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楷传奇
字体: 16 + -

第二章

初战香江

加入和黄高层,初显大将风范

李泽楷于1987年大学毕业,取得电脑工程学位,但他并没有选择进入相关的行业工作,而是随即加入父亲有部分投资的加拿大投资顾问公司gordoncapital(哥顿资金公司),成为该公司最年轻的执行董事(注:早于1983年,李嘉诚已安排两个儿子入籍加拿大)。李泽楷对于自己的决定,曾解释说:“我没有干那一行(电脑工程),因为那一行有学问的人太多了,很难赚到钱。”

哥顿资金公司原是加拿大十大机构投资经纪公司之一,也是加拿大与美国机构投资者交易的主要证券交易商,由富商占美康纳查创办。全盛时期,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该公司投资富有创意,所以它的业务发展,在当时来说,可算是领先同业。在过去10多年中,哥顿在多伦多证券交易所的成交额,有7年高居榜首。

当年,惠顾哥顿资本的客户,都是一些机构性投资者,例如:退休基金、互惠基金和大公司等。而该公司在多伦多、蒙特利尔、温哥华、卡尔加里、纽约、巴黎和伦敦均设有办事处,资本额达1亿5千万加元(折合1亿1千5百50万美元)。

它所进行的证券买卖,每单成交额最低是10万股,并在安排企业上市时,可以包揽所有股票发售,使客户的信心倍增。在全盛时期,哥顿在市场上纵横无阻,可谓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净收益每年都有大幅度增长,而税后边际利润的增幅,亦常常超过30(百分号)。

加入哥顿,虽然是李泽楷经商的起步,但他对营运的技巧绝不生疏,他的经营并非单一性的开展,而希望快速地展开多元化的投资,以购入股权的方式把自己的资产增值,而“盈科”的胚胎,亦在这时形成。

1989年,就是李泽楷加入哥顿后两年,他正式通过旗下的附属企业加拿大盈科有限公司,增持哥顿公司的股权至百分之十五,成为该公司的合伙人。

正当李泽楷要在加拿大大展拳脚之际,1990年元旦,香港传来一个极坏的消息,他最敬爱的母亲庄月明突然逝世,这件事对当时只有23岁的李泽楷,无疑是一个极其沉痛的打击。他惊闻噩耗,立即放下所有的事务,从加拿大飞奔返港。

丧礼过后,他好不容易才收拾起悲伤的心情,考虑是返回加拿大,还是留在香港陪伴父亲。最后,他终于选择了香港,并加入父亲的和黄集团,出任和黄的资金管理委员会董事,当时,这个委员会是由和黄大班马世民管辖。至于加拿大的业务,则由他隔岸遥控。从此,李泽楷便身系数职,所受的考验比起独自在加国时更大。

这是从何说起呢?按理说,李泽楷作为太子爷,他入主和黄集团后,应该是可以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角色,为什么所经受的考验更大了呢?这就要从那个“一人之下”中的一人父亲李嘉诚说起。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李嘉诚领导的商业帝国如日中天,据1998年5月美国的《财富》杂志称,李嘉诚拥有25亿美元资产,居世界富豪第26位,列世界华人富豪榜首,被誉为‘香港超人’。而他所领导的长和系长江实业集团及和记黄埔集团则占据了香港大部分的地产业务。除长实与和黄外,李氏家族亦通过上述两间公司控制香港电灯公司,向港岛区和部分离岛居民供应电力,与负责九龙和新界区的中电分庭抗礼。

以1992年11月26日股市收盘价计算,长和系三间上市公司长实、和黄、港灯的市值总和为1324亿港元,约占全港上市公司总市值的11(百分号)。以盈利计算,全系主力旗舰长江实业1992年财政年度的税后纯利为60亿港元,在全港十大盈利最佳的上市公司中名列第二。第一为盈利80亿港元的汇丰控股。

作为世界华人首富的李嘉诚,以其超人盖世的伟绩而蜚声海内外。但超人也是人,随着超人步入花甲之年,其庞大的产业由谁来继承变得日益令人关注。

李嘉诚曾多次公开声称,他素来不主张古老的家族性统治,更看重西方公众公司的一套,公司的首脑应该由董事股东选举产生,而非父传子承,这样方可保持活力。“如果我的儿子不行,我不会考虑让他们接班,我不在乎是家族内还是家族外的人秉掌大权。”

话虽如此,李嘉诚在培养两位儿子上仍然是煞费苦心,远谋深虑。李超人是血肉之躯,在接班人问题上,他表现出来的“亲情难舍”也是人之常情。舆论也认为,庞大的李氏帝国,是李嘉诚白手创建的,他安排儿子接班,无可厚非。

大儿子李泽钜在斯坦福大学获得结构工程硕士学位后,被父亲安排进入长江实业集团。李泽钜也不负父望,在投资万博豪园、分拆长江实业等一系列战役中均表现出超人气魄。至1999年1月,李嘉诚非常放心地把长实集团董事总经理一职交捧给李泽钜。

按照李嘉诚的想法,大儿子领导长实,小儿子执掌和黄,刚刚好。于是,李泽楷答应回港发展后,李嘉诚立即安排他进入和记黄埔集团。

李嘉诚并不以为小儿子的实习期已经结束,只安排李泽楷做和黄的一个小职员,跟随和黄大班、行政总裁马世民及和黄董事霍建宁学艺。马世民则安排李泽楷到旗下的和记通讯公司工作,这与李泽楷喜爱的计算机工程基本对口。

最初的日子,李泽楷向父亲抱怨说薪水太低,还不如加拿大的十分之一,是集团内薪水最低的,甚至都不如清洁工。父亲则说:“你不是,我才是全集团最低的!”李嘉诚从集团支取的薪金是5000港元。

经过父亲一段短时间的亲自观察,李泽楷随即升为和黄的资金管理委员会董事,当时,这个委员会是由和黄大班马世民管辖的。李泽楷加入不久,便策动了一宗30亿美元的美国垃圾债券收购大买卖,引起商界的极大关注。

当时,长实、和黄及李嘉诚本人宣布,将向美国哥伦比亚储蓄及信贷公司收购一批总值30亿美元的美国公司垃圾债券,各占一半股权。垃圾债券息率虽高但风险亦极高,因此,李泽楷在策划这宗交易时异常小心。

他获得卖方同意,只须付一成订金,如果债券价格跌逾一成,卖方就要以原价购回。换言之,买方是封了亏本的门,长实、和黄及李氏家族最多亏15亿美元本金(约合12亿港元),赚则可以赚到尽。

可惜,最后当地机构觉得条件不合,认为这样的条件对和黄过分优惠,不予批准,计划告吹。但此事已令年仅24岁的李泽楷技惊四座。

首仗未能成功,年少气盛、追求完美的李泽楷有点小小的失望。

李泽楷的情绪变化自然逃不过父亲李嘉诚的眼睛,有一天,李嘉诚把李泽楷叫到了办公室,说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营销报告会,舞台的正中央吊着一个巨大的铁球,一位老者介绍了用铁锤把大铁球敲打得荡起来的规则,很快,两个年轻人抡起大铁锤朝铁球砸去,但铁球动也不动。

当人们认为再怎么敲打也无济于事时,老者从上衣口袋中摸出一把小铁锤,然后认真地面对那个巨大的铁球敲打起来,敲一下,停一停。人们奇怪地看着,难道用大铁锤使劲敲打没有用,而用小铁锤能使大铁球动起来?时间在慢慢地过去,10分钟、20分钟,台上的人们开始失去耐性,但老者依旧一锤又一锤地敲打着铁球,大概40分钟后,一位前排的观众突然大叫起来‘球动了!’

果真,人们发现在小锤的不断敲打下,大铁球开始摆动起来。

最后老者开口了,他只说了一句话:‘在成功的道路上,你有没有耐心去等待成功的降临?如果不能,你只好用一生的耐心去面对失败了。’”

李嘉诚一口气说了这个故事后,稍顿片刻,语重心长地说道:“所以,成功和失败总是暂时的。一切都要取决于你自己的心态。你要耐心地等待成功,或许它就在不远处。别让不好的情绪影响了它的到来。”

父亲一番意味深长的话语让李泽楷茅塞顿开,他感激地对李嘉诚说道:“爹的,多谢您,我会继续努力的。”

果然,在此不久之后,成功很快便降临在了李泽楷头上。

接受重任,筹办卫视

那次美国债券收购计划失败之后,李泽楷很快便重整旗鼓,旋即接受了和黄分配的另一项重任,这就是筹办卫星电视。

当年,卫星电视在香港绝对是一个全新概念,在卫星电视出现之前,香港已有两家无线电视台,即电视广播有限公司的“无线台”和亚洲电视广播有限公司的“亚洲台”,两大电视台属下分别拥有粤语和英语各一个频道。两台历史悠久,竞争激烈,期间曾冒出个“佳视台”,但开播后第三年,就被两强逐出竞技场。事实证明,在香港这样一块弹丸之地,仅能容纳两家免费的无线电视台。有鉴于西方有线电视的发展,以及当时香港电讯的垄断地位,港府计划设立第二电讯网络,并于1988年正式予以批准。第二电讯网络将提供有线电视和其他非专利电讯服务(如移动电话)。

显而易见,李泽楷挑起这根大梁,挑战大、压力更大,然而,各方舆论均一致认为,在香港办卫视是一个没有前途的事业,无法成功。

不过,李泽楷却有不同的看法,他深信:人生,就是要向自己发起闪电暴雨般的挑战,勇于挑战,敢于成功,只有这样,才能拥有一个完美的人生,不留下一点遗憾!他把筹办卫视作为自己人生事业的一个挑战。

李泽楷相信搞卫星电视是一个很好的商机,因为这是一个全新的空间,让他有机会充分发挥,大展拳脚。

1990年6月26日,李泽楷以和黄资金管理委员会董事经理的身份,宣布和黄正式考虑发展卫星电视,初步投资额约为四亿美元。

不过,好事往往多磨,盯着卫视这块“肥肉”的人还有另一位香港富豪香江船王包玉刚的女婿吴光正。由此,一场势均力敌的战役在所难免。

1990年8月,李嘉诚说服港府,放宽香港有关限制卫星电视发展的条例。新条例规定,若使用碟形无线收看卫星电视,只要不涉及商业用途(指向用户收费等)或再行转播(指向无线台。有线台有偿提供服务),便无须申请批准及领取牌照。条例又规定,只接驳一部电视机的独立卫星碟形无线可豁免领牌;若一座大厦共有卫星碟形天线及室内系统,则需持牌公司安装和操作。

据统计,全港至少有15万座大厦符合安装卫星天线标准。这对九仓的有线电视是个莫大的威胁。

烽烟四起,很难确认是谁最先挑起战火。李泽楷不准许九龙仓集团在长实系兴建和管理的大型屋村、大厦楼宇安装有线电视;吴光正则禁止安装卫星天线的持牌公司进入该家族所控制的大厦安装碟形天线及室内系统。

1990年12月,卫星电视正式获得营业牌照,但有两个附加条件:一是不可播放粤语节目,二是不得向用户收取费用。

第一个条件,实际上是无线、亚视、有线等三家电视台向港府施加压力的结果。三家的大股东皆有来头,无线有利氏家族、影视大王邵逸夫;亚视有李泽楷的世叔伯林伯欣家族,父亲的好友郑裕彤家族;有线则有包玉刚与郭炳湘。在商言商,在重大利益上谁都不肯做谦谦君子。

“亚洲卫星一号”覆盖面从地中海至西太平洋,可为30多个亚欧国家和地区提供电视电讯服务。但卫视的主要市场在香港。当时大部分香港华人,不仅不愿意看国语节目,甚至连听都听不懂。不许播粤语节目,等于丧失了香港市场。

李泽楷频频出入港府,要求解除禁播粤语节目的条例。李氏父子还轮番上阵,借助传媒,指责港府的规定非常荒谬:一家香港本地注册的电视台,却不准许播放本地话的节目,此乃无稽之谈……

期间,李泽楷委托一间独立的公关公司搞了一次民意调查,接近百分之百的卫视用户都赞成播放粤语节目(外籍用户则希望再增加英语节目)。李泽楷将调查结果呈交港府的康广播科广播事务管理局,作为修改条例的参考。

和黄、九仓大斗法,到了1991年中达到白炽化。双方的比拼,基本上和黄处于攻势,九仓处于守势吴光正竭力敦促港府,维持有利于自己的条例。而李氏父子则攻其“死穴”,既要港府解除禁播粤语节目的条例,还要求准许向用户收取费用。

九仓向传媒坦言道:“根据我们多年的调查,香港这块弹丸之地,只能容纳一个收费电视,两个只会造成恶性竞争,两败俱伤。”

对九仓的”善意警告”,李泽楷充耳不闻,欲置敌手于“死地”。其势之锐,足以令并非等闲之辈的吴光正胆战心惊。九仓董事吴天海感叹道:“政府若批准卫星电视收费,九仓肯定放弃(有线电视计划)无疑。政府若批准卫星电视播放粤语节目,观众的节目选择将大增,对有线电视影响巨大。除非政府在其他方面给予补偿,如减少专利权税等,否则九仓打退堂鼓的机会也大于一切。”

九仓采取哀兵之术,以争取公众舆论和港府有关官员的同情。李泽楷丝毫不动恻隐之心,仍穷追不舍。根据港府的态度,有可能放宽粤语节目的限制,但只维持一家收费电视。

九仓计划竞投的有线电视及第二网络预算投资额达55亿港元,而和黄的卫星电视计划,投资也达30亿港元以上。两大财团数十亿投资的竞争,为了自保及克敌,哪能不竭尽全力!李泽楷力撼吴光正,已初步达到预期目的。一位评论家说:“李泽楷采取的是得寸进尺的战术,欲借五百,则开口一千。”

这场卫视争夺战以李泽楷的全胜而告终,一夜之间,李泽楷声名鹊起。

1991年3月23日,卫星广播有限公司(startv)正式成立,由和黄集团与李嘉诚家族各占一半权益,李嘉诚任主席,李泽楷为执行副主席。李嘉诚虽然看重儿子,但为了不打无把握之仗,他特意找来曾任香港电视总经理多年的陈庆祥任卫视的行政总裁,辅助李泽楷。

李泽楷于创办卫视表现得十分雀跃,亲自招聘人手,连安装卫星天线的细节和搞宣传,他都要亲力亲为。每天早上6点,他陪父亲游泳后便赶返公司,8点整与员工开例会,往往工作至晚上12点钟才下班,每日工作16个小时。

1991年5月,卫星电视正式启播,租用了亚洲卫星一号作为转发站,覆盖面除了亚洲、中国大陆及中国台湾外,更远至中东等地区。不过,当年香港政府一直限制卫视的发展,不许它以粤语广播,也不能经营收费频道。因此,李泽楷曾与港府多番周旋。

启播初期,反应算是不俗,不少屋苑住户都采用了卫视的服务,而很多大型机构如万国宝通、大通、百富勤、国泰航空等,亦成为卫视的广告大客户。两年后,卫视已覆盖逾50个国家,家庭用户以几何级数增长。虽有此成绩,但卫视日常运作支出巨大,入不敷出,与赚取盈利还有一段很大的距离。

不过,李泽楷对工作的投入程度,没有因此而受到任何影响,他还是废寝忘食,一大清早起床,8点钟还未到,便打电话通知下属准备开会,9点整他已到了办公室,一直工作至深夜才下班。回到山顶独居的寓所后,他还不休息,独个儿面对五部电视机,收看卫星电视五个台的节目,看有哪些地方需要改善。

工作能力证明,李泽楷的表现,全不像新入行的小伙子,甚至于重要的决策上,更不逊色于经验丰富的前辈。

论收视率,卫视在香港地区只能望其无线和亚视两位大哥的项背。卫视的优势在于收视面,它可24小时不停地向4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送节目。节目质量及收视面,成为其广告经营的基础。

很多大型机构如万国宝通、大通、法国国家巴黎百富勤证券有限公司(简称bnp百富勤)、国泰航空等,亦成为卫视创立时期的广告大客户。其中不少大公司更与卫视签订长期合约,成为其稳定的广告客户。

从1991年底全面开播,到1993年中为止,不到几年的时间内,卫视的广告收入是36亿美元,而维持5个频道的年费用为08亿美元(未计前期投资等费用),经营态势良好。

由于李嘉诚有着广泛的国际商业关系,有人认为李泽楷实际上是依靠父荫庇来招揽广告的。对此,李泽楷不以为然,他说父亲只拉回了4000万美元的广告,像可口可乐、麦当劳、雀巢索尼、富士等超大型集团,它们不会把香港的一名富豪放在眼里。

李泽楷并不满足现有的业绩。他仍为敦促港府放宽限制而努力。李泽楷使出软硬兼施的“两面”手法,第一手,就是争取与高层人士搞好关系。1992年,**中央总书记**接见李嘉诚,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还有李嘉诚的两位公子李泽楷和李泽钜。同年,新任港督彭定康出席香港葵涌的四号货柜码头公司第2000万个货柜庆贺仪式,受到长实集团的隆重欢迎,李泽楷更是把握良机施展外交手腕,在适当时机向彭定康进言。另一手,他又大打民意牌,在报刊上刊登漫画广告,讽刺港府的无理限制,同时将“盼望开播粤语节目”的大众呼声,以民意测验结果的方式呈交给港府。

皇天不负有心人。1992年7月2日,港府颁布新的电视广播条例,宣布卫视自1993年10月底起,可开播粤语节目;卫视不可独立经营收费电视,但可透过收费电视(即指九龙仓的有线电视)的频道,经营收费的卫视节目。

港府的新条例,为解决卫视、有线旷日持久的纷争奠定了基础。

1993年2月9日,由于李嘉诚委派前来辅政的行政总裁陈庆祥离职,李泽楷正式聘请新西兰电视前总监孟德德加入卫视任总裁。于是,李泽楷进一步推广‘路通天地线’计划,推动卫视与九龙仓的有线电视结盟。李泽楷、吴光正这两个“不共戴天”的“仇敌”终于坐到了谈判桌前。1993年6月7日,两大财团达成协议:卫视与有线的重叠业务结盟,实行“天地共存”!前嫌冰释,握手言和,传播业大展拳脚的美好前景展现在李泽楷面前,人们都认为,李泽楷成为香港最年轻的传播大王已不是梦想。

谁会想到,这时李泽楷的目标已经设定得更远、更高!对于李泽楷而言,卫视只是他手中的一枚“棋子”一枚“商场高手”手中的“妙棋”。此时,李泽楷已在心中构思好了这步“妙棋”的走法,他志在必得。

出售卫视,证明自己

众所周知,令李泽楷这个名字震惊世界的,不是其父李嘉诚,更不是众多曾被冠以其绯闻女友的美丽名字,也绝对不是落入他手中才几年的香港电讯。

真正令李泽楷这三个字名动天下的,乃是由他一手筹办、营运,以至于卖掉的全球首个跨地域播放的卫星电视。对他而言,那不单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机会一个让他证明自己的机会。

话说虽然卫星电视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在香港亦有一定的客户,但主要的收视仍是来自印度及中东等地区,加上启播时间尚短,故其实际收益不大,这是可以理解的。1993年年中,李嘉诚决定对整体的经营策略作重大调整,收缩通讯和传播业的投资,把资源放回他的地产、码头以及其他在中国内地的生意,并对海外巨大的投资进行减磅。

李泽楷考虑到卫视初现规模,深信具有一定的增值潜力,于是决定将其心血结晶出售,以证明自己的投资眼光。

这个心高气傲的小伙子要向世人证明自己的才华与能力!

卫视出售,招来美国的nbc、英国的皮尔森公司、日本的三井公司和默多克的新闻集团。李泽楷权衡再三,决定以默多克为主要的谈判对手,实施卫视交易。

默多克这个超级的传媒大王,其新闻集团财大势强,控制着美国的两大世界级电影公司20世纪福克斯及米高梅,拥有英国著名的《泰晤士报》和发行量最大的《太阳报》。默多克早就看到电视超越报纸的魅力,自收购福克斯公司之后,又大举进军美国的电视市场。默多克的目标明确:与美国三大广播公司相拼,树立福克斯公司在美国电视网中的地位。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福克斯公司的电视节目深得美国人的欢迎,其在美国电视网中排名第四的位置,得到美国人的认同。

默多克看到报界对于苏联、东欧1992年春巨变的喧嚣之后,热情大为减退,于是把目光紧盯电视这个大众喜闻乐见的传媒体。在默多克的指挥下,福克斯公司的电视广播进入了美国8600万户家庭;默多克还买下了西班牙电视台。但他并不满足,仍渴望开拓新的疆场。亚洲,这块约占世界总人口三分之二的大陆,其经济正以平均每年7(百分号)的速度增长,正在兴起和潜在的购买力无可限量。而香港正是进攻亚洲最理想的桥头堡,其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联结北亚和西亚的枢纽,是沟通东南亚和中亚的交接地,更是通往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的桥梁。默多克又一个进军目标:进攻直至夺取香港电视!

默多克最先杀入香港,买下了《南华早报》501(百分号)的股份。此外,还入股《华侨日报》。然而,对报纸股份的收购,还激不起他太大的兴趣,他要的是控制香港电视。

欧美各主要媒体早就在打香港电视的主意,如美国华纳公司、英国皮尔森公司都表示要收购或参股香港电视网;而默多克盯上的是香港巨富李嘉诚麾下的和记黄埔公司经营的亚洲卫视。

默多克早就垂涎香港电视网,在他入股《南华早报》及《华侨日报》后,就打算收购邵逸夫的无线电视,但由于香港电视管理条例的限制,终究未能遂愿。默多克认为天上的卫星传播节目是不分国家和地区的,若获得了香港卫视,就控制了亚洲乃至中东的传媒。善于收购和兼并的默多克思忖,已拥有美国、英国的电视网,亚欧美三大洲电视网,缺的就是亚洲。收购了香港卫视,不就是全球大合围吗?

默多克很快开价:25亿美元。但立即遭到李嘉诚和李泽楷的拒绝。卫视岂值如此低价!李氏父子知道,放出去的长线,自然会钓到大鱼的,要沉得住气。正在这节骨眼上,默多克的老对手半路杀出,也想竞价购买卫视。我在压价,他在抬价,默多克气急败坏,发誓不让对手得逞,开高价也要拿下卫视。

默多克特邀李泽楷到他度假的地中海谈判。默多克,老谋深算,收购战中屡屡得手;李泽楷,青春年少,虽经商海却出道不久。一老一少,约定在默多克的私人游艇秘密会谈,最终谈妥卫视买卖。

李泽楷只带了一位私人顾问飞往欧洲,赴地中海会见默多克。1993年7月23日,李泽楷单刀赴会,与默多克关门单独谈了两个多小时,李泽楷气盛而不傲气,表现出东方人对老年人尊重的传统美德,但在价格方面,却据理寸金必争,不做谦谦君子。谈判中,李泽楷放出话来,自己商务缠身,谈得成交易最好不过,谈不成马上乘坐已备好的私人飞机返回香港。默多克原以为不找李嘉诚谈判,就是避开商场老手,邀二十几岁的毛头小子好从容对付。殊不知,虎门之下无犬子,李泽楷可不是好哄的小孩!默多克思考再三,默想良久,心一横,高价开出;以525亿美元(约合41亿港元)收购卫视636(百分号)股份。余下的股份两年后再收购。李泽楷心算一下,卫视全部售价95亿美元,比两年来125亿美元的总投资高出7倍多!李泽楷欣然答应:卫视成交。

7月26日,默多克的新闻集团正式向外界宣布:以525亿美元收购李氏家族和黄集团的卫视636(百分号)的股权。

当然,双方的合约也给李泽楷一项限制:他在7年内不能染指电视行业。

李泽楷与默多克的卫视交易,仅此一笔买卖,足足赚了30多亿港元。卫视交易成功,李泽楷名声大振,继其父有“超人”的美誉之后,“小超人”的美名不胫而走。

默多克买了一个昂贵的卫视,自诩为是新闻集团全球战略的需要,坚信卫视潜在的价值和未来的前途。

商战最终的胜负,衡量的标准大概应看是否能盈利。再美丽的东西,如果拿到手来只是亏钱,恐怕只有傻瓜才会要。李泽楷与默多克谁赢谁输,不是明明白白的吗?

李泽楷不但胜了这一仗,而且胜得非常漂亮,据说,年纪轻轻的他表现得相当有礼及镇定,与老姜默多克交锋,处处占尽先机,谈到关键处,他更大方得体地表示自己的工作实在太忙,并已准备了私人飞机等候,随时可以飞返,所以谈得好固然成功,如果议价不理想便立刻离开,不会多停留一刻,这迫使默多克不得不立即作出决定。

世事如棋,果不其然。李泽楷轻松地走了一步“妙棋”,可谓是“英雄出少年”。

1993年7月27日,有关李泽楷以41亿港元出售卫视636(百分号)股权一事,中传媒多有好评。西方传媒则偏向于把默多克放在主导位置,多以“新闻集团购入卫视控股权”为题。就连香港唯一一份堪称可与国际接轨的《南华早报》,在处理该则新闻时,也是采取同样的单一角度。或许唯一稍能显示给予李泽楷认同的,便是报刊编辑容许他与默多克平排共放的一张“大头照”而那是一张他显得极其不屑的照片。

然而,很多年后,李泽楷想起那一幕时,他记得的,除了和黄与长实的股价在当天早上分别攀升08元及06元,报207元及245元之外(1993年7月27日,和黄与长实当天的收市价分别为202元及248元,当日恒指徘徊在6,860的水平),就是在一项民意调查中,他那身兼特区筹委会预委会,中国为了确保1997年香港主权回归时能顺利过渡,在香港委任一批政经名人及各界代表,筹备特区政府成立的有关事宜,未成立筹委会之前,有预备工作委员会之设)成员的父亲,竟以978分独占鳌头,在30人的预委中脱颖而出。

他知道,他的父亲从来就是属于社会的。978分!他心想,以这样的分数,可以拿个a了,他为什么还留在那里呢?留在那里让人继续打分数么?如果有一天他的分数掉头下滑呢?那又会怎样呢?

1993年7月27日,在历史上可能没有任何大事记录。然而,26岁的李泽楷坐在和记大厦12楼的卫视办公室里,凝视着面前由20部小型电视合并而成的电视幕墙时,竟突然感到有点不舍……

不是合不得这个耗尽他3年心血的卫星电视,也不是舍不得安地华荷,此人是20世纪60年代前卫普普艺术大师,生前曾扬言,在潮流急转的世代,在当时得利的人与事也最多只有15分钟的荣耀,潮流寿命还比不上用完即弃的纸尿片或安全套。“那15分钟的荣耀”,更不是舍不得那班曾经与他并肩作战数年的同事,而是隐隐然地,他将要放弃一些什么似的。

从他的视线直望,人们可以清晰地看见20个小荧幕所投射出来的不同的时空。现在香港是8点多,日本与韩国则已是9点多。可是,原来德里只是下午5点许,还来得及煮晚饭。在英国呢?反而是午饭过后,又是戎马倥偬、人人披甲上阵的时间吧!

嗯,英国外交部不正在就彭定康在这里的**民主言论而四下解释么?关于什么10月6日颁布第二份施政报告时便是中英谈判英方与中方提出达成协议的最后期限,英国政府已透过外交部正式否认。而另一边,李柱铭却以港同盟主席的身份,对英国传媒表示:“这等于把彭定康方案(彭定康的政改方案主要是1995年在香港推出间接普选,让香港市民直接选出立法局议员)抛弃,令它死于非命,我们不会接受任何这样的协议。”

李柱铭,如果他好端端当个律师,日子应该好过点吧。为何他要搞政治呢?李泽楷相信,那该是他的理想吧!他欣赏所有忠于个人理想的人。他忽然想起,去年就卫星电视向港府争取以粤语广播时,李柱铭是很支持他这个想法的。

可是,如今既然已把卫视卖掉,自己也应该放手了。不是吗?他倒是想起有立法局议员表示“担心默多克在此间的影响力日渐增大”之类。让人继续打分数么?如果有一天他的分数掉头下滑呢?那又会怎样呢?

此刻,李泽楷真的累了,实在是累得一塌糊涂,揉了揉眼睛,看着前面晃动的20个不同的时空,徐徐地把眼睛闭上。

20个小荧幕原本等于20个小个体,放在一起却仿如缤纷杂沓的大千世界,其间所出现的斗争与对抗,总该比出现和谐圆融的机会为少吧。然而,怎么却总是这些纷扰,搞乱了人们的宁静?

李泽楷筹办卫星电视时,母亲过世才3个月。那阵子的他,不单年轻,也纯真,相对地不受污染。他相信,通过同类信息的共同分享,在不同种族、不同宗教及不同信仰的人们之间的误会,肯定可以缓和及减少。

很多年后,当李泽楷卖掉了卫视,投进以互联网为主的高科技世界之后,有一回与一个老朋友通信,在说到个人的理想与信念之际,留下了这样的一幅速写图解。

案上电话响起,李泽楷惊醒过来,便伸手接听。这一刹那的他,竟浑然忘却身之所在。他真的相信,那是母亲的来电。他相信她会告诉他,见到他今天的成绩,她感到非常安慰……

此刻,李泽楷为取得的首次胜利打心眼儿里高兴,他在心里默默地念道:“妈妈,我成功了,我向世人证明了自己,我是李泽楷!”

成功背后的是是非非

李泽楷把没有可观利润的卫视卖得个好价钱,的确赢得了各界的赞赏,1993年的《财富》杂志将李泽楷誉为亚洲一颗年轻的新星。从账面上计算,他用了两年的时间经营卫视,只此一役,已赚了3217亿港元,即使是一间业绩良好的上市公司,也未必有此可观利润,可见李泽楷的财技高超,“绝对是吃大茶饭之材料。”

由于卫视的大股东是和黄及李嘉诚,所以,李泽楷所赚的钱自然要上缴,但他亦因此获分利达4亿美元,成为他另起炉灶的第一桶金。

卫视一役,为和黄与李氏家族赚得巨额盈利,李泽楷声名鹊起,但成功的背后往往也是是非多多。

是非一:据说,李泽楷因为出售卫视,为父亲带来一些麻烦。事情缘于北京中央政府对李家把卫视卖给外国人甚感不满,因为卫视的广播覆盖中国各省市。曾有报道指出,中国政府担心这间改由外国人经营的电视台,可能会被人从政治上利用,对中国人民散播不正确的讯息。这方面的问题,不论在任何一个国家里,都会有此顾虑。

不过,好在这场小风波最后在李嘉诚出面与中央政府解释后,获得了平息。

是非二:李泽楷的锋芒毕露令任和黄大班长达9年的马世民日显黯淡。

话说马世民此人并非泛泛之辈,他可是李嘉诚商业帝国的“重臣”。这里要稍费些笔墨介绍一下和黄大班的来头。

马世民是英国人。1966年,他来到英殖民地香港,进入最负盛名的怡和洋行工作,一干就是14年,深得怡和的嚣重。20世纪70年代末的一天,马世民代表怡和贸易来长实推销冷气机,希望长实在未来的大厦建筑中,采用怡和经销的冷气系统。

他竭力要见李嘉诚。虽然李嘉诚并不过问这一类“小事”,但是同意会见这位倔犟的“鬼佬”经理。这次会面,彼此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马世民自我评价说:“目前来说,我的能力和经验还有待于边干边学。但香港是这样,只要你拿出真正本事来做生意,你就会学得很快,我属龙,用你们中国人的话说,是龙的儿子。”

李嘉诚也属龙,不过比马世民整整大12岁。李嘉诚与马世民就好些话题交换了意见,对这位“龙老弟”颇有好感。

1980年,40岁的马世民决定告别打工生涯自立门户创立了工程顾问公司,承接新加坡地铁工程。李嘉诚入主和黄,韦理卸职后,李嘉诚提升李察信为行政总裁,自己任董事局主席。

1983年,李嘉诚与和黄行政总裁李察信,在“立足香港”问题上分歧加深。李察信去意已定,李嘉诚积极物色接任人选,竭力拉马世民加盟。

1984年,李嘉诚透过和黄收购了马世民的工程顾问公司,委任他为和黄第二把手董事行政总裁。

马世民一上任,便为和黄赚大钱,并辅佐李嘉诚成功地收购港灯集团。是为当时华资进军英资四大战役(李嘉诚收购和黄、港灯,包玉刚收购九龙仓、会德丰)中的一役。除和黄外,马世民还先后出任港灯,嘉宏等公司董事主席。马世民是长实系除李嘉诚外,最有权有势、炙手可热的人物。

言归正传,1993年9月,马世民毅然决定离开和黄,外界纷纷揣测,认为李泽楷逼走了“马大班”。

不过,马世民在后来也颇有风度地说:“我和richard的关系,较外界想象中亲密得多。我离开和黄,richard要求我全职担任和黄顾问,并提议李嘉诚委任我做长实非执行董事。”但在当时,不少分析家都认为,马世民离职前,确如传闻所言是被李氏父子逐渐架空,马世民主动提出辞职,已是迫不得已。

马世民走后,李嘉诚便打算安排由李泽楷接任和黄的业务。

1993年8月底,身任和黄集团执行董事的李泽楷,被提升为和黄副主席。李泽楷被父亲安排全面接管的趋势已十分明朗,大哥李泽钜坐镇长和系大本营长实集团,他则接任全系主力舰和黄集团的总舵手。

是年,李泽楷只有27岁。

路在自己脚下

卫视的出售,令李泽楷名声大噪,“小超人”威名席卷香江。1993年7月27日的香港《经济日报》评论道:“李泽楷今番终于做出一场好戏,为和黄集团及其父,带来30多亿港元的利益……李嘉诚望子成龙,今次可如愿以偿了。”

最终,李泽楷把自己呕心沥血哺育到3岁的孩子卫视卖掉了,其中的原因,社会上有许多不同的版本。

有一种说法,是卫视的困难时期已经过去,李泽楷见好就收,趁高抛售。

另一种说法,是卫视经营虽有改善,但仍然入不敷出,被迫出售。

还有一种说法,是李嘉诚调整经营策略,拟把资源集中到他的强项地产,并增加对国内的投资。

但根据李泽楷较为亲近的同事和朋友说,李泽楷出售卫视,主要是想让自己的名字和父亲分开。

《chinaonline》杂志社记者曾求证于李泽楷,李泽楷颇为谨慎地回答道:“当时我觉得我要做点事,我想令我自己余下的岁月易过一点。”

虽然他的话说得很含蓄,但意思还是很明白的,它间接证明了他的同事和朋友的说法是接近事实的。

据李泽楷的公关人员胡雪姬小姐说,李泽楷卖掉卫视,李嘉诚并不知道,当儿子把消息告诉老父时,这位超人说:4亿元,是亏了些!李泽楷说:“您说什么呀?我说的是4亿美金!”

李嘉诚父子这段对话,起码说明两点:其一,在李泽楷告诉父亲之前,李嘉诚并不知道李泽楷卖卫视:其二,精明的李嘉诚,连想也没有想到,4亿元会是美金,就是说价钱高得离谱。

多年后,胡小姐说起这个笑话,仍笑得眼泪都流了出来。

香港传媒有一个说法,李泽楷自小至大,一直想摆脱两大心魔:一是靠老父才发达;二是一世给兄长骑住。

回顾李泽楷前一段生活历程,传媒的说法似乎是接近事实的。

当李泽楷还是13岁的孩子的时候,就独自一人前往加州求学,作为数百亿富豪的儿子,却要利用假日时间去卖汉堡包,去高尔夫球场做球童,赚取学费,是他要摆脱父荫,追求独立生活的开始。

当李泽楷在斯坦福大学毕业之后,宁愿去加拿大加入打工族,也不愿回港打理父亲公司的生意,恐怕亦是这种心态的表现。

当他雄心勃勃,要推动筹建卫星电视时,却遭到各方面的怀疑,连父亲都有保留:李泽楷只好提出向父亲借6千2百万美元作为创办卫视的启动资金。

儿子的固执和热情,彻底打动了父亲。

由于卫视启播时间尚短,资金回笼不理想,但公司和家族的压力接踵而来。李泽楷说:“很资深的人,年长的行政人员,有经验的经理,都会在晚上或一些社交场合找我。有时在我18小时工作之后,眼皮差点打不开的时候,向我详细解释为什么卫视永不会成功,他们说这会令我亏本,又打击我的事业。有许多个夜晚,我彻夜不能入眠。”

这样,李泽楷只好忍痛将卫视卖掉了。

卫视卖得个好价钱,人们都说是李泽楷的财技了得。但李泽楷却认为,是证明卫视物有所值。他选择卖给传媒大亨,而且卖得好价钱,其目的也是为了证明他办卫视是对的。

通过经营卫视,李泽楷对选择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几乎是铁了心的。路虽崎岖,但他要自己坚定地走下去。

在李泽楷看来,人首先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一定能行!对任何人、事、物都不可以存有依赖之心,必须学会独立自主和顽强的精神,无论何时何地,顺境逆境以至于好事坏事,都必须用平常心去看待,做到“得而不喜,失而不忧”,就是遭遇再大的磨难也要勇敢地去面对,并利用一切境缘磨炼和化解自己的心性,勇于改造自己的命运,彻底地把心念改过来,从此不再听从命运的安排命在自己手中!路在自己脚下!任何人都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无法决定自己的一切,实质上自己的命运都是靠自己创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