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力演讲法则:当众讲话的艺术
字体: 16 + -

第七章

有一个演说大师曾经这样教育他的学生:他让两个演说风格迥然不同的学生彼此倾听,并为对方评价,其中第一个人能够感受到第二个人的高度紧张,但是内容准备的相当充分,细细听来,言之有物;第二个人却能够感受到第一个人对演说气场的控制力,虽然内容空洞,但是情绪相当放松,自然得当。在听完彼此的评价后,大师让他二人互换心得,并尝试用对方的演说风格再次进行,结果,二人终于达到了情绪控制适度,外在表现与实质内容的良好结合。

或许你本身蕴藏着发表世界上最精彩演说的潜力,然而你却认为自己只有结结巴巴的本领,那么你很有可能与这种天才般的演说能力擦肩而过,因为你不够自信,因为你更不能自我调节情绪的高低,一个不能控制自身情绪的人,只能任由情绪将自己的命运引向低谷。当众演说者本身就是一个辐射的核心所在,既然会有辐射效应的存在,就应当考虑到自己的言论可能会对听众所产生的影响,情绪具有感染性,消极情绪对人的感染力更为显著,所以,演说者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并尽力将之转化为积极情绪。

演说者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如何用积极的表现代替消极的心理?

一、尽可能改变演讲的环境。

对于人而言,环境虽然无法直接给人们的内心引入积极的情绪状态,但是却能够帮助我们营造良好的心境,这是积极情绪的发源地。开阔而整齐的空间布局对演说者的情绪稳定是有利的,心理学认为人们所处的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有着直接的联系。拥挤而杂乱的环境会让人徒增烦恼和压抑,有人将这种心理空间和物理空间的微妙联系解释为“类似于动物划分领地而互不侵犯的本能特性”。

一个人在面对大海、草原或各种各样辽阔无际的地方时能够感到心胸开朗,当一个演讲的场景被布置的开阔整齐时同样也能够有助于激发演说者积极情绪的产生。通常来说,整齐的环境和安静的氛围更加有助于演说者进行思考和发挥,也会对他们控制自我情绪起到辅助作用。

二、用外在表情控制情绪。

有一则新闻曾经报道某家日本企业为了在生意场上一改压抑和刻板的谈判风格而对员工进行“微笑”培训,每天抽出特定的半小时进行微笑训练,每人发一只筷子横着咬在嘴里,当面部表情固定好后再将筷子取出,这时候人们的脸上就定格了一个统一的笑容模式。这种做法有着一定的心理学研究依据,即用外在表情控制内在情绪。

很多人曾经疑惑:是情绪引发了身体的反应,还是身体的反应激起了情绪变化?是因为忧愁而哭泣,还是因为哭泣而产生忧愁?是因为紧张而发抖,还是因为发抖而紧张?大多数人可能认同前者,其实不然。心理学家对外在反应和内在情绪之间的关系做了无数次研究,发现结果与人们预想的恰好相反,哭泣是发愁的前提,发抖是恐惧的根源,即行为引**绪。

依据此类观点,人们在演讲的过程中可以尝试用控制行为的方式来控制自己的情绪,既可以运用日本人的微笑训练法来带动自己的积极情绪,也可以使用肢体语言来尝试情绪牵动,或者可以在演讲前对着镜子摆出自信的姿势,心情也会渐渐舒畅。

三、改变对演讲的消极认识。

人们对事物的不同认识也导致了情绪的差异化,以师生间的关系为例,面对老师相同的批评,学生们往往产生不同的情绪,有的同学认为这是老师故意的刁难,于是会采取忤逆态度,这时他内心便产生了厌恶老师的情绪;有些同学认为这是老师苦心教导,于是能虚心改正,这时他内心能够感受到与老师的关系愈加亲密。由此可见,情绪的积极与否与对人对事的看法息息相关。

艾利斯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曾经用abc阐述了情绪的发展过程,a即诱发**件也就是客观存在的演讲本身,b是指当事人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即对演讲的认识,c是指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后果,在这个过程中,b作为a引起c的间接原因,就是对事物(演讲)的积极认识。

同样地,演说者能否在演讲台上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演讲的认识,对演讲内容保持足够的信心,对演讲风格能够充分肯定,对场下观众报以真心的关注,这样就将演讲中有可能存在的负面效应排除在外,至少在演说者这一方面已经安排的较为充分,这样他的情绪能够被暂时地稳定下来,同时也增强自己演说的信心。

将自己的情绪控制得当,尝试将消极转化为积极,演说才能愈加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