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松鞭
字体: 16 + -

第34章 刘文静之死

    十二军制度没能按计划实施,正当李世民他们想尽办法的时候,机会来了。

    李渊为刘武周的入侵而担心,于是派右仆射裴寂前去出战,任命裴寂为晋州道行军总管,讨伐刘武周。刘武周,祖籍河间景城,迁居马邑,在隋末群雄竞起的纷乱形势中,依附突厥,图谋帝业,起兵进而率军向南进犯,攻陷河东大部地区,威逼关中。

    裴寂经常不在长安,所以李世民趁他不在,看准时机,向对李渊请求实施十二军制度,说的话就没有太多的人反对了。

    李世民向李渊说明了十二军制度的好处,以及对以后安定天下必然会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建议马上整顿关中的军队。

    李渊还是思虑再三,最终同意了李世民的意见,但他规定十二军要与十二卫并存。

    李世民知道这是最好的结果了,谢过了李渊。

    武德二年,七月,大唐在李世民的组织及整顿下,关中军队设置好了十二军,关内各府分别隶属于十二军,均取天星的名称,由车骑府统领,每军的将军、副将各一人,选择素有威望者充任,督察农耕与战备。

    从此大唐全民皆兵,兵强马壮,军队战斗力超强地提升。

    关中的形势一片大好,而关外形势却是想不到的严峻,不容乐观!

    王世充攻陷义州之后,又侵犯西济州;刘武周攻陷平遥;窦建德攻陷沧州;宋金刚侵犯浩州;窦建德攻陷相州,杀死唐相州刺史吕珉;梁师都与突厥合兵以数千骑兵侵犯延州……

    这些致命的信息,在这几个月里面不停地报告给唐高祖李渊。

    高祖觉得头就快要爆炸了,还有一个关于民部尚书鲁公刘文静要谋反的奏章,更让他觉得这天下好像都要谋反,他怀疑身边的每个人。刘文静,字肇仁,京兆武功人,祖籍彭城,唐朝开国功臣,原为晋阳令,后联络裴寂与李世民,协助李渊起兵反隋,并奉命出使突厥,后随军南下,击败桑显和、俘获屈突通,唐朝建立后,刘文静出任纳言,成为宰相。他后随李世民平定西秦薛仁杲,历任尚书、陕东道行台左仆射、鲁国公。

    这个奏章是这样来的。刘文静与弟弟通直散骑常侍刘文起一起喝酒,喝酒多了不禁发怨气,拔刀砍柱子,说道:“应当砍了裴寂的脑袋!”他家里多次出现怪异的现象,刘文起召来巫师在星光下披散着头发、口中衔着刀来避邪。刘文静有位侍妾不受宠,那些她都看到了,于是让她哥哥上告刘文静要谋反。

    真是喝酒惹来的祸啊,而刘文静那句喝醉酒的话,不但没有要了裴寂的脑袋,反而害了自己和家人。

    高祖觉得,刘文静是太原起兵时的属下,他谋反的可能性不大,但还是很怀疑,而且又不得不防,于是,派裴寂、萧瑀审查此事。

    刘文静不承认谋反,但非常抱怨地说:“当初太原起兵时,我愧居司马,算起来与裴长史的职位声望大致相当。如今裴寂官居仆射,据有优于众人的府第,臣下我的官衔与所受赏赐却与众人没什么两样,东征西讨,老母留在京师,风风雨雨无所庇护,确实有些不满的情绪,因喝醉了酒口出怨言,不能保护自己。”

    刘文静的怨恨非常大,高祖知道他这样说后,更加肯定地对群臣说:“听刘文静这番话,显然是要谋反。”

    于是,李渊下令要处死刘文静。李纲、萧瑀他们知道后,都过来说明刘文静没有谋反,希望高祖可以三思而行。

    李世民更是多次为刘文静求情,无论是当着众人的面,还是私下里。

    李世民命先知堂着手调查此事,经多方证实只是酒后乱言,并无其他之事。

    当着众人的面,李世民也多次求情,使高祖觉得自己没有皇上的威严了。

    高祖道:“刘文静现在要谋反,你要我放过他吗?”

    李世民道:“刘公不可能会谋反的,那只是醉酒之言,请父皇不要放在心上。”

    高祖道:“就算他现在没有谋反,如果以后谋反了,你也要我放了他吗?”

    李世民道:“父皇,刘公没有谋反之心,他是不会谋反的,我愿意以性命担保。”

    高祖道:“他要谋反会告诉你吗?难道要他真的谋反,杀了我们,你才信吗?”

    李世民道:“刘公绝对没有谋反之心,请父皇相信他。”

    高祖道:“已经有参他的奏章了,而且参他的是他最亲的人,还有他的夫人为证。这是铁证啊。”

    李世民道:“父皇,经过先知堂多方证实,这些都是刘公的酒后胡话,引起的其他问题。”

    李渊道:“那就是有些情况,还是属实!”

    李世民道:“冤枉的啊,那只是他不得宠的妾和他妾的哥参他的,其实就是一种报复。”

    高祖道:“就算这个是报复也好,在裴寂、萧瑀审理这案的时候,你看他说的那些话,那分明就是要谋反啊。”

    李世民道:“父皇,我觉得那不是谋反的话,他只是产生不满情绪,况且,刘公现在的职位与他所得的功劳相比,确实是很低。”

    高祖道:“他的职位低,难道你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原因吗?还不是因为他自己打了败仗,让我们唐军损失惨重,才降他的职的。”

    李世民道:“天下没有常胜将军,没有谁从来都没失败过的,父皇你不一样也有打过败仗吗?”

    高祖道:“混蛋!我跟他能一样吗?”

    李世民道:“父皇息怒,儿臣只是作个简单的比喻。”

    高祖道:“这个能比喻的吗?”

    李世民道:“儿臣知错了,请父皇息怒。”

    高祖道:“好啦,你起来吧。”

    李世民道:“多谢父皇!”

    高祖道:“你下去吧,刘文静的事以后再说。”

    李世民道:“父皇不能再等了啊,再过二天就是处决日了。”

    高祖道:“难道你现在就要逼着我做决定吗?现在就放了他吗?”

    李世民道:“儿臣不敢。请父皇看在刘公以前功劳的份上,原谅他。”

    高祖道:“谁没有功劳呢?难道谁有功劳就可以随便乱来吗?”

    李世民道:“当然不能乱来,但也不能不考虑他为大唐作出的贡献啊。父皇,我们大唐反隋,不敢说刘公起决定性的作用,但真的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性作用。之前在晋阳,是刘公先定起兵大策,才告诉裴寂,后来我们才起兵,才有我们现在的大唐。”

    高祖听到这里,他不说话了,因为李世民说的都是事实,事实胜于雄辩啊,当年要是没有他,就没有现在的大唐啊。

    李民民见高祖没有说话,他接着道:“而且现在我们大唐初建却受四方围攻,正是用人之际,我们需要刘公这样的人才啊。”

    高祖觉得李世民说的都有道理,思考了好一会,然后道:“好吧,我答应你,我会放了他。但你要给我看好他。”

    李世民听到,非常高兴,跪谢高祖后,便告退了。

    李世民离开没多久,裴寂过来了。

    高祖告诉裴寂,说打算要放了刘文静。

    裴寂与刘文静,虽然以前的交情很深,但这二年在朝廷上意见屡屡不一致,渐渐远离。刘文静自认为才智谋略与功勋比裴寂高而职位却比裴寂低,心中愤恨不平,每当在朝堂议政,裴寂赞同的,刘文静必定反对,还经常欺凌羞辱裴寂,两人因此非常不和。

    裴寂现在看到有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会放过吗?他绝对会好好利用的。

    于是,裴寂道:“皇上,万万不可啊。”

    高祖道:“为什么不可呢?你不是一直都跟刘文静非常要好的吗?他们也一直都在为刘文静求情啊。”

    裴寂道:“我虽然与刘公交情很深,但我忠于皇上你,我忠于大唐,我想的都是为了皇上和大唐的基业。”

    高祖道:“那你且说来听听。”

    裴寂道:“刘文静的才智谋略在众人之上,加上性情粗疏险恶,他既然会反隋,也一样可以反唐,如今天下未定,留着他必定是后患无穷。”

    高祖一向与裴寂亲近,徘徊了很长时间之后,最终采纳了裴寂的意见。按原来下达之令,刘文静与刘文起因罪被处死,家产全部没收入官。

    李世民听闻非常震惊,面见李渊。

    李渊说处决刘文静之旨意,是早已下达的。

    李世民说李渊出尔反尔,忘恩负义。

    高高在上的高祖李渊怎能容得了这样的指责,龙颜大怒,把李世民直接赶出皇宫。

    在以后很长的日子里,高祖对李世民不理不睬,李世民的任何意见都不理会,就像斗气的父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