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宇之池:南宋背嵬军策
字体: 16 + -

第1章 楔子

    世间有道,春秋老聃悟之,故有《道德经》所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宋真宗景德元年,有一小道童,忽有一日行至道观下第四十二块大磐石处,莫名问天曰:“道君在上,我知一二三之数,始生万物,之后可是苍生?苍生为四吗?“

    问罢,久久却无有应答,小道童斜靠磐石,伫立许久:道长常说我痴傻,我却知道自己是银海阑珊、玉楼浩浩,绝非凡人所及。也许道仙大梦未觉,也未可知呢!

    此时万籁俱寂,但见天际绯紫,似有异象。

    这小道童方欲走时,忽见崖岩绝顶老君阁后云雾大开,一道仙驾鹤而来,半空中其音绕耳:“鹤唳惊鬼神,小童念苍生!三生万物,万物终将化归于寰宇,故宇为四。“

    道仙说罢驾鹤而去,自此这小童便自命:静宇道士。

    此后他仍居游幽山老君阁内数年,隔世不闻外界风云变幻。

    是年,宋辽订“澶渊之盟“,两国修好,再无战事,可延百年,滋养人文,道派尤盛。

    后来这小道童出山,遍游了三山五岳,仍不问世事,潜心修行。

    终了,羽化作一只踏雪黑鹰,扶摇直上,冲破天际,抵达仙境,寻那道仙去了。

    紫虚仙境,道仙驾一鲲鹏至,小道童问道:“请仙家指点迷津。“

    那道仙问:“有何迷津?“

    小道童答:“幼时得见仙家,遂自命‘静宇’,后出山,本欲在乱世走一遭,来一场轰轰烈烈的人生,可惜我的有生有世,大宋四海升平,国泰民安,哎,到头来,壮志未酬啊。这就是我的无为迷津了!“

    那道仙笑曰:“无为而无不为——

    回首家国三千里,气吞山河。

    将军北望,金戈铁马赴丹青。

    是非成败空余恨,

    仰天笑,大江横。

    风起云涌天下事,

    一场荣华一场梦。

    梦方觉,觉方醒,

    岁月竟催人老去。

    为国兴衰,一生狂浪,

    上天入地真英雄!”

    静宇道士:“好一番豪迈人生,气概横贯九万里,此何人所作?“

    道仙曰:“后世背嵬军中战神之一的道家瀚难所作。“

    静宇道士慨叹:“与我同为道家,心境截然不同?敢问仙家,何谓背嵬军?“

    道仙曰:“习习谷风,维山崔嵬。无草不死,无木不萎。忘我大德,思我小怨。“

    静宇道士:“此诗经其一,又是何解?“

    道仙曰:“不如你自去走一遭,再来告诉世人如何?今我助你到后世瀚难道长左右,观——背嵬军全貌,可乎?“

    静宇道士:“我羽化而来,正当此事,仙家知我!“

    道仙曰:“此去那后世凡尘之中,半缘道来半缘军,你需阅尽苍生,带回背嵬军中亡魂,以告慰天下,方可复返紫虚境,凡无名英雄,我皆铸仙界灵池以待。“

    静宇:“未知亡魂之数?“

    道仙哈哈一笑:“磐石之数也!“

    语罢,那拂尘一挥,但见凌空之中多一紫池,道仙曰:“此乃境中第四十八座灵池之守护道君的斗战胜佛修为仙池——吾谓之‘静宇之池’也。“

    随后那拂尘又一挥,‘静宇道士’旋又幻化成一只踏雪飞鹰,一声嘶鸣,划破紫虚境,绝雾而去,随后道仙座下鲲鹏举翅随往,他们渐渐消失在紫色的迷雾之中……

    这踏雪飞鹰和紫虚鲲鹏前行一百里便是人间一年,一路观历史过往,大好山河,不知不觉已经飞了一万二千里,那便是人间一百二十年了,如道仙所令,已然飞过。

    紫虚鲲鹏道:“道仙建造静宇之池,来升华他们成为斗战胜佛,以告慰华夏民族的忠勇赤子。所依天条,降界天书已经定好,还是速速折返。”

    此时正是北宋靖康年间,踏雪黑鹰和鲲鹏正要折返时,忽见两颗流星陨石相撞,巨大的火花冲击下,两个陨石横空合成一块巨大的磐石,但见:

    磐石正面刻着邵康节梅花诗一首:“

    湖山一梦事全非,

    再见云龙向北飞。

    三百年来终一日,

    长天碧水叹弥弥。“

    背面刻着潇湘神的诗一首:“

    寒塘残月冷画屏,

    冥冥南乡踱孤庭。

    一去北国哀鸿雁,

    夜阑离梦啼到明。”

    忽又闻磐石下面是一片喊杀声,循声去看,便是——靖康年汴京城破一场梦华碎:山河虽好非完璧,二帝被掳向北飞,真龙南卧羡螭吻,孤魂凭阑独萧萧!

    ......

    目下,北宋孤军勤王的南道总管张叔夜的长子张伯奋,正据守汴梁的州桥,成了孤军,从白天到黄昏,剩下不过十余人。

    一名血染征袍的偏将杀退几个金兵后,提枪走来,他脸色煞白,四肢无力,见伯奋将军依仗大刀勉强站立,闭目不语,边对身边的兄弟说:"聚拢,保护将军!"

    大家面朝外把张伯奋围了起来,只见他须髯微微颤动,低声问道:"我父何在?"

    偏将低头哀声:"老将军誓死保护皇上,不明生死。"

    "皇帝可曾突围啊?“伯奋问道。

    偏将不语。

    “诸位兄弟,如今国破,你我同生共死,腰间毒药含于嘴中,被俘皆应以死殉国!万不可投敌,遭人凌辱。男儿立于天地之间,保家卫国,死而无憾,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伯奋丹凤眼微微睁开,他想循着晚霞再看一眼这汴梁都城的繁华:恍惚间,眼前似乎掠过侠客的身影,隐士的争鸣。耳边似乎响起了浪子的笛声,樊楼可是完卵乎?

    不多久,“嗒嗒嗒“的马蹄声在州桥四周回荡,黑压压的军队如铁桶般围桥。

    为首的正是金军西路军头领完颜宗翰(粘罕),他阔背剑眉,英气十足,凝视张伯奋,一股厚重的声调说道:“我最惜英雄,伯奋将军,看你面相不俗啊,有美髯公的气韵,不如识时务,像你弟弟仲熊,降了吧,我大金必优待你。“

    他见伯奋岿然不动,又说:“你那皇帝、太上皇、帝姬,嫔妃,大臣,工匠……对,还有你那忠烈的父亲,哈哈哈哈,我们都俘虏了,来啊,让张仲熊出来。“

    只见众人堆里出来一位英武不凡,鲜血满身的将领,他喊道:“大哥,降了吧,太上皇昏庸,临敌禅让,不思救国,迷恋妖术,重用佞臣,连郭京小卒编造的法术退敌,他们也能轻信,保他何用?“

    伯奋咬着牙,颤抖着举起大刀又放下,他已经没有了力气,勉强说道:“你这贼人,我问你,我父何在?“

    仲熊立刻跪地痛哭:“我父亲大人……南道张叔夜公,不忍看二宗、妃嫔、大臣受辱,不过北去百里,自缢殉国了。“

    “噗,啊!“闻听此消息,伯奋一口鲜血吐出,半跪于地,咆哮道:“你,你,你个亡国奴,你还有脸叫我父名号?!拿——命——来!“

    周围十几个兵和偏将见势向内围住伯奋,支撑他站起来,偏将举起战旗,喊道:“国破山河在,死不足惜!“

    其余兵士持械戒备,准备以死相拼。

    金军并不动容,完颜宗翰点点头:“嗯,好啊,让他们死的有尊严一点。“

    身边金军立刻全部后撤三十步,张弓拉弩,“嗖嗖““嗖嗖嗖“,伯奋身边的弟兄被万箭穿心,一一倒下。

    夕阳残存点点余晖,州桥之上,凌风孤立的张伯奋仰天长啸,横刀怒视:"尔等胡虏,料你等猖狂不过百年,他日我大宋志士仁人,必破之!"

    说罢,他拔剑自刎,晚霞的余晖几近消失,此刻整个州桥如血染般绯红,和着刚点起的火把,照在了这位张伯奋将军的身上……

    张仲熊当即便晕倒在地,人群中冲出一名宋军降卒,正要去扶仲熊,宗翰一刀砍下他的头颅,呵道:“凡无将令私自行动者,以他为例。“

    正此时,又冒出来一名宋军,只见他身手矫健,宗翰挥刀三次,未能砍中他,他扶起了仲熊,然后站立不动,闭目仰面,但求一死。

    宗翰笑道:“呵呵,有意思,你叫什么名字?“

    对方铿锵有力的说:“寇昌野,国不在,我命何惜?“

    宗翰哈哈大笑:“不惜命?为何投降啊!?“

    寇昌野睁开眼睛说:“我随张叔夜公勤王,分至仲熊将军麾下,降与不降乃是军令所致,我又何时说降了?“

    宗翰沉思了一下:“嗯,好兵啊。看来我王说的对啊,这中原还是由你们汉人管的好,来啊,把他们都押入宋朝的大狱,尤其这个什么野的,留着他,我要让他看着我们血洗江南!“

    “是!”“得令!”

    寇昌野立刻被几个金兵五花大绑,他没有抵抗,回头一直看着张伯奋,厉声叫着:“适才,将军既然说让伯奋公有尊严的死,请你安葬他!“

    少顷,完颜宗翰充耳不闻,反倒晃着脑袋,铁骑踏过州桥,踏过张伯奋和他身边士兵的尸体,然后勒马,冷冷的说:“把他舌头割了!”

    ......

    踏雪飞鹰和紫虚鲲鹏不忍再看,便继续折返不足一千里,踏雪飞鹰心下难受,说道:“大宋京城破,已然灭亡,哪还有什么背嵬军亡魂?“

    紫虚鲲鹏道:“自有天数,观方才两陨石合体的诗可知一二。”

    踏雪黑鹰自作主张:“既然你我都是仙界灵禽,我就此下界拯救大宋去了!”

    紫虚鲲鹏嘶鸣一声:“不可,下界之地未到,不能违逆道仙。否则要遭天谴的。况且以你我之力岂能扭转乾坤?“

    踏雪黑鹰一声狂笑:“世无常态,道无常法,我自承担,你且依道仙行事,去相州投胎转世,济世要紧。我宁可进那六道轮回,也要拯救黎民,后会有期!“

    随即踏雪飞鹰一个俯冲,消失在紫雾之中……

    这踏雪飞鹰违逆了道仙约定的轮回,违背天数,向靖康年俯冲下去。

    方至半空,忽见云雾之中浮出一座小岛,香气弥漫,遂化作人形,款款而入。

    岛上蜿蜒九曲的回廊,廊上满是缠绕着彼岸花,空中漂浮着雏菊、风信子、木槿、宝花......

    回廊下溪水潺潺,浮萍点点,上漂七宝莲花。

    回廊尽头是幽蓝的湖水,不远处停着一条乌篷船,传来阵阵笛子声。

    踏雪黑鹰陶醉其中,叹道:“静雅非常。真是:一弯流水入琴心,几点梅花归笛孔。”

    此刻笛声戛然而止,从乌篷船里走出一仙子,穿着一身红锦,套着青蓝的纱衣,腰间系紫流苏,飘忽不定,她于船头笑道:“公子好诗情呀!”

    说罢,乌篷船缓缓移游过来,但见那仙子真是:

    青花瓷上润蓝洒,

    白釉赛玉恬淡雅。

    浣花伴溪对乌篷,

    羡煞楚馆曳桃花。

    绰绰凝脂照香灯,

    绿鬓掩映芙蓉霞。

    旖旎舳舻婀娜姿,

    海上皓月抚白沙。

    半卷诗文生哀怨,

    流苏乍飘木钗斜。

    对影晓歌忘归路,

    辗转悱恻到天涯。

    水碧天蓝舒红袖,

    倚窗闲品姜盐茶。

    江南佳丽江南好,

    画舫柔肠点琵琶。

    他日念子夜惆怅,

    小情大觉问菩萨。

    二人相视许久,恍如隔世,似曾相识,柔情似水之间一见倾心。

    那仙子见踏雪黑鹰,刚毅中有仙风道骨之相,浩然正气之间带傲视太虚之态,真是:

    松涛一孤鹰,凌峰涯边落。

    苍穹越百溪,飞入云霄侧。

    江上蓑笠客,温酒独酌酌。

    雨打竹排上,弱水三千过。

    大浪惊风雷,沧海巫山诺。

    花落叶相随,蓬莱觅因果。

    蛟龙出海眸,剑眉斩妖魔。

    紫气萦唇脂,面如冠玉色。

    擎月一瓢饮,仙子恨咄咄。

    亘古此少侠,全做笑谈说。

    踏雪黑鹰徐徐上了乌篷船,二人自然相拥,船又缓缓移游入湖心,消失在云雾缭绕的幽蓝之中……

    二人在此仙岛上待了数载,风花秋月,情迷意痴,踏雪黑鹰早已把道仙要他收集背嵬军亡魂的事抛之脑后了。

    忽有一日,天空紫气东来,道仙驾一青牛至,于半空中嗔怒:“踏雪黑鹰,你这孽障!”

    踏雪黑鹰正和那仙子在乌篷船内耳鬓厮磨,缠缠绵绵,听到道仙呼唤,醍醐灌顶,一时间恍然大悟,才想起原来自己还有道仙天书指引的任务,便急匆匆出了船,向道仙行礼。

    复又转头对乌篷船内的仙子说道:“仙子,你快些逃吧,否则你也要受到连累。”

    仙子低泣:“能和你在一起,我宁受惩罚。”

    踏雪黑鹰听罢,那些翻滚的思绪,离愁别怨,弄的心都快要融化了。

    于是心一横,说道:“也罢,那我们两个就私奔下界去!”

    仙子频频点头,二人施展法力,仙子化作一缕红丝线,静宇生的真身化作踏雪黑鹰叼着红丝线,展翅飞离仙岛。

    道仙并不追赶,但见他拂尘一挥,坐下青牛便通身燃起了火焰。

    这火焰青牛速度极快,追上踏雪黑鹰,用牛尾吸住他又回到了仙岛。

    那化作红丝线的仙子归了原形,施展法力,飞天牢牢拽住踏雪黑鹰,却是无济于事。

    仙子于空中泪花飞扬,玉手无力,一点点的松开了踏雪黑鹰,哭泣着说:“静宇生,此去不知何时再见,可要记住我的名字,我叫语凝子……”

    而踏雪黑鹰此刻被施了仙咒,说不出话,只是不断地哀鸣。

    道仙驾青牛把踏雪黑鹰拖拽到佛祖的菩提树下,交给早已等候多时的降龙罗汉,说道:“此子,静宇道士羽化,天书指引他收集背嵬军亡魂,入静宇之池,来升华斗战胜佛。如今他违背天书,贪恋语凝仙子,需进六道轮回尝尽苦厄,方可再令其执天书建仙池。”

    降龙罗汉闭目不语,念着:“六根清净,烦恼已断,脱了生死,证入涅槃,不入轮回,梵行教化,苦厄度众……”

    但见他坐下蛟龙,通身红鳞,神态温和中略隐狂躁,随即金爪拖拽踏雪黑鹰进入菩提树下一个黑洞深渊之中……

    六道轮回原为印度婆罗门教的世界观,后佛教引用。但印度婆罗门教不能令众生永离生死轮回,彻底断除苦报,所以在佛教里被称为外道。

    所谓生死轮回是说“舍此蕴已复趣他蕴”。世间众生因造作善不善诸业而有业报,此业报有六个去处,被称为六道。六道是佛根据业报身所受福报大小划分的。分别为:天(化生)、人、畜生、阿修罗(魔)、饿鬼、地狱(化生)。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