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三国之锤震九州
字体: 16 + -

第113章 招揽

    听了顾奉的话,武安国就知道如果这个问题回答不好的话,那么就别想招揽顾雍了。当即正襟危坐道:“老大人此言差矣,本侯对于天下士人根本没有什么偏见,这一点从蔡邕、蔡伯喈先生曾经出仕我的功曹从事可以证明。除此之外,交州也有很多士人出仕,本侯对他们毫无偏见,此事一查便知。”

    “所谓空穴来风,传言那么言之凿凿,侯爷总不能否认自己对士族门阀的偏见吧。”见武安国并没有因为自己的疑问而发怒,顾奉大着胆子道。

    武安国点点头:“这点本侯倒是不会否认,对于袁氏、颍川韩氏还有东郡世家,本侯却是讨厌异常。可是万物皆有两面,即使是黄金白银也会有人讨厌,更何况士族了,再说本侯也并不是对所有的士族都讨厌的。”武安国也知道三人成虎,之前袁氏对自己的污蔑太过于深入人心,所以并没有急着全盘否认。

    “那不知侯爷到底是为什么讨厌这些士族呢?袁氏和韩式老朽大概能够猜到一些,东郡士族又是为何?如果没记错的话,他们不是在侯爷剿灭黄巾逆贼的时候,帮了很大的忙吗?”顾奉好奇的问道。

    武安国不屑的撇了撇嘴:“那都是有代价的好吗?为了取得他们的帮助,我可是为他们做了许多触犯律法的事情。不是本侯对他们有所偏见,而是以袁氏为首的这些世家门阀,实在是贪婪无度,为了自家的利益、甚至不顾百姓国家,仗着自己的权势公然以权谋私,对抗朝廷,根本是无可救药。”

    “那···,侯爷又怎知我们与这东郡世家不同呢?”顾奉一脸忐忑的问道。

    “扬州的世家与袁氏一党来说当然不同,就拿老大人出身的顾氏来说吧。之前天下门阀世家势力过大,先帝以党锢制衡之,接到诏令之后,老大人当即就放弃了手中的权利,果断辞官归隐,隐居专心于学问。可是袁氏等人是如何呢?四世三公,听起来好听,实际上还不是贪恋权势、不肯退步?即使是与朝廷陛下对抗,这些人也要牢牢的握住自己手里的权利,分毫不让。更何况,为了征辟更多的世家子弟为我效劳,本侯也是思考过如何应对世家门阀的这些弊端,并且想出一些办法的,否则也不会贸贸然的就找上门来。”武安国摇摇头肯定的道。

    顾奉正犹豫要不要接受武安国的赞美,突然听武安国说找到了应对之策,于是好奇的问道:“什么方法。”

    “很简单,一就是本地人不做本地官,二则是一家不二仕。”武安国伸出两个指头的道。

    这是武安国思考了很长时间才想出的办法,毕竟世家门阀虽然问题多,但却是能人名士辈出,想要在这个诸侯混战的乱世完好的生存下来,不被他人吞并,武安国就要动用一切方法增强自己的实力。至于做法嘛,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一是出仕的世家子弟不能在他们家族所在郡县任职,这样就避免了这些人以权谋私,利用手中的职权,帮助家族壮大实力的可能。第二嘛,就是武安国不会在同一个世家征召两名子弟,这样就能避免这些世家子弟互相帮助,朋而为党,然后把持政权的可能。当然,如此一来也可能流失许多人才,但在武安国看来,如此比像曹魏那样,被司马氏摘桃子好多了。

    “呢,不错,侯爷不愧是弱冠之年就能从行伍中脱身而出,封侯掌一州之权的俊杰。此二策虽然看起来简单,却是完美的针对了世家的弊端,当真是妙极。”听了武安国的对策,顾奉忍不住抚掌赞道。

    “怎么样,老大人这下不担心本侯会针对你们的子弟了吧。”武安国点点头,接受了顾奉的吹捧,然后笑着答道。

    “现在看来侯爷是当然不会针对于我等世家子弟了,否则也不会费尽心思想出如此秒策。好吧,既然侯爷如此看重我们顾家,我等当然也不能不识抬举。只是不论老朽这一代还是下一代,我们都对官场失去了兴趣,一心只想著书立说。这样吧,我的孙儿顾雍顾元叹乃是我们顾家这一代中最杰出的子弟,少时就有才名,其后更是得蔡伯喈看重,随其受学数年,老朽就让他出仕与侯爷麾下,侯爷觉得如何?”武安国的话都说道这份上了,诚意也表达出来了,顾奉自然不好再出言拒绝,沉思良久,方才开口道。

    终于征召到了顾雍,武安国的心里都快乐开花了,那还能觉得不好?当即就点头道:“元叹才名,我也曾听伯喈先生说过,老大人既然愿意让他出仕,本侯自然不能亏待与他,这样吧,本侯就征辟他为我将军府的主簿如何?”

    “如此,多谢将军对我家元叹的看重了。”刚一出仕,就被武安国任命为主簿,这份看重不可谓不轻,顾奉赶忙起身谢道。

    确定了顾雍出仕之后,两人又闲聊了几句,武安国就告辞离开了。毕竟他们刚刚歼灭严白虎主力,吴郡都尚未全部占领,所以还有很多事等着武安国去处理。

    “怎么样,你们对这位武安侯,吴郡的新主人如何看?”

    武安国不知道的是,他前脚离开,后脚就有三人从屏风之后走出,原来刚刚两人的谈话,这三人一直不知躲在何处偷听。

    “看刚才的表现,这武安侯似乎十分通情达理,并不是传言中的那般啊。”听了顾奉的问话,一名中年文士摇摇头道。

    “那是当然,袁氏的做法你我早就见识过,肯定是想借我天下士人之势,压迫与这武安侯,所以方才动用力量,将其宣传成恨士人欲死的蛮横之徒。就刚才来看,这位侯爷起码对于我们扬州士族是十分友善的,你们没看元叹才一出仕,就得到了将军府主簿的职位吗?这主簿不但是高位,而且还长需跟在将军身边,这武安侯明显是重中用元叹的意思啊。”文士的话音还没落,三人中的另一名中年文士就开口道。

    “怎么。朱家主被这主簿的高官打动了?也想让自家的子弟出仕了?”最后一名老者闻言后,饶有兴趣的问道。

    那姓朱的中年文士点点头、略带沮丧的道:“我们家同三位不同,因为朱治的关系,我们吴郡朱氏都几乎被天下人当做孙坚那家伙的附属了。如今孙坚命陨襄阳,孙氏势力烟消云散,为了防止有人因为孙坚的事报复我们朱氏,我们当然要找一个新靠山了。”

    “可是朱家主就不怕武安侯此举是在试探我们吗?”第一位开口的那名中年文士再次开口道。

    朱性家主摇摇头:“陆兄却是多虑了,当今局势,其实已恢复到春秋战国时期,官职名望什么的都不顶用了,有枪有兵才是硬道理,就如同之前的那贼人严白虎一样。不过区区一强人,就因为手中有十数万兵马,我们还不是要屈服于他?如今武安国为吴郡新主,我等生死全在其一念之间,如果想要整治我等直来即可,何须试探?如此情况下,还不如我等主动一点让家里的子弟出仕,拉近双方关系,表示臣服,以免灭门之祸。”

    陆性家主听了以后方才恍然大悟:“朱兄此言确是明理之言,这武安国肯花心思思考应对世家弊端之法,看来确是没有要铲除我等之心,我等也不必对其一副死地的样子。再说了,他刚刚不是说了吗,一家不二仕,一个杰出子弟而已,我等还是损失的起的。为了保全家祖,即使对方真是试探,我等也值得一试。”

    听陆性家主也这么说,最后一位老者笑着道:“看来你们两人都决定让家里子弟出仕了?不过我们张家还要再看看,毕竟我们家不如你们三家,近几代有才之人不多啊。”

    三人各自表态之后,顾奉方才开口道:“无论出仕也好,不出仕也好,有一点三位可是要谨记,这位武安国可不是一个柔弱之人,有他在吴郡的一天,诸位还是要约束好家里的子弟,不要胡作非为的好。”

    三人点点头:“顾老放心,我们又不是那些暴发户,家里子弟虽不是各个都是有才之人,但至少各个都是懂礼之人。”

    ·····。

    拜访了顾奉之后,吴郡四大氏族随即就做出了积极的响应。一是除了顾雍之外,陆家和朱家也分别派出一名子弟在武安国麾下出仕,这两人分别是陆家的陆儁、以及朱家的朱桓,分别被武安国任命为了赣县县令和南野县令。二就是这四大世家对武安国的新法令都是极其的配合,这让武安国十分的惊喜。

    全部收复吴郡之后,当初在广信会议中的军事目的算是已经达到了。此时的武安国,治下有交州,荆州的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还有扬州的豫章、会稽和吴郡三郡,境内人口近千万,海陆军四十万,文臣有程昱、刘巴、毛玠、程秉、顾雍、骆南,武将有董平、王牧、赵彦、卢肇、满宠、鞠义、董袭、张英、于糜、樊能。此时的他,可谓是兵强马壮。在袁绍一统河北之前,他都将是毫无疑问的天下第一诸侯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