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大唐帝国
字体: 16 + -

第3章 逍遥

    长安城有些破损的痕迹,但人来人往的人群也说明了它欣欣向荣的面貌。

    街道旁的酒楼,一双深如渊海,明若星辰的眼睛在很赶兴趣的看着。街上人来人往的百姓,摇晃着手中的酒杯,西域传来的极品美酒。慢慢地倒入口中,说实在话,龙元初也品不什么。比起后世的高度酒来这样的酒也算不上什么。

    直接去见他也太什么了?龙元初想到唐皇李世民真龙天子,想到这里龙元初轻轻勾了勾嘴唇,在如妖般的面容上一抹邪气演得淋漓尽致。算了,算了,算算虞世南应该到了吧?这时,虞世南推门而入。

    一身白色儒袍微微儒雅气质,面容上带着微笑。

    对此,龙元初还是很满意虞世南的态度,但这不代表他背后的人。李世民,你总有求本座的一天,本座现在不急,但是也很期待。龙元初继续摇弄着手中的酒杯,念道,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这时,虞世南说道:“想不到龙公子,文采飞扬。龙公子,可要报国之心。当今圣人(唐代可不是用皇上这样的名称的,最多也就是圣人陛下这样的名呼皇帝的)十分需要人才,求贤之心。”

    哦,老人家(在哪时代三四十岁都可称为老人了)你想本座为朝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嘛。龙元初轻笑的说道,似呼听到世间最好笑的笑话。笑话,本座身为龙族要跑去为他人劳心劳力。虽然本座前世是人,但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的事情本座可不喜欢。

    龙元初默默的想到,一副慵懒至极的姿态说道:“本座可以帮忙,但是也不是白帮,把哪三个丫头送到芙蓉苑,以后有什么事情本座会叫她们三个传递。还是就是本座把这些海盐卖给唐皇,价格本座可以不要很高,本座期待下次的合作。对了,本座想要一座山的权限来做本座休息的地方,长安城本座不怎么会来。两年后,大唐会有天灾人祸叫唐皇做些准备,如果不,可以叫李承乾,李恪,李泰他们来找本座,如果不是他们三个就不来了。”

    …………………………………………………………………………………………………………………………………………………………………………………………分……………………………………(烈)………………线…………(?????)???(?ω?)???…………

    皇城,书阁中

    龙椅上一个中年大叔对着虞世南说道:“他真是这样说的,不怒自威看不出他脸上的喜怒哀乐。”

    虞世南这时是一身祡色官服但然的说道:“是的,陛下。”

    此刻,李世民挥挥手说道:你下去吧。

    李世民停下手中玉笔心中默默想龙秋,龙元初你是个迷啊。李世民对着空中说道把这旨意传下去,不要其他人知道。这时,空中闪过一道黑影,桌上的密皆以没有了。

    中国的名山众多,数不胜数,雄、奇、灵、秀,各具特色。中国的名山首推五岳,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恒山之奇崛、嵩山之萃秀,百态千姿,各怀绝景。而黄山更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中外。中国的名山历来就是佛家、道家崇敬之地,因而也成就了以佛、道名扬天下的多座名山,佛教的“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道教的武当山、青城山、龙虎山、齐云山等。人们在游览了这些仙山之后,似乎也沾上了一些仙风道骨,飘飘欲飞。名山是神话传说最多的地方,从三皇五帝、君王大臣到民间的凡夫俗子,都留下了或喜、或悲、或怒、或怨的美丽传说,名山也因此而充满了灵性;而历代名人留下的诗词题赋则更增加了这些名山的文化底蕴,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遐想。

    泰山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天地万物之祖盘古氏死后,头部化作东岳泰山。拒梁人任昉撰的《述艺记》:“昔,盘古之死,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传说:盘古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从而,泰山成为五岳之首。

    1987泰山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自然双重遗产。正是:“人间灵应无双境,天下巍峨第一山。“

    泰山突兀而立于华北大平原东侧的齐鲁古国,东临浩波无涯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南有汶、泗、淮之水。纵览东部沿海广大区域,泰山踞高临下、凌驾于齐鲁丘群之上,真正成了茫茫原野上的“东天一柱“。这样,古人们便有了泰山为天下之中心的感觉。

    泰山周围气候温润,土地肥沃,成为古人类繁衍生息的中心地带及古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几千年来。这里一直是东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夏初,禹曾分九州,其中冀、豫、青、衮、徐五洲均在此;战国七雄时,这里有六国之都,泰山成了东方文明的代表,伟大而庄重的象征。

    泰山除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还具有丰富的自然美,如果我们把风景自然美的形象特征概括为雄、奇、险、秀、幽、奥、旷的话,那么泰山除了从总体上和宏观上具有雄伟的特征外,还在雄中蕴含着奇、险、秀、幽、奥、旷等美的形象。

    泰山在几千年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中国名山风景的典型代表,即以富有美感的典型的自然景观为基础,又渗透着人文景观美的地域空间综合体。根据中国传统的山水观,把富有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的自然景观同悠久的民族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价值更高、内容更为丰富的泰山风景景观。

    山下的泰安城,也是因为古帝王封禅祭祀、百姓朝山进香和游览观光发展而成。岱庙是泰安城中轴线上的主体,这条中轴线从泰安南门起,延伸到岱宗坊,然后与登山盘道相接而通向“天庭“,使山与城不仅在功能上,而且在建筑空间序列上形成一体,其序列按登山祭祀活动的程序次第展开,贯穿着一种由“人境“至“仙境“的过渡阶段。

    泰山古建筑主要保存的是明清时期的风格,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建筑与绘画、雕刻、山石、林木融为一体,成为中国古老文化的例证,保存了一个巨大的封禅祭祀序列和一副记载历史的立体画卷,而且还为我们留下了顺应自然的建筑典范,以其特有的艺术形象去协调和加强自然美,去表现和深化自然环境。每一位进入泰山的游人都会容易而明显地感觉到,正是由于这些庄重而辉煌的古建筑的存在,才使泰山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映生辉,使峻极于天的泰山深入到亿万炎黄子孙的心坎之中,并名扬世界。

    泰山风景区内,有山峰156座,崖岭138座,名洞72处,奇石72块,溪谷130条,瀑潭64处,名泉72眼,古树名木万余株,寺庙58座,古遗址128处,碑碣1239块,摩崖刻石1277处。主要分布在岱阳、岱顶、岱阴及灵岩。

    泰山是一座天然的历史、艺术博物馆,仅在泰山的中轴线上就现存有各种石刻1800余处,有的为帝王亲制,有的出自名流之手,大都文辞优美,书体高雅,制作精巧。分为摩崖石刻和碑刻,上自嬴秦,下迄当代,代代相继,佳作纷呈,成为登山途中的一道绚丽的风景线。泰山岱庙天贶殿同北京的太和殿、曲阜大成殿并称为中国三大宫殿。在灵岩寺还有40尊宋代的罗汉塑像,造型突出个性,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精湛的雕塑技艺和艺术表现力。

    泰山的封禅与祭祀

    ·秦封禅

    ·汉封禅·唐代封禅

    ·宋代封禅·明代祭祀·清代祭祀

    泰山的传说

    ·黑龙潭传说·碧霞祠为何没有树·“丈人”缘何称“泰山“

    ·五大夫松的来历

    泰山主要景点

    ·斗母宫·红门宫·岱宗坊

    ·岱庙·经石峪·中天门

    ·南天门·碧霞祠·玉皇顶

    ·王母池·普照寺·后石坞

    ·泰山四奇观

    华山

    华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海拔1997米,在五岳中居于第二位,位于陕西省西安以东120公里的华阴县境内,北临坦荡的渭河平原和咆哮的黄河,南依秦岭,是秦岭支脉分水脊的北侧的一座花岗岩山。凭藉大自然风云变换的装扮,华山的千姿万态被有声有色的勾画出来,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华山不仅雄伟奇险,而且山势峻峭,壁立千仞,群峰挺秀,以险峻称雄于世,自古以来就有“华山天下险“、“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说法,正因为如此,华山多少年以来吸引了无数勇敢者。奇险能激发人的勇气和智慧,不畏险阻攀登的精神,使人身临其境地感受祖国山川的壮美。

    我国古书中早就有关于华山的记载。最早述及华山的古书,据说是《尚书·禹贡》篇,但最初华山叫“惇物山“,华山被称为西岳与东岳泰山并称,最早见于《尔雅·释山》一书。西岳这一称呼据说是因周平王迁都洛阳,华山在东周京城之西,故称“西岳“。以后秦王朝建都咸阳,西汉王朝建都长安,都在华山之西,所以华山不再称为“西岳“。直到汉光武帝刘秀在洛阳建立了东汉政权,华山就又恢复了“西岳“之称,并一直沿用至今。东汉班固写的《白虎通义》中说:“西岳为华山者,华之为言获也。言万物生华,故曰华山。“即“华“同“获“。到了春天百花盛开,景色美丽,因而西岳称为华山。

    由于华山太险,所以唐代以前很少有人登临。历代君王祭西岳,都是在山下西岳庙中举行大典。《尚书》载,华山是“轩辕皇帝会群仙之所“。《史记》载,黄帝、虞舜都曾到华山巡狩。据记载,秦昭王时命工匠施钩搭梯攀上华山。魏晋南北朝时,还没有通向华山峰顶的道路。直到唐朝,随着道教兴盛,道徒开始居山建观逐渐在北坡沿溪谷而上开凿了一条险道,形成了“自古华山一条路“。

    华山以其峻峭吸引了无数浏览者。山上的观、院、亭、阁、皆依山势而建,一山飞峙,恰似空中楼阁,而且有古松相映,更是别具一格。山峰秀丽,又形象各异,如似韩湘子赶牛、金蟾戏龟、白蛇遭难……。峪道的潺潺流水,山涧的水帘瀑布,更是妙趣横生。并且华山还以其巍峨挺拔屹立于渭河平原。东、南、西三峰拔地而起,如刀一次削就。唐朝诗人张乔在他的诗中写道:“谁将依天剑,削出倚天峰。“都是针对华山的挺拔如削而言的。同进华山山麓下的渭河平原海拔仅330-400米,而华山海拔1997米,高度差为1600-1700米,山势巍峨,更显其挺拔。

    华山不但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而且也是道教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相传道教的始祖老子曾到过这里,“老君犁沟“就是传说中的老子套着青牛亲自用犁开辟的。至今,南峰上还保存着老子的炼丹炉。中国的道教分为两大派,华山道教属全真派道教。他们吃素、出家、不结婚。在南峰长空栈道的道坎岩壁上,醒目的“全真崖“三个大字,就象征着华山道教的派属。全真派又分为华山、龙门等七派。华山派的创始人就是郝大通(1140-1212),他著有《太古集》。华山道教在历代对华山的修茸方面,做出了贡献。

    华山气候宜人,是避暑胜地。特殊的华山气候和地理条件,使华山生长优质松树和贵重药材。华山上的五粒松,松冠平入偃齑,松枝对生,松穗为五须,松子形小而且壳薄,有香气。华山松是国家优质松树种之一。此外,华山生长的茯苓、细辛、菖蒲等药材,质量最优,疗效最好。华山菖蒲等药材,也早以被列入《本草纲目》之中。

    华山以奇险峻秀而驰名天下,自山麓至绝顶,名胜古迹极多,庙宇道观亭台楼阁,雕塑石刻随处可见险境奇石,鬼斧神工,更有云海劲松,引人入胜

    抟修建的,因院内有一股神奇甘美的清泉而得名。陈抟学识渊博,尤精易学,受道家思想影响很深,因举进士不弟,就入山中修道。他总结的内丹道法,成为宋以后道教修技方法的主流,在当时和后世影响都很大。五代后唐明宗赐号“清虚处土”,周世宗赐号“白云先生”,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华山道教尊他为祖,后来玉泉院就以供奉这位道祖为主。入玉泉院山门,登石阶穿过正门沿着石路前行,就到了希夷祠。希夷祠分前殿和后殿,前殿左侧有“华山全图碑”,右侧有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写的“第一山”石碑,后殿端坐着陈抟老祖的塑像。院内有一副对联:“从此登极峰,看玉女莲花孰好;归来想此路,觉苍龙犁沟犹平。”真是耐人寻味!围绕着希夷祠还有其他一些建筑,诸如希夷冢、希夷洞、山荪亭、纳凉亭、无忧亭、石舫、群仙殿和三官殿等。山荪亭建于一块大石之上,构筑奇特,巧夺天工,陈抟常在这里观赏景色,著书立说。亭旁有一古树,名为无忧树,苍老而佝偻,传为陈抟手植。希夷洞在亭下不远处,为陈抟栖息之所,内有他的睡像。整个玉泉院廊庭回环,亭台参差,泉流潺潺,绿树成荫,情趣盎然。康有为在《玉泉院》一诗中写道:“谷口清泉引曲流,长廊回合树无忧。泉声山色可忘世,让与希夷睡万秋。”玉泉院两旁还保存着一些道观:东有仙姑观,为金仙公主来华山修道的行宫;西有全真观,是当年贺元希尊师居住的地方。玉泉院后面的通天楼遗址上,现已建起一座通天亭,攀登华山的起点就从这里开始。

    云台观

    出玉泉院北行约1公里,曾是历史上很有名气的道教活动之地——云台观。据载,此处一直为老子之徒所占。古代帝王来华山巡狩祭天,无法登山时也要来这里看一看。云台观正式建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盛极于宋,毁于明。云台观之所以有名,是因为有三位名人曾在这里活动过。

    魏晋南北朝时道士焦道广,曾在这里居住,相传他已修炼成“避粒餐霞”之术。宋初的陈抟,是在此观居住的又一位有名的人物。宋太宗赵匡义赐号希夷,屡诏他进京作官,均被他谢绝。当他移居云台观时,已70余岁。在此一住就是40多年。

    明末清初,昆山顾炎武为抗清复明奔波一生,晚年隐居华阴潜村王宏撰家。以后他又移居云台观内的朱子祠。

    云台观在明代,毁于兵火。后来,虽经修建,但规模愈来愈小,观内地面大都荒芜。清乾隆十六年,即1751年,华阴知县姚远寿,开始在这里建起了“云台书院”,修校舍22楹。如今,唯一保存下来的是晋武帝太康八年,即287年,华阴太守魏君实所植古柏一株,其枝干龙虬,形态苍劲,同玉泉院门南北相对。古柏左侧是棱形的“云门池”,池北置一大石,相传为赵匡胤饮马池。当地人所说的“一百(柏)一十(石)一眼井”,就是指此而言。

    西岳庙

    西岳庙在华山脚下的华岳镇,南距华山七公里,西距华阴县城二点七公里。庙宇宏伟,古柏参天,四周筑有围墙环绕,是我国历代封建帝王祭谒华岳的神庙。据文献记载,该庙原来在现址以东的黄神谷,称“集灵宫”,始建于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年—前87年),到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02年)才迁到今华岳镇官道北。北周武帝天和二年(567年)及唐开成元年(836年),曾予重修。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更大规模地翻修过一次,到了明、清两代修葺的次数更多。其中工程最大的一次,是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进行了三年,才告成功。

    西岳庙的山门称为“灏灵门”,它和五门楼同为高大的砖石建筑,形制与北京故宫的端门颇相类似,为明代遗物。在五门楼之后,是清代改建的棂星门,枋檀上的彩画保持着明代早期式样。从这里进去,便是绿林掩映中的正殿“灏灵殿”,是琉璃瓦单檐歇山顶式建筑,面宽七间,进深五间,周有回廊,殿基高大、宏伟,整座宫殿全部坐落在一个大月台上。月台平面为一“凸”字形,周围用石条砌成,显得气势巍然。殿内悬挂有清代康熙、道光等题的“金光昭瑞”、“仙掌凌云”等匾额。

    华岳庙是历代帝王巡视陕西的驻跸〔bì毕〕之地,过去还建有皇帝的寝宫,也是游人瞻仰浏览的胜地。唐代诗人元稹在《华岳祠》诗中有“山前古祠临长道,来往淹留为爱山”之句。庙内原来镌刻的碑石很多,因年久湮没,多遭毁坏。我国著名的书法碑贴,东汉桓帝延熹八年(165年)的《西岳华山庙碑》,原来就存放在这里。碑文记载了汉代统治者祭山、修庙、祈天求雨等情况。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地震时碑毁,至今存世的仅有宋拓“长桓”、“华阴”、“四明”及清代金农等少数拓本,成为著名的书法珍品。庙内还有后周“华山庙碑”、宋庆历七年(1047年)程琳谒词题名石刻、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九月重刻唐玄宗御制华山碑铭以及明万历年间的“华山卧图”,图首附刻王维、李白、杜甫、韩愈、陈抟〔tuán团〕、陈琦等唐、宋以来的名人文士的咏华山诗。此外还有华山图,嘉靖十七年(1538年)重修西岳庙碑,乾隆御书“岳莲灵澍”等石额碑刻。

    毛女洞

    从莎萝坪南行,经过路成之字形的十八盘,便来到了“毛女洞”。“毛女洞”是“毛女洞下院”的简称,位于毛女峰下,因毛女而得名。汉代刘向曾赞毛女:“婉变玉姜,与时遁逸。真人授方,餐松为食。因果获成,延命深吉。得意崖岫,寄欢琴瑟。”宋初陈抟到华山遁居后,也作《咏毛女》诗一首,描写毛女神态:“曾折松枝为宝节,又编栗叶作罗襦。有时问著秦宫事,笑捻仙花望太虚。”后来,关于毛女的传说愈来愈奇。唐太宗初年,陶太白到华山采药,说他不仅见过毛女,还同毛女交谈过。蔡元长在岳庙祭祀华山,听说毛女的奇闻,思得一见。随从在岳庙醺炉中发现一奇异之物,告诉元长。当他看时,却原来是一妇人,遍身绿毛,目光射人,行走如飞。后来,蔡元长就命人给毛女绘了像,每年祭之。清人颜光敏,对毛女遭遇深表同情,对封建殉葬制度提出了控诉:“人传毛女峰,时闻毛女琴。欲写秦宫怨,空山多从音。”相传,“毛女洞”中常有悦耳的鼓琴之声传出,因此,“毛女洞”远近闻名。毛女洞上的“拜斗坪”,据说是毛女不知饥寒,每当夜深人静,朝拜北斗的地方。

    千尺幢

    回心石之上,便是华山第一险境“千尺幢”。这里,幢壁直立,其间仅容二人上下穿行。坡度为70度。从上到下共有370多个台阶,皆不满足宽。登山时向上仰视,一线天开。下山时比上山时更险,如临深井,从胯下窥视路面。“千尺幢”顶端,有一个仅容一人的石洞,因为当人们爬上最后一个石级时,便可从洞中钻出,故而此洞名叫“天井”,“天井”上有一平台,台上刻写的“太华咽喉”,形象地说明了这里的路形如人的咽喉食管,既窄又突出且长。“天井”口为“太华咽喉”中段,若从此堵住,上下就会绝路。每年阴历三四月是朝山的旺季,这里经常发生“绣幢”事件。1985年在千尺幢、百尺峡处,又各开劈了一条复道,分别为上行道和下行道。

    百尺峡

    过千尺幢向北折即到“百尺峡”,它是登华山的第二个险境。“百尺峡”也叫“百丈崖”,乃是一处危石耸峙,直插云表,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方。峡的两壁几乎就要紧贴在一起,中间却被两颗石块撑开,人从石头下钻过,胆战心惊,生怕石块从两壁间掉下来,这就是“惊心石”。通过惊心石,悬着的心才放下来,再回头看原来是上大下小卡着的两块石头,所以能安然无恙,后边的这颗石头被称之为“平心石”。所以愈诗中有“鄂然神功就,杀气见棱角”的描写。

    老君犁沟

    从群仙观上行,便是“老君犁沟”。这是一条临崖深沟。此沟深不见底,石级依壁临沟而过。传说,这里原来没有路,是老子驾着青牛用铁犁开的,形如耕地是时留下的犁沟,所以被称为“老君犁沟”。

    当初,人们上下华山便是从犁沟两旁的石窝爬行的,至今人们还可以看到犁沟两旁的石窝。当地流传说,“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慢慢爬”。可见,“老君犁沟”同千尺幢、百尺峡一样,是登华山的必经险道之一。现在,已在犁沟的右上方,凿成271个石级,两旁铁链下垂,行走较为安全。

    “老君犁沟”原为“老君离垢”。用道教的话说,就是离开尘垢到达仙境的意思。传说道教祖师老子曾到过这里,所以是“老君离开尘世的地方”。因“离垢”同“犁沟”同音,加之此地又确实貌似犁沟,再加上华山又有卧牛石、岳庙青牛树以及北峰老君挂犁处的传说,所以人们便认为这里是“老君犁沟”无异了。其实,那是被山水长期冲蚀形成的。

    北峰

    下聚仙台,过横翠崖,眼前豁然开朗。这里已是海拔1500米的云台峰,因位于华岳东北,故称北峰。此峰山势峥嵘,三面悬绝,巍然独秀,有若云状,恰似一座云台,故又名“云台峰”。李白在《西岳云台歌》中有“白帝金精远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之句,就是指远望诸峰,宛如青色莲花,开于云台之上。北周武帝时,道士焦道广修道于此。传说武帝曾上山问道,故有“武帝问道处”山洞遗址。

    循山岭北行第一坊名“白云峰第一门”,再北行第二坊名叫“白云仙境”门。过后即达峰顶,长阔约十余米许,原有翠云宫、无量庙等建筑,依山为屋,叠起层楼,隐映于苍松翠柏之间,显出一团秀气。

    由北峰向东面望去,雾气弥漫的峭壁深壑便是老虎口,当年我人民解放军侦察员就是由猩猩沟爬越老虎口来到北峰的。

    根据实地考察,北峰与南面的诸峰岭如苍龙岭、五云峰、玉女峰和东峰等连成一条崎岖的长岭,岭脊上下的高度相差500米左右,坡陡45°以上,脊东侧是黄浦峪,脊西侧是华山峪。这条鱼椎脊似的长岭,既是两峪间的分水岭,又是登峰的“天梯”。人们巧妙地利用谷地和岭脊的有利地形,开辟了上山的道路。由青柯坪登北峰是从谷底顺陡峭的山坡爬上岭脊;由北峰登峰顶则是缘岭脊登上高峰了。

    长空栈道

    在升表台西侧,穿过石门楼,便是华山最险之景——长空栈道。此道开凿在南峰腰间,上下皆悬崖绝壁,铁索横悬,由条石搭极窄的路面,下由石桩固定。由于栈道险峻,所以当地人有这样的说法“小心小心九厘三分,要寻尸首,洛南商州”。这里并非登山者的必经之路。所以,石壁上刻有不少警告之语,如:“悬崖勒马”、“云开溢荡”等。

    长空栈道是元代陇西贺元希来华山时所凿。凿洞必先开道,所以这里的一切,全是这位开山元勋和他的徒弟们干出来的。他在华山用于开道、凿山洞的时间就是40年。所以,后人才把他尊为华山一位神来供奉,并有许多神话故事流传。今天我们登上华山之巅时,有些险道连登都不敢登,可见贺元希当初开道、凿洞是何等的艰辛了。解放后,此处几经修整,虽较安全,但仍不失“华山第一险道”之名。

    避诏崖

    在继续登南峰的中途,有一大小仅可容人的石洞。洞上题“避诏崖”三字,相传为陈抟所题,此洞,乃是陈抟为躲避宋太宗宣召而藏身之地,陈抟隐居时说:一片野心都被白云留住,九重宠诏,休教丹凤衔来。在《华岳志》的记载里,五代时的周世宗柴荣召见过陈抟一次,授大夫之职不就。宋太宗赵光义召见过两次,仍不受职。第三次太宗又派人宣召,陈抟再也不赴召就躲避到这里,并作《答使者辞不赴召》诗一首:“九重特降紫袍宣,才拙深居乐静缘。三色满庭供画障,松岚万壑即琴弦。无心享禄登台鼎,有意学仙到洞天。轩冕浮云绝念虑,三峰只乞睡千年。”使者张泳对陈抟态度很不满意,复命后写《自cd诏归寄希夷》诗一首:“世人大抵重荣名,见我东来夹道迎。不免隔溪高士笑,天真丧尽得虚声。”气得他在诗中骂起人来。明代袁宏道至此,也作诗一道:“一枕孤云分外青,堕驴归者有无情。岩中只可避丹诏,那得深山避死生。”避诏崖因此得名。

    却原来是一妇人,遍身绿毛,目光射人,行走如飞。后来,蔡元长就命人给毛女绘了像,每年祭之。清人颜光敏,对毛女遭遇深表同情,对封建殉葬制度提出了控诉:“人传毛女峰,时闻毛女琴。欲写秦宫怨,空山多从音。”相传,“毛女洞”中常有悦耳的鼓琴之声传出,因此,“毛女洞”远近闻名。毛女洞上的“拜斗坪”,据说是毛女不知饥寒,每当夜深人静,朝拜北斗的地方。

    千尺幢

    回心石之上,便是华山第一险境“千尺幢”。这里,幢壁直立,其间仅容二人上下穿行。坡度为70度。从上到下共有370多个台阶,皆不满足宽。登山时向上仰视,一线天开。下山时比上山时更险,如临深井,从胯下窥视路面。“千尺幢”顶端,有一个仅容一人的石洞,因为当人们爬上最后一个石级时,便可从洞中钻出,故而此洞名叫“天井”,“天井”上有一平台,台上刻写的“太华咽喉”,形象地说明了这里的路形如人的咽喉食管,既窄又突出且长。“天井”口为“太华咽喉”中段,若从此堵住,上下就会绝路。每年阴历三四月是朝山的旺季,这里经常发生“绣幢”事件。1985年在千尺幢、百尺峡处,又各开劈了一条复道,分别为上行道和下行道。

    百尺峡

    ?

    过千尺幢向北折即到“百尺峡”,它是登华山的第二个险境。“百尺峡”也叫“百丈崖”,乃是一处危石耸峙,直插云表,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方。峡的两壁几乎就要紧贴在一起,中间却被两颗石块撑开,人从石头下钻过,胆战心惊,生怕石块从两壁间掉下来,这就是“惊心石”。通过惊心石,悬着的心才放下来,再回头看原来是上大下小卡着的两块石头,所以能安然无恙,后边的这颗石头被称之为“平心石”。所以愈诗中有“鄂然神功就,杀气见棱角”的描写。

    老君犁沟

    从群仙观上行,便是“老君犁沟”。这是一条临崖深沟。此沟深不见底,石级依壁临沟而过。传说,这里原来没有路,是老子驾着青牛用铁犁开的,形如耕地是时留下的犁沟,所以被称为“老君犁沟”。

    当初,人们上下华山便是从犁沟两旁的石窝爬行的,至今人们还可以看到犁沟两旁的石窝。当地流传说,“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慢慢爬”。可见,“老君犁沟”同千尺幢、百尺峡一样,是登华山的必经险道之一。现在,已在犁沟的右上方,凿成271个石级,两旁铁链下垂,行走较为安全。

    “老君犁沟”原为“老君离垢”。用道教的话说,就是离开尘垢到达仙境的意思。传说道教祖师老子曾到过这里,所以是“老君离开尘世的地方”。因“离垢”同“犁沟”同音,加之此地又确实貌似犁沟,再加上华山又有卧牛石、岳庙青牛树以及北峰老君挂犁处的传说,所以人们便认为这里是“老君犁沟”无异了。其实,那是被山水长期冲蚀形成的。

    北峰

    ?

    下聚仙台,过横翠崖,眼前豁然开朗。这里已是海拔1500米的云台峰,因位于华岳东北,故称北峰。此峰山势峥嵘,三面悬绝,巍然独秀,有若云状,恰似一座云台,故又名“云台峰”。李白在《西岳云台歌》中有“白帝金精远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之句,就是指远望诸峰,宛如青色莲花,开于云台之上。北周武帝时,道士焦道广修道于此。传说武帝曾上山问道,故有“武帝问道处”山洞遗址。

    循山岭北行第一坊名“白云峰第一门”,再北行第二坊名叫“白云仙境”门。过后即达峰顶,长阔约十余米许,原有翠云宫、无量庙等建筑,依山为屋,叠起层楼,隐映于苍松翠柏之间,显出一团秀气。

    由北峰向东面望去,雾气弥漫的峭壁深壑便是老虎口,当年我人民解放军侦察员就是由猩猩沟爬越老虎口来到北峰的。

    根据实地考察,北峰与南面的诸峰岭如苍龙岭、五云峰、玉女峰和东峰等连成一条崎岖的长岭,岭脊上下的高度相差500米左右,坡陡45°以上,脊东侧是黄浦峪,脊西侧是华山峪。这条鱼椎脊似的长岭,既是两峪间的分水岭,又是登峰的“天梯”。人们巧妙地利用谷地和岭脊的有利地形,开辟了上山的道路。由青柯坪登北峰是从谷底顺陡峭的山坡爬上岭脊;由北峰登峰顶则是缘岭脊登上高峰了。

    长空栈道

    ?

    在升表台西侧,穿过石门楼,便是华山最险之景——长空栈道。此道开凿在南峰腰间,上下皆悬崖绝壁,铁索横悬,由条石搭极窄的路面,下由石桩固定。由于栈道险峻,所以当地人有这样的说法“小心小心九厘三分,要寻尸首,洛南商州”。这里并非登山者的必经之路。所以,石壁上刻有不少警告之语,如:“悬崖勒马”、“云开溢荡”等。

    长空栈道是元代陇西贺元希来华山时所凿。凿洞必先开道,所以这里的一切,全是这位开山元勋和他的徒弟们干出来的。他在华山用于开道、凿山洞的时间就是40年。所以,后人才把他尊为华山一位神来供奉,并有许多神话故事流传。今天我们登上华山之巅时,有些险道连登都不敢登,可见贺元希当初开道、凿洞是何等的艰辛了。解放后,此处几经修整,虽较安全,但仍不失“华山第一险道”之名。

    避诏崖

    在继续登南峰的中途,有一大小仅可容人的石洞。洞上题“避诏崖”三字,相传为陈抟所题,此洞,乃是陈抟为躲避宋太宗宣召而藏身之地,陈抟隐居时说:一片野心都被白云留住,九重宠诏,休教丹凤衔来。在《华岳志》的记载里,五代时的周世宗柴荣召见过陈抟一次,授大夫之职不就。宋太宗赵光义召见过两次,仍不受职。第三次太宗又派人宣召,陈抟再也不赴召就躲避到这里,并作《答使者辞不赴召》诗一首:“九重特降紫袍宣,才拙深居乐静缘。三色满庭供画障,松岚万壑即琴弦。无心享禄登台鼎,有意学仙到洞天。轩冕浮云绝念虑,三峰只乞睡千年。”使者张泳对陈抟态度很不满意,复命后写《自cd诏归寄希夷》诗一首:“世人大抵重荣名,见我东来夹道迎。不免隔溪高士笑,天真丧尽得虚声。”气得他在诗中骂起人来。明代袁宏道至此,也作诗一道:“一枕孤云分外青,堕驴归者有无情。岩中只可避丹诏,那得深山避死生。”避诏崖因此得名。

    恒山

    天地有五岳,恒岳居其北。

    岩峦叠万重,诡怪浩难测。

    人来不敢入,祠宇白日黑。

    有时起霖雨,一洒天地德。

    神兮安在哉,永康我王国。

    --贾岛《恒岳庙》

    北岳恒山,为我为五岳名山之一,位于山西省浑源县城南。恒山山雄地险,横贯塞上,西衔雁门关,东连太行山,南接五台诸峰,北控塞北盆地,山峰绵延,奔腾起伏,横跨250千米,号称108峰。主峰位于山西浑源县之南,由两座山峰组成,东为天峰岭,西称翠屏山,海拔高达2017米,为五岳之最,号称“入天北柱“。两峰对峙,耸入云天,万年的沉默摒弃人世诸般滚滚红尘;两旁绝壁,刀削斧劈,天工开物终显造化之伟力;中间为金龙峡,浑水从峡中奔流,歌唱着大自然本真清纯的生命韵律。峪谷极为幽深,蔚为天险奇观。北岳恒山很早就被载入史册,注了“岳籍“。《尚书·禹贡》中说:“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周礼·职方氏》中又言:“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山海经》中称恒山为“北岳之山“。而真正在历史上为恒山“定位“的,还是汉朝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他在《史记》中写道:“北岳,恒山也。“因为它位居北方,为万物所伏,系恒常之所,故称之为恒山。相传远在4000年以前,舜帝北巡到浑源,见此山气势雄伟,若北天之门,遂封为“北岳“,成为北国万山之宗主。独特的地势和悠久的历史,使恒山留下了众多文化奇迹,成为举世闻名的风景胜区。

    恒山景点

    金龙口

    ?

    出浑源县城,沿着绿树成荫的浑(源)灵(邱)公路南行约四公里,顺路而上,便进入了一条幽深的峡谷,峡谷长约1500米,从北至南,分为金龙口、石门峪口、磁窑口三段。

    金龙口谷深山崇。两岸悬崖壁立,斗峙如门;群峰突起,争相为高。最窄之处宽不足10米,仰首只见一线之天。人立其中,颇有巨岩压顶之感。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所书“壮观”二字,镌刻在东面的峭壁上,更增添了峡谷的雄伟气势。古人云:“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置身于此,方有深刻体会。

    金龙口中,浑河之源唐峪河集千沟万壑之水,自南向北穿峡而去。平日在谷底静静流淌,水势不大,一到阴雨时节,河水猛涨,浊浪排空,奔腾咆哮,恰似一条奔驰的金龙,一泻而下,势不可挡,正如古诗所云:“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从金龙口再上,为石门峪口。这里“高排石壁悬双阙,独耸危峰接九霄”,地势更为险要。在东岸悬崖的半山腰里,古时筑有栈道,名为“云阁”。云阁与西岸半山之中的悬空寺之间,曾有一座架空悬桥,名曰“虹桥”。这两者合称为“云阁虹桥”,为当时恒山著名一景。据说,“云阁虹桥”是北魏道武帝年间(公元386—408年)修建的。如今云阁仅有在崖间插横梁的石孔遗迹尚存,而虹桥则早已毁坏。由于唐峪河水夹带大最泥沙,长年淤积,谷底河床越来越高,现在云阁的石孔遗迹只能看见一排,而且已离谷底很近了。著名的“云阁虹桥”胜景现在只有“云阁”两个大字,还镌刻在陡峻直立的石壁之上。

    从石门峪口再往上来,就到了磁窑口。磁窑口峡谷的东岸,在原来半坡村傍,曾建有恒山山门。山门切石坡筑台基上下二层。上层台上建西向券洞门三道,檐饰瓦顶都为琉璃烧造。门洞上方的龙凤板上大书“北岳恒山”四字,落款书清弘治十六年(1503年),距今已有四百七十余年。台前砌三出踏道,共十级。下层台基的中部建四柱三路木牌坊,当中横匾上书“屏藩燕晋”。牌坊东面树一座石碑,上面刻着“塞北第一山”五个大字,据考证大约是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所立。碑南有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修北岳恒山碑,北面有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祀恒祭文碑。牌坊左右,雄峙石狮一对。牌坊前,原修石台百级,后渐被泥沙埋没,外露仅剩六十余级。

    磁窑口西岸崖下,有一罗汉洞。洞深而广,能容二、三百人。洞内石壁上,凿石为基,塑有十八罗汉像,神态各异,造型生动,向有“南罗汉,北悬空”之称。

    非常遗憾的是,恒山山门和罗汉洞这两处十分宝贵的文物,1958年修恒山水库时未能迁建,被葬于千顷碧波之中。如今我们只能从一些有关的史料中了解当时的概貌。

    悬空寺

    ?

    唐峪水(即浑水)在峡中蜿蜒曲折,淙淙流过。峡越向前越窄,崖也显得越高,两旁绝壁宛如两面巨剑,劈入云空。在悬崖峭壁处举眼眺望,可见西壁山腰的奇特建筑群,令人叹为观止。这就是北岳最负盛名的悬空寺。此寺是建筑史上罕见的奇观,缀于主峰翠屏山半山腰的悬崖绝壁上,依山筑基,就岩起屋,傍崖而栖,如挂半空,宛如一幅巨大的彩色壁画,紧贴在崖壁上。上载危峰,下临深谷,楼阁高悬,分外壮观,分外惊险!站在谷底仰望,好似玉宇琼楼;登上楼台俯瞰,又如置身缥缈仙境。“金门寺院神仙府,海市蜃楼隐山中。”千百年来,都倍受人们推崇。悬空寺下南侧的峭壁厉岩上,刻有大如方半的两个巨字:“壮观”。笔力流畅遒劲,又不失潇洒俊秀,为唐朝大诗人李白,当年游恒山时兴之所至,泼墨淋漓的“文宝”。著名旅行家徐霞客面对悬空寺,忍不住叹曰:“天下巨观也!”他在《徐霞客游记》中写道:“望之如蜃吐重台。”历代赞赏悬空寺的诗篇不胜枚举,浩如烟海。明人王湛初对之作了这样的描绘:“谁凿高山石,凌虚构梵宫。蜃楼疑海上,鸟道没云中。莫讶星枢近,应知帝座通。恒河沙作观,大地总成空。”诗人写出了恒山诡怪难测的神奇魅力和壮丽景观。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这些都恰到好处地形容了悬空寺的特色。

    据《恒山志》记载,神奇的悬空寺始建于北魏时期,沧海桑田,风吹雨打,已度过了1400多个春秋。全寺的整个构思极为精巧,真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空前绝后。寺门坐北朝南,自南而北,由低到高,由三组建筑群组成:前面一组以三官殿为中心;中间一组突出三圣殿;后面一组的主体为三教殿。进入山门,钟鼓楼迎面而立。楼的下层向外一面,都用砖砌成墙,开有月宫式圆窗,显得玲珑别致。经过一院落空地,前面就是三宫殿,这里也是正殿,为一座两层楼阁。由北前行,先后是两座三层三檐九脊瓦顶的悬空楼阁。前者为三圣殿,后者就是三教殿,两者之间相隔数丈,中间架有悬空栈道相通。栈道之上,又建有重檐式阁楼两层。寺内共有殿宇40间,像是一条美丽的彩虹凌空排开,悬挂在危崖峭壁上面。入寺登山,只见楼阁上下重叠,高低错落,前后有致,曲折迷离。楼阁相望,有的以栈桥凌空飞渡,有的却以暗道悄悄沟通。时而面临绝壁,忽又重见殿宇。扶栏探视,下临深渊,令人惊心动魄。多么奇特的建筑!身临其境,畅游其间,真是其乐无穷。

    这鬼斧神工的奇迹昭示着我国古代高超的建筑艺术。悬空寺到底是如何建造起来的呢?据说,古代的能工巧匠们巧妙地利用岩石层面的曲折凹凸,在陡峭的山崖上开凿洞眼,将悬梁插入洞眼中,然后再在悬梁上铺板立柱,构筑梁架,建成楼阁。同时,又利用力学原理,竖立起几十根碗口粗细、长短不一的木柱,支撑着上面的建筑物。表面上看似惊险异常。实则安稳得很,经受住了漫长的自然界变幻的考验。寺内至今还保存着一块石碑,记载着当年修建悬空寺的“实况”:工匠们都用一根粗大的绳索系捆在腰际,再挽一个圈蹬在脚下,把绳头结在上层山崖上,人却悬荡在半山腰进行“高空作业”。

    仰望这一个世间奇绝的高空建筑,游人常会油然而生一种惊奇的疑问:偌大的一座悬空寺,竟然能以小小的木柱支撑千百年,风吹日蚀,岿然不动,安然无恙,到底是怎样的一股“神力”在起作用呢?建筑学家们反复研究分析,都认为这和悬空寺择地而建,设计精巧,技艺精湛,以及历代的高度重视与维修有关。悬空寺位于深山峡谷的小盆地中,其全部建筑都高挂在峡谷西侧翠屏山的石崖中间。石崖略呈弧形,而悬空寺则刚好建在弧形的凹陷处,这样的位置十分有利。周围的高山护卫着它,像抱着自己襁褓中的爱婴,既免受狂风的侵蚀,又少被烈日曝晒,严冬基本上见不到阳光,盛夏时节日照也不过4小时左右。更为奇妙的是,石崖上方突出的部分成为一道天然顶篷,晴日遮阳,天下大雨时寺前滴成一片奇丽的珠帘。它又地处山腰之中,离地面有数十米的高度,峡谷中汹涌上跃的洪水,也奈何不了它。先人们卓绝的智慧与才能,使悬空寺建于一块“风水宝地”上,而这特殊的地理位置,才使它得以免遭自然的损害。同时,悬空寺独特的内容与造型,素来为人们所关注,便它得到了多方面的保护。所以,悬空寺是无数代人的智慧与血汗的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聪明、勤劳的美好品德。

    毫无疑问,悬空寺必然会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此处的栈道石壁上刻有“公输天巧”四个大字,这恰好是形容悬空寺超一流建筑艺术的铭文,也表达了人们游览悬空寺后叹服的心声。

    恒山水库

    出悬空寺庙门南望,一座大坝屹立于峡谷之中,把天峰、翠屏二山连接起来,气势不凡,巍峨壮观。大坝西边有依山而建的数十级水泥混凝土台阶,由此登上坝顶,只见群山环抱,碧波荡漾,这就是著名的恒山水库。

    金龙峡谷中的唐峪河,发源于恒山山脉的千沟万壑之中。由于河流所经地区,大多为质地比较松软的砂岩,加之历代战火毁灭和人为的破坏,使恒山的森林覆盖面积日益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唐峪河夹持着大量泥沙,从峡谷中流过,使河床越淤越高,渐渐形成了“河在天上流”的形势,比浑源县城以及周围的村庄田野要高出五十多米!每当大雨来临,唐峪河上游的龙盆峪、正谷、刁旺谷等许多条沟沟壑壑里的洪水,顺着陡峻的山势俯冲而下,最后汇集于狭窄的金龙峡谷之中,如同翻江倒海,奔腾呼啸,以惊人的速度冲出峡口,淹没山外的村舍田野,一片汪洋。历史上发生过的洪灾不计其数,浑源城也曾多次成为水中之城。可是到了久旱不雨的季节,因河床高出地面很多,以致于无法引流浇灌,只得听任河水白白流去。过去的唐峪河,真是有百弊而无一利。

    传说古时候有一位仙人云游到此,对人们说,如果在金龙峡谷峭岩上建一座空中寺院,就能锁住蛟龙,消除水患。可是,那奇妙的悬空寺已经矗立了一千多年,唐峪河却依然恣意横行。这古老的传说,只不过反映了当地百姓迫切要求根治水患的愿望而已。

    水库大坝从1958年破土动工,经过四年的艰苦奋战,于1962年全部完工。大坝高55米,长150米,顶宽2.5米,如同天峰、翠屏二山伸出的钢铁巨臂,将峡谷之水截于大坝之内,形成了一个总容量达一千多万立方米的人工湖。唐峪河水再也无法逞凶,只得乖乖地听从人民的调遣。

    恒山水库存的建成,不仅根除了千百年来的水患,而且给古老的北岳增添了一处新的风景胜地。当我们在宽阔的水库大坝上漫步时,只见四周翠绿,群山环绕,怪石嶙峋,奇峰插天,好一派雄伟壮观的景色;水库里波光粼粼,千山万峰之影倒映于水中,湖光山色,相映成辉;再转身向下望去,只见大坝放水,激流自闸门喷泻而出,形成几十米高的瀑布,浪花飞溅,吼声震耳。悬空寺的奇光异景就在近处半山之中。今日水库胜景与昔日古寺风光相互衬映,更显出祖国河山之美!

    大字湾

    沿着水库坝顶漫步向东,穿过隧洞,大约走2000米,有一岔道口,往北便是通向天峰岭的山道。顺山道向上,可见突兀山峰峭壁上刻着遒劲有力的“恒宗”两个大字,气势雄伟磅礴,一个字足足有30平方米,字形雄健,刚劲有力,给人以大气恢宏之感,创造了中国书法史上“大字”的根致,也恰好象征着恒山气势磅礴的天然神韵与丰姿。

    相传大字湾的“恒宗”二字,为明成化三十年所镌,但此说可能有误。因为成化为明宪宗皇帝的年号,而宪宗在位只有二十三年,成化三十年已到明弘治七年(1494年)了。在如此陡峭的石壁上能雕刻这样的巨匾,实在不是轻而易举之事。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石匠艺人本领之高强。游人到此,无不为之而惊叹。

    在大字湾前面的梁上,伫立着四株形态奇特的唐代古松,名曰“四大夫”。这四株古松,根部悬于石外。

    虎风口

    “虎风口”。这是一个峰回路转的陡峭路口,刮起风来,声如虎啸,所以取名“虎风口”。游人至此要分外小心,否则就有被吹落悬崖的危险。可是,就在这风口路旁,却有一株苍劲古朴的松树,名叫“梵宫悬根”,根须裸露,却能迎风挺立,千百年不倒,充分显示了松树特有的坚强不屈的性格,同时,也给众多攀山的游客,以一种强劲坚韧的人格启示,堪称恒山一奇景。

    果老龄

    由虎风口向前,不久就到了“果老岭”。赵之韩在《果老岭》诗中写道:“一岭迢迢古树多,仙人览胜此经过。秋苹春草年年发,不见重来奈若何?”吟叹着北岭的秀丽和对仙人的追怀,也溶入了诗人睹景后心旷神怡,飘然欲仙的感受。岭上那弯弯的小路,由一块接一块的青石天然连接而成。其中有一块硕大无朋的青石上,有许多自然形成的大石坑,但看上去却很像人的足迹和毛驴的脚印。原来,有个术士名叫张果老,最初隐居在中条山,自称出生于帝尧丙子年。唐朝武则天听说他很有道法,便派人去请他,他却假装死了,后来有人在恒山由又看见了他。唐玄宗李隆基做了皇帝,好仙喜道,又派人去请他,这次他应召到了京城。可是他很不习惯,在京城呆了不久,又回山去了。人们传说他后来成了神仙,被列入了八仙。有一次,张果老倒骑毛驴来到此岭,因坡陡路滑不能前进。他仰天长叹,束手无策,只得跳下驴来,牵着毛驴一步一步攀行而过,在这大青石上留下了斑斑印痕,这就是有名的“张果老留痕”的故事。

    北岳庙

    过了果老岭,很快就到了北岳建筑规模最高最大的“朝殿”。“朝殿”又称北岳庙,是一座巍峨壮丽的宫殿,依傍山势而建,负崖高耸,列于阜上。古代著名旅游家徐霞客,形容这所庙宇“上负绝壁,下临宫廨,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山门两侧有青龙、白虎二殿堂。步入山门,迎面就是那徒若天梯的石阶,共有百余级,每级高达60厘米,宽约25厘米,脚踏面向前倾斜40度,所以显得格外险陡。登上石阶,便是朝殿,殿内正中端坐着北岳大帝。殿前众多的石碑和牌匾,记录着北岳庙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其中元代铁铸菱形云碑等,都是很名贵的文物。北岳庙的右下方有两口古井,两者相距不过1米,而水质一苦一甜,区别极其明显,被称为苦甜井。甜井很深,从不干涸,水味清冽甘甜,道家弟子奉为圣水。唐玄宗曾为甜井题匾,名之曰:“龙泉观”。今苦井已被填塞,甜井依然存在,想是人们均有追求甜美生活之愿。北岳庙的西侧有一块“鸡叫石”,长40厘米,宽30厘米,击打其上便作鸡叫之声。清晨敲击鸡叫石,引起山谷回声,如群鸡争鸣,所以被称之为“金鸡报晓”。据地质学家考察,此石可能刚好位于群山之焦点处,故一拍即有回声。这是恒山特有的音响之美了。北岳庙的寝宫,隐于幽深之处,嵌于石窟之中。而三清殿,则巧妙地建在绝壁之上,下面则是万丈深渊。魁星阁,独立于险峰,而与北斗相应。明朝李梦龙曾赋诗一道《谒岳庙》:“嵯峨恒岳锁云中,望秩何车有閟宫。片面飞来明月冷,六龙归去碧山空。松杉晚挹浮岚翠,殿客晴摇旭日红。敬谒瓣香修岁事,满庭霜叶起秋风。浑源南去是恒山,路阻千岩万壑艰。一自重华移望后,便传飞石落人间。彩云缥缈龙旌远,紫盖茏葱鹤驭还。时雨时肠帷帝念,愿分和气散尘寰。”李梦龙之诗,增添了北岳庙浓郁的文化色彩。

    围绕着北岳殿周围,尚有不少建筑与名胜。元灵宫,在恒山主峰左侧,离北岳庙不远,也是有名的北岳祠庙之一。该宫倚岩为壁,内外共有三进。山风一吹,炉烟四散飘溢,祥云笼罩。早晚不断的钟声,轻轻地敲打着空寂的山峰,倍添静穆之感。殿阶有98级台阶,两帝栽植着松柏,至少也有500年的树龄,历经四季的轮回,依然苍苍郁郁,分行鹄立,像两排忠实的侍臣。

    会仙府,在元灵宫西,因里面排列着许多神仙的塑像,故得名。会仙府极为宽敞,建立在一片高平的岩石之上。春天,青翠的萝蔓遍被山庙,秋天,满山的红叶衬托,映红了会仙府,好一个神仙居所。府东即是万寿亭以及文昌阁,都极为幽静秀美。

    琴棋台,在会仙府的西北山岩上,像半轮山月凸出于悬崖峭壁。该台极其平坦,方圆一尺五左右,活像一个大棋盘。原先,琴棋台上还真的有一盘石棋子放于其上。这些,虽然是闲来好事的游人所为,却也能勾起后人幽思追古的遐想。

    通元谷,位于琴棋台西边,入谷处有一巨大的石门。谷内云蒸霞蔚,草木含翠,蕴藏着无限的生机和灵气。古人有诗赞曰:“万叠奇峰汇眼前,丹炉汞结几经年。我来欲觅元空旨,云在孤岑月在天。”据传,此谷就是八仙之一的张果老烧炼灵丹妙药的地方。因为唐开元时张果老被赐封为通元先生,所以此谷有此称呼。

    九天宫,由通元谷往南步行500余步即到。殿庭楼阁,规划整齐。鸣钟响鼓,振荡在通元谷之中。宫门外药草丛生,春天带露的杞树茁壮清纯,秋际着霜的野菊高洁挺立,采摘回来配成茶食之佐料,芳芬清神。当月凭栏,山中烟云弥漫。和宫中道士把茶而谈,极尽人间人悠闲之乐。

    纯阳宫,在九天宫的前面。相传吕洞宾曾在此降乩卜卦。以前有一块诗碑,记录此事,现在已经遗失。

    另外,还有御碑亭、十王殿、飞石窟、姑嫂崖、夕阳返照、岳顶松涛、玉羊游云等名胜古迹,它们都与一定的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相联系,蕴含着十分深厚的文化内涵,也使北岳的一草一石,均染灵秀之气。

    天峰岭

    如果从北岳庙再奋力向上,经过一两个小时的艰苦攀登,便可直抵主峰之巅。想当年明朝大文学家李梦阳,登上北岳主峰之后,即兴赋诗三首《北岳》,其中一首写道:“天高西北还乔岳,下视东南尽大洋。玄武苍苍气流黑,扶桑滚滚涛浮黄。回岩日射千松暗,绝顶风来六月霜。安得移将万人石,顿令炎海坐清凉。”道出了峰顶万千的气势和奇绝的美景。站在恒山之巅,极目远眺,峭壁林立的群峰,辽阔的大同草原,远近高低景色尽收眼底,真可谓:“极目不知千里远,举头唯见万山低。”金人元好问也赞道:“大茂维岳古帝孙,太朴未散真巧存。乾坤自在灵境在,地位岂合他山尊!”

    上一遍写了大唐一生,如果不太监,会写到历史李治那段。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