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力演讲法则:当众讲话的艺术
字体: 16 + -

第五十五章

三、引用。

引用是指在演讲中引用某些原始资料、原话、成语、典故、格言等,起到增强说服力的作用,也能够凸显出演讲的动人色彩。恰当使用引用能够激活演说表达力、彰显稿底蕴,如果在演说标题、题记、首段和末尾等处进行引用则能够彰显语言的凝练精辟,起到启人心智、升华主题的演说效果。

例如:“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这里引用了一句成语,利用成语作为铺垫展开自己思想观点的铺述,这样听来则显得自然且有说服力。

四、数据。

数据是人们说明问题、论述问题、得出结论的主要依据,在演说中加入数据能够增强表达效果,强化可信度。数据越是翔实越能够起到强调的作用,演讲的效果越好。

例如:“在短短的时间内,通过打黑行动,抓获2千余名嫌疑人,破获刑事案件1700余件。2008年7月10日,重庆警方开始‘夏季社会治安综合整治行动’,80天共破获刑事案件32771起,逮捕9527人。”这里运用详实准确的数据证明了重庆警方打黑活动的成功。

五、对比。

把两种不同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能够使主体形象更加突出,其本质特征也能够被揭示的更加明显,从而全面表现演讲者的观点。对比分为两体对比和两面对比,前者对比的对象是两种事物或概念,后者对比的对象是同一事物中的两个对立面。

两体对比例如:“李白曾有一首诗名为《江上吟》‘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前者的精神如日月高悬,光照万代;后者的作为却空荡无存,灭迹山丘,好坏美丑,鲜明突出。”

两面对比例如:“提起女性的形象,很多人可能下意识地想到诸如‘温柔、漂亮、贤惠、细腻’等形容词,而我认为‘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更是对女性的深刻解释。”

六、借代。

演说者不便将一些人和事物说出来,则可以用与之相关联的事物来代替,这种修辞即为借代。借代往往能够起到含蓄、幽默的效果,也尽显演说者“可会意不可言传”的内容。

例如,1998年朱镕基总理在人民大会堂给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代表大会作报告时的开场白:“我这个人是管经济的,头脑里都是些数字,很抽象,没有你们头脑里的形象生动(底下开始活跃起来)。所以我就决定讲得短一些,讲长了会犯错误(底下有人喊:越长越好),那我就讲长一点。但是如果诸位听得不耐烦也可以闭目养神(笑),要方便的,也可以自行方便(笑声更大),不过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分期分批(大笑)。”这里“闭目养神”成了“打瞌睡”的借代词,“分期分批”成了“轮流如厕”的借代词。使用借代,创造了幽默的效果,双方的心理距离也缩短了很多。

七、设问。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是设问句的最大特点,在演说中运用设问能够起到强调的作用,同时也能够吸引听众进行思考,引导听众与演说者达到思想上的共鸣。

例如,闻一多先生《最后一次讲演》就利用了很多的设问句:“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如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支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闻先生声音激动了)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鼓掌)这成什么话?(鼓掌)。”这段中的设问句义正词严、慷慨激昂,表现出闻一多先生无比愤怒的感情,气势夺人、激人斗志。

演讲中的修辞手法除了以上七类之外,还包括夸张、对偶、反问、反语、谐音、复叠、双关等,各种修辞可以相溶使用,在演讲实践中演说者还可以不断进行修辞的创新。

修辞的运用能够使演说变得出彩,所以建议演说者在演说开头加以重视,这样便于在一开始就给听众以美的享受,引人入胜自然能够获得预期的演讲效果。

演讲内容要具体

演讲内容越是具体,越能够贴近听众的生活,避免了纸上谈兵的缺陷,也避免了生硬空泛的语言消磨听众耐心和热情的可能。优秀的演说者与专业的表演者别无二致,都是能够将一种戏剧感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为了将一些观念和理论阐述明白,他们需要具体翔实的案例,需要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甚至需要在每一场演讲中都对一件至关重要的事件再三复述,演说者在将演说具体化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入更多的动作和激奋。

一个具体的细节被再现出来,必须在演说者灼热感情的衬托下才能变得真实有力,你很难用一句“消防队员扑灭了市中心的大火了”就企图实现对消防队员的赞颂,演说者要做好充足的铺垫工作,这是一场怎样的大火,消防队员与火焰搏斗时有着怎样强烈、焦灼、激奋、紧张的感觉,在火中做最后挣扎而惊恐万状的情景怎样触目惊心,这些必须体现出来,听众们才能感受到生命中那些可怕时刻里暗藏的绝望,也才能够更加理解消防队员的伟大所在。否则,你不具体化,听众的感情也将被省略。

当演讲变得具体,那么情趣也将会蔓延开来,演说者才能表现出更强大的说服力。同样是经验的传授,你只说结论,大家或许会唏嘘不已,“我为什么要听你的?”这肯定会成为第一句质疑之声,当然你也避免不了“你的演说完毕了,但我还是不知怎么做。”这样的评论。所以,建议演说者不要泛泛而论,比如,你可以说:“我决定下星期日带孤儿院的二十名病童去复查,我还要带他们去野餐,另外,爱心人士的捐赠也会在当天到达孤儿院。”你也可以说:“我决定为孤儿院的孩子们做些事情,每周我都要来义务授课。”但你如果仅仅说:“我们都来帮助孤儿院的病童吧。”这样就过于笼统和简略。

让演讲具体化的方法:

一、根据个人经验举出例子。

演说者可以根据自身生活中具有戏剧性冲击力的单一事件而进行阐述,可能这件事情从发生到结束所用时间很短,但演说者可以从多方位进行描述,这一刹那间也能构造出足够长的素材。例如,演说者为了感染学生们尊敬老师,而向在座的听众学生们分享自己的真实故事,讲述了老师对自己的教导,自己对恩师的误解,最后恩师患病离他而去,然后又用细腻沉重的语调表达出自己的懊悔和对恩师的思念之情。这个案例就具体饱满,更加引人深思。

二、叙事要素可以鱼贯而出。

演说者可以一开场就以故事的情节性为鱼饵铺开实例,这种具体化的演讲可以立即抓住听众的注意力,其作用远远好过那些枯燥无味的理论说明。卡耐基在演讲中就常常能够抓住叙事要素进行具体描述,不妨看看他在演说一开始常使用的模式:“一九四二年,我发现自己躺在医院里的病**”、“去年七月,当我快速驾车下四十二号公路时”、“我正在湖中央钓鱼,抬头看到一艘马达船正朝我快速开来。”等等,这种具体性的开场直接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那么接下来听众迫切想要听到的就会是事件、原因、结果,众人的思想情绪一下子就被演说者收拢起来了。

三、着重举出事例中的细节。

很多演讲者会忽略细节的作用,认为它们本身没有趣味性,而实际上,你演说中的细节越是具体,越能够将听众的注意力串联起来。当然,你所找的细节必须与主题密切相关,否则它们永远是一盘散沙,而相互关联的零件正确组合,则有可能创造出强大而实用的机器。如果你担心这些细节会消磨听众倾听的耐心,那么你可以在事前讲出选择细节的原因。比如说你的演说主题是旅行,你可以讲述长途旅行前先检查车辆的原因,并说出检查的细节。这段细节的实用价值会迅速增强。

卡耐基曾经在书中这样解释“具体”的意义:“老式的传记作者说,约翰杜伊有‘穷苦但诚实的父母’。新的传记则说,约翰杜伊的父亲买不起鞋套,因此下雪时他必须用麻布袋把鞋子包起来,保持他两脚的干燥温暖;但是,尽管如此贫穷,他从没有在牛奶中加水,也不曾把生病的马当做健康的马出售。这种说法同样是说他的父母“穷苦但诚实”,而且相比只说‘穷苦但诚实’更生动有趣。”

只有演说内容明确具体,听众才会记忆深刻,若演说者能适当加上新奇词句,演讲效果必然更加动人。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