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圣人当道
字体: 16 + -

第13章 诸侯隐边患难平

    刘备越来越觉得涿县这个地方太小了,很多消息都没有。这个世界像真实的世界多过像三国演义,而灵气的复苏又让三国演义影响了真实的世界。再加上人人可以修炼,更是让刘备不能根据印象中的三国来判断事件的走向了。

    如今,因为灵气的复苏,皇帝刘宏虽然大部分时间都不理朝政,但是他那强大的实力似乎能镇住下面的大臣,而朝中也确实有不少能臣、忠臣在兢兢业业的为大汉做实事,一时也没有大的问题。强大的诸侯现在还没影,现在地方上的最高长官只是太守掌一郡国之地而已,边患虽不断却也不成气候。太守也就相当于后世的一个地级市市长,不过拥有兵权罢了,要知道此时东汉全国拥有106个郡国,根本没有强大的地方势力能威胁到皇权。郡国之下则是一千一百八十个县一级的行政单位,涿县就是其中之一。从地方到中央还有各种监察机构。州刺史监察巡行所属郡国,考察地方官政绩,目前州刺史不像后来诸侯混战那会州牧权利大,只是相当于中央派下来的纪检委,不过是常驻地方而已,没有理政的权利,更没有军权了;御史台、司隶校尉监察京畿七郡和中央百官。

    现在就看张角这股宗教势力了,宗教自古就是一股可怕的力量,尤其是有魂力加持的情况下,更会爆发出更大的火花吧。

    刘备想到这里,也想到了自身的一个问题:张角通过太平道获得的魂力应该会比刘宏通过大汉帝国获得的魂力纯粹、凝练很多,同样的,也远远比自己获得后世的魂力精炼很多。数量来说的话,正好是反过来的。不知道对修炼有什么影响?

    刘宏目前的实力只是宫中隐隐传来,朝中大臣对此也是讳莫如深,连修炼的功法都没有只言片语传出来,很是神秘莫测。张角的功法倒是流传的很广,但是这十余年只显现出治疗的手段,应该是有所隐藏,同样也是暧昧难明。再加上世家大族这不显山不露水的势力,不知这平静的表面下,蕴含着怎样的波涛汹涌。天地的规则变了,实力重新洗牌,只怕只等有人做出头鸟了,而这个出头鸟非张角莫属了。世家大族和皇帝好歹是既得利益者,再怎么闹都是内部解决,内部消化了,还在大汉皇权的框架内。张角作为后来者,在吸收了这么多教徒之后必然急需新的利益来满足教徒日益高涨的需求,毕竟现在天灾已经过去了,回到老家继续种田也能过日子,何必跟着你张角天天东奔西跑呢?要么原地解散,要么就画更大的饼,你张角不画,自然会有教内的人逼你画,或者干掉你张角再带着大家画。

    刘备渐渐理清了点思路:现在的太平道怕就是个火药桶,到了不得不引爆的时候了!对,这就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必然尖锐对立。有没有灵气都一样,大势如此,只是看大势带动的人又是哪些!

    刘备想清楚了这些,便放下了张角的情报,打开董卓的情报,看看他为何能在两股强大的势力对决中,攫取胜利的果实,虽然最终没有守住。

    由于董卓主要是在凉州混,那边主要是处理和羌、氐、匈奴等少数民族的关系,所以刘备先理了理汉朝关于边境少数民族的管理,四周少数民族的问题其实一直都困然这大汉帝国,自刘宏登基一来,少数民族劫掠边境,几乎没有停过。公孙瓒就是北上对付乌桓叛乱去了,大汉在边境设设有属国、校尉和中郎将来掌管少数民族的事物。在安定、天水、上郡、西河、五原设置五属国,由属国都尉统领属国内匈奴事物,又设西域都护府作为治理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在羌人居住处设有护羌校尉,乌桓居住处有乌桓校尉。

    建宁元年十二月,刘宏登基还没有一年,鲜卑及濊貊寇幽并二州。

    建宁二年九月,江夏蛮叛

    建宁二年十一月,鲜卑寇并州。

    建宁四年十月,鲜卑寇并州。

    熹平元年十二月,鲜卑寇并州。

    熹平二年十二月,鲜卑寇幽并二州。

    熹平三年十二月,鲜卑寇北地,北地太守夏育追击破之。鲜卑又寇并州。

    熹平四年五月,鲜卑寇幽州。

    熹平四年六月,九江蛮叛。

    熹平五年四月,益州郡夷叛。

    熹平五年,鲜卑寇幽州。

    熹平六年四月,鲜卑寇三边。十一月,鲜卑寇辽西。

    熹平五年至六年,南夷反。

    光和元年正月,合浦、交阯乌浒蛮叛。

    光和元年十一月,鲜卑寇酒泉。

    光和二年十月,巴郡板楯蛮叛。

    光和二年十二月,鲜卑寇幽并二州。

    光和三年四月,江夏蛮叛。

    光和三年十月,鲜卑寇幽、并二州。

    光和四年十月,鲜卑寇幽并二州。

    同时另一屡屡寇边的少数民族羌族,在东汉帝国主动进攻中被平定了下来,在建宁元年正月,护羌校尉段颎讨先零羌;二月,段颎大破先零羌于逢义山;七月,破羌将军段颎复破先零羌于泾阳;二年七月,段颎大破先零羌于射虎塞外谷,东羌悉平。西羌,则是在刘宏登基前,皇帝在位时平定的,而,董卓就是在平定西羌的战斗中,积累战功,一步步升迁至如今的河东太守的。

    东汉帝国每年都要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来对付鲜卑寇边及边境州郡的异族叛乱。平羌战役虽然打赢了,但也消耗颇多,造成国库空虚,某种程度上来说,比被少数民族抢去的还多,这就在朝中造成了两种声音:主和派和主战派。

    董卓,字仲颖,凉州陇西郡临洮县人,在家排行老二,上面还有一个哥哥董擢。父亲董君雅在豫州颍川郡纶氏县担任县尉期间生了董卓和董旻两兄弟,后来,随着父亲的离职,董卓和弟弟还是返回凉州老家生活了。凉州作为大汉的边境不但有汉人,还有羌人、匈奴人。

    由于董卓出生于殷富的地方豪强家庭。董卓自小养尊处优,少年时期便形成了一种放纵任性、粗野凶狠的性格。年轻的董卓随着父亲回到了凉州,就在羌人居住地到处游历,依仗地主豪强的出身和富足的资产,多与羌族部落酋长交往。董卓不仅体魄健壮,力气过人,还通晓武艺,在陇西闯出了不小的威名,也和此时刘备一样收拢了一批忠诚的小弟在身边。

    有了名声后就开始谋求仕途了,不久,董卓被就被州府征辟出任州兵马掾一职,负责带兵巡守边塞,维护地方治安。这样一来,董卓更是名正言顺的收拢了更多的羌人,董卓成为闻名陇西的风云人物,不管是在官府,还是在民间,董卓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就是类似宋江一样的地位,在当地能黑白通吃了还能解决少数民族的纷争)。

    (本章完)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