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三国之锤震九州
字体: 16 + -

第18章 瞒天过海(上)

    因为水运之利,濮阳的水军从赶到冈成城,到清理干净河道上的黄巾军巡逻船,仅仅只用了一天半的时间。

    “渠帅,我们在河上的巡逻船都给朝廷军摧毁了,恐怕没有办法时时刻刻的监视对岸的朝廷军了?”对岸的仓亭水寨中,一名黄巾将领苦着脸对卜己说道。

    卜己一惊:“什么?那朝廷的水军有没有可能攻击我们的水寨?”

    那名将领摇摇头:“应该不可能,对方只有中小楼船十来艘,我们因为没有战船,所以不敌。如果对方敢来攻击我们的水寨,只要几千火箭就足以让他们尸沉河底,汉军的将领应该没那么蠢。”

    “哦···。”

    闻言,卜己稍稍放下担忧。不过随即就想起了怎么继续监视汉军的问题,身为这只黄巾军的主将,他是最为清楚的。不论是野战还是守城战,黄巾军想要胜利都不容易。相比之下,他们只要能将朝廷军牢牢的堵在对岸,逼得对方不得不和他们跨河而战,那么他们就至少有了八成的胜算。不过,要想达到这一目的,那么就必须将对岸的汉军盯得死死的,清楚对方每时每刻的一举一动。对方想要在哪里渡河,他们就要率军在对岸堵截。毕竟黄河太长,能够渡河的地方也太多。

    “那么,我们能不能派人游泳过去监视对方呢?反正我们人多。”一名将领开口提问道。

    “呵呵,河水这么冷,河又那么宽,靠游泳?恐怕还未游到一半,人就冻僵了吧。”话音刚落,立刻就有人开口反驳道。

    “不错···。”显然,他的话获得了大多数人的赞同。

    “其实,想要靠游泳到对岸,也不是不可能?”突然,一名将领不确定的说道。

    “哦,说说看,有什么办法?”定睛一看,发现开口的那人正是一名本地人,于是卜己鼓励的说道。

    那人点点头:“我小的时候,家里非常的穷,饥一顿饱一顿,时长饿肚子。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样的情况下,河里的鱼虾就成了我们活下去的希望。可惜的是,每年冬天,因为寒冷的原因,河水都会冻结,即使是破开冰面,其内的河水也是冰冷彻骨,不能入内。于是我们就算着日子等河面的冰层融化,越来越早的,试探着下河捕鱼。这样的天气,在午后的未时到申时之间,阳光最为充足,河水温度最高的时候,向我们这些水性优良的本地人士能在水中待大半个时辰的。这么长的时间,应该足够泅渡过河的。”

    闻言,卜己惊喜的问道:“当真?”

    那人点点头:“当真,如果渠帅不信的话,末将可以带人一试。”

    “好,如果成功了,本帅就给你记一大功。”卜己大喜道。

    同卜己等人一样,此刻带着将领们巡视河岸的武安国等人,一样在讨论靠游泳,能不能游过黄河的问题。同样,他也从一名本地将领的嘴里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不过武安国比卜己从差不多的话里,获得了更多的信息:“你是说只有到未时到申时之间,才适合人泅渡过河吗?”

    “不错,经过阳光一日的照射,此时的河水水温是最高的,早一点,河水温度还不是最高,晚一点,河水的水温就开始降低了。只有在这个时间端,才有可能在这样的时日做到横渡黄河。这一点,住在黄河边,且常常下水的人都知道。”一名汉军将领开口说道。

    “你是说知道河水这一特性的有许多人?”武安国又从对方的话语中得到了一个重要的信息。

    那名将领点点头。“那你认为对面的逆贼中有人知道这个信息吗?”武安国又开口问道。

    那名将领犹豫了一下,随即确定的说道:“应该知道吧,毕竟贼人之中也要不少的本地之人。况且就算他们不知道,为了想办法渡河继续监视我军,贼人也会想他们掳掠的百姓逼问,到时也能获知这个信息。”

    “好,好,好···。”听了那名将领肯定的回答,武安国当即抚掌大笑,连连道好,搞得周围的将领一脸的莫名。

    你道武安国为何如此?原来是他从刚刚那名将领的话语中想到了渡河、甚至是破敌之法。

    按照那名将领的说法,不论是过来还是回去,黄巾军的人都要固定的时间渡河。如此一来,虽然不能阻止对方渡河,但是因为时间有限,人力有限的原因。黄巾军的哨探就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没有时间限制,没有地点限制的随意送哨探渡河。他们只能选择在冈成城附近的一端河岸内登陆,否则太远的话会耽误信息的传递。如此一来武安国就可以安排士卒甚至是派出全军每日在未时到申时的这段时间,专门在河岸这边守株待兔,等着黄巾军的哨探渡河自己送上门来。

    当然,这只是最下等的做法,上等的做法则是派人跟着这些哨探,如果他们看到不能看到的,就将对方抓起来,如果他们看到的是武安国想让他们看到的,就故意放他们回去,给卜己传达一些虚假消息。只要能做到这一点,他就能故意让卜己知道自己在某一地渡河,然后将对方调至对岸,然后自己则在仓亭的对面突然渡河,发动攻击,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大本营空虚。如此一来,定能达到瞒天过海,破敌制胜的目的。

    “好了,我们回去吧。”不过武安国并没有和众将说他的计划,倒不是不相信他们,而是怕他们不小心说漏了嘴。毕竟武安国麾下的这只军队成分十分的复杂,有东郡的郡兵,还有自己来投的义军游侠,还有就是那些世家大户的奴仆,保不准,这些人中就有黄巾军的卧底。

    回到冈成城之后,武安国就下令各军将领,要他们挑选可信的士卒往黄河边上潜伏,监视在未时到申时之间泅渡过来的黄巾哨探。果然,当天夜晚,传令兵就送来了负责管理监视黄巾哨探的士卒将领的报告。说昨日在未时至申时之间,足足有五百七六名黄巾士卒泅渡过河,潜伏到了冈成城的四周,他已经分别派人跟了上去,询问武安国怎么处理这些探子。

    看到这封报告之后,武安国大喜,命令那名将领一定要派人将这些哨探盯牢,万不可轻举妄动。当夜,武安国就命令麾下的士卒大张旗鼓的出击,前往冈成城西南某处的一段河岸,做出一副想要渡河攻击的样子。

    果然,潜伏在四周的哨探也行动了。大军走到哪里,哪里就会有烽火燃起,显然是在给对岸的黄巾军报信。带队的武安国做出一副大怒的样子,下令士卒四处搜查周围的黄巾军哨探,暗地里却命人故意抓一般放一半。闹了一夜,直到天亮汉军才退回了冈成城。

    刚刚回到了冈成城,武安国就收到了在黄河上巡逻的东郡水军的报告。说昨晚仓亭的黄巾军也是近乎倾巢出动,一直在对岸运动,想要阻击我军渡河将士。

    等到天黑的时候,再次收到河岸负责将领的传信,说有大批的黄巾哨探泅渡返回对岸,同时又有更多的黄巾哨探泅水而来。他还是照武安国之前的吩咐,分别派人跟了上去。

    当夜,武安国再次领军倾巢而出,在黄河岸边某地试图渡河,潜伏在四周的黄巾哨探再次的放火为号,提醒对岸的黄巾军。如此反复,一连四天,武安国的部队和对岸的黄巾军都在做着这种跑步运动。

    直到第五天,当收到负责监视黄巾军哨探的将领的传信时,武安国给对方的命令却是:“将对方尽数抓捕,务使一个人都无法逃脱。同时从其中挑几个性子软,好审问的送过来,他想从这些人的口中得到一些重要的信息。”

    半个时辰之后,一队士卒就押着五个黄巾哨探来到了武安国在冈成城中的府邸。据那名负责监视奸细的将领说,这五个人原本都是阳平城外居住的良家百姓,被卜己裹挟到了东阿。这次是被卜己以家人为质,要挟他们过河刺探汉军的动向的。既然是老实百姓,武安国也没有多说,直接开口问道:“黄巾逆贼让你们过河之前,可有什么特殊的安排?”

    “没有,那些逆贼只是让我们潜伏在冈成城四周,监视将军大军的动向。大军开往何处,就让我们在沿途的路上放火为信。”五人中的一人摇头道。

    “那···,那些逆贼让你们放几堆火?”武安国又开口问道。

    “三堆···。”五个人一同伸出三根手指道。

    “果然···。”

    武安国点点头,在心里暗自想到。之前几晚的试探,他就注意到了这点异常。虽然同是放火为号,有时是一堆火,有时却是两堆、三堆。显然,卜己也不是傻子,怕汉军同样放火,借以迷惑他们,所以才命这些黄巾哨探每日往返黄河两岸,为的就是更换作为联络信号的火堆数目。

    “我军今日就会向对岸的逆贼反动突袭,你们自对岸而来,好歹对逆贼的情况知之一二,可愿为我军带路?作为奖赏,我会向圣上上奏,免去尔等附逆之罪。”防人之心不可无,以防这五人说谎,武安国觉得还是带上他们为妙。同时,有这五人在,确实会给大军的作战带来一些帮助。

    “喏,我等愿为大军先驱。”听武安国这么说,这五人大喜,纷纷表示自己会当好带路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