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三国之锤震九州
字体: 16 + -

第86章 对策(上)

    “州牧你真的要征辟我为功曹从事?要知道老夫的脾气可是不太好。”事实上,当蔡邕得知武安国亲自来拜访自己的时候,他就猜到对方是来请自己出仕的,不过却未想到对方会给与他功曹从事这样重要的职位。

    武安国笑了笑:“伯喈先生此言却是小看与国了,国出身于行伍,每日与兵士厮混在一起,什么样的臭脾气没有见过,先生觉得国会容纳不下先生吗?难道先生的脾气还能臭的过那些粗鄙军汉吗?”

    蔡邕低头想了想,觉得武安国此话倒是颇为有理,于是站起来向武安国行礼道:“既然州牧大人如此看的起老夫,那么蔡邕就答应州牧大人,出任这功曹从事之职。”

    武安国和毛玠、赵英奇也各自站了起来,一起向蔡邕行礼道:“那就拜托伯喈先生了。”

    “就然先生已经答应国所请,同意出仕,那就请先生收拾一下现在就跟我们回广信城吧,城中我们已为先生准备好了府邸仆人。不是国无礼,实在是在下初任交州牧,一切都是一团乱麻,还请先生能够尽早上任,调配核查官员。”完事之后,武安国又对着蔡邕行礼道。

    蔡邕点点头:“这是应该的,不过下官就不回广信了。之前属下在此地为民之时,从来往的过客哪里听到了很多传闻。以前蔡邕只是个小民,没能力管这些事。如今下官已经答应了州牧大人的征辟,自然就要在其位谋其政了,正好前往交州各地验证一下之前的听闻。如果这些传言是真的话,邕也正好为交州百姓铲除一些毒瘤。”

    “没有这么急吧。”闻言,武安国开口道。

    “是啊,就算蔡大人想要到各地巡查,最起码也要跟我们回广信拿上官凭印玺,在带上一些随行人员才是啊。再说了三日之后就是州牧大人和赵姑娘的大婚之日,伯喈先生德高望重,怎么也要出席,做一个主婚人才是啊。”见武安国不愿蔡邕现在就离开巡视,一旁的毛玠也开口帮腔道。

    “哦?真的吗?那真是恭喜了。如此大事,蔡邕怎么也要讨一杯喜酒才是。那么属下就先跟州牧大人回广信城,等州牧大人的婚礼结束后再动身吧。至于行礼,邕没什么好收拾的,就只几件粗布衣物而已。”蔡邕仿佛是猜透了武安国在顾忌什么,因此也并未坚持。

    武安国点点头,干笑道:“好,如此,我们就立刻返回广信吧。”其实她对于蔡邕巡视交州各地其实是没什么抵触的,但是考虑到这些日子他也有好多部下在各地任职,为了防止他们干下什么犯忌讳的事情,武安国下意识的就选择了拖延一下蔡邕,好回去通知一下那些人。

    既然邀请到了蔡邕,那么武安国此行的主要目的也就达到了,四人外加一小童,一起登上了武安国的马车,一路说说笑笑的返回了广信。

    三天的时间一闪而过,马上就来到了武安国和赵英奇大婚的日子。蔡邕因为德高望重的关系,理所应当的被选为了证婚人。因为武安国和赵英奇两人都父母已逝的关系,拜堂之时的高堂就由赵英奇的叔父,武安国之前见过的那位骆南充任了。

    对于这个时代的婚礼,武安国是完全的不了解,一切都是程昱和赵英奇的那位吕叔父、吕伟一手操办的。婚礼全程,武安国都是如同一只木偶一般,浑浑噩噩的度过的。直到三拜,赵英奇被送回洞房之后,武安国的脑袋方才清醒了过来。

    “将军,今日是你大喜的日子,我们可要好好的喝一杯···。”端着酒樽,武安国刚想找找自己今日的目标,就被董平这个铁杆心腹给缠上了。

    武安国摇摇头,小声对董平道:“今日我还有重要的事情,可不能多喝,你自己去找王牧、赵彦他们吧。”

    听武安国这么说,董平点点头,就拿着酒樽自己去找王牧、赵彦等人拼酒去了。武安国则是端着酒樽,各桌都敬了一杯之后,就自顾自的来到了后堂的一个静室之中。不一会,仆人就带着一个老,两年轻,三个人走了进来。

    “墨家当代巨子墨且亓,携弟子墨易、墨迁,拜见侯爷。”来人不是别人,正是前几日赵英奇跟武安国提到的墨家。当日武安国返回广信之后,立刻找来了正与程昱商量婚事的吕伟,请他联系墨家的人

    。收到赵英奇的信件后,这墨且亓三人就立刻从朱崖洲出发,正好赶上了今日的婚事。

    武安国看了看三人,都是草鞋短衣,典型的墨家做派。“三位,快请坐···。”武安国指了指跪垫,对三人道。

    “谢州牧大人···。”三人躬身道谢后,墨易、墨迁先是扶着墨且亓颤颤巍巍的跪坐了下来,然后也各自跪坐到了一旁。

    “三位先生,我这次为何请三位来,相信英奇的书信里已经都说的非常清楚了。”等三人都坐好后,武安国方才开口道。

    墨且亓看了看武安国,认真的问道:“州牧大人,您真的愿意允许我们墨家之人出仕,而且在交州境内自由行走?您属下的官员们不反对吗?”

    武安国也是认真的点点头:“巨子先生,本侯保证,允许你们在交州境内自由的居住、工作、甚至是出仕、收徒。我知道你们在担心什么,不就是武帝那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旨令吗?那都是几百年前的事情了,而且说句不敬的话,如今的你们根本动摇不了儒家的地位了。所以我属下的官员,甚至是那些儒家出身的官员,都对你们的回归没有什么抵制,你们尽可放心。”

    从武安国这里亲自得到确定,三人都是大喜,墨且亓指着自己身后的两个弟子对武安国道:“既如此,我墨家多谢州牧大人了。我这两个弟子,都是尽得我墨家精要的杰出之才,在下愿意让他们出任交州的大工官、大铁官之职,我墨家上下,也愿全部听从州牧大人的调遣。”

    墨迁和墨易也紧跟着道:“我二人及墨家上下,都愿听从州牧大人调遣。”

    武安国高兴的点点头:“好,既如此,本官就不客气了,现今就有一件事继续三位出力。本官之前从英奇哪里听说,墨家有一种船,可在海上航行,且不会倾覆,不知此事是不是真的。”

    墨且亓自豪的点点头:“不错,我墨家的海船,在大海上航行了几百年了,还从未发生过无端倾覆的事情。”

    武安国奇怪的问道:“那不知巨子先生知不知道,同样是在水上航行,为何我们的战船到了海上就容易倾覆呢?”

    墨且亓也是摇摇头:“这个是为什么,我们现在也说不清。但是根据我们墨家几百年观察,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大人请看。”说着,老头就从怀中取出了布帛及笔墨,一边画着,一边道:“根据墨家先辈的观察,一条同样的船,在海上的和在河上,它的吃水却是完全不同的。同样的一艘船,在河上没入水中的部分就多,在海上就少。加之海上风浪又大,所以我们的战船到了海里才容易倾覆。根据这种情况,我墨家先辈设计了一种尖底船,且在船底用金属制作的龙骨压舱。这样一来,即使是在风浪汹涌的大海之上,我们的船也不会倾覆了。”

    “我去,这不就是因为河水和海水的密度不同,所以海水的浮力较大,因此河里行事的平底船才不如尖底船平稳嘛。”看了巨子在布帛上的示例,武安国才总算将初中还给物理老师的知识要了回来。“那么,这样的船你们有几种?造一条最短需要多长时间?”搞清楚为何容易倾覆的原因,又找到了解决办法,武安国自然就打算开始建造墨家的这种尖底船了。

    墨且亓想了一下道:“这种船小的有百料的,二百料的,大的有五百料一千料的。至于制造嘛,百料和二百料的只需十几二十日,五百料的就需一月有余,千料的最少需要两个月。”

    武安国点点头,迫不及待的问答:“那好,给你们足够的原料人手,这种五百料和千料的大船,你们墨家两个月能造多少?”

    墨且亓仔细的计算了一番后:“回大人的话,两个月的时间,如果我们墨家所有的工匠都参与的话,最多建造千料大船二十只,五百料的中型船五十只。”

    “按照这个时代的船只的载重量来看,千料船的载重是六千石,五百料是三千石。这样一来二十只大船是十二万石,五十只中型船是十五万石。刨去船员设施,这些船每次能运送的粮食也就二十一二万石而已啊,不够啊···。”心里暗自计算了一番之后,武安国不甘的问道:“巨子先生,如果我们官府也给你们增派人手的话,数量能不能增加呢?”

    墨且亓摇摇头:“这恐怕是不行,为了安全,这些海船的建造工程都是极其精密的。就算州牧大人给我们增派人手,我们恐怕也只是让他们做些搬运工作,帮不上多少忙。”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