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狼烟
字体: 16 + -

第52章 退兵了?

    晋国邯郸。

    就在赵鞅在铁之战取得重大胜利的同时,由韩不信等人带领的韩魏智三家军队也在北边的邯郸取得了较为辉煌的成果。他们不但打退了赵籍的几次突围,现在已经把邯郸的赵籍等人牢牢的困在了邯郸城内。

    已经是秋天了,一头银发的中行寅走上城头,臃肿的脸上露出疲惫的神色,望着远处晋军的大帐,连声叹息:“哎,事到今日才知道当初在绛都时候我们应该谨言慎行,不要与他人争高论低,至少我们还能够锦衣玉食啊!”

    当赵鞅第一次从朝歌退兵之后,中行寅就已经意识到地处中原腹地的朝歌不是久留之地,便带着儿子中行亮一同来到北边的邯郸,打算与赵籍等人一起固守邯郸,以待时变。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谁会料到人家赵鞅这一次却发兵两路进攻他们。

    此时,儿子中行亮来到身边对中行寅道:“父亲大人不必伤心,孩儿到觉着,事到今日我们不应该就此消沉,更应该发愤图强,联合力量以图东山再起才是。”

    中行寅望着儿子,似乎一夜之间,这个曾经只知道吃喝玩乐的花花公子一下子长大了,于是这中行寅沉思一会后说道:“孩儿你长大了,你说的甚是正确,以我们目前的兵力根本不足以抵挡韩魏智三家的进攻,我意今夜一起带兵从北边突围,反正困死是一死,突围或许还有生还的机会。”

    听完父亲的话,中行亮咬了咬牙关,坚定的说道:“父亲说的是,我们确实应该冒一下险。不然就算是人家不破城,我们也会饿死在城里。”

    “要不晚上我跟你一起突围,只要我们能够出城,一切都好说。”中行寅对儿子说道。

    “不,你年岁大了,经不起这么大的波折,还是我带着几个家臣突围的好。你和赵籍在这里稍等几日,孩儿一定不辱使命。”

    与邯郸大夫赵籍商量之后,中行亮等人决定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突围,让赵籍带兵在南边制造突围的架势,然后中行亮带人从北边突围。

    中行亮的提议立即得到了赵籍的肯定,毕竟在与其困死的情况下有人愿意突围总是有一线生机的希望。

    当天晚上,赵籍即刻带兵向南门突围。

    中计的韩不信立即调集兵马向南门集结围堵赵籍。就在众人都赶往南门的时候,中行亮即刻带人从北门方向杀了出去。

    “启禀将军,中行亮带人从北门逃跑了。”

    “什么?中行亮带人逃跑了。”正在带兵赶往南门的智瑶听到消息后,当下就愣住了,他立即意识到敌人突击南门实际上只是一个假象,真正的目的还是为了让中行亮带人从北门逃跑。

    稍稍愣了一下后,智瑶立即对豫让等人道:“即刻带兵追击,切不可让中行亮逃走了。”

    “诺---”于是,豫让带人快马加鞭,紧紧追着中行亮等人不放。

    经过一夜的追击,跑了一夜的中行亮眼看着逃跑无望,只好向邯山逃去。

    此时,天已经亮了,跑了一夜的中行亮带人被困在了一处山洼中,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人,再也不跑了。

    四周茂林修竹,草木清脆,此时中行亮的心情也平静下来了,望着东方欲晓的灿烂阳光,中行亮默默的想到:“如果自己生在平常人家,或许还能够平安度过一生,但生在这样的家庭,能够好好活下去都难啊!”

    突然从林中飞出一箭,射向中行亮,手下的侍卫长上前,一剑挡开飞过来的箭簇,随后又从旁面的树林里又连续射出几箭,几个随从随即死在马下。

    “何人如此大胆,快快现身。”侍卫长大声喊道。

    这时从林中杀出十余人来挡住去路,中行亮认出了为首的正是豫让。

    一见是豫让,中行亮大怒,“豫让,你意欲何为?”

    “要你的命。”

    中行亮气坏了,大骂道:“忘恩负义的狗东西,你曾为我府之人,不思知恩图报,反而帮助赵鞅谋害与我,真是畜生不如。”

    “你在新绛时无恶不作,丧尽天良,今日除你乃是替天行道,诛恶扬善。”豫让厉声指责道。

    这时,中行氏的家宰程和上前道:“豫让,念你我曾经一起共事的份上,放我们过去。”

    见到程和豫让稍稍有些不好意思,毕竟在中行府的时候,程和是对他有恩的人,于是便对程和道:“放你可以,但是中行亮不行,他作恶太多,放他逃走,无疑是放虎归山后患无穷。”

    见豫让不肯放过自己,中行亮对程和大声说道:“少跟他废话,一起上杀了他就是。”说罢中行亮就提剑冲向豫让,双方战在了一起,一时间谁都难以取胜。

    就在双方杀得难分难舍的时候,只见一队人马从西面冲了过来,为首的竟是智瑶。

    “中行亮狗贼,哪里逃?今天你的死期到了。”智瑶说罢,跳下战车,拔剑冲向中行亮。

    眼看中行亮招架不住,程和赶紧来救,和智瑶厮打在一起。

    剩下的中行亮由豫让来对付。花花公子的中行亮哪里会是豫让的对手,趁着中行亮脚步混乱之际,豫让飞起一脚踢在了中行亮的胸前,中行亮后退几步倒在地上。

    豫让纵身一跃,佩剑顶在中行亮的脖子上,“中行亮,你的死期到了,今天我要为晋国百姓除害。”

    “豫让,不要杀他。”正在于智瑶打得不可开交的程和对豫让喊道。

    但是未等他的话音落下,豫让就一剑结果中行亮的性命。

    程和见中行亮被杀,当下就失去了继续战斗下去的勇气,几个士兵围了上来,用戈顶住了程和,正要取他的性命。

    “慢,切莫伤他性命。”豫让对士兵们命令道。

    随后,豫让上前道:“程和家宰,中行亮已死,你也没有必要为他守护;自古道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你也是有能耐的人,当有更大的用武之地,不如跟我们一起为晋国出力。”

    “我一生漂泊多处都没有被人赏识,只有中行寅大人对我恩情有加,委以重任。今日我没有完成任务,导致中行公子被杀,还有何颜面活在人世。”

    说完,程和挥剑就要自刎。

    豫让上前一把难住程和道:“你没必要为中行氏这样无情无义、贪得无厌的人去死啊!以你的才能智氏、赵氏、韩氏,不管是哪一家都会重用你的。”

    这时,智瑶过来了,对程和道:“若程先生能够为智氏所用,我保证智氏一定会给你更高的职务,当个将军绝不成问题。”

    但是不管别人这么说,程和都是做好以死报效夫人信念,他提起剑放在自己的脖子上,“大丈夫不能忘恩负义,纵使中行家有千百不是,但他能够赏识我、重用我;士为知己者死,为了这份信任我也不能背叛中行氏。今日因我无能没有保护好中行公子,我也只有以死相报。”

    说完程和手中的宝剑对着自己的脖子“嚓”的一声划了过去,随后一股鲜血在初升的阳光里静静地落下。

    天亮了,一轮红日在远处的山岗上一点一点的升起霞光洒满了林中的小路。

    时间一点一点的过去,呆在邯郸城里的中行寅每天都要上城向东边望一望,或许那里还有一线生机。

    “中行寅,你个老狗,赶紧投降吧。你的宝贝儿子已经被我们杀了。”这时从远处过来一架战车,对着城上高声喊道。

    喊完后,战车上的将士用尽全身的力气,将一个人头抛向城头。

    人头在城墙上滚了几下,停在了城垛边上。

    几个士兵赶紧上前,把人头拿到了中行寅的跟前,中行寅一看,当即就晕倒过去。

    不错这正是儿子中行亮的人头。

    许久,中行寅终于缓过神来,犹如抽了丝一般,一屁股跌坐在地上,嘴里唠唠叨叨,“都是我的错,我的错。我不该一心想着当执政啊!”

    其实,中行寅之所以急切的想当中军将、执政,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中行寅眼见着自己年事已高,如果再不当上执政,这一辈子可就完了,所以他一心想拿下智跞和赵鞅为自己铺路,无奈天不助他,只得落个四处逃窜的命运。本来还指望着能够重返晋国政坛为子孙后代谋个后路,可是现在连唯一的儿子也死了,他还有什么活着的意义。

    望着远处的日出,中行寅悲痛万分,他回头望了望身边的几名亲兵,“看来今日就是我的死期了,我死后,你们几个把我的头送给韩不信,求他放你们一条生路。”

    “大人,你完全没有必要去死,留着青山在,总有出头的一天。”

    “就算我现在就是逃出去还有什么意义,家业没有了、军队没有了,现在连儿子也没有了,活着对我来说已经没有意义了。”

    说完,中行寅就准备拔剑自刎。几名亲兵上前紧紧抓住中行寅的手,不让其自刎。

    城外的呐喊声越来越紧,“中行寅老贼,快快开城投降。”

    “中行老贼,快快投降。”

    ??????

    此时,天已经完全亮了,邯郸大夫赵籍来到城头,看到了中行寅准备自杀的一幕,赶紧上前紧紧的抓住中行寅的手,“舅老爷,你切如此,虽然舅舅去世,但你还有我们啊!,就算是为了我们,你也要好好的活下去。”

    中行寅望着一脸真诚的赵籍,手中的佩剑的慢慢的放下了。

    “大人快看,城下的晋军撤走了。”就在赵籍、中行寅等人无奈之际,身边的将士指着远处的晋军喊道。

    “什么?围城的晋军撤了?”

    “对,全撤走了。”

    赵籍冲上城头,往下一看,果不其然所有的晋军正有序的向后撤去。

    “这是怎么回事?”赵籍不解的问身边的涉宾。

    涉宾望着渐渐远去的晋国大军,也是一脸的迷茫,“这也许是韩不信射的一个计谋,他是不是故意做出退去的样子,诱惑我们出城后截杀吧!我们还是小心为上。”

    赵籍点点头,命令将士们继续加强警戒,以防不测。

    直到半个月后,赵籍紧绷的弦才有所放松---原来晋国执政智跞病危了,主帅赵鞅也受伤了,晋军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撤退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