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的眼睛
字体: 16 + -

第14章 大明地主

    月华如水,喧嚣了一下午的李家大院渐渐安静下来,大多数乡亲们已经心满意足的带着满盆满钵的剩菜剩饭告辞而去。李继坤喊来喝的红光满面的高甲长和忙着收拾空盘的丫头。

    “高甲长,丫头,咱们第五街第三甲的邻居,都来过了吗?”

    高甲长打着酒嗝,含糊不清的说道:

    “李老爷,我办事您放心,大家都来过了,就连那些军爷都来了一桌。”

    小丫头肖三娘仔细想了想,然后微皱着眉说道:

    “少爷,思雅姐姐没来。”

    李继坤将带着疑惑的目光望向高悦山,高悦山又打了个酒嗝,这才满不在乎的说道:

    “哈哈,没事,李老爷,没来的是那个望门寡,刑思雅命硬克夫,不是个吉利的女人,她要是敢来咱也得把她轰回去。”

    李继坤皱着眉将越来越迷糊的高甲长打发走,然后吩咐自家丫头:

    “宁拉一群不拉一人,丫头,你带着英春她们去给那个望门寡送些吃食,记得多送些,鸡鸭鱼肉都要有,不够就让厨子再做。”

    小丫头用雾蒙蒙的眼睛看着自家少爷的背影,心底一片温柔,少爷人真好。小丫头红着眼睛想起以前思雅姐姐对自己的教导:宁可给人做个丫鬟仆婢,哪怕终身做一乞儿,也千万不要做望门寡。要不是思雅姐姐,我以后恐怕也是个不吉利的女人吧?

    最后一桌客人姗姗来迟,王家三少是王老爷的代表,这小子拎着一个精致的食盒,与他并肩而行的户房司吏印东海居然也有礼物奉上-----一大坛子金华酒,小老头任钱也抱着一只金华火腿。其余还有九人,以肖孺明为首,看起来大家都是小地主,另外他们还是码头镇轮值的里长,这些人的礼物都和王三少一样,每人拎着一个食盒。食盒外形雕刻精美,或圆筒形,或方形,瞧着那些做工考究的食盒,看着这些地主们那悠闲的神态,李继坤越发渴望自己赶快成为地主阶级的一员。

    这些尊贵的客人当然不能在院子里吃饭,好在高甲长没喝酒以前早有准备,李继坤将众人让到前院的客厅内,热情的招呼大家一一就坐。

    当然,李继坤这个傻小子不懂古人的座次规矩,但人家王家三少懂啊,他安排李继坤这个主人坐了上首(对着门的位置),然后安排户房司吏印东海坐在李继坤的左手边,三少自己坐在李继坤的右手边,肖孺明身为现任里长也算半个主人,他坐在了李继坤的对面,其余的人李继坤估计他们是按照家产来排坐的,反正大家自己都知道坐哪里,敬陪末座的那个人是任钱。

    李继坤纳闷的看着众人摆在桌上的食盒,这小子还是不太懂这古代的风俗,他不知道大家这是要闹那样,难道这些地主老爷一会也打包?

    王三少见李继坤疑惑,便哈哈一笑第一个打开食盒,将一只金光闪闪的餐盘放在大桌子中间,餐盘内是十几只一尺多长的辽东大虾。

    肖孺明第二个打开食盒,也取出一只金光闪闪的餐盘,其餐盘内居然是香菇油菜。

    去年的里长荆忠明第三个打开食盒,他取出一只银光闪闪的餐盘,餐盘内居然是用泰州鸭蛋做的蟹黄豆角。

    在李继坤目瞪口呆中,桌上很快出现了两只金盘,八只银盘,据说这些盘子全是金银打造,每只净重十六两(590克左右),盘子中各色菜肴香气袭人,菜品也是五花八门,什么蒸羊肉,水晶鹅,炮凤肚,火熏肉…..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有话要说的印东海终于打开了话匣子,但他的音量控制的很好,这位书生轻轻的问李继坤:

    “听说李公子还要置办些土地田产,不知李公子准备置办多少?可曾找好佃户仆役?”

    人生第一遭喝酒的李继坤俊脸微红,他微醺着对印东海说:

    “印大人,小子如今落难在此,银钱所剩已然不多,也不知咱们这儿的地价如何,若如便宜我还可以多买些,如果太贵就只能少买些,至于佃户仆役却还未曾想过。”

    喝了几杯酒,印东海那一张白净书生脸此时也有些涨红,他摇着脑袋抑扬顿挫的说道:

    “李公子长居海外有所不知,如今我大明最便宜的便是土地和房产,你们海口镇(码头营以前叫新桥海口镇)的荒地是六钱银子一亩,熟地是一两二钱一亩。哎,就算这个价也是有价无市,卖地的多买地的少,一年到头根本就成交不了几笔。”

    “哦?却不知这是为何?”

    印东海摇着脑袋叹息一声,他举起酒碗:

    “李公子,咱先喝了这碗酒,我再说与你知。”

    “李公子有所不知,如今商贾兴盛获利又多,好多奸诈小民便弃农经商,广抛田产。又有那巨商大贾招募流民做工,所给银钱倍其种田所得,无知小民趋之若鹜,祖宗基业随意抛之,地价焉能不贱?若今耕者少而食者多,天下之食力者三四,而资籴以食者什七八矣,长此以往民何以食?

    李继坤仔细琢磨这位秀才的言辞,好半晌才弄明白他这一番话的中心思想:奸诈的老百姓如今靠经商赚钱,无知的老百姓去打工赚钱,这些人没有多余的精力再经营自家田产便要卖地卖田,所以地价贼便宜,最后这家伙担心以后大家没粮食吃。

    我靠,这不就是后世的农民工进城务工嘛,明代的商业和手工业已经如此发达?老百姓连地都不要了?哎呀妈呀,忘了,这古代有地可是要交税和出徭役的,这样看来拥有土地确实成了那些农民工的累赘,不卖地难道留着交税吗?大家都卖地,难怪地价如此便宜,嘿嘿,六钱银子一亩?那少爷我可就不客气啦。

    “印大人,我要多买些荒地可否再便宜些?”

    印东海听了李继坤的话以后,眼神明显一亮,他悠悠的说道:

    “李公子,这个价钱倒是可以再商量,如今有一事却是需要李公子帮忙。其实也不算什么大事,既然李公子要置办田产,那肯定需要佃户仆役,刚好县尊大人几日前接到上宪谕令,要本县安置二百六十七个辽东难民,不知李公子可愿攘此义举?”

    李继坤听得有些发蒙,啥?让我安置二百六十七个辽东流民,种地倒确实需要人手,但是,嘿嘿,这优惠政策是不是可以好好谈谈?

    晴朗的夜空,月明星稀,现代人李继坤终于领略了一番古代地主的生活,这小日子过的,真他娘的爽。唯一不爽的,就是那些个地主临走的时候居然把盘子又都带走了,他奶奶的,难道你们是来少爷家摆阔的吗?

    人生第一次喝酒的李继坤头脑有些微醺,他斜倚在游廊内朱红立柱上仰望星空。他身边小丫头手端茶杯侍候着,会刷马桶的李英花端着个雕花茶盘好奇的看着自家老爷,她弄不明白老爷嘴里嘀咕的到底是什么,因为老爷一直在嘀咕着:嘿嘿,三千亩地,只需一千五百两,还送我50石粮食十头牛和十套犁具,哈哈,哈哈。

    此时的王老爷家,王老爷正在和印东海在客厅喝茶。王老爷淡淡的问道:

    “流民之事可搞定?”

    “回伯父大人,李公子已经答应下来,另外他还要买3000亩田产。按照本地规矩,小侄划拨给他的都是易过水的盐碱荒地,地块就在咱们镇和王滩堡之间那些河岔纵横的地方。那地方李公子也是认可的,他还说那地方风水不错呢,小侄为稳其心,做价只有一千五百两,那267个流民也归他安置。”

    “哦,很好,那片地风水好?呵呵,我怎么不知道?不错,你小子书没白读,那样的地都能被你卖个大价钱。那县尊大人调拨的物质可曾安排好?”

    “回伯父大人,物资一事也以谈妥,搭棚子用的木料砖瓦以及口粮他都没提,这些东西目前在银夯柳仓房丁字库储存,今后便归伯父调用,只是那些耕牛和农具种子被他要走。”

    王老爷喝了口茶,漫不经意的嗯了一声,然后邀请印东海继续喝茶,好像李继坤的事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一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