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话说到领导心坎里:一分钟打动领导的说话术
字体: 16 + -

纠正领导的过错时,把指责变为商量

上司只是普普通通的一个人,所以很多时候都不是万能的,也有做错事情的时候。作为下属的你,这个时候一定要纠正上司的错。不过,纠错的方式、方法很重要。在古代,给皇帝进谏的大臣们,讲究方式、方法的都成了一代名臣;方法不好的,基本上都成了“刀下之鬼”。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谁都不愿把自己的错处或**在公众面前曝光,一旦被人曝光,就会感到难堪或恼怒。在上司有错的时候,作为下属的你纠正时一定不要在公共场合人多的地方,这样会使上司很难堪,大丢面子。今天你让他丢了面子,明天他就有可能让你丢了饭碗。

李亮公司上周招聘了20名业务员,安排在本周二统一进行培训,培训三天,培训由具有多年培训经验的副总经理主讲,人事部从旁协助。

周二上午八点,20名公司的新业务员穿着统一的服装整齐划一地坐在培训教室里,等待着培训的开始。不一会儿,副总经理来到了教室,从人事部经理手中接过一份名单,副总经理要点一下名字,看人员是否到齐。

当副总经理念到“王土明”的时候,教室里一片寂静,无人应答。接着,副总经理又念了几遍“王土明”,还是无人应答。

这时,一位业务员突然站了起来,没好气地说道:“错了,领导,我叫王士明,不是王土明。”话里透出深深指责的意思。顿时,教室里发出一阵低低的笑声,副总经理的脸色一时变得很难看。

“报告副总,我是人事部的打字员,我把字打错了。对不起。”站在人事部经理旁边的一位小伙子赶紧说道。

“太马虎了,下次注意。”副总挥挥手,接着念了下去。

培训结束后,没过多久,那位叫王士明的新业务员就被辞退了,而人事部的那位打字员却被调到副总经理身边做了助理。

大多时候,只要是人,就难免因一时糊涂做错事情。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把握住指责别人时的度。既要指出对方的错误,又要保留对方的面子。业务员王士明在指责副总时,虽然指出了错误,但是却让副总在众下属面前丢了面子,他就是没有很好地把握这个度。

上司犯错误是难免的,而聪明的下属在纠正上司的错时往往都是把指责上司的错变成跟上司商量问题。

下午刚上班,一份件摆在了王磊的办公桌上。王磊打开一看,是关于奖励销售人员去度假的。可是紧接着往下看,王磊却皱起了眉头,原因是件里注明参加度假的只能有8位人员。这一下子让王磊这个销售经理犯难了,因为销售部的销售人员有10个人,工作都很努力,如果只去8位,那剩下的2个人肯定不干。王磊拿起电话问了相关人员,得知是张总弄错了销售部的编制。

王磊找到了领导张总,然后说:“张总啊,谢谢您这次给我们销售部这么大的奖励。”张总说:“这都是你们应得的!”

“找您商量个事情,好吗?”王磊最后神秘地说。

“有什么事你说吧。”

“张总,是这样的,我看件上说参加度假的只有8个人。可是我们部门有10名销售员呢。如果去8个人,剩下的2个人肯定会心理不平衡。”当王磊说道“10个人”的时候,张总脸色一变,说:“那你认为该怎么办?”

王磊回答说:“激励总比不激励要好。您看能不能这样,为了整个销售部的战斗力,再增加2个名额?反正公司都已经决定花钱奖励了,再多2人去也是一样。到时把吃喝住行各方面的标准稍微降下一点,这两个人的钱不是出来了吗?您看,这样能行吗?”

张总看王磊没有点破自己搞错人员名单的事情,就会心地一笑,说:“好吧,我一会儿跟有关人员说一声,就按你说的办。”

王磊走出办公室的时候长出了一口气。

纠正上司的错误时,要以亲切的话语作为开场白,言辞不但要婉转,语气还要尽量温和,最好能用商量的方式,变指责为讨论。实践证明,迂回战术让你无往而不利,直捣黄龙让你得不偿失。像王磊一样,不但巧妙指出了问题的所在,还提供了问题的解决方案。他说话时,婉转地暗示上司所犯的错误的同时,还没有让上司感到难堪,不但保住了上司的面子,而且还让上司改正了错误。

如何才能让犯错却不自知的老板明白自己的错误,这也是需要技巧的,下面就来归纳总结一下:

第一,请先确定到底是不是上司犯的错,这是重中之重。如果对上司犯的错误持怀疑态度,不能百分百确定的话,最好还是仔细地确定一下,这个错误到底是不是上司犯的?或者上司犯的错误是不是真的算错误。

第二,一旦确定是上司犯的错,那么就要开始找个合适的时间并且观察上司的脸色,然后找个合适的场合,再设计一段好的开场白,对上司犯的错“点到为止”。

第三,切记不要在公共场合直截了当地指责上司的错误,因为这只能算是“匹夫之勇”。老板的面子非常重要,从古到今皆是如此。因此,请等人群散去时,私下找上司谈。

说话感悟

是人就会犯错,领导也是人,也会如常人一样犯错误。领导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下属纠正领导错误时的方式。直接批评领导是最不明智的做法,能避免就尽量避免,因为这种做法很有可能让你成为“刀下之鬼”,而如果你采用的方法得当,在纠正领导过错时,变指责为商量,那么你就很有可能成为“一代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