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1海上升明
字体: 16 + -

第48章 帝国的野心

    与西葡荷三国的较量中,明军损失较大,但招募新兵却相当顺利,除了想要谋个出身的普通百姓,还有大批勋爵子弟争相入伍,大明中兴是个肉眼可见的事实,当兵虽然危险,却也是上升最快的途径。

    吕宋,婆罗洲,苏门答腊,爪哇的群岛地带,土著众多,还要预防欧洲列强势力介入,是防卫重点。近卫军陆军第四镇已经满编,正在操练,未来将负责戍守香料群岛,提督是毛兴。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土人华人混编军镇——“东印度军”。

    抗美援朝时,美军步兵二十四团一支黑人连队成建制投降,是美国独立战争以来第一支向外国投降的整编连队,令美军高层震怒,二十四团解散,番号撤销,从此,美国再也没有黑人独立建制。

    东印度军下属三个炮兵局士兵全为华人,后勤局全为华人,指挥局全为华人,高级军官全为华人,战兵中还安插了一部分华人,如此才能防止战况不利时土人临阵倒戈。

    水师主力战舰升级为七十四门火炮的双层甲板三级战列舰,除了大量加农炮,还使用三十二磅的榴弹短炮。一百多门火炮的一级战列舰,造价昂贵,速度慢,操作复杂,其实并不利于战斗。法国人在1719年便淘汰了巨型战舰,使用“74型”战列舰和二十六门火炮的“快舰”作为海军标准,英国萧规曹随,也跟着淘汰了巨舰。

    74型战列舰为营总兵和提督旗舰,配员七百五十人,设五个百总,由营总兵,营中军,镇参谋部直接指挥。

    人数增多,水师就进行了重新编制,两营为一镇,共六镇,每镇七千五百人。

    一支舰队为一营,编制为74型战列舰一艘,50型战列舰三艘,老闸船六艘,开浪哨船三十二条。

    加上提督旗舰,一镇编制为74型战列舰三艘,50型战列舰六艘,老闸船十二艘,开浪哨船六十九条。

    每镇船数更少,传递消息更快,方便调度。

    建制完成后,明帝国水师将拥有主力战舰五十四艘,四千五百门火炮,达到英国海军一半实力,对于制霸亚洲海域来说,目前是够用了。但17世纪末是各国海军进行军备竞赛急剧扩张的时代,最后的十年间,英法海军规模就扩大了一倍。

    帝国水师必须按照英法在亚洲的规模不断扩编,才能维护自己的海洋权益。

    水师虽损失惨重,但因水密舱的关系,仅有三艘战船沉没,在接近一米的厚重船壳保护下,水兵伤亡远没有船只受损数目惊人。

    倒是西班牙荷兰战舰在榴弹炮的打击下船体破裂,毁损不少,这也是明军以劣势取胜的原因。吕宋爪哇有丰富的柚树资源,木材足够,三岛船厂一起开工,半年即可完成十八艘74型主力战列舰的建造。

    未来,水师一二三镇将戍守香料群岛和马六甲海峡,四五镇戍守广东福建沿海,第六镇则控制东海渤海。

    日本唯一通商的欧洲国家是荷兰,现在荷兰势力已被逐出了南中国海,而日本经过数十年的和平,人口稠密,是首屈一指的大市场。

    明朝末年,郑芝龙在日本每年可赚取三百多万两白银。

    朱克臧看着万国舆图上的日本和朝鲜,看到的全是白花花的银子。

    吕宋有金铜矿,日本有银矿,全吃下来,大明便可发行自己的货币,对于争夺经济主导权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明末之所以不堪一击,归根结底还是欧洲三十年战争导致输入中国的白银锐减,而明朝的银铜本位制根本没有自我调节能力,且明朝对铜的管理极其粗陋,最后引发严重的通货紧缩,终于经济崩溃。

    打仗打的是钱和粮,钱没了,粮没了,帝国也就没了。

    英国的金银本位制却不同,金银之间有替代性,当一种贵金属流通量变化时,民间套现行为会使得兑换比慢慢恢复到官方规定的水平,是信用货币之前最好的货币制度。

    但维持货币稳定需要的是强大军队作为后盾。

    战争,胜利的战争是殖民时代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而同时,战争胜利又需要强大的经济作为支撑。

    战争和贸易是相伴相生的。

    吕宋岛的金铜矿还给了原本的华人股东,但他们规模太小,采金量极低。等到大明发行自己的货币时,还需国家注入资金。

    没有国家支持,商人无法远行。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成为世界上最赚钱的公司之前常年亏损,他们开拓殖民点,和土著斗,和葡萄牙人斗,和西班牙人斗,耗费大量的金钱力气,最后也是依靠国家注资才渡过难关。

    大明帝国的商人力量还很弱小,但相比西方列强,他们有一个优势,帝国的中心离他们并不遥远,可投放兵力远高于西方诸国。有了武力护航,以华人的悟性,起步虽低,最后的成就却不一定低于英法东印度公司。

    朱克臧在纸上写下:金银本位制,大明东印度公司,日本,朝鲜。

    明英法三国同盟协约商定:战后,英法在中南半岛,香料群岛和东宁享有自由贸易权,作为交换,明帝国在印度和波斯也享有与英法同等的贸易地位。

    鉴于明朝在东南亚深耕多年的影响力,铲除中南半岛西荷葡殖民据点的任务留给了明军。

    正月,朱克臧遣使照会各国华人商会,告知此事,鼓励他们前往锡兰(斯里兰卡),榜葛刺(孟加拉),柯枝,古里(印度西南部重要港口)行商。之前向各国华人募集的资金可全部归还,各岛还有大批西方商船在折价拍卖。

    二月头就有华商陆续前往东宁,一来是登记户籍,领取身份文牒和国旗;二来是收取欠款,顺便在东宁购买商船,再去各岛采买货物。

    在明帝国势力范围内交易,得先去税务司购买印花税票,小额的买卖契约,贴上相应面值的税票,双方在骑缝章画押即可。大额的契约还要税务司在税票上盖章,作为完税凭证。缴纳印花税的,出了纠纷官府才会受理。逃税的,被人举报后罚款极重。

    印花税并不高,一般是几丝(万分之几),最多也就几毫(千分之几),出于降低交易风险的心理,商人们都购买了这种上面印着国姓爷肖像的小小税票。

    没有台风,也没有红毛夷打劫,生意做的十分舒心。

    有了首批吃螃蟹大赚一笔的人,散落在各地的华商终于相信,盘踞南中国海一两百年的红毛夷真的是败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