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1海上升明
字体: 16 + -

第73章 暗潮涌动

    五月,清廷将黄梧全族交到厦门。

    这个献上平贼五策,害死沿海百万条人命,鼓动清军刨了郑家祖坟的罪恶家族在承天府被处决。

    万延皇帝赐朱克臧“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谒赞不名”的礼遇,全被他推辞掉,汉朝之后获得这种优待的人下场都不太美妙,于是万延皇帝又加授朱克臧太子太保衔。

    随同明军出征的朝鲜禁军骑兵都按照军功受到册封,让朝鲜王李焞郁闷到极点,如今的朝鲜明显有了两个朝廷,宗主国在不断加强对朝鲜的控制力。

    明清战争中,日本表现的很热心,具体来说,是平户藩,萨摩藩和对马藩表现的很热心,这三藩都是靠贸易生存的,德川幕府闭关锁国,只留长崎一地通商,对外贸易的巨额利润全进了德川氏一人的口袋,让其他藩主敢怒不敢言,明朝的到来让他们看到了改变现有格局的机会。

    萨摩藩实力强大,本来打算统一九州岛,结果被德川家康逼退,设立在琉球的在番奉行那霸港又被明军强占,原本靠那霸港打擦边球秘密和外国通商的萨摩藩见明军实在惹不起,只好另想办法,比如说,让明朝施压德川幕府,开放他的萨摩通商。

    平户藩更惨,出身就不高,早年做倭寇起家,后来跟荷兰人做生意发了点财,结果幕府把荷兰商馆搬去长崎,从此一个贸易藩就变成了农业藩,生活水准一落千丈。鉴于国姓爷出生在平户藩,母亲又是四代藩主松浦镇信的干妹妹,平户藩六代藩主松浦笃信觉得,自己也是很有希望成为对明贸易地的。

    对马藩的财源是朝鲜,靠这个维持生计,但是最近,明国商人抢了他不少生意,如此则要另辟财路,加入明朝的贸易体系,直接派船参与海上贸易。

    “织田磨面,丰臣做,德川端起来吃。”摘桃子统一日本的德川幕府一直被人诟病,不满其统治的大名很多,不过朱克臧目前还腾不出手来对付日本,对此三藩只能是安抚为上,暗示他们的付出以后会得到回报,比如说硝粉和硫磺的优先供应。

    朱克臧的目标是德川幕府手里的石见银山,德川幕府是在关原之战后从毛利家抢到手的,既然是强者得之,那么明朝当然也能成为石见银山的主人。甚至不用出兵,只需在日本大名站队完毕后选择一个卖国卖的更彻底的阵营进行经济上军备上的扶持就足够了。

    朝鲜也有银矿,不过产量和石见银山没法比。

    德川幕府敏锐感觉到诸藩的蠢蠢欲动,利用目前还能垄断贸易的优势,进口军资,学着明军的制式武器打造燧发枪,同时开始仿制西洋帆船,并高价买入生铁铸造大炮。物资好说,这铸造大炮的工艺就另说了,因为朱克臧禁止炮匠为外国人工作,而明朝最先进的榴弹炮只有军械局能制造。德川纲吉也想直接买入明制大炮,但量大的话还得自己铸造,否则就太贵了。

    清朝这边,朱克臧的天津之战让满洲贵族们有了空前的压力,原本一触即发的权力之争在强敌面前反倒得到了控制,皇权和亲贵之间在做妥协和让步,以便形成共识,增强旗人集团内部的凝聚力。

    野战失利已足够让人震惊,更可怕的是,红夷大炮,曾经无坚不摧的红夷大炮竟然在凤凰城吃了瘪,这似乎预示着一个他们不熟悉的新时代来临,而明帝国军队的机动力更是让满洲人心惊胆颤。骑兵为何可怕?因为骑兵的机动力能在战场上轻易改变局部的兵力对比,以优势兵力对步兵各个击破,蒙古人,满洲人都非常熟悉这一套战术。而现在,明帝国用战舰代替了战马,用堡垒代替了步兵,像是一支海上骑兵部队,集中优势兵力,在清王朝还来不及调兵救援之前就摧毁当地防务,屠杀旗丁,抢掠财物。

    明帝国所作所为和当年的满洲如出一辙,战舰速进包抄一点,抢掠人口和财富,屠满城制造心理威慑,再用丰厚的战利品维持其军事集团的高昂士气和向心力。

    议政王大臣会议听完康熙的话,细细思考,不发一言。确实,汉人在复制满洲人的做法。国破家亡的仇恨撕掉了他们脸上温情脉脉文质彬彬的面具,为了生存和夺回自己的土地,他们也可以变得无比暴虐。

    康熙见取得了大部分旗人亲贵的支持,一锤定音道:“我们要造船,要彻底解决噶尔丹,打通西域,联络泰西诸国,给予他们好处,联虏平寇,如此才能保住我族。”

    当年,明帝国的官僚集团已经不能代表全部地主,不能代表江南商人,更不能代表农民和织工的利益,以至于上下离心,帝国的动员力和组织力极其衰弱,才被满洲人趁虚而入。而满清的八旗制度却能一定程度上代表全部满人,尤其是团结了满人的上层军事贵族。在对汉人的掠夺中,他们一荣俱荣,从旗主到包衣奴隶,民族的最下层,他们都能获益。当大明的“代表”连本阶级都无法代表的时候,对方却是一个具有凝聚力的民族,这就能解释大明的失败了——制度的失败。

    而明帝国目前汉人少,土著多,这就有了殖民的人口环境。通过剥削数量庞大的他族,通过二十二等爵位制,通过自上而下的汉人特权,明帝国将不多的汉人紧紧团结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的利益休戚相关,商人工匠农场主士兵都是帝国的螺丝钉,再也没有文人喊什么穷兵黩武,因为他们能分享穷兵黩武的利益,他们的庄园塞满了穷兵黩武掠夺而来的廉价奴隶,嘴里吃的身上穿的都是穷兵黩武而来的红利。文人们为了维护既得利益,自觉的为帝国军人唱赞歌,美化征服史,现成的理由——“用夏变夷,天下大同”。

    五月中,等不到清廷册封和援军的缅王弥丽憍提失去了国内贵族的支持,政变被杀,族人被缅人贵族送到承天府,阿赫木旦武士阶级执政,波蓬奈温被推选为新的缅王,请求明朝册封。

    朱克臧一面派人告知占城军提督陈上川攻打缅甸,一面用“以下犯上,罪不容诛”为理由,遣返使臣,宣布讨伐颠倒尊卑秩序的缅人贵族。

    明帝国不需要一个过度自治的缅甸,因此必须靠军事手段颠覆原有的行政结构,以方便其插手缅甸内政,控制缅甸贵族,最终将印度洋的出海口替华人子孙万代牢牢握在手里。

    没有出海口的地区,经济是很难发展起来的,例如失去了海生崴这个日本海出海口的东北。而没有出海口的国家会丧失强国资格,出海口是国家核心利益所在,即使流再多的血也要争取到手。何况,通过孟加拉湾威慑印度可比青藏高原要方便的多,划算的多。

    五月末,水师二镇三镇按照朱克臧的军令开赴东南半岛,运送占城军到达马都八港,水陆协同作战,孟人部落为仆从军,一切听从陈上川号令行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