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的眼睛
字体: 16 + -

第9章 楚王之后

    前院的书房被某个有些恶趣味的大少爷命名为南书房,南书房中,李大少爷在一张快散架的破椅子上正襟危坐,原名朱思蕊现名李英春的小丫头可怜兮兮的站在他面前。

    李继坤很玩味的打量着这个丫头,最终得出的结论就是瘦弱,营养不良,至于好不好看等她十七八岁咱在评论吧。

    “呵呵,朱思蕊是吧,跟少爷说说吧,你们到底是怎么回事?要说实话懂吧?”

    李继坤的话音刚落,小丫头便跪在了地上,她的眼神有些凄苦声音虽清冷但还带着一些悲凉的童音。

    朱思蕊的讲述并不生动,但李继坤也听出了个大概。好家伙,这个朱思蕊的来历可不简单,她居然真的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后人。只不过她的命运不济,按李继坤的说法这丫头完全是投错了胎。她的降生离富贵仅仅一墙之隔,墙内之人大富大贵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墙外之人被卖做奴隶如今改名李英春是也。

    朱思蕊的祖宗是朱元璋的第六子,第一代楚王朱桢。这个楚昭王朱桢可是个牛人,朱桢的军事才华很牛,是明初数得上号的人物之一,当年他就藩的时候带的护卫比成祖朱棣还多。只是朱思蕊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这一枝命运太差,投胎一直就没投对过,一直都是庶出,离那些天潢嫡派总是差那么一道坎。

    楚王一宗人丁兴旺,至明末子孙不下万人。这万余人对朱桢来说都是他的子孙,但按照封建宗法制度,这万余人仅少数是“天潢嫡派”,其余都是“旁支庶宗”。

    天潢嫡派捧着明太祖亲赐给朱桢的“金饭碗”代代相袭,过着纸醉金迷、醉生梦死的奢侈生活。而绝大多数的旁支庶宗,随着明朝的衰落、府库的空虚,也时常饥寒交迫,岁供禄米不足糊口,而朱元璋所立“祖训”又不允其从事四民之业。故明末楚王旁支庶宗中人,公开抢劫,暗中偷盗,大有人在,朝廷也并不因为他们是朱元璋的裔孙而宽容他们,该抓的抓该杀的杀,这些投错胎的倒霉孩子过的日子都不如那些农民佃户。

    朱思蕊的家里也不例外,前年爷爷得病四处求医问诊,结果不但病没治好反而欠了一屁股债。朱思蕊的父亲为了还高利贷变卖了家中的祖宅----紧邻第九代楚王朱华奎的院子。朱思蕊的父亲谋生无路,最后铤而走险,决定带着自家的大儿子去盗墓。

    朱思蕊的父亲对于盗墓这一行很陌生,这家伙专业知识匮乏,一不会探墓二不会辨别土壤,结果在第一次试探性挖掘中发生了严重的事故----塌方。童鞋们,万事开头难啊。

    朱思蕊的大哥带着朱思蕊和朱鸣孺将被活埋的父亲草草安葬,为求生计,朱思蕊的大哥子承父业。这个倒霉孩子为避免重蹈其父的覆辙,决定去盗比较熟悉的墓地,最后他选中了自己的祖爷爷----第六代楚王朱荣?的墓。

    俗话说不是你的财你莫伸手,伸手必被捉,朱思蕊的大哥盗自家祖坟其罪论死,被武昌知府派人装入铁框沉了滚滚长江。朱思蕊和朱鸣孺两人因年纪幼小,再加上与当今楚王是同宗,楚定王朱华奎看着这俩孩子也确实可怜便跟知府打了个招呼,最后结果---驱除出境。

    无家可归的朱思蕊想进京见皇上,她带着弟弟一路乞讨,结果悲催的遇到了拍花子的,几番流离被卖到山东澄州,然后随船抵达了码头营,最后沦落成李继坤的家奴。

    朱思蕊讲完,李继坤皱着眉陷入了沉思。史书记载:朱家后人一个个非富即贵,纸醉金迷。他们喝民血吃民膏,欺行霸市为恶乡里。皇庄王店无处不在,豪奴恶仆欺压良善。明朝赋税之重前所未见,农民分分揭竿而起到处造反。可是,这个朱思蕊的事情史书怎么解释呢?

    “英春你起来吧,你们老朱家的后人像你这种情况的多么?”

    李英春爬起来揉揉跪的发麻的腿,然后站直身子回答:

    “回少爷,像我家这种旁支庶宗都差不多,好多人活不下去就会铤而走险,不过多数都被杀头了。”

    李继坤用双手搓搓脸,这个,这个见闻实在和史料记载的相去有点远,一时之间不大好接受。那么真实的明朝又是什么样子呢?李继坤皱着眉想了想又问道:

    “英春,你是朱家后人,你一路乞讨也走过不少地方,那么你对当今的大明朝如何看?”

    李英春没想到少爷会问出这么大的一个问题,但她毕竟是朱家后人,小时候爷爷经常给她们这些孩子讲先祖的事迹,偶尔还会给她们讲一些时政,所以她连想都没想就开始复述其爷爷的观点:

    “少爷,我爷爷说过,自先秦已降,唯我大明赋税最低,农家每亩上田只税三升五合(4.5斤),凡小民经商者皆免税,故此我大明朝的百姓人人富足。

    太祖时期朝廷设养济院(社会福利院,每月每人免费发放米三斗,布一匹),凡我大明子民无论孤寡贫穷皆老有所养;又设漏泽园(国家公墓,免费安葬孤寡),凡我大明子民无论孤寡皆有所葬;再设惠民药局(免费医疗),凡我大明子民无论孤寡贫穷皆病有所医。

    英宗时期,凡我大明子民年过古稀(70岁)者朝廷皆发米粮。这些国策无不惠民顾民,实乃开万世之先河,比肩日月之光辉。故,凡日月之所照,皆我大明之地,凡皇恩之所到,皆我大明子民,愿我大明永昌。”

    李英春的一席话听的李继坤目瞪口呆,心神都有些震撼,大明朝还有这些好政策?少爷我咋不知道?这些政策听起来比后世都先进,这你妹的可都是全民免费福利啊!这朱元璋那家伙不会也是穿越来的吧?

    李继坤抬头看看李英春,我靠,这小丫头打鸡血了?只见李英春小脸虽脏衣服虽破烂,但她此时傲然而立两眼放光,宛若一只骄傲的孔雀,这是为自家祖宗自豪吗?

    看着李英春此时的样子,李继坤不由弱弱的问道:

    “那个英春,大明的政策如此之好,那你怎么混成这样?”

    此句一出,小丫头的精气神全泻,宛若斗败了的公鸡。不过她深吸一口气后又精神了些,只听她冷冷的哼了一声:

    “哼,如今的大明全是被那些文官所害,远有孔孟诸子,近有东林遗祸。他们这些读书人满嘴的之乎者也,满肚子男盗女娼,治国的本事一丝没有,贪污纳贿专营苟且样样精通。

    太祖开国之初,那些因贪贿专营而被剥皮实草的读书人不计其数,所以太祖和成祖宁愿提拔富民为官也不愿用书生,就是怕这些蛀虫侵害天下百姓。可如今,朝廷惠民的政策一直没变,但为官的全是那些读书人。他们贪腐成风,欺上瞒下,结党营私官官相护,所以我大明朗朗乾坤却蒙尘,天下无数百姓生活艰辛,千错万错全是读书人的错。”

    李继坤错愕的望着那个气愤不已的李英春,这孩子太偏激了,这特么的都谁教你的啊?这都啥理论?要知道,少爷我也是读书人,还是秀才级别的。

    就李继坤所知,明朝有很多很有名气的读书人,他们都是各方面的专家,比如点秋香的唐伯虎,比如研究药材的李时珍,比如翻译几何原本的徐光启,比如研究洋枪洋炮的孙元化,比如撰写《天工开物》的赵南星,比如四大名著明朝出其三,等等等等。

    上述这些可都是读书人,你个小丫头怎么能一棒子全都打死呢,咱们只骂那些当官不为民做主的读书人就好,可不能一打一大片,那可是要犯众怒的!再者说,你们老朱家的皇上是大明朝的老大,俗话说的好,火车要想跑的快全凭车头带,皇上虽然不出紫禁城,但他是不是也要担负一些责任?你怎么能把责任全都怪到读书人头上呢?

    李继坤无奈的摇摇头,这丫头的思想以后要好好教育教育,有些无语的李继坤挥挥手,叮嘱她以后管好李英太的嘴,别到处乱说给本少爷惹不必要的麻烦,然后赶紧让这个思想比较极端的丫头该干嘛干嘛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