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力演讲法则:当众讲话的艺术
字体: 16 + -

第八章

让音量、语调和语速具有魅力

气息与音量的练习

“谈话的腔调与嗓音因人而异,有的如破锣,有的如公鸡,有的行腔使气有板有眼,有的回肠荡气如怨如诉……这一切都无关宏旨,要紧的是说话的声音之大小需要一点控制。一开口便血脉贲张,声震屋瓦,不久就要声嘶力竭,气急败坏,似可不必。”这是梁实秋在他的散《谈话的艺术》中提及的音量重要性。可见演说者的气息和音量会对听众产生重要影响,也直接决定着演讲效果的优劣。

在演讲中常见的音量、音质、吐字和语音、语调、语速问题主要有五类:

1音量过低,发音含糊,听众不能听到完整的陈述,或给人一种低沉之感,难以激起听众的回应。

2语调呆板,在演说中单一进行平铺直叙,缺少抑扬顿错的节奏感,无法调动听众的倾听**。

3声调试探性,一些演说者会有这样的习惯:在演说中句末时音调变得较高,给听众造成提问题的错觉。

4语调忽高忽低,语速忽快忽慢,没有适当的过渡痕迹,在演讲中过于突兀的声音变化会给听众带来不适。

5快马加鞭,没有间歇,音量高语速快使得听众无法获得停顿思考的时机,难以赢得听众的关注。

如果说“讲”是演讲的中心,那么“语音”便是演讲的工具。郭连柯作为法国著名的演员曾说道:“嗓音的力量不可估量,任何图画的感染力,远远比不上舞台上正确发出一声叹息那样动人。”同样地,演讲台上那响亮悦耳的嗓音也定能增强演讲的效果,而沙哑、刺耳的嗓音只会削减听众的兴趣。

声音的强弱、大小即音量,产生于音波的振幅,声带振幅受制于气压的大小,气压的大小需要由气息的强弱来决定。振幅大则声音响,振幅小则声音弱。在日常交流中人们的音量大小各异,有的人与生俱来大嗓门,有的人习惯于轻声细语,在演讲中音量的大小也有区别,区别的形成通常与个人身体状况和用声习惯有关。

如果演说者有着健壮的体质,中气十足,说话音量较大,相反,体质较弱者,气力不足讲话音量相对较小;至于用声习惯,演说者可以有各自的用声习惯,音量不够高也只是没有形成高音的习惯而已,这是可以改变和完善的。

音量的大小并无好坏之分,关键是当事人能否根据语言环境的具体变化来控制自己的发音能力。通常来说,登台演说,对于日常讲话音量高的人而言,可以适当控制气息量,保证语调的平和;对于日常讲话声音细小的人来说,则可以通过胸腹联合呼吸加大气息量和唇舌力度,这样能够增强自己的音量,使得语言更显成熟自信。

对于演讲者来说,声音洪亮是最基本的要求,然而在整个演讲中音量的大小却是需要时刻改变的,音量的改变不是随意的、无目的的,而是会受到思想感情、听众反映等诸多的综合因素而变化。那么在演讲台上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气息和音量呢?

一、在登上讲台开口讲第一句话时,音量适中,语速较稳。

演说者的第一句话对听众有着重要的意义,音量无须过大,也切忌过小,能保证听众听起来舒服为宜。开口便是高音,难免会有狂妄自傲之嫌,虽然能够提升起众人的精神,但是却容易使听众因为声音的刺耳而陷入焦躁的情绪中,对于演说者来说开场便是高音越往后讲越会吃力,反而是费力不讨好。

二、根据演讲内容的变化来调整音量的大小,把握语感节奏。

在演讲中,思想重点、情感激烈的部分可以使用高音量,尤其是高兴、激昂、号召、排比句等处要提升音量和语速;内容次要、情感平缓的部分可以适当降低音量,例如抒情、描述、伤感、悲哀等处,可以选用柔和的语调来演说。在演讲中,演说者出于礼貌和重视可以在引用别人的观点和事例时提升音量,讲到自己的亲身案例和观念时可放低音量。

三、根据听众的层次和人数来调整音量的大小,使听众便于聆听。

如果听众多为长辈、上级、专家、学者等人士,那么演说者尽量不要采用高音,起伏也不要太大,一方面凸显自己的沉稳庄重,另一方面也是谦虚谨慎的表现;如果听众多为青少年、学生等,那么演讲时可以采用高音量,既能够调动听众的内心**,又显示了自己的朝气活力。另外,音量的大小与听众人数的多寡有关,听众繁多,成千上万,用高音量;听众较少,几十上百,可适当用小音量。

四、根据会场秩序和场地条件来调整音量的高低,保证掷地有声。

演讲者在台上看到听众们交头接耳或察觉到会场秩序不佳时,应当将演说音量放小,语速放慢,甚至可以停顿一下,切忌提升音量试图盖住场下的喧哗。交头接耳者很少会因为演说者音量的提高而制止他们的议论,相反演说者音量过高可能会引起听众的反感,所以演说者不妨采取静处理。当演说者将音量压小后,交头接耳的声音反而变得突出,听众也会自觉停止交流,会场能够逐渐安静,演说者又可以掷地有声地演说了,这种音量的控制也被称为“控场技巧”之一。

五、在音量大小的变化中需要留心音量过渡是否自然,保证音量高低和情感升降接轨。

可注意以下两点:其一,音量恰当、适度,高音不可声嘶力竭,低音不可若有似无;其二,音量变化应顺畅、自然,演讲者随心所欲地将音量忽高忽低,容易引起听众的误会,甚至发笑,效果也会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