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狼烟
字体: 16 + -

第51章 铁之战

    公元前493年八月初七,双方军队在戚邑(春秋前期这里称为铁)相遇。

    前面就是反晋联盟的兵马,黑压压的一片,延绵数十里,一眼望去漫无边际。

    “咦---”赵鞅倒吸了一口凉气,心中暗暗吃惊,“他们竟然会有如此多的兵马?看来二卿的活动能量真不小啊!”

    既然连作为主帅的赵鞅都这样想的时候,其他的人就更不用说了,个个心中都有一种担心何、心绪和惊慌。

    不一会儿,全军上下很快就弥漫着一种担心和不安。

    “主公,目前军队士气低落,不利于战斗啊!”身边的虎会对赵鞅说道。

    赵鞅没有直接回答,驾车来到卫国太子蒯聩跟前卫国的公子,“蒯聩公子,你怕了吗?”

    蒯聩本是卫国的公子,因为与母亲卫国君夫人南子的关系不好,派人刺杀南子未果,这才不得不逃到晋国,来到了赵鞅手下。

    这次大战,赵鞅专门命人将蒯聩带上参加战斗,顺便让他见识一下晋国的实力。

    面对如此众多的敌军,蒯聩的脸色都吓白了。但是当赵鞅问起的时候,他还是仅仅的咬着牙关,拼命的摇了摇头,“不怕。”

    赵鞅微微一笑,“其实战争也没有什么可怕的,见多了就不怕了。”蒯聩木讷的点点头。

    随后,赵鞅径直驱车来到大军前面,由左到右齐齐的把大军看了一遍,随后来到大军中央,朗声道:“晋国的将士们,范吉射、中行寅二贼违背天命,斩杀百姓,欲专权晋国而灭亡晋侯。我们韩、赵、魏、智四家决定顺从天意,服从君令,推行德义,消除耻辱,与二贼决一死战。诸位愿意跟随鞅一同战斗否?”

    听到赵鞅的喊声,刚才还情绪低迷的晋军将士精神为之一振,随后手持长戈高声道:“我等愿随主帅同生死共患难,不灭二贼,誓不罢休。”大军高声喊道,声震长空。

    听到将士们的喊声,赵鞅胸中的豪气也起来了,“诸位将士,今天我赵鞅在此发誓:如果我们此举能够一战而胜,所有参战军队的将士们人人都将得到封赏,上大夫封一县之地、下大夫封一郡之地,士可以得到良田十万亩、庶人工商者可以允许其做官,原来是奴隶的人也可以获得自由。”

    赵鞅这几句看似平淡的话语,立即在晋军中引起了很大的轰动,特别是那些以奴隶身份参战的士兵们,更是激动的不得了,以前打了那么多回的战役,从来没有改变过自己奴隶的身份,现在这个机会终于要来了。

    要知道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许多人的身份还是奴隶。

    “晋国必胜---”

    “晋国必胜---”

    ……

    晋国数万将士,激动的高声喊道,久久不衰。

    很显然将士们的喊声也反过来激励了主将赵鞅,等将士们的声音稍稍低了下去之后,赵鞅继续道:“诸位将士,如果此战失败,我赵鞅将难辞其咎,我愿接受绞刑一死。死后自降身份,以下卿之礼下葬,以桐木为棺,并以牛车拉着我的棺材进入荒郊野外,不得葬于我先祖的墓地!”

    说这话的时候,赵鞅的声音是低沉,也是哀伤的。

    这一鼓一打,很快将晋国将士的士气给调动起来了。长戈握得更紧了,眼睛瞪得更大了,眼中的怒火更加浓烈了。

    赵鞅绝对不会想到,自己的这一番誓师,昭示着一场革命的到来,因为他誓师时候所说的奖励办法,实际上是说出了一种新的制度——军功爵制度。后来商鞅在秦国变法的时候直接把赵鞅的这种以奖励鼓舞士气编制成系统的制度作为秦国的国法,成为战国中后期秦国强大军事力量的精神支柱。当然那是后话了,对于当事人赵鞅来说,他根本没有想到这么多。

    但是当赵鞅说出这些话的时候,对当时的战争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把将士们的士气完全调动起来之后,赵鞅挥动长戈指着对面的反晋联盟大军道:“将士们,面对强大的敌军,你们怕了吗?”

    “不怕---”

    “我们不怕---”

    “好,诸位将士真英雄也,毕万(魏侈的祖先)当年也同你们一样,只是一名普通的士兵,连续七次作战都很勇猛,多次生擒敌军将领,先后获得四百匹战马,最后魏氏位列六卿,得以善终。现在你们的机会也来了,诸位将士,只要我们一起作战,不但能够打败敌人,还能够带着丰厚的战功荣归故里。”

    “将军威武,晋国威武。”

    “将军威武,晋国必胜---”

    山呼海啸,声震万里。

    最后赵鞅长戈一挥,指向敌人大喝道:“将士们,你们一生中最关键的时刻来了,拿出你们的战剑跟着本将,冲啊!”

    说完,赵鞅转身驾着战车,亲冒密集的如雨点般箭簇直冲向敌人。晋国军队看见主帅都如此不顾生死,顿时士气高涨起来,迅猛向前冲击对面的郑国大军。

    晋军的进攻速度实在是太快了,很快就杀到郑国军队跟前。郑军一看晋国的主帅竟然亲自带兵杀了过来,于是郑军主帅子姚下令全力应战赵鞅。

    “将士们,你们看见没,中间战车上穿红色战甲的人就是赵鞅,左右两队包操赵鞅,生擒赵鞅。”子姚命令道。

    在郑国主将的指挥下,很快数倍的敌军挥戈将冲在前面的赵鞅围在了中间。

    “赵鞅,我知道你很勇敢,但谁让你冲的那样猛呢?现在傻眼了吧。”将赵鞅围住之后,子姚有些幸灾乐祸的说道。

    眼看自己很快被围在了中间,赵鞅稍稍有些紧张。但他必定是身经百战的老将了,稍稍吃惊之后,立即恢复了勇气,“子姚,本将既然敢来迎战,何惧你等,只管放马过来。”说罢,赵鞅挥动长戈,很快就有数名敌兵被斩杀在他的战车之下。

    郑国主将子姚见状,立即驱车冲向赵鞅,趁着赵鞅不注意的空档,子姚挥戈偷偷的刺向赵鞅。赵鞅正在酣战,当他意识到有人袭击他时,下意识一侧身。但是已经晚了,子姚的长戈刺中了赵鞅的左肩膀,赵鞅“啊”的一声大叫,顺势倒在战车之上。

    “啊?”

    战斗正酣,主将被刺伤,立即引起了所有晋军将士的注意,军队顿时愣住了,直愣愣的望着赵鞅的战车。

    眼看主帅被敌人刺中,所有大军都不知所措的时候,距离赵鞅不远处的蒯聩见状,即刻带兵杀了过来。就在两车交会的那一瞬间,蒯聩用长戈拖住赵鞅的后背将他的身体捞了起来。

    “大军都看着你呢,将军切不可躺下。”蒯聩对赵鞅大喊道,随后蒯聩立即挥戈上前迎战子姚。

    借着蒯聩的力量,赵鞅扶着车厢重新站了起来,扫视了一圈后,对大军喊道,“本将并无大碍,勇士们,冲啊!”

    “哇---”晋国士兵如梦突醒,立即挥戈风一般冲向敌军。

    再次发动进攻的晋国军队,显然比刚才更加勇猛,他们挥动着武器发疯一般,冲杀向郑国军队,三五成群把敌人一块一块的包围起来,合理予以歼灭。

    在晋国大军的猛烈进攻下,经过几个时辰的战斗,郑国军队竟然被少于自己的晋军压制得喘不过气,节节向后败退。

    “诸位将士莫要退缩,给本将迎战敌军。”郑国主将子姚面对节节后退的大军,大声喊道。

    无奈军心不再,无论他的喊声有多大,依然不能挡住大军败退的趋势。

    眼看着战争就要取得胜利,赵鞅不顾身上的伤痛,撕下战袍裹住受伤的肩膀,指挥晋军继续追击,最后的郑军不得不抛下粮草辎重,夺路向南而逃。

    战车一路颠簸,追出几十里地之后,赵鞅肩膀上的伤口不断往外渗血。赵鞅终于撑不住了,脸色煞白,身子一歪,顺着战车一点一点倒下。

    “主帅---”

    眼看着赵鞅一点一点倒下,追上来的将士们紧张的喊道。但是不管将士们怎么喊,赵鞅双眼紧闭,一言不发。

    “将军还追不追?”这下将士们为难了,他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问中军司马邮良道。

    由于赵鞅生死不明,中军司马邮良想了想对众将士道:“停止追击。”随后与诸位将士一起将赵鞅带回晋军大营。

    “快传郎中进帐救救主帅。”邮良一边与将士们抬着赵鞅往大帐里走,一边对身边的士兵们喊道。

    得到消息的郎中一路小跑着进了赵鞅的大帐。此时赵鞅的左半边身子已经被鲜血染透。

    “主帅情况如何?”将士们焦急的问道。

    把完脉之后,郎中抬起头对焦急的将士们道,“诸位莫要惊慌,主帅只是流血过多,休克而已,我这里开几服药,稍作调理,休息几日即无大碍。”

    “这就好,这就好,谢谢你了。”听完郎中的话,将士们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笑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