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瑞芳趣话
字体: 16 + -

第五章 4

晚饭后贾赦带着合族男子在西街口外迎接,贾母带着合族女眷在荣国府大门外迎接,又是静悄悄等了半天,才有一对太监骑马过来,到西街门下马,把马赶出,垂手面西站立,过老大一会儿,再来一对太监,依样画葫芦,这样来了十来对太监,都站好之后,才听到隐隐的细乐声,再一队一队地过完皇家的仪仗队,才是八个太监抬着一顶金顶金黄绣凤版舆缓缓行来,这里边抬的就是贾母的亲孙女儿,而贾母等人连忙在路旁跪下。在这之前,贾元春的亲爹贾政及伯父贾赦,早就在西街口跪下了。元妃游幸过大观园,坐省亲车驾进荣国府,这才是真正回家了。按照封建礼法,孙女儿回娘家得向祖母行礼。元妃进人贾母正室,想行家礼时,“贾母等俱跪止不迭”。

孙女儿要行礼,倒是老祖母又给她跪下了!所谓皇家的威风,皇家的礼仪,还有一点儿人性吗?我们看一看元妃省亲活像生离死别的家人会面。元妃跟家人见面是欣喜还是悲哀?我看是悲哀大于欣喜,而且带有明显的生离死别的色彩。元妃一手搀了贾母一手搀了王夫人,也就是一手搀了从小儿把她带在身边的祖母,一手搀了生身母亲,满眼垂泪,三个人心里有许多话,只是都说不出,只管呜咽对泣。为什么祖母母亲跟孙女女儿见面却满腹心事都说不出?不是说不出,是不敢说。作为祖母和母亲很想问问女儿,你的婚姻幸福吗?但是她们不敢问,因为被问者的婚姻对象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一语不合就可以下令罢官下令抄家下令杀头的皇帝。贾元春的婚姻是否幸福,是绝对不可以问也绝对没人敢问的。祖母和母亲见到出嫁的孙女女儿,还想问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时候可以抱外孙?可是贾府的人敢问吗?皇帝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谁知道贾元春到底在皇帝那儿占据什么地位?所以,寻常人家出嫁女儿回娘家常谈的话题,在元妃归省时,都成了雷区。当贾元春跟贾母王夫人呜咽对泣时,邢夫人李纨王熙凤及贾府三姐妹都在一旁围绕垂泪无言。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找到话说,都会妙语如珠的王熙凤怎么也成哑巴啦?这完全可以理解,聪明如王熙凤,敢捋老虎的胡须吗?贵妃归省能允许她口若悬河吗?而在《红楼梦》中,只要有王熙凤在场,就有极大的乐趣,就有奇思妙想的话语。

《红楼梦》前八十回,唯独在元妃归省场面,最有生机最有活力的王熙凤成了“徐庶进曹营--言不发”。

这是多么耐人寻味啊。结果就只能是贾元春半吞半吐地把自己的痛苦和不幸告诉祖母和母亲“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

说完了又哭起来。皇宫成了“不得见人的去处”,元妃归省跟亲人见面出来频率最高的词居然就是“呜咽”“哭”,好像并不是贵妃衣锦还家,竟然是来跟家人生离死别了。实际上,元妃省亲既是生离也是死别。不伦不类的父女对话贾元春见过了祖母和母亲,该见父亲了。这是个什么情景呢?“贾政至帘外问安。贾妃垂帘行参等事。”

也就是说,做爹的隔着帘子跟女儿见面向女儿请安叩见元妃。做父亲的,竟然只能隔着帘子参拜自己至亲骨肉的女儿!就是因为她已经成了皇帝的“身边人”!

元妃倒想跟父亲说几句心里话,隔帘垂泪说“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然骨肉各方,终无意趣!”这话说得很动情庄户人家,虽然吃的是腌菜穿的是布衣,但是一家人可以和和美美,享受天伦之乐。我们现在虽然已经富贵到极点,但是却骨肉分离,想想真没有什么意思!元妃终于大着胆子把心里的苦闷跟父亲说出来了,得到了什么回答呢?得到了一番令人啼笑皆非的回答。贾政“含泪启道”,“启”是臣子对皇帝的口气,“含泪”是父亲对女儿的情感,但这点父亲对女儿的情感完全淹没在臣子对皇室的恭敬之中了,贾政说“臣,草莽寒门,鳩群鸦属之中,岂意得凤鸾之瑞。”

意思是我这个做臣子的,出身在山村的穷人家,家里的这帮人都是乌鸦麻雀,没想到鸦鹊窝里飞出您这么个金凤凰!这段话说得多么虚伪多么矫揉造作多么言不由衷!贾家是寒门吗?不是,是世代公卿贾家的儿女都是些乌鸦和麻雀吗?更不是。探春就一点儿也不比元春差。可是做父亲的为了恭维做了皇妃的女儿竟然说出如此不符合事实的话来!再看看贾政如何用颂圣语气说自己的女儿“贵人上锡天恩,下昭祖德,此皆山川日月之精奇祖宗之远德钟于一人,幸及政夫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