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话说到领导心坎里:一分钟打动领导的说话术
字体: 16 + -

总是附和会让领导小瞧你

每个人都愿意听到别人的赞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领导也是如此。因此很多员工认为只要会“拍马屁”,对领导的任何指示和决策都采取一味地附和,就一定可以得到领导的赏识。我们不可否认,领导会喜欢一些总是能够言听计从的员工。但是这只是在一般的相处过程中,当真正提到工作,谈一些关系到公司利益的重大决策时,领导更愿意接受的员工往往是那些敢于向领导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真心为公司考虑的员工。

因此,作为下属,如果你认为领导的观点存在问题,如果你认为自己有更好的建议,那么就勇敢地说出来。一般说来,只要是为了公司考虑,为了领导好,如果事实证明你的提议是完全正确的,领导一定会对你赞赏不已。

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一家灯具公司的老总提出来要进行业务扩张,并把销售额定在了80万元人民币。他在公司开了一个小型会议,并第一个问作为销售部主管的王梅林:“小王啊,今年你们销售部的任务比较重,为了让你们部门能够更好地完成任务,我准备给你们再招3个销售经理,你看如何?”王梅林在心里想:“80万的销售指标,3个销售经理是根本完不成的。”他对老板说:“老板,这是公司的一项大决策,您容我考虑一下,下午下班前,我一定给您一个答复。”老板点头同意了。

回到办公室,王梅林将公司近几年的销售业绩、完成业绩的人数,以及产品销售增长率等情况都做了系统的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要想完成80万的销售额,至少需要招聘5名销售经理。根据这些情况,王梅林做了一份详细的分析报告和方案。在去老板办公室之前,王梅林犹豫了一下,因为自己的方案和老板的想法有些出入,而且会让公司多支付两个人的工资,很有可能惹老板不高兴。不过他转念一下,如果不这样的话,不仅完不成80万的业绩,而且会让公司少赚很多钱。

于是他拿着方案,走进了老板的办公室。他一边给老板看方案,一边在一旁讲解。看完报告后,老板认为王梅林分析得很有道理,不仅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还对他的工作态度大加赞赏。

当你在工作过程中有了自己的想法或者见解的时候,不要把它埋在脑海里,要主动地向领导说出来。即使你的观点跟领导有所出入或者完全相反也不要害怕。只要你是从公司的角度考虑,即使是错误的观点也一定会得到领导的谅解,而如果你因为害怕,而不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那么时间长了,领导就会认为你是一个毫无主见,没有热情的下属。通常情况下,领导是不会欣赏这样的员工的。

魏征是中国古代唐初的一名宰相,他以敢于向皇帝直言进谏而著称。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唐太宗有不对的地方,魏征都会毫无畏惧地对其劝说,即使唐太宗因此而大发脾气,他照样慷慨陈词,据理力争。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先是委任魏征为谏议大夫,专门向自己提意见,后来又提拔他为宰相。在唐太宗任职几十年间,为了使大唐民富国强,魏征先后向唐太宗进谏了二百多次。每一回,唐太宗都慎重地考虑他的意见,并尽量采纳。

一次,唐太宗违反自己规定的“18岁成年男子才须服兵役”的规定,决定征召16岁以上,18岁以下,身材高大的男子从军。命令一出,就遭到了魏征的极力反对,唐太宗非常生气,他对魏征大加训斥。魏征毫不畏惧,他对唐太宗说:“您现在把强壮的中男都抽去服兵役,那么,田由谁来种?工由谁来做?您常常讲,我当国君,首先要讲信用,可是国家的法律明规定,男丁中的强壮者才需要服兵役,您为什么不遵守呢?您这样做,在老百姓面前不是失去信用了吗?”

魏征为国为民的心意,将唐太宗一肚子的火气浇灭了,于是他立刻下令停止征召中男服役,还奖赏了魏征。

在实际工作中,对领导要尊重、慎重,但是决不能一味地附和。一个总是对领导“抬轿子”、“吹喇叭”的员工,不仅会有损自己的人格,也很容易引起上级的反感和轻视,从而失去被重视的机会。因此,不要认为和领导意见不合就会刺伤领导的自尊心,使其难堪。其实,如果你一味地附和领导,会容易使其认为你是一个“不忠诚、能力平庸”的员工,而如果能巧妙地反对领导一些不合理的观点则可显示出你的才干。

说话感悟

职场中,很多下属对于领导的话言听计从,只懂得被动地适应上级。这种俯首帖耳的“老绵羊式”的作风,反而不易得到领导的赞美。因此,为了让领导赏识自己,作为下属,应该学会利用和推动上级的各种方法与技巧。和领导真心交流,不仅能够摆脱依附性、服从性,而且可以发挥自主性、能动性,从而表现自我并获得上司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