滞,甚至连门儿也不出了。三年来,娟娘想尽了办法,请了无数的大夫,都没查出问题,几乎都说,或许是发高热烧坏了脑子。又请了不少夫子,但夫子们都摇头说无法教导。一年接着一年,终于失望了、绝望了,人也如同一朵失去生气的鲜花,对府里的事务也逐渐懈怠,对某些人的兴风作浪视若未见。但是,老天爷终于睁眼了!王嬷嬷紧紧地搂着娟娘,如同幼时一般,如同那无数个无助的夜晚。

    “奶娘,我会振作起来,但凡属于自己的,再也不会让出去!”娟娘咬着牙,道。

    “奶娘便知道,我的小娘子是最坚强的!”王嬷嬷颇为欣慰,“不过啊,娘子,老奴从小郎君那里也懂得一个道理,做事儿要刚柔兼济。也是老奴的不是,一味地要娘子端庄稳重,当好世家主母,却忘了这男人不仅需要一个温柔贤淑、大方得体的正妻,更喜欢体贴小意的解语花。娘子啊,这两年,老奴见您与姑爷相敬如宾,夫妻之间客气得如面对客人,难道是好事吗?您依靠的不仅是小郎君,更是一辈子在一起的姑爷啊!”

    娟娘的脸一下子红了,忸怩地道:“奶娘,你说甚啊?难道让我想小妇一样去刻意迎合奉承他?羞煞人了!”从小,她便一直被教以《女训》,时刻以“四行”(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来要求自己。

    “女有四行,一曰妇德,二曰妇言,三曰妇容,四曰妇功。夫云妇德,不必才明绝异;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妇容,不必颜色美丽也;妇工,不必技巧过人也。幽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犬于人,是谓妇言;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专心纺织,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供宾客,是谓妇功。此四者,女人之大节。”

    不必才明绝异,不必辩口利辞,不必颜色美丽,不必技巧过人。就是让你本本分分,不嫉妒不献媚不争宠不辩解,像个木头人,再多的苦都自己默默承受。故此,几乎所有的正妻得到的只是丈夫的“尊重”,而不是“爱恋”。能不尊重吗?帮你孝敬父母,帮你打理家务,为你生儿育女传宗接代,还得无怨无悔地照顾你的小妾,无怨无悔地教养小妾生的孩子(视若亲生),人家还带了一大笔嫁妆进门呢,你还能不“尊重”?

    王嬷嬷也是在不断地自省当中才逐渐醒悟过来,特别是听到了李泰旭的某些言语,更是豁然开朗。某次,李泰旭嘀咕着,做人难,做女人更难,啥高贵大方、温柔贤惠都是给外人看,最重要的还是让自己过得更舒坦,得有理解你喜爱你一心一意疼你待你的丈夫,不然,你就等着面带微笑内心淌血地看着自己的男人和别的女人卿卿我我你侬我侬吧!

    王嬷嬷不放心外院的李泰旭,说了一阵子话,又再三敲打了娟娘身边的婆子丫头,这才一步三回头地离开泰禾院。

    得知娟娘已经同意,李泰旭点点头,道声“辛苦”,继续和那些古籍作斗争。他手中是一本《论语》。

    此时的童蒙教育大致可以分为识字、读经、属文和专习四个阶段。世家中,男子五六岁便须接受识字、名物、节气和天文等生活知识的启蒙教育,同时培养孝道和仪礼等行为、举止规范;七岁开始诵读《孝经》、《论语》;等,接受经典启蒙教育;八岁开始读《尔雅》、《离骚》等,进行文学启蒙教育;十岁外出拜师,学习《春秋左传》、《诗经》、《尚书》、《礼记》、《周易》“五经”,甚至涉猎“九经”;十一岁就可以专习两经等通经教育。

    其实学倒是没啥,就是不时得断句,不时得辨字,还要习惯从上到下从右到左地看。现在的文字不单单是繁体的原因,更是因为那古文一个字就代表若干个意思,要不断地揣测研究。在旁边,倒是有许多注释,据说是李勋泽以前标注的,后来便留给了儿子。如今这时代都是如此,一来是书籍印刷抄写不易,二来都是口口相授,世家的底蕴并非旁人可比。所以,这也让李泰旭减少了许多麻烦,若有不懂之处,直接看注释就是,但是,他也有自己的理解。

    《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共二十卷。但是,此时的《论语》与后世偶有不同,或许是因为代代流传发生失误,但大意差不多。字数不多,一万一千余字,大约相当于后世对开报纸一个版面的容量。所以,李泰旭一边对照一边诵读,很快就记熟了。主要是以前不少都学过,幼儿园就开始传颂经典国学。最最让李泰旭得意的是,过去他还觉得自己算记忆力好的了,但是,现在发现换了身“马甲”,几乎就是传说中的过目不忘了。哎哎哎,这下子可以不用头疼那啥经了,只要认认真真地看两遍,一边读一边记忆一边领悟,要不了几天就能把这时代最基础的《孝经》、《论语》、《尔雅》、《离骚》等等启蒙书全都记住、弄懂,然后开始攻克“五经”。区区两三万字罢了,与以前看的那些大部头相比,不值一提。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要认字,偷偷标注读音。

    所以,王嬷嬷和小吉祥便看到他们的小郎君再次像过去那般整日待在书房内,好在没有紧闭门窗,可以听到他低低的诵读声,先是磕磕碰碰断断续续,但一两遍之后,便非常流利顺畅了。接着,便见小郎君站在窗前,负着双手,抑扬顿挫地将整部《论语》背诵出来。然后,小郎君便开始认真抄写,时而皱皱眉头,时而叹口气,似乎不太满意。到吃午饭的时分,他已经在默写了。

    李泰旭摇摇头,撇撇嘴。一个上午才把《论语》默写下来,这效率也太弱了,以前自己虽然不是学霸,但那可是华夏最顶尖的高等学府,身边的人不是省状元就是市状元,不是上过电视就是全国某赛冠军,能够在这群非人类中好好地生存下来,已经是非常伟大的了。以前啊,这区区万余字,哪里需要这么长时间去记忆?

    李泰旭揉揉手腕,搁好笔墨,将写好的纸张一页页地叠好。这字还是生硬了些,应该好好练一练,现在,字可是真正的敲门砖、人的脸面。

    “小郎君,您休息一会儿吧,该进食了。”小吉祥在门外低声禀告道。李泰旭说过,读书写字的时候不许人打搅,所以大家连走路都踮着脚尖,说话都轻声轻气的,王嬷嬷甚至派人在院子四周守着,发现不相干的人接近都要禁止。

    吃饭啊?李泰旭摸摸肚子,是饿了。但是,这时代的饭食真的不好吃啊!见他像吃了黄连的模样,王嬷嬷不由笑起来:“小郎君,娘子知道您这几日没胃口,特意让人做了松鼠桂鱼、象牙鸡条、葵花斩肉、金钱虾饼、香糟鹅掌鸭信。”

    李泰旭眨眨眼,前面那四道菜他知道。据说,当年杨广带嫔妃下江南,对扬州万松山、金钱墩、象牙林和葵花岗四景念念不忘,吩咐御厨以此为题制作四道菜。御厨们绞尽脑汁终于做成,杨广非常高兴,赐宴群臣,让淮扬菜一时间风行朝野。以前都吃过,也试着做过,但一般来说,他一向是理论大于实践,说比做更在行。

    “行,这就开饭。但是,我一个人能吃得了这么多菜吗?这样吧,以后两荤两素一汤就足够了,多了也是浪费。”李泰旭高兴地洗手洗脸换衣服。为啥换衣服?以为沾染上了墨。他觉得,很有必要弄一件深色耐脏的衣裳,或者干脆做一个围腰?小时候练习书法,他亲妈就是这样收拾他的。

    看到满满一桌碗碟,李泰旭再次感叹太奢侈太浪费。王嬷嬷笑盈盈地道:“小郎君正是长个儿的时候,读书又辛苦,应该好好补补的。原本娘子说做一些药膳,但老奴以为还是请大夫诊诊脉。”

    几道小菜,有凉拌豇豆(即长豆角)、蒜蓉茄子、凉拌素什锦(藿菜<即黄豆苗的嫩叶>、黑木耳、藕、莴笋)、清炒菌菇、枸杞银耳炒山药。

    这炒菜的方法,还是李泰旭“无意”中告诉王嬷嬷的,她赶紧让人试验,果然是不同凡响,墨渊居的两名厨娘表示,以后会研制出更多的炒菜,务必让小郎君吃好喝好精神好身体好。

    李泰旭拿起筷子,正要开动,突然问道:“祖母和阿娘她们那里可有这些菜?”

    “老奴便知道小郎君必定会如此问的。”王嬷嬷笑道,“特意多做了些,早让人送到内院去了,老夫人和娘子都高兴得不行,一个劲儿地赞小郎君孝顺。”

    李泰旭老脸一红,尴尬地道:“都是嬷嬷考虑得周全,以后这些事儿还请嬷嬷多多提醒。哦,嬷嬷,你也去吃饭吧,不用守着我,吃完自我会叫人收拾的。”

    “老奴是想多陪陪小郎君呢!”王嬷嬷一脸的慈爱,“看到小郎君吃得香,老奴心里比喝了蜜汁儿还要甜。”小郎君还是像以前那么怜老悯弱,如何不叫人心疼呢?瞧瞧这小脸,瘦得一丁点儿肉都没有,黄黄蜡蜡,哪里像过去那般白嫩清俊?

    进酒楼饭店,旁边自然是有服务生随时待命,家里也有保姆啥的,但也都不是自己吃着人家盯着,还不停地布菜。李泰旭温和地道:“嬷嬷,我说过好几次了,咱们就是一家人,你不要老是说啥‘老奴’,每次听着,我心里就难受。”

    王嬷嬷心里涌起阵阵感动:“小郎君,尊卑有别,若是让旁人听见,会有损您的声誉,以后您还要出仕为官,这名声是最最重要的。”以前啊,小郎君也是这样说,但是,她一直谨守着本分,告诫自己不要恃宠而骄,不要引得旁人对娘子和小郎君诟病。

    李泰旭无奈地摇摇头:“算了,我说再多也没用。对了,赶紧让人拿几个盘子来,把这些菜都夹一些出去,你领着小吉祥下去吃吧!”

    王嬷嬷说,待他吃剩下再说,但李泰旭哪里肯,唤人进来将各种菜分了多大半儿,其余刚好够他吃。“小郎君,使不得使不得,这些可都是特意给您做的!”王嬷嬷既是感动又是惶恐。

    李泰旭摆摆手:“嬷嬷,你这样守着,让我忒不自在,好嬷嬷,还是饶了我,让我安安静静地吃饭成不?”

    王嬷嬷轻轻叹口气,只得领着小吉祥退下,又吩咐人守在门外随时听候差遣。

    小吉祥提着食盒,笑眯眯地道:“王嬷嬷,您老早便知小郎君的脾气,他进食时一向不喜别人在他跟前晃来晃去,您又是娘子的奶娘,他更是尊重您啊!听我娘说,小郎君打小就心善,以前吃甚都不会忘了阿郎、老夫人和郎君、娘子,还会特意给我娘留一份,若是我娘不肯吃,他便说自己吃不下或是吃厌了。我娘啊,整天就惦记着小郎君,知道小郎君脑子清醒了,高兴得一宿没睡着,本想来探望的,但又担心逾了规矩。”一张小脸垮下来,噘着嘴。阿娘满心都是小郎君,都没问自己在这里过得好不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