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
字体: 16 + -

第二十一章 |积累和扩大再生产(四)

把潜在的新的货币资本用作能动资本的b、b’、b’’等等(i),564可能彼此购买和出售他们的产品(他们的部分剩余产品)。在正常的情况下,为剩余产品的流通而预付的货币,按照b等等为他们各自的商品的流通而预付的货币的同一比例流回到他们各自手中。如果货币是作为支付手段流通的,那末,在这里只是当买和卖彼此不能相抵时才支付差额。但是重要的是,各处都象这里一样,首先要假定最简单最原始形式的金属流通,因为,这样一来,流出和流回,差额的抵销,总之,在信用制度内表现为有意识的调节过程的一切因素,才会表现为独立于信用制度之外而存在的东西,事物才会以自然形式,而不是以后来所反映的形式表现出来。

3、追加的可变资本

因为以上我们只考察了追加的不变资本,所以现在要转入考察追加的可变资本。

在第一卷,我们已经详细地论述过,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劳动力总是准备好的;在必要时,不用增加所雇用工人的人数,即不用增加劳动力的量,就可以推动更多的劳动。因此,这里暂时没有必要进一步加以论述,而只要假定,新形成的货币资本中可以转化为可变资本的部分,在应该转化时总会找到劳动力。我们在第一卷还论述过,一定量的资本,没有积累,还是能够在一定界限之内扩大它的生产规模。但是,这里要讲的是特定意义上的资本积累,因此,生产的扩大,要取决于剩余价值到追加资本的转化,也就是要取决于作为生产基础的资本的扩大。

金生产者能够把他的一部分金剩余价值,作为潜在的货币资本来积累;只要达到必要的数量,他就能够把它直接转化为新的可565变资本,而不必为此先出售他的剩余产品;同样地,他能够直接把它转化为不变资本的要素。但是在后一种场合,他就必须找到不变资本的各种物质要素;或者象以上说明的那样,假定每个生产者都是为存货而生产,然后把他的成品送往市场,或者假定每个生产者都是为订货而生产。在这两个场合,都是以生产的实际扩大为前提的,也就是以剩余产品为前提的;在前一个场合,剩余产品是实际存在的,在后一个场合,剩余产品是潜在地存在的,是能够供应的。

ii、第ii部类的积累

以上我们假定,a、a’、a’’(i)是把他们的剩余产品卖给也是属于第i部类的b、b’、b’’等等。现在我们假定,a(i)把他的剩余产品转化为货币,是由于把剩余产品卖给第ii部类的b。这种情况所以能够发生,只是因为a(i)把生产资料卖给b(ii)以后,不接着购买消费资料,也就是说,只是因为他这方面进行的是单方面的卖。iic所以能够由商品资本的形式转化为不变生产资本的实物形式,只是因为不仅iv,而且至少im的一部分,和以消费资料形式存在的iic的一部分相交换;而现在,a把他的im转化为货币,是由于这种交换没有进行,相反地,a把通过出售他的im而从第ii部类得到的货币从流通中取出,不用它来购买消费资料iic。因此,在a(i)方面虽然形成追加的潜在货币资本;但是另一方面,b(ii)却有同等价值量的一部分不变资本,被凝结在商品资本的形式上,不能够转化为不变生产资本的实566物形式。换句话说,b(ii)的一部分商品卖不出去,而且首先是他的这样一部分商品卖不出去,由于这部分商品卖不出去,他就不能把他的不变资本全部再转化为生产形式;因此,就这部分商品来说,发生了生产过剩,这种过剩阻碍着这部分商品的再生产,甚至是规模不变的再生产。

因此,在这个场合,a(i)方面的追加的潜在货币资本,虽然是剩余产品(剩余价值)的转化成货币的形式,但是,就剩余产品(剩余价值)本身来看,它在这里是简单再生产的现象,还不是规模扩大的再生产的现象。i(v+m)——无论如何,m的一部分——最终必须和iic交换,以便iic的再生产能够按不变的规模进行。a(i)把他的剩余产品卖给b(ii)时,虽然已经以实物形式向b(ii)提供了不变资本的相应的价值部分,但是同时,由于他从流通中取出了货币,没有接着以买补充他的卖,他就使b(ii)的具有同等价值的商品部分卖不出去。因此,如果我们考虑的是整个社会再生产,——第i部类和第ii部类的资本家都同样包括在内,——那末,a(i)把剩余产品转化为潜在货币资本,就是表示,b(ii)的具有同等价值量的商品资本不能再转化为生产(不变)资本;这不是表示潜在的规模扩大的生产,而是表示简单再生产受到阻碍,也就是简单再生产不足。因为a(i)的剩余产品的形成和出售本来是简单再生产的正常现象,所以就是在简单再生产的基础上,我们在这里也看到了下述各种互为条件的现象:第i部类形成潜在的追加货币资本(所以从第ii部类的观点来看,就是消费不足或有效需求不足);第ii部类的商品储备搁置起来,不能再转化为生产资本(所以对第ii部类来说,就是相对的生产过剩);第i部类的货币资本过剩,第ii部类的再生产不足。第i部类已经将足够的生产资料卖给第ii部类,第ii部类应当可以进行再生产。只是第ii部类前一次生产的商品尚未卖完,手中的货币短缺,难以再次向第i部类购买同样规模的生产资料。第i部类的货币积累导致其在下一次循环中产品难以卖出。

关于这一点,不必多谈。我们只要指出,在说明简单再生产的时候,我们的前提是,第i部类和第ii部类的全部剩余价值是作为收入花掉的。但是,事实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作为收入花掉,另一部分则转化为资本。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有实际的积累。积累是靠牺牲消费来进行的这种一般的说法,不过是和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相矛盾的一种幻想,因为这种幻想假定,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消费,而不是剩余价值的攫取和资本化,即积累。因果倒置。这种将积累视为节欲的幻想仍然是现代庸俗经济学的主要思想。

现在,我们要比较详细地考察一下第ii部类的积累。

iic方面的第一个困难,即怎样由第ii部类的商品资本的一个组成部分转化为第ii部类的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是与简单再生产有关的。让我们采用以前的公式:

(1000v+1000m)i和

2000iic交换。

假如第i部类的剩余产品的一半,即1000/2m或500im,再作为不变资本并入第i部类,留在第i部类的这部分剩余产品,就不能补偿iic的任何部分。它不转化为消费资料(在转化为消费资料的场合,在第i部类和第ii部类之间的这部分流通中发生的,是实际的互相的交换,也就是双方的商品换位,这不同于以第i部类的工人作为媒介的1000iic由l000iv进行的补偿),而要在第i部类本身内作为追加的生产资料来用。它不能同时在第i部类和第ii部类完成这个职能。资本家不能既把他的剩余产品的价值花费在消费资料上,同时又对这个剩余产品本身进行生产消费,即把它并入他的生产资本。因此,和2000iic交换的,已不是2000i(v+m),而只是1500,即(1000v+500m)i。这样,500iic就不能从它568的商品形式再转化为第ii部类的生产(不变)资本。于是第ii部类就会发生生产过剩,过剩的程度恰好与第i部类生产已经扩大的程度相适应。第i部类的实物积累导致第ii部类的生产资料不足,第ii部类的再生产应当是不足的。同时,由于500im没有与相应的iic交换,因此,第ii部类前一次生产的商品也没有卖完(生产过剩)。与前一种情况不同的是,第ii部类贮藏的货币量不变,而第i部类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减少500。如果第i部类资本家手中有500货币,可以购买剩下的iic。这样,第i部类的资本家的消费不变,实物积累500,货币减少500;第i部类的资本家的商品全部卖完,手中多出500货币,相应的再生产用的生产资料减少500。第ii部类的生产过剩也许会这样严重地反应到第i部类上,以致第i部类的工人用在第ii部类消费资料上的1000,也仅仅是部分地流回,因而这1000也不是以可变的货币资本的形式回到第i部类的资本家手中。这时应当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应当将这种变动推演到再生产和再再生产的结果上,比如按同样的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比例,以便更清晰地考察最后的结果会发展到什么地步。第i部类的资本家将会发觉,仅仅因为他们有扩大再生产的企图,就连规模不变的再生产也会受到阻碍。这里还要注意,第i部类事实上只有简单再生产,公式中列举的要素只不过为将来的扩大,比如说下一年的扩大,进行不同的组合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