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下的裂变
字体: 16 + -

第四十五章噩讯忽致

    sun aug 07 09:06:37 cst 2016

    分享完李林的喜事,第二天刚刚起床的东方旭接到了王强的电话。王强在电话里说:“东方哥,麻烦了。农行的活出了状况,钱可能有耽搁的可能。”“什么原因?”东方旭很平淡问了一句。王强带着特别焦虑的语气说:“有人告了马行长,说他借助职务的便利,收了客户的好处。现在纪检委已经介入,搞不好马行长就完了。他一旦离开现在的位子,咱们的款子怕是很有问题了。”“静观其变,无须惊慌。至于将来如何,走着看吧。”“唉!我不知道这活该不该继续往下做。”“这样,你明天去他单位去要工程款。只要你一张嘴,能不能继续就会了然于胸。”“行,那我明天去试试。”

    撂了王强的电话,东方旭进入洗手间开始洗漱。当他在刷牙的时候,看到镜子中自己口挂白沫的邋遢形象时,他突然想起了一句古人的话语:“明镜能照彩,古事可知今。”他瞬间想起前一刻王强向他诉说的事情,让他想起了胡雪岩与王有龄的故事。

    相传,胡雪岩认识王有龄的时候二十五岁,当时他在钱庄还只是个出店,并没有成为阜康钱庄的老板。我们都知道,杭州的茶是很有名的,茶文化也是历史悠久,人们有事无事都会去喝茶聊天,所以茶馆很多。胡雪岩有空的时候,也会到茶馆里面去坐一下。茶馆里面三教九流各路人物都有,所以各种消息都会汇集于此。一般人到茶馆,要么同人吹牛聊天,要么闲暇无事,只为打发时间。胡雪岩却不是,即便喝茶,他也会竖起耳朵听人家都在讲些什么。一个人眼睛要会看,耳朵要会听。眼光锐利,用心观察,才能看透对方隐藏的想法,才能听出别人讲话的重点。胡雪岩能有这套本事,正是他自己平日不断磨炼得来的。

    胡雪岩在茶馆,经常看到一个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年轻人,此人相貌堂堂,但是衣衫褴褛,气色很差,好像家里很困难的样子,就觉得很奇怪。如果一个人的气质,跟他的神色不能相配,这其中必有缘由。一天,胡雪岩主动坐了过去,与那个年轻人攀谈起来。

    年轻人告诉胡雪岩,他叫王有龄,是福建福州人。胡雪岩问他为何会来到杭州。因为胡雪岩经常出入茶馆,王有龄以前也见过他,又看胡雪岩态度诚恳和善,便一五一十地讲起自己的身世来。

    原来王有龄本是出身于官宦之家,曾祖父和祖父都当过不小的官,可是到了他父亲这代却官运不济,屡试不中。在封建社会,对于读书人来说,做官是唯一的出路。做了官就能光耀门庭,光宗耀祖。可如果做不上官,那就永无出头之日了。科举制度虽然有很多不好的地方,但最起码它比较公正,所以他的父亲虽然一心求取功名,但考不取就是考不取,一点办法都没有。王有龄的父亲心想,祖先那样富贵荣耀,而自己却如此落魄凄惨,这怎么行呢?既然自己这辈子难有功名,那一定要让儿子有个出头之日。可是偏偏王有龄也不争气,同样是科举无名。

    中国人是阴阳文化,所有的事情有明一定有暗,有正道一定有负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金榜题名当然是一条好路子,但如果实在考不取怎么办呢?还有另外一条路――拿钱出来买一个官,美其名曰捐官。所以王有龄的父亲就把仅有的一点家产统统变卖,然后凑钱给王有龄捐了个官,叫做盐大使。

    可惜,捐的官只是虚衔,没有实职,就是一个头衔,可以穿官服,跟官场的人见面比较体面,如此而已。但是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如果愿意花更多钱的话,虚衔也可以补成实缺,那样就能真正地就任官职了。可是,王有龄的父亲已经是倾其所有,哪里还有钱再给儿子去补实缺呢?无奈之下,父子二人从福建一路北上,希望能够找个机会,利用关系替王有龄补个实缺。可是天不遂人愿,他们走到杭州,口袋里钱已经所剩无几,再也无力继续北上了。

    可以想象,人在这种情况之下,心情怎么会好?心情不好就会影响身体的健康。所以王有龄的父亲积郁成疾,再加上水土不服,最后客死杭州。王有龄举目无亲,又几乎是身无分文,连父亲下葬的钱都没有。实在没有办法,他只好穿上孝服,到福建人在杭州的同乡会去,一番磕头跪求,这才凑了点钱将父亲草草下葬。父亲过世之后,王有龄心情苦闷,无处可去,一筹莫展的他常常在茶馆里长吁短叹。因为手头拮据,一壶茶水泡到没有颜色了也舍不得换掉,中午两个烧饼就算打发一顿,而这些正是胡雪岩眼前看到的光景。

    听罢王有龄一番讲述,胡雪岩说:“你要想办法补个实缺才是,这样岂不可惜了。”王有龄苦笑着说:“话虽如此,但补实缺需要一大笔投供的钱,我现在穷困潦倒,哪里还敢去想这些事情。”钱虽说不是绝对有用,但却是有一定用处,没有钱怎么办事?胡雪岩听了王有龄的话也不敢言语了,因为这个时候他还只是一个出店,还只是人家的伙计,自己没有资产,又怎么能慷慨解囊呢?

    人最需要帮助的,就是落魄的时候。胡雪岩也懂得这个道理。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谈之后,胡雪岩对王有龄的状况有了大致的了解。他觉得王有龄并非等闲之辈,虽然现在落魄,但如果能帮他补得实缺,将来对自己一定会有很大的助力。于是胡雪岩暗下决心,只要有机会,一定要想办法帮助眼前这位同龄的年轻人。

    我们常常讲无巧不成书,就是说很多事情会一再出现巧合,也正是这样的巧合,才使得胡雪岩有了帮助王有龄投供所需的本钱。原来,曾经有一家饭馆在阜康钱庄借贷了五百两银子,后来饭馆的老板死了,剩下老板娘独自支撑,生意随之一落千丈。钱庄几次催要贷款,老板娘都说生意不好,实在没有能力偿还。后来钱庄掌盘就将此事告到了官府。官府传老板娘前来问案,老板娘说不是自己不还,而是没有钱还,要还也要等有了钱再说,而且在堂上又哭又闹。官府见状也没有办法,把她抓起来也没用,反而会更麻烦,最后只好让他们堂下自己商议解决。外国人大小事情都要法官宣判,而中国人经常是建议当事人庭外和解,这其实是中国人很特殊也很有效的一种做法。

    官府管不了,老板娘也没钱还,一来二去,这笔钱就成了一笔死账。但胡雪岩是个有心人,他每次经过那家饭馆,都会偷偷瞄上一眼,看看生意是不是有所好转。这样过了一段时间,胡雪岩发现最近情况不一样了,饭馆的生意慢慢红火了起来,他感觉到讨账的时机来了。

    一天,胡雪岩在饭馆忙碌过后走了进去。老板娘一看他来了,马上板起脸孔问道:“你是不是又来讨钱了?”胡雪岩连忙笑着回答:“你别误会,我们掌盘上一次告了你,事后他也觉得心里很不安,一点点钱而已,你又不是赖账的人,所以今天特意派我来跟你道歉。”我们发现胡雪岩真是很会讲话,他一开口就讲到了老板娘心里头。老板娘反倒觉得不好意思了,人家是来道歉的,自己却还以为是来讨债的,还给人家脸色看,所以脸色马上就和缓下来。胡雪岩马上说:“我们老板特别交待,再怎么说你也是老客户,如果现在有需要,我们还可以借钱给你,而且利息也可以低一点。”老板娘听了更觉得过意不去,说:“那怎么好意思呢,原来的钱过两天我就还上,你来拿好了。”胡雪岩过了两天再去,老板娘二话不说,就把五百两银子还给他了。

    胡雪岩拿到银子,马上想到王有龄眼下最需要的就是钱,现在有了这笔银子,不是恰好可以让他拿去投供吗?虽然银子是钱庄的,但可以缓一点再去报账,自己不是私吞,只是挪用一下,等王有龄补了实缺,有了银子之后再如数归还,大概老板也不会很生气。

    胡雪岩这个脑筋动的对不对?这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我没有意见。你觉得他对,也可以学他;你觉得不对,不做便是。一般人常常很喜欢分出个对错是非,需要重申的是,我们不是胡雪岩,真的没有权力替他说对或不对,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环境、状况、价值观都不相同。我们应该关注的倒是,胡雪岩和王有龄也就是萍水相逢,他们之间既不沾亲带故,也没有深厚的交情,胡雪岩为什么对王有龄这么好?仅仅是因为胡雪岩乐于助人吗?

    如果胡雪岩对每个人都这样,那我们也不必追究这个问题,说他天生慷慨、乐于助人就好了。其实不是,胡雪岩身边应该有很多值得同情的人,他为什么偏偏只对王有龄如此?我们从胡雪岩和王有龄以后的交往当中,大概可以分析出一些原因,也会给我们一些很好的启示。

    胡雪岩当时虽然还只是一个伙计,但是他想到总有一天要自己创业,要自己当老板。想当老板的人,单打独斗难成气候,必需要找一两个志同道合的人,才能成事。所以他常常告诉自己,一定要找到可以相助的人,来增加自己的实力。这个人是谁?就是我们中国人常常最希望遇到的――贵人。

    真正的贵人,其实也不用多,一两个就够了。但是所有的贵人,都不会在头顶写上“贵人”两个字,所以能够发现自己身边的贵人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往往是把人错过或得罪了之后,才去后悔懊恼――原来他就是我的贵人呀!胡雪岩心里想:像王有龄这样的人,如果已经当官了,我再去求他根本没用,他会很冷漠。如果他将来没有前途,我在他身上做这样的动作也没什么意思,因为帮助一个不该帮助的人,就是自己的愚昧。可他看来看去,坚信这个人是会有前途的,只是眼前这关过不了而已,如果现在能帮他渡过难关,将来他也一定会知恩图报。人总要找一两个靠山,王有龄也许就是我的靠山,所以胡雪岩越想越觉得自己应该出手相助。

    同时,胡雪岩也觉得自己跟王有龄的处境,其实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他曾经跟王有龄讲过,说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因此他很同情这个落魄的书生。再加上胡雪岩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凡是文化水平不高的人,听别人讲话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往往从心里面很羡慕、很佩服,愿意与之结交。所以胡雪岩从开始就对王有龄很有好感。

    由此可见,胡雪岩之所以帮助王有龄,既有“利”的原因,也有“义”的成分,而且从以后二人关系的发展,我们慢慢也会看到,他们依然是义利相济,互相帮助。

    胡雪岩下定要帮助王有龄的决心,也有了帮助王有龄的银两,接下来便是要将银子交给王有龄了。胡雪岩把银票放在口袋里面,跑去招呼王有龄:“我们中午吃酒去。”王有龄心想,我是个落魄书生,你是位公子哥儿,为什么一起吃酒呢?胡雪岩穿戴整齐,又有正式工作,这在王有龄心目当中已是很了不起的了。于是,王有龄说自己高攀不上,没有钱跟他去喝酒。胡雪岩说:“我请你,有什么关系?”王有龄见他十分诚恳,也觉得不便推辞,便很高兴地一起去了。二人到了酒馆里面,几杯黄酒下肚,话自然就多了起来,也亲近了许多。

    胡雪岩见时机恰到好处了,便把银票拿了出来,直截了当地交给王有龄,然后只轻描淡写地讲了一句话:“这是你做官的本钱。”

    王有龄也不简单,二话不说,也只讲了一句话:“你是钱庄的伙计,被老板知道就坏了,此事万万不可!”又喝了几杯后,王有龄忍不住问胡雪岩:“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好?”雪岩回答得很妙:“朋友嘛,你有难处我心里难过,不拉你一把我睡不着觉!”

    一切都是这么轻松。两人谈得很投缘,自然而然地想到一件事情――仿效当年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结拜成异姓兄弟。王有龄年龄稍长,就当了哥哥,胡雪岩便当了弟弟。胡雪岩和王有龄很聪明,只说我们志同道合,有福共享,有难同当,却绝口不提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话。

    后来,王有龄几经周折,终于补到了实缺,做了大官。而胡雪岩借助王有龄在场的人脉却把生意做的很大,直至后来他借助这个实力为左宗棠解围而使他自己灌上红顶,成为一代巨富。

    东方旭回想完这个故事后,带着很古怪的笑容,指着镜子对自己说:“人生到处知何故,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东方旭的话音刚一消失,诸葛倩带着几分不肖一顾的神情,对着卫生间大声念道: “匙挑不上个村夫,文墨胸中一点无。曾把虚空揣出骨,恶声赢得满江湖。”“进步很大,讥笑我都会借助诗文了。由此可见,进赤者,不赤都不行。”“有一种美,一般人基本不出口。”诸葛倩带着诡异的笑容,亮着嗓子说。东方旭故意装的傻愣愣问:“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美,美的都不敢出口。”“臭美!”诸葛倩哈哈大笑着欢呼道。东方旭听到诸葛倩欢快的笑声,特意把头从卫生间探出来,冲着诸葛倩做了一个鬼脸……

    真正的坏消息,在周四的晚间传来了。王强端着酒杯,哭丧着脸对东方旭说:“我去要款,农行的人就给了一句话,说这事是马行长一手经管的,等纪检委调查完老马再说。”“再没别的说法?”东方旭轻声问道。“没了。”“你从侧面探询一下,看看未来的行长会是谁。”“以目前的情况,这个消息很难探听的到。”“也不尽然。只要肯花心思,肯用脑子,一个小道消息应该会探出来的。”“唉!就算打探的出来,那又能如何?”王强精神沮丧的说。东方旭看着王强无精打采的样子,哈哈大笑着说:“其实,这就如打仗,需要获取对方的一些隐秘的东西。如此,你才能确定自己下一步的行动方法。不然,你就会有老虎吃刺猬的感觉。”“眼下,也只能如此了。”王强有气无力的回了东方旭一句。王强的萎靡不振,让东方旭觉得好笑。但,当前的这个困局对当事人王强而言无疑是一个难题。因此,东方旭意味深长的对王强再次说:“王强,我告诉你一个处理问题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办法。人生在世,要想诸事百通。你学会一个字就成。”“一个字?”王强满腹疑惑的插了一句。东方旭不紧不慢的说:“这个字叫‘借’!借你亲人、朋友、同僚的情、权、钱来帮助解除你遇到的难题。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只要你善于发现你周围人有可借的,那么你不妨一试。也许,你就会在一瞬间柳暗花明。其实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是唉声叹气。而是想一想解决难题的渠道,挖掘排除阻力的‘力道’。细筛密选,你不难发现为你开路的‘设备’。”

    听了东方旭的一番演说,王强从心里对东方旭还是服气的。虽然,东方旭没给他讲什么大的道理,但是,他依旧能从东方旭的言谈举止里感受到了他的强大。他感慨,东方旭之所以能有今天绝对不是偶然的。一个人遇事能冷静到如此程度,可见其心理承受能力有多么的强大。再者,就是东方旭的思维方式真的是异于常人。他真的有异于常人,不按大众思维出牌。他有独树一帜的见识,有着拨云见日的手段,确实是普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

    晚上九点多的时候,东方旭告别了心慌意乱的王强。他独自走在灯火阑珊的街道,眼望着被各色灯光照亮夜空,脑子却在思索着以后的路该怎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