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天
字体: 16 + -

第107章 三公九部

    而后几天内,墨推举了一些墨家思想的官员入朝。这些“墨”姓的官员入朝之后,提出了许多的仁政爱国的方法。一致得到了秦高和一些大臣的建议,并且一举推出,得到了许多百姓的爱戴。

    但是整个朝廷之上,开始慢慢形成了势力集团,秦高已经感觉到了。如果说,之前他初登帝位时,李斯和冯去疾,两个相国,还是平安无事的话。现在两家似乎产生了矛盾,同时,因为秦高,把“墨”家之学放入朝廷之中。

    三家再加蒙恬为势力的四家,整个朝廷开始进入了四家争鸣的地步。秦高也知道这一点,不过,为帝之道在于平衡。墨家也认为,他们不宜霸占整个大秦的统治集团。因此,虽然与李斯为代表的法家、与冯去疾为代表的儒家,以及以蒙恬等军事势力为代表的兵家。

    甚至王离的王家为代表的战脉也趁此机会进入了朝会之中,还有一些是其他战国时期为代表的学派。可以说,整个大秦又重新进入了诸子百家重新想要占据着整个大秦的势力。

    但秦高的态度,让大家都无法摸清楚,到底他是支持哪一家的。正是因为如此,许多势力开始迎合秦高,在朝会上提出了许多的有利政策。这些政策,哪些有利,哪些无益,作为后世而来的秦高,是非常的清楚的。

    趁此机会,秦高向众大臣提出重新建立秦朝廷的划分。主要是因为从后世来的他,对于秦代的各种尉、史、司以及一些令主等根本不太熟悉。而且据他所知,有许多官位的职责是比较接近的,因此西汉时期才改为三公九卿制度。

    他重新划分的方法就是,三公九部。秦代时,只设两丞相,无三公,下有九卿议事,许多官职更是比较模糊甚至没有明显的界限。因此,近一个多月之后,秦高终于向大臣们提出了他的改革建议。

    有人欢喜有人愁,重新划分官职,有人就会落幕,有人就会上位。这是每一次改革的必然,虽然秦高有信心,改革并不会影响朝政。但是,就算是皇帝改革,也难免受到各种各样的制约,他不由的的先与几位大官员开了一会高层会议。

    哪几位大臣呢?两丞相,九卿以及孟林、孔鲋等。会议开始,秦高就让所有站起来,面南而礼。之后秦高向大家讲述了本次会议的主题,改革朝政的结构。

    首先,秦高确认了会议的中心,朝政的改革以“各管各事,各司各职”为中心,表述了各个卿位职责以及所代表的人物。然后,秦高提出,自秦统一天下之后,各卿之间的司职已经模糊不清。原因不仅在于大秦的广博,而且更因为各职位之间的相互交界。

    因而,赵高才能以中书令,靠着掌管着皇帝的符玺,成为整个大秦的奸臣。只手遮天,一言指鹿为马,天下莫敢不从。有鉴于此,本皇观先秦之周仪,大秦之司职以及秦朝之发展,特议此朝政。

    议:设三公,为天下官之最,直属皇帝。三公者,为大公,不能继位,只能推荐。推荐者,以副职入官,入卿位。三公者,为帝之辅臣,管事不务事。也就是,三公就像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大臣,不能在郡县下面设立自己的私人之地,只能以管理为主。

    哪三公呢,丞相!合左右丞相,为丞相。丞相,司天下百事,对皇帝负责。冯去疾去右为丞相,掌管天下大事,官百执。太尉,军事最高首领,司军队以及守令之事。蒙恬在外,太尉后加封。御史,升为御史大夫,司天下官员更替及犯法。御史大夫不对卿位负责,但以皇帝命之。李斯任御史大夫,管理百官以及天下司法大权。

    三公之外,设国师,以辅朝政,墨为第一任国师。国师,国与君之师也,无职。负责监查天下事,包括国家和皇帝。

    设九部!哪九部呢,分别为工、农、商、兵、法、政、文、内政、外交等九部。九部之间,工部由原少府继任,商由治栗内史继任,兵部由军队、郎中令、卫尉改编,法部由廷尉继任,内政由宗正继任,外交由典客继任。

    九部继任或改编者,由原职进入,称部长。其副职称副部长,下设分部,分部部长与九部副部长同职。另,九部之外设内宫,无职位,有品位。按职为品,内宫不能管理外事。是皇帝的私职,对皇帝负责。

    九部下设的分部,分别为工部,下设工匠房,孟林为部长。农部由墨国师推荐的相农就任,相农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一身农民的气息。据墨所言,墨家与农家有关,因而相农喜爱农家的事务。于是在咸阳城外自己买了一个庄园,成为了庄园主。之所以推荐他,不仅是因为他对于农业的爱好,更是因为,他继承了农家和墨家的所学。

    秦高在与他谈论东宫所栽种的松柏树的事情之后,迅速的指定了农部的部长。虽然普通,但是农部主要处理的是农业方面的事情,术业有专攻。这才是秦高想要坚持的理论,同样,也是各部部长选择的理由。

    农部分为农业部和农工部,农业部为农业的管理和种植,而农工部主要是农业的开发、开荒以及农业工具的维护。

    商部由治栗内史继任之后,把商部分为两类,一类就是商市部,另外一类就是税务部。商市部现在主要的职责就是前阵子秦高建立的郡市,允许在郡县内固定的地点开办临时集市,以通有无。税务部,就是以前的治栗内史,管理整个大秦的徭役、劳役以及各种赋税等。

    兵部是管理军队和城守的事情,暂且由蒙毅任兵部部长,章邯为副部长。同时,兵部分为军部和城卫部,王离任城卫部长,赵兴为副部长。

    法部由原来的廷尉继任,管理的是天下法律方面的事情,无变化。

    政部由政治部和政务部组成,政治部由御史大夫李斯兼任,而政务部任命司马风为部长。政治部主要是为朝政官员的治理,而政务就是整个朝政的事务,虽然与丞相同职。却低一等,丞相为其直属上司。

    文部指的是文化和学堂的教育事业。由孔子八世孙孔鲋担任,同时,下设文化部和学堂。文化部暂由秦高自己兼任,还未命职。而学堂由孔鲋负责,同时,规定,明年起,在各郡置办官学。

    而内政部,由原宗正继任,外交部由原典客继任。内政、外交两部统为皇帝负责,不需要向三公负责。

    三公的职责分别为,丞相管理工农商文四大部门,而太尉管理兵部,御史大夫管理的是政法等部门。

    同时,规定,每天一小朝会,分部长以上必须参加。一月一大朝会,分部的副部长及之上必须参加。一年有一大年会,以祭祀为主,朝员五品以上必须参加。

    没有想到的是,不仅是九部的划分以及三公的重新统筹让整个会议持续了近十天。而且关于朝会和官员的品级制度更是让所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

    不过,最后,秦高提出了尊卑有别,因此提出了品级制度。而品级制度是在公布了三公九部之后,在一月的大朝会中提出。一致引起了所有大臣的讨论,最后,结果,品级制度还是被确定了下来。

    分别是,三公封爵,立为公爵。后来大家在私下里称,相将爵王候,是皇帝的五大公。当然,这是后话了,而现在,提出了三公的说法,一致认为,这是符合古礼的。

    三公不入品,之后就是从部长开始分品,部长为一品,副部长和分部长为二品,分副部长为三品。朝廷内共三品大员,之后的品级为郡县的品级。郡守、郡守令为四品,郡城城主为五品,各大城市城主和郡城副职为六品。县长和郡县令为七品,而乡亭里长为八品,九品为村长。

    各品级之间以职位和其负责的事务为正副之品,从上至下,所有品级都有各自的朝服和官服。都有自己的礼制,这些东西,由内政部议论和处理。

    (本章完)