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点投资学全集
字体: 16 + -

第一章 只有不会赚钱的人,没有赚不了的钱投资心理面面观

对财富的渴望是每一个平凡人的梦想,但财富的获得在很多人看来是那样的艰难和遥不可及。其实,财富从来不问出身,人人都可以成为富翁!只有不会赚钱的人,没有赚不了的钱。

穷则思变,是致富之源

穷人和富人当初彼此相差只是一步,可是在若干年以后,他们却可能是天与地的差别。人生的关键就是那么一步。不要被命运掌控,你才是自己命运的主人。只要付出努力,穷人也可以跻身富人的行列。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这样一句话:“唉!没办法,我就是这样的人,这就是我的命了。”他也许没意识到,正是这句口头禅影响了他的一生。总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因宿命论的影响,凡事听天由命,最终一生都无法脱离穷人的命运。

在多数穷人的观念中,宿命论的影子非常浓厚,他们相信“富贵天注定”之类的消极思想,虽然也有人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然而那终究不是正常的社会形态,并非正常的人生奋斗。

什么是命中注定?说命中注定还不如说是行为注定。不是危机选择了穷人,而是穷人选择了危机。

贫穷只意味着无能。要“穷则思变”,以一种近乎“野心”的**来激发生命的热情,调动内在的潜能,全力以赴地追求富有显达。

每一个富人都有自己的赚钱动机,这个动机可能是快乐和兴趣,也可能是痛苦与酸楚。与大多数富翁不一样,商业巨子李晓华的创业之路是由穷困的辛酸激发出来的。

商业巨子的辛酸泪

在年轻恋人的心中,最美好的莫过于美满的爱情了。然而,年轻的李晓华却因为贫困,失去了恋人的爱。

1951年,李晓华出生在北京一个工人家庭。1969年,他初中没毕业插队北大荒,当时才18岁。去北大荒的时候,李晓华的心中充满了牵挂和不舍,因为他的恋人留在了北京,这千里迢迢的相思之情,拨动着李晓华的心。

然而,就在李晓华到北大荒不久,他就受到了致命的打击:恋人和一个**订了婚!是恋人不爱自己了吗?还是由于其他的原因?李晓华顾不上组织纪律,他扒着火车从北大荒赶到北京,敲开恋人家的门。

恋人不愿意出来见他,她妈妈走出来说:“你不能给她带来幸福,你也不能改变她的生活状况,你要什么没什么,就是一个农民。虽然她也是一个知识青年,但不能嫁给一个农民。”

哦,一切的波折都是由于自己的贫穷和低下的地位!李晓华受到了深深的打击,他在日记上写下了饱含血泪的话:“在我穷困潦倒的时候,我在北大荒做一个农民的时候,没有人肯嫁给我。没有必需的经济基础,只凭爱心与执著,连真爱都得不到。”

从此,李晓华树立起要赚钱的志气,为了争这一口气,他一定要从一个穷人变成富人。

独到的眼光抓住商机

一旦李晓华决心赚钱,他的智慧便被激活起来。李晓华回到了北京,开始自己创业。

在一次广交会上,李晓华看到了一台美国生产的冷饮机,他意识到这台机器会“下蛋”,于是倾其所有买了下来。这年夏天,他带着这台冷饮机到北戴河海滨卖冷饮,很快便实现了自己的原始积累。几年后,他在秦皇岛开办了河北省第一家录像厅,又是生意火爆,资金积累很快达到了百万以上。

李晓华并不满足于当百万富翁,更不愿意守着金钱过舒服日子。他东渡扶桑,去了日本。他一边打工一边学习日语,曾经在餐馆里洗过碗端过盘子,也在日本商社里当过学徒。他学到了日本人坚忍不拔、刻苦认真的精神。凭着敏锐的商业眼光,他争取到了“章光101毛发再生精”在日本的代理权。

1988年底,李晓华在香港创立“华达国际投资(集团)公司”并出任董事局主席,开始发展旅游、贸易、地产、纺织等业务,在北京、山东、吉林等地设有十多家三资企业。他成了名副其实的实业家,成为中国大陆屈指可数的亿万富翁之一。

李晓华在创业上有他的独门绝技。他说:“这几年,在海外市场,我创造了‘虚拟产业营销模式’,这是我的财富密码。解读了这个密码,就等于有了通向财富之门的钥匙。李晓华这个模式,简单地说是这样:首先在美国考察各种高科技项目,然后选择最有潜力的专利独家买断,再选择世界上最好的加工厂加工制作,同时选择世界上最畅通的渠道进行销售。在美国市场是这样,在日本、以色列,在世界各地都如法炮制。结果,我的产品畅销全世界。”

这个独门绝技看起来非常容易,只要买到了专利权,然后投资生产,就可以赚大钱。但是,在真正的实行过程中,还要依靠睿智的眼光。

要有独到的眼光,选准专利。购买专利的确是利用最低成本达到最优收益的好方法,但是,选准专利非常重要。有很多专利都在等待买者,有很多工厂都在等着项目生产,有很多渠道在等待可以畅销挣钱的产品,在整个过程中,都要有商业的眼光,才能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外人看来,李晓华的创富之路“投机”色彩比较重,尤其是在马来西亚的那段遭遇,甚至就像是一场让人心惊肉跳的赌博。但是,李晓华却说:“果断抓住每一个机遇,是我今天的座右铭,也是我成功的秘诀”。

有急流勇退的勇气

1996年3月1日,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台将一颗国际永久编号为3556号小行星命名为“李晓华星”。2001年美国《福布斯》中国大陆百位富豪排名,李晓华排在第16位,总资产20亿美元。

李晓华的商业游戏规则就是“急流勇退”。在财富的路上,他总是在自己做得正红火的时候“急流勇退”,然后冒险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他说:“这实际上是符合商业规律的。如果自始至终,一直做到它崩溃,那自己就赔死了。”

年过半百的李晓华有意退出江湖。他说:“人总是要落叶归根的,我的一生都在奔波,我现在觉得有点疲惫了,想早点回国,过悠闲的生活。”

他向往悠闲舒适的生活。他说:“如果我的生命只有3天了,我想在最后的3天里浓缩我的生命,和自己心爱的人在海边散步。没有任何人干扰,没有任何电话,头脑里只有大海、蓝天,远离城市,远离喧嚣。”这种飘逸的生活,正是他对自己向往生活的描述。

有了财富之后,李晓华把用财富帮助他人当成自己的职责,他说:“拥有财富就是拥有责任。”李晓华热衷于慈善事业,已经捐助了约一亿元的款项进行慈善事业,并打算把身后的财产全部捐献给慈善事业。李晓华说:“我在困难的时候曾得到别人的帮助;我有钱以后,也帮助了许多需要帮助的人。”

李晓华曾经深受贫穷的困扰,贫穷带给他的刺激给了他强大的赚钱勇气,他没有哀声叹气和怨言,而是勇敢地走上了赚钱之道。他的辉煌人生,都是从那一个小小的动机开始,这就是他经商致富的秘密。对他来说,昔日的痛苦已经远逝,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宽容和对生活的热爱,在这一段创业致富的生活中,他实现了财富的升级,思想的升华。

其实,对于很多成功者来说,金钱并不是最终的目标。对财富的**,实际上就是一种生活目标,一种人生理想的实现,一种被社会肯定的**。

追求财富,不仅是要获得经济上的回报,更要有超越财富的人生追求,藉由创造财富来实现自身的抱负、志向和梦想,以满足人生各个层次上的需求,带来人生的全面发展,而达成灿烂辉煌的人生。

希尔博士指出了拥有真正财富必备的条件: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拥有健康的体魄;

3、有大无畏的精神;

4、对未来的成就有大希望;

5、有信心并懂得运用信心;

6、享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7、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成就;

8、愿意以博爱的精神去工作;

9、胸襟阔大,能容人容物;

10、有良好的自律性;

11、有了解他人和世事的智慧;

12、享有经济充裕的生活。

在这十二条中,只有最后一项与金钱有关,其他都是从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的角度确立的。可见,人格的完成是本,财富的建立是末,经济上的富有是人格完善、自我实现的必然结果。致富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地自我开发、自我完善、发挥内在潜能、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

所以成功商人们说,想要达到什么目的,要么就轰轰烈烈地去做,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要么就低下头老老实实待着。

投资学课堂:

“穷在志识上,富在心气儿上”。有的人没有钱,却什么都能做,从无到有;有的人因为没有钱,什么都不做,永远是无!

财富不问出身,人人都可以成为富翁

大多数的富人都是由穷人转变而来的,没有几个人天生就是富裕的。而他们之所以会成为富人,就是因为在一开始他们就认定自己是自己人生与命运的主宰。

“如家”的创办者季琦出生在江苏如东县的一个农村,父母都是正儿八经的农民,他是家里的独子,小时候的生活就是插秧、种棉花、拾麦穗、抓害虫。

在一次采访中,季琦说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吃不饱饭,在他初一初二的时候,庄稼青黄不接,有几次他回到家,母亲说家里没米啦,没有饭了!于是在那时候,小季琦就有了创造自己命运的想法。

1999年,季琦和梁建章、沈南鹏几个人创办一个旅游网站的时候,季琦第一个专职打头阵,网站名称也用了他原有协成公司的谐音“携程”。两三年后,携程上轨道了,季琦个人决定做如家经济酒店连锁。

几年后季琦继携程之后又将如家送上了纳斯达克。目前,他个人的身家早以十亿计。

通过季琦的故事,可见,一个人的家庭、生理基础及时代环境,仅仅提供了一个人生斗争的平台而已。它们并没有决定最终结果,只是规定了人生的起点。通过后天的努力,穷人也可以成为富人。

李嘉诚出生于广东潮州市一个贫穷家庭,父亲是教师。李嘉诚童年过着艰苦的生活。14岁那年,正逢中国战乱,他随父母避难,逃往中国香港,投靠家境富裕的舅父庄静庵,可惜不久父亲因病去世。

但是李嘉诚并没有认命。身为长子,为了养家糊口及不依赖别人,他决定辍学,开始在一家钟表公司打工,之后又到一塑料厂当推销员,18岁时升为总经理。

1950年夏天,李嘉诚正式创办“长江塑胶厂”。1957年开始生产塑料花,到1964年,李嘉诚已赚得数千万港元的利润;而“长江”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塑料花生产基地,李嘉诚也得了“塑胶大王”的美誉。

之后李嘉诚又急流勇退,转投生产塑料玩具。“长江”逐渐成为香港塑料玩具出口业之冠。再之后的投资地产等等,使李嘉诚也逐渐成为了“华人首富”。

每个人的命运都藏匿在自己的思想里。许多人走不出人生各个不同阶段或大或小的阴影,并非因为他们天生的个人条件比别人差多远,而是因为他们没有要将阴影打破的想法,也没有耐心慢慢地找准一个方向,一步步地向前,直到眼前出现新的洞天。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使你倒下,如果你自己的信念还站立的话。”这是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留下的一句话。拿破仑希尔的格言“无论人的头脑能想到和相信什么,它都能够实现。”自信是一种感觉,一个人的成长,然后成功,往往靠这种感觉。这种感觉引导了你的判断。一个正确的判断,不仅决定你在一件事情上的成败,更重要的,它就是你走向哪个方向的分界线,自信才能不被外力所左右,自信才可能有正确的决定。成功是没有秘诀的,成功也是没有捷径的。自信是你成功的唯一秘诀。只有你自己抱有成功的信念,只要你相信自己可以成功,你才可能成功!

一定要相信:

别人能做的,我能;别人不能做的,我也能。

拥有自信的资本,挖掘属于你的财富之路。

投资学课堂:

无论我们现在是穷人还是富人,我们必须知道,谁也没有规定我们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法,包括我们的父母。命运由自己创造,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不安于现状,才能迸发投资热情

人创造了环境,环境也造就了人,人又是驾驭金钱的舵手。一个人要赚钱,不仅需要智慧胆略。还需要天时与地利等因素,才能使自己一步步走向成功,成为最后的赚钱高手。

2007年《福布斯》杂志富豪排行榜上,美国“赌王”谢尔登阿德尔森以265亿美元的财富排在第六位。他的财富增长速度惊人,每小时能赚进近100万美元的财富。他赖以成功的秘密是什么?

74岁的阿德尔森左腿受神经病变所苦,走路得靠拐杖,但一讲到财富,他就马上神采奕奕,拿自己与世界首富相比:“总有一天我的财富要超越比尔盖茨,变成世界首富。”当听众对此付诸一笑表示质疑时,他会反问:“为什么不可能?我就是敢做梦,才有今天的财富。”

“敢做梦”与财富之间真的有那么大的关系吗?原来阿德尔森强调的正是他的胆气。他是靠着胆大,才从赌场上一赚千金的。阿德尔森最喜欢说的两句话就是:“挑战现状”和“没有冒险,一事无成”。这也是他成功的秘密。

1933年,阿德尔森出生于美国波士顿的犹太家庭。12岁的时候,他跟叔叔借200美元作本钱,租了两个摊位,到街头卖报纸。30岁时,他到纽约从事媒体广告业务。他发现杂志举办展览活动能赚钱,1979年在拉斯韦加斯创办计算机供货商展览。

展览生意大获成功后,阿德尔森开始向饭店与博彩业进军。1989年,他以1.2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亿元)买下了旧的金沙赌场酒店,并建起金沙展览中心。

“这对我来说,是一场豪赌,但不是毫无把握的赌。”阿德尔森说,“只要做对的事,财富就会像影子一样紧紧跟着你,就算你赶也赶不走。”

1991年,阿德尔森开始构思将意大利威尼斯水都,复制到美国内华达州的沙漠里。这是一个惊人的设想,要在沙漠里建水都,对大多数人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但是,阿森尔德却浑身是胆。而且,他对水都的要求还挺高,他说:“对我来说,要做,就是做到最好。如果我的财力无法支持我的计划,那我宁可放弃。”

1995年,阿德尔森要孤注一掷了。他将展览公司以8.6亿美元卖掉,再贷款投资15亿美元,将原来的金沙赌场、酒店炸掉重建。这所有的一切,都让旁边的人惊叹和唏嘘。为了自己的一个梦想,居然把几乎所有的资本赌上去,而且还炸掉赌场、酒店,贷款投资,他的胆量不由地把人们震慑住了。

惊人的花费,建出了惊人的产品,收获了惊人的效益。1999年,集合度假村、酒店、赌场的“威尼斯人度假村”诞生,成为拉斯韦加斯当时最高级的度假村。酒店内有着长达4公里的室内运河,河岸边是赫赫有名的运河广场。“威尼斯人度假村”平均住房率达97.3(百分号),阿德尔森的创意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同,他的事业越来越发达。

阿德尔森是一个敢做梦的人,他为了自己的梦想不惜成本,让“威尼斯人度假村”大获成功。他的事业随着他的不断投资越积越多,终于成为了世界级的富翁。

江涛大学毕业时,经人介绍,到了一个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做行政。工作内容很简单,不外乎是端茶送水、接电话之类的接待工作。当然,那时的工资水平也比较低。

江涛刚开始对自己的工作还算满意。打开电脑就可以网上冲浪,老板在的时候,装模作样地打印点资料,或是收拾一下办公桌;老板不在的时候,则是另一番天地。过一天,算一天,从来没有想过今后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尽管江涛那时也羡慕过那些“级别”比他高的人,但他知道,他还没资格跟他们比,因为他不过是个普通大学生,而且没背景、没经验、没能力,关键是还没这个野心。

日子就这样平淡如水地过去了两年。某天,同学聚会的时候,有一个同学深深地伤害了江涛,准确地说,应该是深深地唤醒了他。

这个同学叫陈刚,大学时跟江涛是室友,原本各科成绩都不如江涛,江涛记得自己还替他补考过一次英语呢。没想到在江涛蹉跎岁月的时候,陈刚已经是同学之中的富翁了。毕业不到两年的陈刚,已经在上海买了房(交了首付,每月还房贷),成了有房一族。而在当时,江涛从来没有想过买房是个什么概念。在江涛看来,买房,应该是工作多年,有一定积累的“成年人”干的事,而江涛还不过是个20几岁的“毛孩子”。

陈刚给大伙儿讲他的“狗屎运”是怎样踩到的。“你们知道吗?开始他们是让我做‘行政’,不过是接电话,做记录,发通知……就是个闲差!”(陈刚在一家房地产公司工作)“虽然工资也不低,但我觉得太没意思了,与其这样还不如去做销售呢!即使没卖出房子,没有提成,好歹也能增长经验,给自己多找点‘发达’的机会,总比每天窝在办公室混日子强!现在看来,幸亏当时没做‘行政’,太没前途了!”

陈刚为自己当时的抉择感到自豪,可江涛感觉陈刚在说他。当时的江涛不正是脑袋不想事,清闲一天算一天吗?

江涛突然觉得惭愧,同时也感觉到内心的不平衡。尽管在学校的时候,江涛的成绩远比陈刚优秀,可现在却远远地落后于他了。

那时,江涛才真正明白,原来,人生的起步阶段并不在校园,而在于走进社会之后。

那次同学聚会后,江涛辞了职,准备开始自己创业,并且开始认真而严肃地思考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虽然创业阶段非常艰苦,但江涛觉得自己有信心去面对。

甘于平庸的人很少去思考自己想要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如何才能获得理想中的生活,他们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他们把自己的平庸和懒惰归于宿命。而那些真正成功的人,从骨子里就深信自己不会拿着微薄的收入过着平凡的一生。他们从不安于现状,有着强烈的拼搏意识,他们的目标非常明确。这也就为他们先于别人成功争取了更多的准备时间。

古谚说:“时势造英雄”。这些“英雄”,大都是不满于现状,具有革新活力的人。

“只要能安稳地过一辈子就好了。”“只要生活过得去就好,不必太过于苛求。”假如你有这种念头,那么你一辈子都赚不了大钱。赚钱必备的条件是:不满现状、奋发向上。

机会处处存在。成功和财富属于每一个勇敢进取的人,只要你积极地投入其中,成功的一天必将会到来的。

请相信你自己!

投资学课堂:

借用拿破仑一句话:“一个人能飞多高,并非由其他因素决定,而是由他的心态所致。假如你对自己目前的环境不满意,想力求改变,则首先应该改变你自己。”

商机处处,有心遍地是财富

有人这样说过:“世上并不缺少商机,真正缺少的是善于发现商机的人。”事实也的确如此。

大凡成功的企业家,他们在机会面前从来不会有丝毫地犹豫,因为他们总是敏锐地抓住时代性、行业性的机遇,果敢地抓住大机会使自己的产业不断扩大。一句话,只有果断出击,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第一家肯德基店

做生意要决策果断。拖拖拉拉、畏首畏脚、不敢决断是赚钱之大忌。抓住一次好机会,能改变整个经商的道路。

1987年10月,王大东把第一家肯德基快餐店开进了中国。这是美国的快餐化第一次进入到中国,全世界的记者都追着王大东问:“你是怎么得到前门这个地点的?”

最初,王大东就准备租这个地方,每层楼500平方米,一共是三层楼,1500平方米,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肯德基餐厅。业主要求房租每天1000元,每年就是365万元,王大东说“没问题”。没想到业主又提出租借期限为10年,并要求要一次性付清房租。当时肯德基在北京的注册资本是100万美元,按照当时1比37的汇率,注册资本只有370万人民币。还没开张,就要王大东先交365万元,这确实很让人伤脑筋。

当时,王大东果断地对业主说:“没问题。”这时候下属提醒他说:“有没有搞错啊!你还剩5万块钱,够干什么?”

王大东并没有喝醉酒。那时候,前门是北京客流量最大,消费也比较集中的地方。王大东之前也做了非常多的预算、预估以及调查,甚至把鸡炸出来在街上请人家吃,然后问人家觉得味道怎么样,咸还是淡,卖多少钱他们能接受,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王大东的当机立断,这才有了这家世界上最成功的肯德基店。后来的发展证明了王大东的眼光,肯德基在前门的第一家店的全部投资在10个月后收回,那天晚上拍板的365万人民币房租,到后来占销售额的2(百分号)不到。

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商机

沈阳有个以收破烂为生的人,名叫王洪怀。有一天他突发奇想:收一个易拉罐,才赚几分钱。如果将它熔化了,作为金属材料卖,是否可以多卖些钱?

王洪怀把一个空罐剪碎,装进自行车的铃盖里,熔化成一块指甲大小的银灰色金属,然后花了600元在市有色金属研究所做了化验。化验结果出来了,这是一种很贵重的铝镁合金!当时市场上的铝锭价格,每吨在1400018000元之间,每个空易拉罐重185克,54000个就是一吨。这样算下来,卖熔化后的材料比直接卖易拉罐要多赚六七倍的钱。

王洪怀决定回收易拉罐,进行熔炼后卖材料。从收易拉罐到熔炼易拉罐,一念之间,不仅改变了他所做的工作的性质,也让他的人生走上另外一条轨迹。

为了多收到易拉罐,他把回收价格从每个几分钱提高到每个一角四分,又将回收价格以及指定收购地点印在卡片上,向所有收破烂的同行散发。一周以后,王洪怀骑着自行车到指定地点一看,一大片货车在等待他,车上装的全是空易拉罐。这一天,他回收了13万多个,足足二吨半。

王洪怀立即办了一个金属再生加工厂。一年内,加工厂用空易拉罐炼出了240多吨铝锭,三年内,赚了270万元。他从一个“拾荒匠”一跃而为企业家,成了百万富翁。

一个收破烂的人,为什么能想到把易拉罐去化验呢?那600元的化验费,得收多少个易拉罐才赚得回来啊?一般的拾荒匠是绝对舍不得的,这就是投资者和打工者的区别。王洪怀不仅能够想到收,而且在改造之后能够送到科研机构去化验,就是因为具有了专业眼光。他虽然是个拾荒匠,却有商人的眼光,自然很快就从穷人变成富翁了。

很多人之所以一事无成,最大的毛病就是缺乏敢于决断的手段,总是左顾右盼、思前想后,错失成功的最佳时机。成大事者在看到事情的成功可能性到来时,敢于做出重大决断,取得先机。

美国但维尔地方的百货业巨子约翰甘布士的经验之谈极其简单:“不放弃任何一个哪怕只有万分之一可能的机会。”

有一次甘布士要乘火车去纽约,但事先没有订妥车票,这时恰值圣诞前夕,到纽约去度假的人很多,因此火车票很难购到。

甘布士夫人打电话去火车站询问:是否还可以买到这一次的车票?车站的答复是:全部车票都已售光。不过,假如不怕麻烦的话,可以带着行李到车站碰碰运气,看是否有人临时退票。

车站反复强调,这种机会或许只有万分之一。

甘布士欣然提了行李到了车站,等了许久,退票的人仍然没有出现,乘客们都川流不息地向月台涌去了。

甘布士仍然耐心地等待着。

大约距开车时间还有5分钟的时候,一个女人匆忙地赶来退票,因为她的女儿病得很严重,她被迫改坐以后的车次。于是甘布士买下那张车票,搭上了去纽约的火车。

在商业活动中,时间的把握甚至完全可以决定是否有所建树,抓住每一个致富的机会,哪怕那种机会只有万分之一。

甘布士在一封给青年人的公开信中诚恳地说道:“亲爱的朋友,我认为你们应该重视那万分之一的机会,因为它将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成功。有人说,这种做法是傻子行径,比买奖券的希望还渺茫。这种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因为开奖券是由别人主持,丝毫不由你主观努力;但这种万分之一的机会,却完全是靠你自己的主观努力去完成。”

伺机而断

有一年,由于但维尔地方经济萧条,不少工厂和商店纷纷倒闭,被迫减价抛售自己堆积如山的存货,价钱低到1美元可以买到100双袜子。

那时,约翰甘布士还是一只织制厂的小技师。他马上把自己积蓄的钱用来收购低价货物,人们见到他这股傻劲,都公然嘲笑他是个蠢才!

约翰甘布士对别人的嘲笑漠然置之,依旧收购各工厂和商店抛售的货物,并租了很大的货仓来贮货。

妻子劝他:“不要把这些别人廉价抛售的东西购入,因为他们历年积蓄下来的钱数量有限,而且是准备用作子女教养费的。如果此举血本无归,那么后果便不堪设想。”

对于妻子忧心忡忡的劝告,甘布士笑着安慰她道:“3个月以后,我们就可以靠这些廉价货物发大财。”

甘布士的话似乎兑现不了。过了10多天后,那些工厂贱价抛售也找不到买主了,便把所有存货用车运走烧掉,以此稳定市场上的物价。妻子看到别人已经在焚烧货物,不由得焦急万分,抱怨起甘布士,对于妻子的抱怨,甘布士一言不发。

终于,美国政府采取了紧急行动,稳定了但维尔地方的物价,并且大力支持那里的厂商复业。这时,但维尔地区因焚烧的货物过多,存货欠缺,物价一天天飞涨。约翰甘布士马上把自己库存的大量货物抛售出去,一来赚了一大笔钱,二来使市场物价得以稳定,不致暴涨不断。

在他决定抛售货物时,他妻子又劝他:“不用急着把货物出售呀,物价还在一天一天飞涨啦。”

他平静地说:“是抛售的时候了,再拖延一段时间,就会后悔莫及。”

果然,甘布士的存货刚刚售完,物价便跌了下来。他的妻子对他的远见钦佩不已。后来,甘布士用这笔赚来的钱,开设了5家百货商店,业务也十分发达,成为全美举足轻重的商业巨子了。

富翁们往往都具有一种宝贵的性格,就是他们都坚定地坚持自己做出的决断,而从不在乎环境,不在乎过去的失败,不在乎暂时的挫折,也不在乎别人的观点。富人的决断往往有以下的特点:

1、做出清楚的决断,并且相信自己的决断。

坚持自己的最终决断,会加强一个人的自信和直觉的准确性,这使他的目标越来越正确。那些不断地改变着主意的人,却会导致自己的不成功。

2、坚持自己的决断,并直接付诸行动。

富翁们坚持自己的决断,也知道什么时候才是最佳的时机去实施它们。在这种行动中,他们得到更多的财富。他们敢于大胆设想,并敢于迈出勇敢的一步。广告大师利奥伯内特说:“当你伸手去摘星星的时候,也许一颗也摘不到,但至少你不会抓一手泥。”

3、在决断时充分相信自己的商业直觉。

在商业活动中,凭直觉所作的决定常常优于基于推理分析所作的判断。很多富翁不迷信调查研究,他们更多地相信一个人发自内心的直觉和本能,因为这可能意味着不考虑诸如结论相反的研究、压力、常规经验或胁迫等因素。

4、敢于决定,但并不武断。

决断就其形式来看,是个人的决心。但从决断的内容和过程来看,富人还会受来自多方面的意见的影响。富人们能博采众家之长,使自己定下的决心更加正确。

投资学课堂:

机会对于每个人都是均等的,就看你是不是善于发现和捕捉。成功不偏袒任何人,成功属于所有热爱生活并能够脚踏实地地去为之奋斗的人!

有钱不存银行,随时想到用活手里的钱

俗语讲:“有钱不置半年闲”,这是一句很有哲理的生意经,也是很多富人生财的秘密。富人做生意总是力求合理地利用资金,千方百计地加快资金周转速度,减少利息的支出,使商品利润得到最大幅度的增加。

犹太民族是公认的最会赚钱的民族。他们经商的最大秘诀就是:随时想到用活手里的钱,有钱不存入银行生利息。在18世纪中期以前,犹太人热衷于放贷业务,就是把自己的钱放贷出去,从中赚取高利。19世纪后直至现在,犹太人都是把自己的钱用于高回报率的投资或买卖,也不肯把钱存入银行。

有一则笑话,说出了犹太人的精明。

美国和苏联两国成功地进行了载人火箭飞行之后,德国、法国和以色列也联合拟订了月球旅行计划。火箭与太空舱都制造就绪,接下来就是挑选太空飞行员了。

工作人员对前来应征的三个人说:“谈谈你们的待遇要求吧。”

德国应征者说:“我的要求是3000美元。其中1000美元留着自己用,1000美元给我妻子,还有1000美元用做购房基金。”

法国应征者接着说:“给我4000美元。1000美元归我自己,1000美元给我妻子,1000美元归还购房的贷款,还有1000美元给我的情人。”

最后以色列的应征者则说:“我的要求是5000美元。其中有1000美元是给你的,1000美元归我自己,剩下的3000美元用来雇德国人开太空船!”

在这则笑话中,犹太人的用钱智慧可见一斑。这个犹太人来应征太空飞行员,他的算盘却是自己根本不开,只管拿走1000美元,还送工作人员1000美元的回扣,然后再拿3000美元去聘请别人开空船。他的这种随时把手里的钱活用起来的思维,正是体现了经商的精明。

变死钱为活钱,是富人最有效的理财之道,是实现财富的积累和倍增的经营智慧。做生意总得要有本钱,但本钱总是有限的,连世界首富也只不过百亿元左右。他们靠的是资金的不断滚动周转,把钱用活。

生财有道的报业巨头

美国报业的巨头普利策就是从没有经验、没有成本开始的。

普利策是一位出生在匈牙利的犹太人,17岁时,他两手空空地到美国去谋生。开始时,普利策在美**队服役。复员后,普利策开始学习法律,21岁时获得律师开业许可证。但普利策觉得当名律师赚不了大钱、发不了大财、创不了大业,开始寻找更好的赚钱门路。

经过反复观察和思考后,普利策决定从报业着手。可惜他既无资本,又无办报经验,如何能办起一家报纸并从中赚钱呢?对一般人来说,连想也不敢想,但普利策却坚定不移地往这个奋斗目标前进。

没有资本怎么办?他想:可以自行做工积累,然后靠运筹弄来一点。

没有经验怎么办?他决定从实践中学。就这样,他千方百计找到圣路易斯的一家报社,向该老板求一份记者工作。老板开始时对他不屑一顾,拒绝了他的请求。但普利策反复自我介绍和请求,老板从言谈中发觉他机敏聪慧,勉强答应留下他当记者。但是附加了一个条件,半薪,试用一年再商定去留。

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普利策答应了,并全力投入该工作。他勤于采访,认真学习和了解报馆的各环节工作,晚间不断地学习写作及法律知识。他写的章和报导不但生动、真实,而且法律性强。一年后,老板高兴地吸收他为正式员工,第二年还提升他为编辑,他的收入也因此增多了,开始有了积蓄。

几年后,普利策对报社工作已经了如指掌,他用自己的一点积蓄买下了一间濒临歇业的报馆,开始创办自己的报纸,并取名为《圣路易斯邮报快讯报》。

普利策自办报纸后,资金严重不足,但他善于借用别人的力量,使用别人的资金,很快就渡过了难关。

19世纪末,美国经济开始迅猛发展,商业开始兴旺发达,很多企业为了加强竞争,不惜投入巨资搞宣传。普利策盯准这个焦点,把自己的报纸办成以经济信息为主、广告为铺、承接多种多样的广告的报纸。就这样,他利用客户预交的广告费使自己有资金正常出版和发行报纸,发行量越来越大。

报纸开办5年,每年为他赚了15万美元以上。后来,他的报纸发行量越多,广告也越多,他的收入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不久他就发了大财,成为了美国报业的巨头。

普利策从两手空空到腰缠万贯,是一位做无本生意而成功的典型。他初时分没有,靠打工挣的半薪,然后以节衣缩食省下的极有限的钱,一刻不闲置地滚动起来,并使它发挥更大作用。这就是“不作存款”和“有钱不置半年闲”的体现,是经商成功的一大诀窍。

资本只有在流动中才会增值,“灵活百变,死钱变活”,不断地进行资金周转,资金才能不断增加。生命在于运动,钱财在于滚动,高明的理财者决不会让资金有片刻的停滞。流通,流通,再流通,是他们变死钱为活钱的绝窍。

变死钱为活钱

把钱放在手里,钱的数量很难有大幅的增长。会经商的人千方百计把死钱变为活钱,盘活手里的钱,财富就能不断增加。

企业家辜振甫和侄子辜濂松都非常富有,他们共同执掌和信企业。刚开始的时候,辜振甫的财富数量远远多于侄子,但是,他们不同的理财思路,改变了这种差距。

辜振甫属于“慢郎中”型,而辜濂松属于“急惊风”型。辜振甫赚的钱都存到银行,而辜濂松赚到的钱都拿出来投资。辜振甫的长子非常了解他们,他说:“钱放进辜振甫的口袋就出不来了,但是放在辜濂松的口袋就会不见了。”这两种不同的理财结果是:侄子辜濂松虽然比他叔父小了17岁,但是他的资产却遥遥领先于其叔辜振甫。

不同的理财方式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资产增长速度。一生能积累多少钱,不是取决于你赚了多少钱,而取决于如何理财。

致富关键就在于如何理财。如果能把手头的钱用活了,哪怕只是有限的钱,也能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效益。

有甲乙丙3个人,一直是蓬头垢面,衣衫褴褛。一天,一个朋友给了甲2块钱,甲拿出1块钱给乙,让他给自己理发洗头;另外1块钱给了丙,让丙把他的衣服鞋子洗得干干净净。此时的甲已经是焕然一新,而乙和丙各得1块钱。已经有1块钱在手的乙,向丙付出了1块钱,让丙洗净了他的衣服和鞋子。有了2块钱的丙也取出1块钱让乙给自己收拾一下头发,并再付1块钱给甲,让甲替他洗衣服和鞋子。这样,丙浑身上下变得干干净净,甲和乙每人拥有1块钱。最后,乙把他的1块钱付给甲,让他给自己清理了头发。至此,甲乙丙3人都改变了形象,成为新人。可那2块钱转了一圈又回到了甲的手里,甲又把钱还给了朋友。我们吃惊地发现:钱还是回到了那个朋友身上,可3个人却因此都改变了形象。

把钱用活了,创造出来的利润都是多出来的,它不但让持有者保持了原有的财富,而且增加了更多的财富。因为在盘活财富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为财富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和劳动,这就让财富变得越来越多。

富人总是想方设法盘活手中的钱,不让这些钱停留在自己的手里。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艾伦?格林斯潘是个“一打喷嚏,全球就得下雨”的“财神爷”,是影响世界经济的重要人物之一,同时也是一名理财高手。据称,格林斯潘1999年的投资,从1998年的250万640万美元增长到340万700万美元之间。

格林斯潘有一套独特的理财经:

1、假如在3年内要使用这笔钱,就不要把它投向证券市场。

2、每月用来付分期付款的钱不能超过收入的50(百分号)。

3、要有规律而系统地投资。

4、找一个善于理财的伴侣。

格林斯潘的妻子安德内尔?米切尔是一位理财能手,尤其在股票投资上十分了得,她在1997年把大约59万100万美元的资产投资于股市,一年后就增加到92万200万美元。

投资学课堂:

生财有方,理财有道。富人就是运用这些盘活手中资金的方法来理财,让自己的财富越来越多,越聚越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