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谣
字体: 16 + -

第11章 (三)

    李国生在县交通局上班已过数月,他忙着为新开辟的交通路线选址,带领道路规划科的三位同志,披星戴月,顶风踏雪,奔走于全县各乡镇之间。在今年年底召开的党代会上,张源县将道路建设列为县委县政府重点年度任务之一,制定了“脱贫致富,交通先行”的发展方针,成立道路基础设施建设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副县长张辉同志任组长,县交通局及各职能单位一把手任副组长,全面领导和开展道路建设工作。全县上下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反响强烈,老百姓纷纷点赞。的确,张源县的老百姓尝尽了交通不变带来的各种苦头,高山大岭的苦苦攀爬,山梁沟渠的步步丈量,翻越了多少座山坳,淌过了多少条溪流,磨破了多少双鞋底,人们已然无法记得;仰头量山,低头看沟,在人们心里,甚至对这种永无出头的苦日子是不抱任何一点指望的。如今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开展民生工程,道路通,百业兴,老百姓的日子总算是有点盼头了。

    道路建设前期的勘探工作是艰辛和复杂的,且不说连日的风雪天气,光是翻山涉沟,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这几日,李国生正带领道路规划科的三位同志在米泉乡开展选址工作,米泉乡位于张源县的最西端,境内多山地丘陵,是张源县通往临县华安县、山曲县的必经之地。华安县煤炭储量丰富,老百姓因煤致富,家家有黑白电视,户户骑凤凰牌自行车,日子过得很是滋润;山曲县自明清时期就是远近闻名的商业重镇,抗日战争开始后,民不聊生,商业日渐衰落,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们思想渐渐解放,小商品贸易再度兴起,店铺林立,客来八方,老百姓的日子也随之好了起来。县级公路延伸至米泉乡,连通华安县和山曲县,对张源县的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李国生坚持多连村、少占田的原则,尽量让一些经济发展较好、地理位置优越的村镇都在这条县域大动脉沿线,以便利的交通带动村镇经济发展;尽量少占用土质肥沃、适宜耕种的良田,土地是农民命根子,是农村发展的基本支撑;尽量避开地质结构复杂、工程难度大的地质地貌,目前县里经济不富裕,节约成本,降低工程建设费用,很有必要。所以,他尽力搜集多方资料,山脉河流走向、地质结构、沿线村落的数量、占用良田的亩数、架设桥梁的多少等数据,都做了详尽的记录。白天,他和同事们行走在米泉乡的大山沟壑中,晚上,住在附近村子队长家中,李国生带有县建设局的介绍信,所以各村队长都会很热情的接待。李国生在傍晚时分才完成高渠村的数据采集,这是在米泉乡工作的最后一站,他原定连夜赶回县里,高渠村支部书记高大伟再三挽留,黑天摸地,山路难走,李国生决定留宿一宿,天一亮回城。今晚,他们住在高渠村大队长高大伟的家中,高大伟读过几年书,识些文化,在村民中有较高的威信,在这几日的接触中,两人有过多次推心置腹的谈话,他赞同高大伟有关农村发展的观点,高大伟也很敬佩这位从县里来的干部,两人的关系也更加亲近了。

    吃过晚饭,黑夜肆意蔓延向天空,不一会儿就如封闭的世界,伸手不见五指,黑的让人窒息。李国生和高大伟盘腿坐在炕上,炕中央,火盆中小罐茶在柴火的炙烤下发出嗞嗞的声音,两人喝着罐罐茶,谈论着当前农村的发展。

    “老弟啊,等这条路一通,我们的日子就有盼头了,这是条充满希望的道路啊,等道路开工的时候,我们村送你一面锦旗”高大伟大口吸溜着茶水,“呸”的一声,把吸入口中的茶叶吐回火罐中。

    “哈哈,锦旗我可受不起,说实话,这条路对我们太重要了,你看看华安县和山曲县,别的不说,光交通比我们发达很多,那里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很富足啊”李国生端起小罐泯了泯,茶水在口中回旋,顿觉口鼻生香。

    “我这茶不错吧,啊,哈哈,这是我几年前走关中的时候,用一张上好的驴皮,从云南客商手中换来的”。

    “口感很好,很浓的香味”。

    “老哥啊,你是村支部书记,你觉得村子发展,最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就拿我们高渠村来说,93户,400多口人,1000多亩土地,年人均收入不足200个元”高大伟伸直了腿,斜靠在墙上。接着说,“收入就是靠种地,头顶日头,脚踩黄土,一年下到头刨不出几个钱,有些人家连温饱都解决不了”。

    “这就是目前的农村的现状啊,土地贫瘠,老百姓脑瓜子不灵活,赚钱的门路有限,耕种还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要改变贫穷面貌,得改变人的思想啊”李国生盯着火盆中跳跃的火苗。

    听李国生这样说,高大伟猛的坐起了身子,“改变思想,如何改变?”。

    “就目前来说,农业是第一产业,国家很重视农业农村的发展,中央政府每年的1号文件就是关于农业农村的,农业稳国家稳,农业兴百姓富啊,上至中央、省里,下道县里、乡镇,始终把农业发展放在第一位。”

    高大伟眼睛睁的和牛眼一样大,嘴巴半张,听得认真。

    李国生接着说:“在这几天开展道路勘察期间,我对你们村的土地结构也有清楚的了解,你们村的土地分为三类,河滩地、旱地和林地。河滩地土质肥沃,灌溉条件成熟,适合种植亲水性作物;旱地黄土层较厚,土壤适宜一些耐旱作物的生长;林地适宜栽种植一些经济作物。合理种植是一门科学,因地制宜,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土地,种植不同的作物。一来丰富农作物的种类,提高粮食产量,满足老百姓的口粮,再者能够合理调整土壤结构,改良土壤。”

    “唉呀呀,国生,专家啊,有一句古话,叫听什么胜什么来着?”高大伟满脸的崇拜。

    李国生哈哈大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是不是?”

    “就是就是,哈哈”高大伟一副如梦初醒的样子。

    “老哥这样说是抬举我了。咱们接着往下说,从收割茬面能看出,河滩地和旱地基本上种植了小麦和玉米,可能大家都会认为,河滩地土壤含水量高,墒情好,是种植主粮的好地。其实这是一个种植误区,河滩地结构松散,保水保肥性能差,不适宜种小麦、玉米;旱地土层厚,地形稍高,光照足,通风好,是主食作物的最优种植地;林地如果栽种一些果树,也是一种致富的手段。”

    “老弟啊,听你这么一说,还真是这个理啊,我怎么就想不到呢?”

    “还有,我们这里的老百姓思想还是很保守,青壮年劳力围着土地转,虽然忙里忙外,但挣不了钱啊。好日子是要闯的,像山西的晋商、关中的麦客,都闯出了一片天地。说近一点,华安县产煤,附近几个县的煤贩子全是华安人,黑疙瘩变成了金疙瘩;山曲县的货郎,一根扁担两只筐,换针换线,收头发,小本生意托起了致富梦想。所以啊,关键要靠这儿。”李国生手指着自己的脑袋。

    “对着哩,对着哩。我当年走关中,就很有感触,人家关中人,只要是能挣钱,都想法设法去做,胆子都大的很”高大伟很有感慨。

    “现在,这条路打通以后,老百姓的日子必定有变化。”李国生瞅着跳跃的火苗,满腔热血似在沸腾,他想为家乡老百姓做点实事。

    “我们老百姓盼这条路好多年了,人家华安县的主路,全是用沙子水泥铺成的,眼馋啊。现在政府体恤民情,要修路,我们很受鼓舞。等路修好了,我这个村支高官也不干了,到路边摆摊卖土特产去,嘿嘿”高大伟挠着痒痒。

    “哈哈,那就祝老哥早日发财,啊”李国生笑着说。

    “哈哈”高大伟笑了,满脸的皱纹,花儿一样舒展。

    高大伟老婆拿了夜壶进来,放在炕沿下,对高大伟说:“死鬼,李领导明天还要赶路,还不让领导睡觉”。

    “你个死婆娘,我和领导谈大事呢,少插话”高大伟假装发怒。

    “老嫂子,你早点睡吧,我们也就睡了”。老两口几十年的夫妻感情,高度凝聚在“死鬼”、“死婆娘”这两个词中,温暖、厚实,这就是黄土地的爱情,看似土气,却淳朴热烈,无坚可催。

    两人继续谈论着,似乎有说不完的话。

    第二天一大早,李国生和同事开车回县城去了,高大伟送到了村口,车辆很快被在群山淹没,高大伟竟然有些不舍,一个人蹲在村头,望着车子消失的方向很久。与其说他对李国生的不舍,还不如说他是对好日子的一种期盼,在高大伟的意识里,和李国生一样的干部寄托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全部向往,高大伟的心声,也是当下老百姓,梦寐以求的生活梦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