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瑞芳趣话
字体: 16 + -

第十一章 3

借与大自然白菊融为一体,抒发跟古代既有名又有骨气的屈原陶潜气脉相通的情怀白菊经历了萧萧无情风雨,被打得花垂叶落,它不像牡丹花那样艳丽,它不做妖媚的打扮,它没有迷人的香气,更不做奇态怪形,只有屈原笔下的风骨,陶潜笔下的风韵,才跟它相符。看了李清照的《咏白菊》,再回过头来看林黛玉咏菊“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喃喃负手叩东篱”,“忆旧还寻陶令盟”。

林黛玉对李清照承传关系一目了然。到《桃花行》长诗中,李清照的词句稍加改动变成了林黛玉的诗句“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这句诗是李清照词句“人似黄花瘦”的翻版。李纨对薛宝钗的诗歌评价是“含蓄浑厚”。

薛宝钗是大观园青春女性中最稳重最深沉也是最有雄心大志的人物她不爱修饰,为人低调,不张扬,所以,她的诗歌就写得特别雍容,特别沉稳,特别含蓄。同样是咏白海棠,她的诗就跟林黛玉迥然不同。在林黛玉笔下娇羞的白海棠到薛宝钗笔下就成了端庄的,珍惜芳姿,珍重身分,有意识把自己严密地封闭起来,所谓“珍重芳姿昼掩门”。

但是薛宝钗又是一个入世的人,绝对不是一味退缩一味低调,她知道自己的分量,自己的魅力,所以又出来这样的句子“淡极始知花更艳”。

正是因为不加修饰,正是因为素面朝天,才更加显出天然的艳丽。这是写白海棠,也是薛宝钗的高度自许。她接着还写了句“愁多焉知玉无痕”?愁苦太多怎么会不给自己的生活造成不足呢?有的专家认为这句是暗指林黛玉且有点儿不以为然,似乎有点牵强。史湘云宽宏大量,豪放疏朗,她的诗就写得扬扬洒洒。咏白海棠诗出现“也宜墙角也宜盆”这样通达的诗句,实际上就是史湘云那种与什么人都能和1皆相处的品格。史湘云未来的命运是“白首双星”,是跟她嫁的才貌仙郎两地分居,所以写出“自是霜娥偏爱冷”,“幽**向嫦娥诉”,似乎寂寞的月中嫦娥跟史湘云的命运有关系。诗社的发起人是探春。探春刚强而有志气。她的咏白海棠就出现这样一联“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

她的咏菊诗也就出现了“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

巾帼不让须眉。冷月葬诗魂大观园诗会的绝响是第78回林黛玉和史湘云在凹晶馆联诗。最后的两句是“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前一句是史湘云的,后一句是林黛玉的。其实都是隐写两个人的结局。

《红楼梦》曾借人物对话的方法,说史湘云爱做男子打扮,其身材如“鹤形”而林黛玉最著名的故事是葬花。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寒冷的池塘飞过孤零零的仙鹤,清冷的月光埋葬美丽的花魂。林黛玉这句诗到底是冷月葬“诗魂”,还是“花魂”,还是“死魂”?红学界有很多争论,各说各有理。“死魂”是程甲本用的,显然不合理,人既然成了“魂”,何用再加“死”字?“花魂”是蔡义江等红学家极力主张的。蔡先生是唐宋诗词研究专家他从对仗角度分析,认为“鹤影”跟“花魂”对称,这相当有道理。因为“鹤”与“花”对称,“鹤”与“诗”不对称。

但同样是诗词名家的冯其庸先生则认为是冷月葬“诗魂”,冯先生认为林黛玉就是以诗为魂。我比较赞同蔡义江先生的观点。林黛玉的著名故事是葬花,林黛玉自己就是花魂。而葬花魂的时空是“冷月”,即秋天的月亮。脂砚斋多次透露,林黛玉之死,跟死于中秋节的杜丽娘相似。智能刘姥姥―刘姥姥进大观园(一)刘姥姥一个大字不识却是智能人物她在困难时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妙法她跟人周旋时能察颜观色巧妙应对她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出色的口才她侠肝义胆知恩报恩敢作敢当。“刘姥姥进大观园”已经成为老百姓的日常用语。

《红楼梦》写贵族家庭的喜怒哀乐,却有个底层人物引人注目,刘姥姥。“刘姥姥”,顾名思义,就是姓刘的外祖母,其实写“女”字旁“姥姥”不恰当。应该是不带“女”字旁的“老”。

“老老”是古代北方对老年妇人的称呼。也就是说,贾府的人叫的是不带“女”字旁的“刘姥姥”,意思是刘老太太。前些年写红学章写个“刘姥姥”即姓刘的外祖母,讲究的红学家就说凭这点就不像是研究红学的。我的大师兄李希凡就据此挖苦过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