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力演讲法则:当众讲话的艺术
字体: 16 + -

第三十三章

优秀举例集锦:

1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茅以升《中国石拱桥》

2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叶圣陶《苏州园林》

3云能预示天气。比如,在新疆地区,出现云就代表将要下雨。朱泳燚《看云识天气》

4至于白花,那是因为细胞液里不含色素的缘故。有些白花,例如**,萎谢之前微染红色,表示它这时也含有少量的花青素了。贾祖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5如大丽花,原产墨西哥,只有八个红色花瓣。人工栽培的历史仅二三百年,却已有上千种形状、颜色不同的品种。贾祖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遵循案例使用规则,让演说内容在生动活泼中尽显合理章法,让听众在不知不觉间接受演说者的思想,更陶醉于形形色色的生活故事中。

选对案例走演讲捷径

1927年7月16日,鲁迅在广州知用中学进行了一场名为《读书杂谈》的演讲,在演讲中他针对当时中国批评界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希望学生们能够正确对待学批评,不要让原汁原味的本色之作成为众矢之的。他说道:“凡中国的批评学,我总是越看越糊涂,如果当真,就要无路可走。”为什么当时的批评学让鲁迅感到迷惑?他用了一个生动的故事来解释自己的内心感受。

“一个老人家带着小孩子用驴子驮着货物去集市卖,回来的路上,两人漫步前行,路人见此情景,批评他们头脑愚笨,有驴不骑,于是老人家把孩子放到驴背上,自己在后面跟着,路人见到此景又开始责备:‘小孩子不懂事,让老人徒步行走。’两人听到批评之声后便决定更换位置,路人见此情景又开始责备:‘老人家心真狠,让小孩子徒步行走。’老人听到批评感到惭愧之极,于是赶忙下来,又将孩子抱回驴背上。路人还是不满,批评之声不断,于是不断更改,最后竟不知所措只能抬着驴子走……”

这是源自于印度的一则小寓言故事,鲁迅在演说中借来使用,让演说变得生动形象,原本深奥的道理也变得浅显易懂了,为自己起初的那句“如果当真,就要无路可走。”进行了解释。在讲完这个故事案例后,他便不失时机地为下面的演说进行了分析,是整个演讲气氛活力十足,同时也具有很高的说服力。

选对案例,就意味着踏上了演讲的捷径。那么,一个案例的正确与否,如何来判别呢?接下来对典型案例所具备的特点进行归纳,便于演说者在使用中心中有一定的衡量标准。

一、恰到好处,有印证力。

恰到好处有两方面要求,其一,案例在演讲中位置恰当,演说者将案例安置在正确的位置,能够给听众们带来更强烈的思维冲击;其二,案例本身许详略得当,即案例的阐述也需要有主次之分,太详细会显得繁杂,过于简单又难以给听众带来深刻的印象。确保案例使用恰到好处,能够让演讲有印证力。

二、真实可信,有说服力。

选择的案例越是真是具体越能够俘获听众的心,就放佛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实故事一般,又怎么能够不信服呢?确保案例真实可信,主要针对事实案例(寓言故事和神话等不在其列),为了确保案例真实可信,在演讲开始之前,演说者应当对这些材料躬身调查:若是史料,则必须引经据典,查询来路;若是现实实例,则尽可能多方位了解当事人或细节,做好核查工作。另外,演说者在叙述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将案例具体化,指明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增强案例的可信度。

三、典型凝练,有渗透力。

案例故事更多的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是过程的需要,而不是结果的体现,听众们对案例的关注也绝不仅仅局限在消遣和猎奇上,更多的是渴望从中发现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特征,感悟当人生的真谛。所以,演说者尽可能在选材中使用典型事例,注重案例的质量,不要生拉硬扯。切记,案例越是典型听众越能够与演说者在认识观上产生共鸣。

四、生动形象,有感染力。

生动形象的案例更能够让听众感受到新颖和趣味。如果演说者过于注重道理的阐述而忽视了案例的调剂作用,那么演说现场便难逃“昏昏欲睡”的命运,适时穿插生动叙事,可以让听众品出道理中的“色、香、味”,唤醒他们的感知细胞,产生回味无穷的效果。当然,演说者想要挑选出生动形象的案例是需要下一番工夫的,必须源源不断地搜集资料,及时为自己充电,如此才能够找到闪闪发亮的材料,夺人耳目。

成功演说中必定包含了精彩的案例材料,而案例材料之所以精彩,正是因为它们具备了以上的特点,演说者想要打造精彩的演说,一定不可小视案例的功劳。

引用故事来举例

时间允许的话,演说者可以在讲话中间穿插一些故事,也即前面所说的具体事例。当然,前提是演说者必须记住各色各样的故事,故事类型可以根据具体的演说场景来设计,常见的有童话、寓言、成语内涵、历史小记、人物轶事、新闻事实、笑话故事、传奇野史,如此才能在讲话时表现的游刃有余。

精心准备的、得体的故事会为你的演讲赋予生命,并能够使演说者和听众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坚固。实际上,没有哪个听众乐意“只想听台上的人讲道理”,即便他们自己这样说,而且认为你讲得很有道理,但是,如果演说者只是干巴巴地说教,他们不会理会你,至少难以心服。

讲故事要想讲得好的话,应遵循新闻报道的五个w和一个h的要求:

1898年,美联社总经理斯通明确提出,新闻包含“五个w即who(谁)、what(什么事件)、when(什么时间)、where(什么地点)、why(什么原因),此外还有“一个h”how(怎样做到)。一则完整的新闻内容需要包括以上的所有元素。

其实,讲话过程中,如果讲故事,也不能少掉其中任何一个元素。除非演说者将人物、时间、地点、原因、过程等元素都交代清楚,否则听众会对自己听到的故事充满疑惑,难以置信,甚至认为这些故事不过是演说者为了填充演说内容而捏造的虚词而已。简而言之,讲故事要遵循三个原则:

1故事人物化。想要故事具体,首先要保证主人公的“真实存在感”,要有具体的姓名、性别、年龄等与故事相关的必要信息,切忌主人公的抽象化和模糊化。当然,真实的人物要保证其发生故事的真实性,如果是虚构的人物,演说者也尽量将主人公塑造的形象饱满,至少满足以上特征。

2人物细节化。要想更好地将人物的心态、感受表达出来,一定要注重细节的刻画,在故事的描述中尽量少出现诸如“大约“、”大概“、”可能“、”或许“等这类不确定性的词语,在时间和地点上也要保证明确,不要含糊。然而,注重细节,并不是说不分主次地进行流水账般得叙述,要细节更要去粗取精演说者也可以将“细节”理解为“重点”或“关键词”,即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将某个人物或某件事情往“深层次”说,刻意将其具体化,让人物和事件生动丰富起来。

3细节冲突化。细节中的矛盾、冲突和变化能够让主题变得更加突出,更真实,更能打动人。演说者可以将“细节冲突”理解为小说中的“情节起伏”,也就是保证自己的故事有起伏,有转折,有吊听众胃口的悬念,这样才能为故事镀上一层神秘的色彩,避免让案例故事成为“白开水”那样寡淡无味。细节冲突化是故事具有“可听性”的重要判断标准,演说者应当格外重视。

了解讲故事,学会讲故事,让案例富有韵味,演说也能够变得生动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