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点投资学全集
字体: 16 + -

第三章 金钱博弈游戏,从创业开始创业投资一点通

君不见,多少豪杰挺立商海潮头,扬帆搏浪,叱咤风云;多少勇士满怀激越豪情,驰骋商场,展现锋芒。然而,“创业艰难百战多”,创业投资绝非是一件简单的事,要将这个美好的概念化为美丽的彩虹呈现在眼前,必然需要掌握一定的经营智慧。

不熟不做,投资你熟悉的行业

“天才也怕入错行”,选择什么样的致富领域将直接决定着你未来的财富积累。要全面熟悉致富领域的实务知识与技巧,从中找到赚钱的“卖点”。

常言道:“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所以自己在创业时最大的误区就是选择自己不熟悉的行业。这会让你付出多于10倍的精力和物力而获得的财富结果却不是你想要的。所以,

创业成功的关键原则是“熟悉”。做生意的原则也是一样:不熟不做。

学校餐厅的老板是怎么赚钱的?闹市区的商店是怎么赚钱的?出租车司机是怎么赚钱的?报社通过什么赚钱?手机专卖店通过什么赚钱?沃伦巴菲特通过什么赚钱?

闭了眼睛一想,各行各业赚钱的关键,只在“熟悉”二字熟悉一个行业到一定程度(或相当程度),研究它的规律,具备比较成熟的业务关系和一定量的资金,你就可以自己创业了。

“不熟不做”的好处,是创业者本身在该行业已建立了人际网络,在客源方面会较有保障。如果创业者有意进军某个新行业,宜先多结交该行业的朋友,待人际网络建立起来后再正式开业。此外,工余时不妨多参加社交活动,扩展自己的圈子,或许这些新相识就是你将来的顾客。

“熟能生巧”在生意上一样适用。而且,你不熟的话在同业竞争中就处于劣势,除非你很有钱,能赔得起交得起学费。所以不管你做那一行,一定是不熟不做!

李嘉诚的投资思维模式即讲究“不为最先”,通常情况下,最新的最热的时候先不进入,不抢“头啖汤”,等待一段时间后,市场气候往往更为明朗,消费者更容易接受,自己的判断决策也会比较准确,这时候采用收购的办法介入,成本最低。“稳健中寻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是李嘉诚的经商信条。

投资大亨“股神”巴菲特也有一个习惯,不熟的股票不做,所以他永远只买一些传统行业的股票,而不去碰那些高科技股。股市不景气,许多人就想炒邮票、炒外汇、炒期货、进行房产投资甚至投资“小黄鱼”,其实这些渠道的风险都不见得比股市低,操作难度还比股市大。所以自己在没有把握前,把钱放在储蓄中倒比盲目投资安全些。

创业所选项目要是自己所熟悉和擅长的,需要有自己的特色。只有特点鲜明的产品才有生命力。

“创业时一定要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好产品,一个能够赢得顾客口碑的产品,一个让顾客在你的小店里排队的产品。有了这样的‘拳头’产品,你才有可能闯出更大的天空。”

20世纪的最后20年,可谓是香港的黄金时期,炒楼炒股,沸沸腾腾,就是想不发财都难。而这20年,也是臧健和从创业到成功的20年,可为什么在到处都是商机的香港,臧健和却一直紧抱着几元钱一袋饺子的小生意不肯放手呢?

这正是臧健和的赚钱智慧之一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

这并非一种倔强的固执,而是她自己在经验中的感悟。当房产股市风起云涌,一夜暴富者层出不穷时,臧健和也不是没想过在金融地产的财富之海中打捞一笔,满载而归。

那些年里,她也买过股票,但并没有赚到什么。她买进的时候是80多港元,后来涨到100多港元,经纪人建议她抛,可她却觉得还是等一下再说,结果这一等,反而跌得惨不忍睹。炒房她也尝试过,但似乎比炒股更不在行。

经过无数次尝试,臧健和渐渐地明白了,既然她会包饺子,就要把包饺子当成自己的终身事业,把它做好,并且自己也有信心、有能力把它做好。别的呢,既然不是办不好就是不明白,而且还会因分心而影响到自己的生意,那就干脆不做,专心专意地包饺子。“渐渐地我就明白了,既然会包饺子,我就要把它当成我的终身事业……好多人都劝过我做其他生意,我说我就会包饺子。”

包饺子的确是臧健和最擅长的事。

臧健和最初的水饺是典型的北方包法,皮厚、味浓、馅咸、肥腻,后来她针对香港人的口味,不断地加以改进。

第一天卖饺子,臧健和的心情忐忑不安。当时有几个打网球的年轻人,循着热气四溢的香味走了过来。他们说,从来没有见过“北京水饺”,想尝一尝。

臧健和恭恭敬敬地把水饺端给他们,然后盯着他们的表情。没想到几个年轻人异口同声地说好吃,每个人又都吃了第二碗。臧健和激动得当场流下了热泪。

还有一次,她在码头卖水饺,发现一位顾客吃完水饺后,把饺子皮留在了碗里,她忍不住上前询问。那个顾客毫不客气地告诉她说:“你的饺子皮厚得像棉被一样,让人怎么下得了口!”这一句话,让她难受了几天,也忙碌了几天,终于找到了擀出薄而透亮的饺子皮的窍门。

皮薄馅大、鲜美多汁的水饺终于得到了顾客的认同,有一段时间,每天都会有数十位顾客排队等在湾仔码头她的摊档前吃水饺。

从此,臧健和使足了劲卖水饺,早晨五六点开始一直干到晚上12点。当最后一班渡船停下来后,她的生意才停止。接着她就开始收拾卫生、洗刷码头,虽然没有人要求她这样做,但她觉得环境弄脏了会对不起社会和别人。

明白了自己的选择后,臧健和就不再有任何其它的想法,而这也让她在金融风暴时得到了自己意想不到的收获。

因此,后来臧健和在给香港大学生讲课的时候告诉他们:“要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不要做自己不熟悉的东西。要做比较有把握的事情,但要敢担风险,因为这样的风险是你能承担的。”

从推着一辆木制手推车,在香港湾仔码头附近摆小摊,出售自制水饺,到现在的身价上亿,她走过了太多的艰辛,也经历了太多的不幸。她像我们所有人一样,也曾经是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女人,但凭着自己的坚强意志与不断奋斗,她终于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奇迹。

她的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经验,她的智慧足以使我们受益终身!

天生聪明、有商业头脑的人,他们创业也许会很顺利;如果你不是天质聪明也不很幸运,那么,创业的一个要求就是熟悉。熟悉之后,动动脑筋,可以总结出行业的规律,就可以赚钱了。

年轻的创业者,做你自己热衷的项目吧,只有这样,你才会不屈不挠、坚持到底。如果对你所做的项目没多大兴趣,还是趁早别做,否则中途碰到问题就很容易动摇,不会坚持下去甚至半途而废。

投资学课堂:

在你选择干哪一行时,首先要反问自己:“我懂得什么?我干什么最有把握?”哪行有把握就干哪行,这是你事业成功的基础。所以你切不可掉以轻心,盲目冲动,随大流走。

看准行业选对路

成功人士经商的眼光,表现在选择行业上。在选择行业时,他们有自己的秘诀:选择最有发展潜力的行业方向。据《福布斯》十亿富翁编辑路易斯卡罗尔透露,世界最富的富翁涉及的领域主要是房地产、产权投资和日用品。可见,选中可以发大财的行业更容易创造更多财富。

看准行业选对路,充分挖掘行业潜力,能获得最多的利润。麦当劳的崛起在人们心目中简直是一个神话。这个以经营汉堡包为主的快餐王国,历经50年,到20世纪末,在全世界9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8万多家分店,每天销售汉堡包达2亿5千万个,年营业额达170亿美元。

麦当劳的创始人是麦克、迪克兄弟,而真正让麦当劳发展成为快餐王国的却是雷蒙克罗克。在这个推广过程中,克罗克选择快餐行业的决定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发现最有潜力的行业

克罗克早年家境困难,高中只上了一年就休学了。他在几个旅行乐队里弹过钢琴,又在芝加哥广播电台担任过音乐节目的编导。从1929年起,克罗克一直从事推销工作,先推销房地产,后来卖纸杯。

50岁的时候,克罗克失业了。为了谋生,他不得不在半夜乘游览车偷偷地离开故乡伊利诺,到加州找工作。

克罗克找到了搅拌器直销的工作。有一天,他到麦当劳兄弟的店里去推销,看到好多人在这家小小的店面排队买汉堡包吃。克罗克想:“为什么这里的汉堡包能引来顾客排队呢?”

经过询问,克罗克才发现这里的汉堡受欢迎的原因:美国传统的汉堡包是冷的、硬硬的,而麦当劳兄弟的汉堡包是热的、软软的、香香的,清洁、卫生、干净。

克罗克想:“这种企业一定会成功,一定很有吸引力。”他用心地和麦当劳兄弟做朋友。

交往3年后,克罗克问麦当劳兄弟:“你们为什么一直把麦当劳局限在加州呢?这个企业简直可以经营到全世界。”

麦当劳兄弟坦率地说:“我们的目标不是卖汉堡包啊!我们做汉堡包是为了纪念母亲当年做的汉堡包,只是跟别人分享这种美食而已。”

自立门户创业

克罗克意识到,目光短浅的麦氏兄弟没有看到自己的生意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他们没有看到这一产业的辉煌前景。

克罗克决定跟麦氏兄弟合作,他说:“是不是可以让我用你们的名字,用你们这个店的名字,到我的故乡伊利诺开始经营麦当劳的事业?”

“可以啊,欢迎。”

克罗克得到了经销权,但条件却颇为苛刻:克罗克只能抽取连锁店营业额1.9(百分号)来作为服务费,而其中只有1.4(百分号)是属于克罗克的,0.5则归麦当劳兄弟。雄心勃勃的克罗克接受了这个条件。

1955年3月,克罗克的麦当劳连锁公司正式成立。克罗克用他的推销天才使得开分店的速度越来越快。到1960年,克罗克已经拥有228家麦当劳餐馆,营业额达3780万美元。

随着规模的扩大,麦氏兄弟抽去的利金将更多,而且按合约,克罗克不得对服务系统做任何修改,这严重阻碍了麦当劳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定要买断麦当劳!”克罗克下了决心。

1961年年初,克罗克跟麦氏兄弟谈判,麦氏兄弟出价惊人:“非270万美元不卖!而且一定要现金。”

克罗克和财务长桑那本使出浑身解数,借贷到270万美元,买下了麦当劳餐馆的名号、商标、版权以及烹饪配方。美国的全部麦当劳快餐店都归于克罗克名下。

扩大连锁经营

克罗克终于可以放手大干了,他把自己的那一套创新经营做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到麦当劳求职的人十分踊跃。他们要经过严格的考核,大部分人被淘汰,只有那些最有潜力获得成功的人才被录用。

克罗克发展连锁店的指导思想是:为了阻止那些不称职和才能平庸的人进入,公司将最初的现金投资额定得很高。

取得一家麦当劳分店经销权要花11万到12.5万美元,其中必须自备一半现金,另一半可以向银行申请贷款。资金到位以后,由克罗克派人选择地点并建造餐馆。当新的分店开张后,分店经理要将每月营业额的11.5(百分号)付给公司。

按这种方式计算,一家经营良好的餐馆,在3年内就能赚回原来的投资额。一个中等水平分店的经理每年可盈利5万至7.5万美元。

到20世纪80年代初,麦当劳在世界3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6000多家分店。麦当劳公司凭借其锐不可挡的攻击力,在世界上众多的国家纷纷登陆,终于缔造起了全球快餐王国。

克罗克的麦当劳快餐取得如此风靡全球的成功,是因为他具有独特的眼光。克罗克在销售行业干到50多岁,直到看到麦氏兄弟经营的汉堡生意才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他看准了这一个行业,相准了这一个门道,便不断地朝着合作的途径靠近。

正是因为克罗克看准了行业,选对了路,他在与麦氏兄弟的第一次合作中就获利颇丰。如果不是因为这个行业很有发展前途,他的成功之路就不会来得这么快速。

投资学课堂:

选对行业走对路才能成就自己,否则,会走很多弯路。

经商没有禁区

富人创富时,什么行业都敢闯,什么小钱都敢赚,他们心底的秘密就是:经商没有禁区。

人们赚钱的途径有很多种,但是最后都会表现为一种统一的形式金钱。对于富人来说,经商没有禁区。只要是可以生财的地方,都是他们可以奋斗的地方。有市场的产品再小也是大买卖,没有市场的产品再大也是小生意。

废纸回收成首富

经商不分行业贵贱,只要能赚钱,富人都会去赚钱和创业。中国第一位女首富张茵就是通过废纸回收再生产问鼎首富的。对于很多人来说,回收废纸是一件很不体面的活,但是,张茵却把它当成了事业来做,而且赚得了丰富的资金。

在《观澜湖2006胡润百富榜》上,东莞麻涌玖龙纸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茵以270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第一位女首富。2007年,她进入了《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排行榜390位。她是怎么从白手起家发展成大富翁的呢?

张茵祖籍黑龙江省鸡西市,1957年出生于广东,父母都是“南下”军队干部。张茵有八个姊妹,她是最大的一个,家庭条件非常艰苦。幼年的张茵很少人去会想到财富这个字眼,她的理想是做个医生。

张茵注意到,国内大都是用麦草浆来造纸的,麦草浆制的浆水的污染很大,不适合长久发展。欧美国家、日本、发达国家都是用废纸循环造纸的,废纸可以不断循环,不断再生。于是她想到用废纸造。

一般的20多岁的女孩是不愿意从事废纸这个行业的,很多人认为那是垃圾。但是张茵把废纸回收业当成市场来看,就觉得它不是个垃圾,而是原料了。她看到废纸回收业的巨大发展潜力,就下定决心从这一行中来发展。张茵说:“我看到造纸行业未来这种发展的前景,将来一定是有回报的,将来一定是有前途的。”

1985年,27岁的张茵放弃了国内优厚的工薪和住房,仅带了三万元人民币到香港闯荡。

她从香港把废纸收购回来,运到国内加工,然后出口到台湾、韩国。当时香港的废纸水分非常高,都在15(百分号)到25(百分号)左右的水分。为了保证废纸的质量,张茵花大力气来区分这些废纸,有水分的就退货,好的就接受。刚开始的时候,她遇到了很多难题,由于收货挑剔,她的货量下降很大。她不断地调整价格,不断跟供货商解释,最后才得到大家的认可。

1990年,张茵前往美国建立美国中南有限公司,10年后,她成为美国废纸回收大王。2004年,财富达到30亿元;2005年,财富达到15亿元;2006年3月,玖龙纸业香港上市,她的财富达到270亿,《胡润百富榜》第1名。

张茵回收废纸创出了大事业,这个被很多人不屑从事的行当居然被她挖掘出这么多的财富。经商没有禁区,不受地域和行业的限制。成功人士就是在这种理财观下,不断寻找到新的财路的。

一道普通菜炒出亿万家业

餐饮行业一直被人们认为辛苦的赚钱的行业,一些怕苦怕累的创业者不愿意在这一行业经商。但是,会做生意的人不会怕苦累,能从这些普通的饮食中找到财路。重庆人严琦凭着辣子田螺这样一个普通的川菜起家,炒出了亿万家业。

在单独创业之前,严琦与多数人一样,过着稳定舒适的工薪生活,在重庆市一家银行任会计师。后来她发现,重庆人喜欢到郊外尝鲜,觉得郊外的菜品更加有风味。

1994年,严琦在离市区20公里的成渝高速路旁,开了自己的第一家小餐馆。在经营项目的选择上,她反复斟酌,最后选定了田螺。

为了自家菜品没有竞争对手,严琦在选材上煞费苦心,选择肉质细嫩的福寿螺。她在味道上也下了很多工夫,反反复复多次做试验,试验用过的田螺就有上千斤之多。

由于味道特别好,辣子田螺名声大振,一传十,十传百,严琦的店由最初的五张桌子扩展到三十几张、一百多张,整整一条街都被她租下来了。后来,她在全国拥有53家连锁店,7000多名员工。

做辣子田螺也能成富翁,这可以说明,看起来并不太赚钱的地方,却隐藏着很多的财路。普通人看不到商机,不去做这些,但是会做生意的人却能抓住商机,把很小的生意做大。

投资学课堂:

财富没有禁区,所以经商也没有禁区。成功者最善于寻找自己适合的经商途径,然后从中去把生意做大,成为致富的高手。

无本赚钱,求人不如求己

穷人总是希望得到他人的帮助,从而改变自己穷人的命运。他人的援助的确是改变现状的方式之一,但是任何人的帮助都只是一时的,那不是全部。最终助你成为富人的还是你自己。

有一位虔诚的佛教徒走进庙里,跪在观音像前叩拜,他发现自己身边有一个人也跪在那里,而且,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

他怎么想也想不明白,忍不住问:“你怎么这么像观音啊?”

“我就是观音。”那个人回答道。

他更奇怪了:“既然你是观音,那你为何还要拜呢?”

“因为我也遇到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观音笑道,“然而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对于准备创业的年轻人来说,求人不如求己,虽说有点太绝对,但有时候却是我们面对的事实。想来凡人之所以是凡人,可能就是因为遇事总喜欢求人,而观音之所以成为观音,大约就是因为遇事只去求自己!

不靠天,不靠地,一切都得靠自己。

在生活中,我们都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很多人在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求助于别人,惟独忘记了自己。年轻人身上有很多可开发的潜力,为什么不去自己主宰命运,却要去乞求别人的怜悯和帮助呢?

对于准备创业的人而言,与其抱怨现状,不如自己改变这一切。

我们真正有能力去做的,不是等待别人能为我们付出什么,而是我们靠自己的双手,毫无遗漏地掌握一些事情。

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许多麻烦和困难,但我们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我如何去做才能解决它。我们就要敢于试一试,拼一拼,将自身的能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战胜困难,最终解决问题。如果我们遇到困难时,一门心思地烧香拜佛,企求得到别人的帮助,那样你将会永远陷在困难之中。

用小钱发家的精彩传奇从古到今都多有典范。虽然很多人认为一元钱只够买一杯水,但是,有金钱头脑的人却能用一元钱打造出一条街来。古人用一钱发家,成了大商家,当代的深圳,也有靠一元钱发家的实例。

打工仔伍志明刚到深圳就丢失了钱包,接连几天都没有找到事做,只剩下裤兜里唯一的一元硬币。他非常珍惜这一元钱,因为这是他手里仅有的财富了。伍志明花五角钱买了一枝彩笔,五角钱买了4个香烟的包装盒,在火车站的出口,举起一张牌子,写着“出租接站牌一元一次”几个字。

来深圳打工的外地人很多,初来乍到的打工者都需要人的指点。伍志明为几个老乡带了路,挣到了吃饭的钱。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他都用这种方式来解决温饱。渐渐地,伍志明发现这种临时办法也能挣钱,虽然每次只有一元钱,但是一天下来,也能挣到10到20元。已经没有衣食之忧的伍志明没有放弃这个挣小钱的办法,他带着几个找不到工作的老乡一起,由零散的指路发展成正规的接站。

几个月后,“接站牌”发展为40个用钢做成的“迎宾牌”,火车站附近有了他的一间房子,手下有了一个员工……

有了一些资金之后,伍志明开始把眼光转向更挣钱的生意,他发现,深圳的草莓大多是从外地购进的。草莓熟透后非常娇嫩,不耐碰撞,而且不便收藏。收购的草莓第一天卖不掉的话,第二天就只能卖半价,第三天就没人要了。伍志明想:为什么不把草莓直接种在花盆里?于是,伍志明买了3万个花盆。第二年,他那些种着草莓的花盆浩浩荡荡“杀”进了深圳城。3万盆草莓销售一空,他的1万元也变成30万元……

几年中,伍志明便利用这些成本,成为了志明花艺公司的董事长,个人资产超过5000万元。

伍志明在手头只剩下一元硬币的情况下,想方设法把钱变大,这一元钱便像一个小种子一样越长越大,他也干出了自己的事业,有了自己的经济实体。他就是运用这一元钱来把生意渐渐做大的。

一毛钱看起来的确是非常小,小到掉在地上都有人不屑去捡。但是,就是这小小的一毛钱,也可以成为大本钱,成为致富的原始资本。

小成本可以干出大事业,在成功者的眼里,金钱少不是难题,他们可以让财富由小变多,慢慢变大。在富人把一毛钱变成大本钱的过程中,总是充分利用自己所有的资源。他们常用的资源有:

1、利用自己已有的技术。

当自己手里只有一点小钱的时候,创业面临的第一问题便是挣钱。如果有自己的独创技术,便能更容易地挣到第一桶金。

2、想方设法凑到更多的资金。

自己本钱比较小的时候,成功人士便会想方设法去凑到更多的钱。他们努力寻找比自己有钱的人一起合作,争取找到更多的融资渠道,凑到自己的启动资金,更快地开始自己的创业之路。

3、充分发挥自己的经验。

在手头资金有限时,要谋得第一笔资金,可以从自己熟悉的行业入手。一个人原来的工作内容和经历,有助于他发现新的财路。在一个行业干得久了,自然就有一些业内的经验。隔行如隔山,别人可能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去了解,还不一定能够琢磨到其中的奥秘。富人们善于从自己的本行入手,运用自己的经验,从中发挥出自己的眼光和创意。

4、利用优秀的人才为自己服务。

手头没有资金时,富人们会充分运用自己的其他资源。人际关系优势也是他们的资源之一。他们会寻找优秀的人才,争取合作,以便扩大自己的实力。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光靠自己一个人是不够的。成功人士会留心寻找那些将来有可能成为伙伴、臂膀或者能给予帮助的人,为自己积累人脉财富。

投资学课堂:

机会要靠自己创造,天上不会掉下馅饼,一个时时等待机遇光临的人,是不会有收获的。只有主动出击,寻找机遇,才能发现机遇、抓住机会。

从“小钱”开始起步,小生意有大“钱”途

事实上,很多成大事、赚大钱者并不是一走上社会就取得如此业绩,很多大企业家就是从伙计当起,很多政治家是从小职员当起,很多将军是从小兵当起,人们很少见一走上社会就真正“做大事,赚大钱”的。

对年轻人来说,起初没本钱没关系,可以先用别人的钱建立起信誉,然后买空卖空,大获成功。这就说明,任何想挣钱的人欲沿着笔直的路线达到自己认定的目标都是不现实的,世界上也不存在一帆风顺地一步达到辉煌顶点,一口吃成个大胖子的先例。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有一个经营家庭用品邮购的青年。他先在发行量最大的妇女杂志刊登他的“一美元商品”广告,所登的商品都是有名的大厂商生产的,非常实用,所以杂志一刊登出来,订购单就像雪片般多得使他喘不过气来。他并没什么资金,这种生意也不需要资金,客户汇款一来,就用收来的钱去买货就行了。但是广告中大约百分之二十的商品进货价格就超出一美元,百分之六十的商品进货价格刚好是一美元。显而易见,顾客越多,他的亏损便越多。但他并不是一个傻瓜。寄商品给顾客时,他会再附带寄去二十种三美元以上一百美元以下的商品目录和图解说明,再附一张空白汇款单。

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一些非常普通、看不出有多大利润的小生意,只要经营得好,一样也可以赚大钱。

温州人之所以是中国最会赚钱的群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能盯住别人没发现的赚钱机会,从无到有、由小变大,一步步将生意做大。

有一个温州姓李的老板,从一无所有到8000万元家产的发迹史,也能够充分证明这一点。

当初,李老板一无所有,穷得连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当看到别人做生意,赚大钱,过上好日子时,他眼热了。但自己没有本钱,咋办呢?左思右想,毫无办法,他就到处走走,看看有没有出路。这一走,就走出了一条路来。

他发现,城里人开始讲究了,居室都布置得很好,清洁卫生每日都做,比如拖地。一块布抹地很费时费事,如果改用棉质拖把,那就方便简单多了。制作棉拖把有何难呢?于是,他就四处去打听,看看能否弄些材料,结果,他在一家大棉纺厂的垃圾堆里,捡回了许多厂家丢弃的碎棉布条。他便利用它们,分理出来扎成各种拖把。拿到街上试销,每把可卖到2元钱。对,就先干这个无本生意。于是,他便放手干开了。一年之后,他居然积蓄了500多元。

有了这500多元,他便考虑,怎样才能迅速致富呢?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利用废品这一行最有搞头。于是,他又改变了只扎拖把的单一产品结构,东借西凑,弄了点资本,购买了缝纫机。他把捡来的破碎棉布中稍大的布块,拼缝成童装,细小的,便扎拖把。这样干了半年之后,赚了5000多元。

这时候,李老板的眼光放得更远了。他瞄准市场上毛毯热销,专门从上海、杭州等大城市棉纺厂、化纤厂中收购各种边角料,运回后,筛选分拣,那些大块的制作成童装;细小的,不再制作拖把,而是剥理成丝,纺成丝线,编织成各种毛毯,或者挂毯。

比如童装,每件成本相当低廉,原材料连同人工及各项开支打进去,也不过34元,而大宗批发,一般都在10元以上。那些用彩色化纤边角料编织而成的毛毯,则色彩鲜艳,构图巧妙,又结实密匝,因此,深受用户欢迎,产品销往全国各省。

尝到甜头后,李老板又加大投资,扩大生产规模,除了生产加工童装、毛毯之外,他还把业务扩展到饮食业上来。一年之后,他又开始涉足家电行业。当时,家电市场正在起步,李老板便率先行动,专营日本进口原装件产品,很快,便赚到了更多的钱,一跃成为千万富翁。

通过小生意来赚大钱也有它的方法和技巧。成功创业者们在由小到大的创业过程中,总结出了很多的经验:

1、依托一个成熟的行业,这个行业要有大的发展空间。

要把生意由小到大,一定要找一个有发展空间的行业。行业大,做细分市场才能够有钱可赚。行业成熟度高,就可以利用现成消费群,省去开拓新市场的费用和唤醒消费者的麻烦。

2、从小方面做起,只满足一部分人的需要。

有的人在创业之初,觉得做什么都赚钱,希望自己能把这些赚钱的点子全部囊括,开一个大大的杂货铺。事实上,在资金很少的情况下,如果想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可能反而实现不了目标。如果能把目标做细化,抓住一种让消费者很喜欢的产品做下去,反而能越做越大。“老干妈”辣酱就是从一个很小的点做起的,如果她又做辣将酱,又做腐乳,还做其他食品,可能在创业之初资金无法兼顾,反而影响发展。

3、专注支流业务,不做主流业务。

只有小本钱,就可以在支流业务上做章,这样能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4、以服务到位谋财。

既然是小本经营,就是靠顾客吃饭的生意。要从小到大,就要有一流的服务意识。只有把服务做到位了,才能留住一批老顾客,发展新顾客。饱受消费者的“挑剔”,最后才能通过顾客关,找到财富。

投资学课堂:

“挣小钱,发大财”几乎是每一个生意人的座右铭。明智的生意人从来都不会拒绝一笔小生意,他们会因为善于积累而变得富有;一心只想“赚大钱”的人常常在抱怨市场不景气,在埋怨中错过了赚钱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